張麗華,韓浩章,李素華,王 芳,趙 榮,王曉立,張 穎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猴樟(Cinnamomun bodinieriLevl.)為樟科樟屬常綠喬木,多分布于我國云南、川東、湖北、湘西、貴州等省,是重要的造林綠化樹種和經(jīng)濟樹種。江西[1]、河南[2]和江蘇[3]地區(qū)的引種結果認為猴樟的生長速度和抗性優(yōu)于香樟[C.camphora(L.)presl.],因此猴樟作為綠化樹種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推廣栽培成為可能。研究表明,和是引起蘇北地區(qū)土壤堿化和樟屬植物黃化的主要原因,土壤中pH較高會影響Ca2+、Mg2+、Fe2+、Zn2+等元素的溶解度,使植物根際周圍形成離子耗盡區(qū)[4],影響植物對養(yǎng)分的吸收。K+參與植物響應堿脅迫過程[5-7],如堿脅迫下流蘇大大提高莖中K+/Na+比值[8],白榆加大對K+的選擇性吸收,維持葉中較高的K+/Na+比值[9]。過表達的GmHKT1、GmHKT4可以使大豆體內(nèi)積累更多的K+并排除過多的Na+,維持堿脅迫下植物體內(nèi)K+/Na+的動態(tài)平衡[10]。樟屬植物在堿脅迫下對K+的吸收量會迅速增加,推測K+與猴樟幼苗響應堿脅迫有關[5]。目前關于猴樟在堿脅迫下對鉀離子的吸收、分配規(guī)律未見報道?;诖耍狙芯恳院镎劣酌鐬椴牧?,研究堿脅迫下猴樟對鉀、鈉離子吸收與分配規(guī)律,以期為猴樟耐堿機理研究提供參考。
試驗材料選自宿遷學院園林實驗基地猴樟苗圃地中正常生長、長勢一致的1年生猴樟幼苗,苗高10±0.5 cm,葉片數(shù)量統(tǒng)一為5片。試驗材料共180株,分4個處理,每處理45株,每處理分3個生物學重復,每重復15株,2020年8月20日將幼苗移入水培箱(600 mm×420 mm×380 mm,營養(yǎng)液體積40 L)中培養(yǎng),采用KT板進行固定,利用增氧泵24 h充氧。試驗所用的營養(yǎng)液配方為法國國家農(nóng)業(yè)研究所普及NET之用(1977),通用于喜酸性作物配方,微量元素和鐵鹽配方為通用配方,所用化學藥品均為分析純,采用蒸餾水進行配制[11]。
材料培養(yǎng)2周后,基于課題組前期研究,于2020年9月3號向4個處理營養(yǎng)液中加入Na2CO3,濃度分別為0、10、20、30 mmol/L(超過30 mmol/L則出現(xiàn)幼苗逐步死亡現(xiàn)象),營養(yǎng)液pH分別為6.68、7.49、8.48、9.32,之后每2 d用蒸餾水補充營養(yǎng)液體積至40 L。分別于之后的6、12、24、48、72、120、168 h隨機選取各重復幼苗,測定其根、莖、葉器官中的K+含量、Na+含量。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測定K+含量、Na+含量[12],并計算根、莖、葉器官中K+/Na+比值;植株不同部位對K+選擇性運輸能力計算公式[8]:SK,Na(根-莖)=莖([K+]/[Na+])/根([K+]/[Na+]);SK,Na(根-葉)=葉([K+]/[Na+])/根([K+]/[Na+])。式中,SX,Na+值越大表示源器官控制Na+、促進K+向庫器官的運輸能力越強,即庫器官的選擇性運輸能力越強。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整理與分析數(shù)據(jù),用SPSS21.0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
由圖1可以看出,隨著堿脅迫處理濃度的增加,猴樟根系中K+/Na+比值越來越低,并且均顯著低于對照。隨著脅迫時間的延長,對照根系K+/Na+比值呈現(xiàn)節(jié)律性變化,最高點出現(xiàn)在48 h和120 h;堿脅迫處理的K+/Na+比值最高點出現(xiàn)在6 h和12 h,變化趨勢平緩,節(jié)律性不明顯。
圖1 堿脅迫下不同處理時間猴樟幼苗根系中K+/Na+比值變化Fig.1 The K+/Na+ratio in root system of C.bodinieri at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sunder alkali stress
由圖2可以看出,猴樟莖中K+/Na+比值隨堿脅迫處理濃度增加而降低。10 mmol/L堿處理的K+/Na+比值在6~24 h時高于對照,24 h之后與對照差異不顯著;20 mmol/L堿處理的K+/Na+比值和30 mmol/L堿處理的K+/Na+比值僅在6 h時高于對照,處理6 h后則低于對照。隨著脅迫時間的延長,對照的K+/Na+比值均呈現(xiàn)節(jié)律性變化,最高點出現(xiàn)在48 h和120 h時;堿處理的K+/Na+比值最高點出現(xiàn)在6 h時,之后呈下降趨勢,節(jié)律性不明顯。
圖2 堿脅迫下不同處理時間猴樟幼苗莖中K+/Na+比值變化Fig.2 The K+/Na+ratio in stem of C.bodinieri seedlings at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s under alkalistress
由圖3可以看出,猴樟葉片中K+/Na+比值在6 h時隨著堿脅迫處理濃度的增加而增加,處理12 h后則隨著堿脅迫處理濃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10 mmol/L堿處理的K+/Na+比值在12 h時高于對照,其余時間則低于對照;20 mmol/L堿處理的K+/Na+比值均低于對照;30 mmol/L堿處理的K+/Na+比值僅在6 h時高于對照,處理6 h后則低于對照。隨著脅迫時間的延長,對照和堿處理的猴樟葉片中K+/Na+比值均呈現(xiàn)節(jié)律性變化,其中對照的最高點出現(xiàn)在6 h、48 h和120 h;10 mmol/L堿處理的K+/Na+比值最高點出現(xiàn)在12 h、48 h和120 h;20 mmol/L堿處理的K+/Na+比值和30 mmol/L堿處理的K+/Na+比值最高點出現(xiàn)在6 h、48 h和120 h。
圖3 堿脅迫下不同處理時間猴樟幼苗葉片中K+/Na+比值變化Fig.3 The K+/Na+ratio in leaves of C.bodinieri seedlings at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s under alkali stress
由圖4可以看出,堿脅迫處理后,猴樟SK,Na(根-莖)均高于對照,在處理6 h時尤其明顯。處理6~12 h,堿處理的濃度越高,猴樟幼苗SK,Na(根-莖)越低,處理24 h以后堿處理的猴樟SK,Na(根-莖)相互之間差異不明顯。隨著脅迫時間的延長,對照的SK,Na(根-莖)呈緩慢下降趨勢;而堿處理的SK,Na(根-莖)在第6 h最高,處理6 h后則迅速下降,自12 h后呈先緩慢升高再緩慢下降趨勢,節(jié)律性不明顯。
圖4 堿脅迫下不同處理時間猴樟幼苗SK,Na(根-莖)變化Fig.4 The SK,Na(root-stem)of C.bodinieri seedlings at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s under alkali stress
由圖5可以看出,猴樟SK,Na(根-葉)在堿脅迫處理后均高于對照,在處理的第6 h,20 mmol/L堿處理的SK,Na(根-葉)和30 mmol/L堿處理的SK,Na(根-葉)尤其明顯,處理12 h后,堿脅迫處理的SK,Na(根-葉)相互之間差異不明顯。隨著脅迫時間的延長,對照的SK,Na(根-葉)呈緩慢下降趨勢,節(jié)律性不明顯;堿處理的SK,Na(根-葉)均呈現(xiàn)節(jié)律性變化,其中10 mmol/L堿處理的最高點出現(xiàn)在12 h、48 h和120 h,20 mmol/L堿處理的和30 mmol/L堿處理的最高點出現(xiàn)在6 h、48 h和120 h。
圖5 堿脅迫下不同處理時間猴樟幼苗SK,Na(根-葉)變化Fig.5 The SK,Na(root-leaf)of C.bodinieri seedlings at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s under alkalistress
K+是植物生長發(fā)育必需的大量元素和滲透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涉及許多生理過程,包括酶活性調(diào)節(jié)、蛋白質(zhì)合成及滲透調(diào)節(jié)等[13],K+還參與光合作用,能促進葉綠素的合成和穩(wěn)定[14]。堿環(huán)境通過離子脅迫、水分脅迫、高pH脅迫抑制植物的生長和發(fā)育[15],植物體內(nèi)的Fe2+、Zn2+等元素含量隨堿脅迫濃度的增強表現(xiàn)為顯著下降趨勢,使植物難以吸收[16-17]。堿脅迫對K+有效性無顯著影響,但在增加Na+吸收的同時,抑制植物對K+的吸收,進而抑制以K+為輔助因子的多種酶的活性,影響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和地上部光合作用[5-6]。在本試驗中,堿脅迫后猴樟根部的K+/Na+顯著低于對照(P<0.05),堿處理程度越高,K+含量越少,Na+含量越高,Na+與K+具有相同的電荷數(shù)目和相似的水合半徑,介質(zhì)中過多Na+的進入競爭性地抑制K+的吸收,導致根部組織中K+含量下降[18]。研究發(fā)現(xiàn),堿脅迫下樟屬植物將Na+主要保留在根系中,而降低其在莖、葉中的含量[19],Na+在根部積累可以有效進行滲透調(diào)節(jié)、降低水勢,保持其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9],堿脅迫下植株保留在根中的Na+越多,其耐堿能力也就越強[20]。HAK/KUP/KT屬高親和K+轉運蛋白家族,當鹽堿條件下植株根部細胞膜電位改變或K+含量低于一定濃度時會誘導其進行高親和性K+吸收和轉運[21],以保持植物器官或組織中較高的K+/Na+來適應鹽堿環(huán)境。猴樟莖、葉器官中的K+/Na+的遠高于根部器官,其原因可能是猴樟在堿脅迫下調(diào)控莖、葉器官對K+選擇性運輸,保持了莖、葉器官中較高的K+/Na+,保證地上部正常的生理代謝功能,提高葉片氣孔對環(huán)境的敏感性[14],這與張夢璇等[9]在白榆上、李婭等[22]在海州常山上的研究結果一致。在堿脅迫處理第6 h,10 mmol/L堿處理下莖器官中的K+/Na+比值提高至對照的5.40倍,葉器官中的K+/Na+比值顯著低于對照;30 mmol/L堿處理條件下莖器官中的K+/Na+比值提高至對照的1.39倍,葉器官中K+/Na+比值提高至對照的1.73倍,說明猴樟對堿脅迫敏感,在脅迫處理的6 h內(nèi)通過迅速加大K+的選擇性運輸?shù)姆绞奖3制鞴僦休^高的K+/Na+,使植物器官具備應對堿脅迫的能力;低濃度堿脅迫下,猴樟主要通過莖器官進行調(diào)控,而在高濃度堿脅迫下則是莖和葉器官協(xié)調(diào)參與調(diào)控,這可能與猴樟耐堿能力較強有關[3]。
植物膜系統(tǒng)對離子吸收、轉運的調(diào)控能力與其耐堿性密切相關,耐鹽堿能力強的植物細胞質(zhì)膜ATPase活性在鹽堿脅迫條件下上升,形成的質(zhì)子跨膜梯度促進了K+進入細胞質(zhì),質(zhì)膜上Na+/H+轉運體被大量激活,進而提高K+的吸收和Na+的排放[6,10,23]。進入植物根部的鹽分離子隨水分代謝向地上部分運輸,到達地上部分的鹽分離子組分比例和數(shù)量由植物對鹽分離子的運輸選擇性調(diào)控,離子選擇性運輸系數(shù)表征植物對離子的選擇性運輸能力,鹽堿脅迫下離子選擇性運輸系數(shù)越大,表明植株促進營養(yǎng)離子的選擇性運輸和抑制Na+向上運輸?shù)哪芰υ綇姡?4],耐鹽植物的離子吸收系數(shù)與離子運輸系數(shù)均顯著高于鹽敏感品種[20]。從本試驗結果來看,堿脅迫處理后猴樟莖、葉器官對K+的選擇性運輸系數(shù)均高于對照,說明猴樟通過加大莖、葉器官對K+選擇性運輸?shù)姆绞奖3智o、葉器官中較高的K+/Na+,保證地上部正常的生理代謝功能,提高葉片氣孔開閉的敏感性[14]。在培養(yǎng)的第6 h,10 mmol/L堿處理的猴樟SK,Na(根-莖)迅速提高至對照的7.95倍,而此時的SK,Na(根-葉)與對照差異不顯著;30 mmol/L堿處理的SK,Na(根-莖)在處理的第6 h迅速提高至對照的5.53倍,SK,Na(根-葉)則迅速提高至對照的6.90倍,說明猴樟在6 h內(nèi)就對堿脅迫做出響應,低濃度鹽堿脅迫處理對猴樟葉片無顯著影響,此時猴樟主要依靠莖器官進行調(diào)節(jié);高濃度堿脅迫對猴樟葉片產(chǎn)生影響,莖、葉片均提高了對K+的選擇性運輸,莖、葉器官協(xié)同參與對堿脅迫的調(diào)控。另外,本試驗對照根、莖、葉中的K+/Na+均在處理后的48 h和120 h時出現(xiàn)高峰,而SK,Na(根-莖)和SK,Na(根-葉)變化趨勢表現(xiàn)平緩;堿脅迫處理的根部K+/Na+表現(xiàn)為第6~12 h較高,之后呈下降趨勢;莖器官中的K+/Na+和SK,Na(根-莖)均在處理后的6~12 h顯著提高,之后呈下降趨勢,節(jié)律性表現(xiàn)不明顯;而葉片中的K+/Na+和SK,Na(根-葉)均在處理后的6~12 h提高,在48 h和120 h時再次出現(xiàn)高峰,表現(xiàn)一定的節(jié)律性。猴樟幼苗的這種節(jié)律性變化可能與堿脅迫影響植物氣孔開閉和水分運輸有關[25],具體原因尚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堿脅迫促進Na+的吸收,抑制K+的吸收,降低猴樟根系中K+/Na+的比值;猴樟通過提高莖葉器官對K+的選擇性運輸?shù)姆绞教岣咔o、葉器官中K+/Na+的比值,應對堿協(xié)迫環(huán)境;低濃度堿脅迫下,猴樟莖器官中K+/Na+的比值在處理的第6 h時達到最高值;高濃度堿脅迫下,猴樟莖、葉器官中K+/Na+的比值在處理的6 h時迅速提高;猴樟對K+、Na+的吸收和運輸具有節(jié)律性,堿脅迫影響了猴樟對K+、Na+的吸收和運輸?shù)墓?jié)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