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婷,姚星晨,朱騰方,朱虹光 ,李 慧
死者,女性,78歲,因體檢發(fā)現(xiàn)腹主動脈瘤就診。入院后第2天行腹主動脈瘤腔內(nèi)隔絕術,在術后麻醉蘇醒期,患者突然出現(xiàn)心率及血壓聚降,后搶救無效死亡。既往臨床診斷:(1)高血壓;(2)腎下型腹主動脈瘤;(3)主動脈及其部分分支硬化;(4)冠狀動脈硬化。
尸體檢查眼觀:老年女尸,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良好。“T”字形切口,打開胸、腹腔。心包表面見滲血,心包腔內(nèi)積血380 mL(圖1),打開主動脈,可見廣泛夾層,升主動脈與心包反折處亦見積血(圖2)。腹腔臟器無明顯粘連,腹主動脈見動脈瘤形成,大小15 cm×6 cm。其余臟器無明顯異常改變。鏡檢:主動脈根部破裂,管壁內(nèi)膜與中膜、中膜與外膜間均可見大量凝血(圖3、4),管壁部分區(qū)域中膜變性,粥樣硬化,升主動脈與心包反折處脂肪組織、心耳、心臟房間隔均可見大量凝血;彈力纖維EVG染色顯示主動脈夾層,于根部破裂處,彈力纖維斷裂(圖5、6);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上腺動脈等呈中度粥樣硬化。其余組織無明顯異常病理改變。
死亡原因:主動脈夾層破裂致心包填塞。
討論急性主動脈夾層發(fā)病兇險,常因疼痛部位及伴發(fā)癥狀的不同,易被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急性胰腺炎、胃潰瘍等疾病,需要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協(xié)同進行鑒別診斷,如全主動脈CTA和血清D-二聚體[1]。形成主動脈夾層的因素多樣,病因常為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結締組織病、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創(chuàng)傷、感染等,其發(fā)病機制與動脈壁血流動力的變化相關,常涉及動脈壁中層營養(yǎng)血管缺血、痙攣,管壁平滑肌囊性變性壞死,彈力纖維及膠原纖維的改變[2]。金鐵峰等[3]報道6例因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破裂而死亡的尸檢病例,死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改變,其中1例被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此外,吳建龍等[4]報道了1例升主動脈夾層破裂伴特發(fā)性彌漫性肺骨化癥尸檢病例,進一步關聯(lián)了結締組織病變與主動脈夾層的發(fā)生。
主動脈瘤或夾層的病死率均較高,尤其是累及升主動脈的急性夾層,即Standford A型,??梢鸾怂毫阎鲃用}根部致急性心包填塞,如本例。國外臨床報道也顯示,近2/3的主動脈夾層和動脈瘤患者因并發(fā)心包填塞死亡[5]。而主動脈瘤合并主動脈夾層的病死率則更高,需要考慮更為周全的手術方案[6]。Kim等[7]報道1例胸腹主動脈瘤逆向發(fā)展為Standford A型主動脈夾層。Bellosta等[8]隨訪15例確診并治療的腹主動脈瘤合并Standford 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認為不論是腔內(nèi)隔絕術還是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只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擇優(yōu)選擇,都能取得滿意的療效。有文獻報道228例患者接受了腹主動脈瘤選擇性修復后的病死率,發(fā)現(xiàn)腹主動脈瘤的病死率與術前較高的肌酐值、術前血清肌酐值升高、圍手術期較低的血紅蛋白水平和較高的乳酸水平、術中兒茶酚胺的使用、擴張管腔直徑、較高的年齡及吸煙有關。
本例尸檢中采用了彈力纖維EVG染色,特染后的組織,彈性纖維呈黑色,膠原纖維呈紅色。這可令彈性纖維變薄和缺失/斷裂處顯而易見,有助于病理發(fā)現(xiàn)并驗證分析主動脈瘤或夾層的存在及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