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歡,楊國濤
(華北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北京 東燕郊 065201)
我國是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安全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的多發(fā)國。高校學生是應對突發(fā)事件的重要力量。2021年7月河南暴雨災害中,位于新鄉(xiāng)的河南師范大學處于本次水災重災區(qū),在校學生通力合作積極對抗水災,體現(xiàn)出當代大學生的擔當。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2020屆高校學生中,女生和男生占比分別為52.04%和47.96%,女生已經超過男生。這預示女生今后從事的多元化工作中,在不同崗位的作用更加凸顯。此外,女性在培養(yǎng)、教育后代的過程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因而提高女大學生的應急意識、豐富其防災、救災知識和能力有利于社會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2002-2018年間本科階段,女生占比持續(xù)增長,尤其是高校中文史類女生所占比例較高。為了解高校理工類與文史類女生在應急素養(yǎng)、應急意識和應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第一次調研中按照理工類、文史類分類進行了問卷調查,來自8所院校的77名理工類女生的各指標均值均高于文史類女生,理工類各項均值分別為:學習情況指標均值4.14,防災意識及能力指標均值4.08,高校機制體制與設施指標均值4.22,滿意度指標均值4.19;文史類各項均值為學習情況指標均值3.89,防災意識及能力指標均值4.00,高校機制體制與設施指標均值4.09,滿意度指標均值4.05。通過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文史類女生實踐能力、應急能力等較理工類女生偏弱,因此以文史類女生進行深入研究,利于高校應急教育、管理。
截至2021年8月1日,以“高校應急”為索引詞模糊查詢期刊論文3890篇,論文多集中在2002年以后、2018年以后,出現(xiàn)兩次高峰,這與兩次公共衛(wèi)生疫情有直接的關系(2018年后的高峰還與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組建有關)。文獻多圍繞高校應急管理體系、機制、參與主體、管理問題及策略研究;提高大學生應急能力研究以及應急事件影響下學生心理疏導研究等方面開展研究。在提高大學生應急能力方面,有學者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安全意識薄弱,對突發(fā)事件的主動認知性不足,提出應該深化宣傳和實踐演練、錘煉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應急意識[1];有研究認為當代大學生危機意識淡薄,心存僥幸心理,不具備冷靜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2];有學者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我國部分大學生基本掌握應急救援的知識和技能,但存在急救知識盲區(qū),缺乏實踐經驗、應急知識和實踐能力[3];因此有學者提出要體現(xiàn)“生命教育”的導向,正確引導加強大學生應急技能的培養(yǎng),通過開展應急救護培訓、參加應急急救機構合作、定期舉辦相關的講座、模擬實訓演練、志愿服務等活動,提高應急技能的掌握[4];認為組建大學生應急救援隊是構建平安校園的有利保障[5];此外有部分研究分析了高校安全教育、大學生安全意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6,7],認為高校學生總體安全意識水平不高,安全意識教育成效較低,需更新教育理念、優(yōu)化教育內容、豐富教育形式。個別文獻中以女學生為研究對象,較為深入的討論了女學生安全教育中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及效果[8]。
但整體看,對于大學生對高校應急機制、體制、教育方面的研究不足,特別是尚無對于女大學生這一重要群體研究。為此,本研究基于全國20余所不同類型和層次高校601名文史類女大學生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文史類女大學生防災知識、技能掌握水平、了解高校應急管理機制、體制、設施建設情況,從而對解決我國高校文史類女生應急管理教育問題提供參考。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來自全國華北、華東、中南、東北、西北地區(qū)21所不同類型和層次高校的大學生;共回收調查問卷1151份,其中有效問卷601份,有效率為52.22%。在有效樣本中,全部為文史類專業(yè)女生,其中大一學生181份、大二學生147份、大三學生158份、大四學生115份。為保證數(shù)據(jù)的科學性,首先,根據(jù)研究對象需求,清洗樣本;其次,篩選答題認真程度剔除異常樣本;最后,通過反選的13題與其他正選題的答案對比,去除不認真填寫的數(shù)據(jù)。最終得到有效、真實、客觀、科學樣本601份。
為較準確測量高校文史類專業(yè)女大學生的應急認知、相關知識掌握以及相對學校應急管理機制等方面的滿意度情況,本研究采用了多維度測量方法,構建起基于女生防災、救災等應急知識學習、防災意識及能力、高校防災體制機制與設施、總體滿意度4個指標。測量題目分為“非常同意、比較同意、一般、比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共分為5個選項,分別賦值5、4、3、2、1分。其中4個指標體系分別使用“WD1”“WD2”“WD3”“WD4”進行標示。問卷內容主要包含4個方面,分為高校應急教育、高校應急教材使用、應急教育方面師資配置(含實戰(zhàn)專家、指戰(zhàn)員)等教育、學習情況;學生應急救援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應急意識、素養(yǎng)、能力情況;學校防災、救災的基礎設施、應急機制體制等情況;學生對高校教育、應急機制體制等方面的認同情況。
2.1.1 描述性統(tǒng)計
從頻數(shù)分析表1可知調查對象為高校文史類女學生,年級分布合理,覆蓋所有年級,符合研究大學生各年級情況的樣本要求。
表1 頻數(shù)分析結果
專 業(yè)頻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積百分比有效文史類601100.0100.0100.0
年 級頻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積百分比有效大一18130.130.130.1大二14724.524.554.6大三15826.326.380.9大四11519.119.1100.0合計601100.0100.0
2.1.2 統(tǒng)計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從統(tǒng)計量的均值(表2)可以發(fā)現(xiàn)整體情況較好,除學習情況維度偏低外,其余三個維度的情況說明全國高校文史類專業(yè)女生的對高校應急機制、體制、制度、防災意識和能力認可度較高。
表2 描述統(tǒng)計量
2.2.1 信度分析
根據(jù)Cronbach’s Alpha信度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表3),該量表對應的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7,表明問卷的內部一致性較好,所以本次調查的結果信度極好。
2.2.2 效度分析
凱澤(Kaiser)的度量標準認為,一般而言當KMO超過0.7時,可以認為應考慮因素分析的標準。本研究學習情況維度KMO為0.937,防災意識及能力維度KMO為0.931,防災體制機制與設施維度KMO為0.898,滿意度維度KMO為0.871,各維度的因素方差解釋率均超過70%??傮w而言,原始變量的信息內容損失較少,因子分析的實際效果良好。因此,該問卷的維度變量內部效度較高,問卷有效,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保障。
從表4可知,利用相關分析研究學習情況,防災意識及能力,防災體制機制與設施分別和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系,使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去表示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具體分析可知:學習情況與滿意度之間全部均呈現(xiàn)出顯著性,相關系數(shù)值是0.744,意味著學習情況與滿意度之間有著正相關關系。防災意識及能力與滿意度之間呈現(xiàn)出顯著性,相關系數(shù)值分別是0.733,意味著防災意識及能力與滿意度共1項之間有著正相關關系。防災體制機制與設施和滿意度之間呈現(xiàn)出顯著性,相關系數(shù)值是0.875,意味著防災體制機制與設施和滿意度之間有著正相關關系。
表4 Pearson相關-標準格式
2.3.1 相關性分析
本次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滿足誤差呈正態(tài)分布以及誤差和預測變量不相關的前提假定。學生應急相關理論知識學習情況平均分為3.9101,學生防災意識及能力平均分為4.0001,高校防災體制、機制、設施建設平均分為4.1351,學生對高校應急管理工作滿意度維度平均分為4.0545,整體來看,我國高校文史類專業(yè)女學生的應急知識儲備較為充足,防災意識較強,具備一定應對災難、災害自救能力,并對學校應急管理相關工作有較高的評價。
圖1為多元線性回歸預測變量與殘差關系圖,直觀顯示了預測變量與殘差直接的關系,橫坐標是預測變量的標準化值,縱坐標是殘差的標準化值,在以橫縱坐標0分值交叉處為中心,以正負2為邊界的橢圓中,聚集了絕大多數(shù)觀測量,這說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誤差呈正態(tài)分布且誤差與預測量之間不相關,滿足多元線性回歸的統(tǒng)計前提?;貧w方程的解釋力(R2)超過了50%,其殘差與預測變量之間的關系圖與圖1的模式基本相同,說明本研究的統(tǒng)計結果可信度較高。
圖1 多元線性回歸預測變量與殘差關系圖
表5 相關性
續(xù)表
表6 模型匯總b
2.3.2 擬合度分析
復相關系數(shù)R為0.897,因變量原始值和回歸方程得到的因變量預測值之間具有較高的關聯(lián)強度。R2表示3個自變量作為一個整體能夠解釋因變量總變異程度的80.4%,校正R2也為80.4%。同時標準估計的誤差值也較小,說明回歸方程的預測能力較強,擬合度好。
表7 Anovaa
表7顯示F(3,597)=818.817,p<0.05,說明R2顯著不為零,回歸方程整體預測力顯著。
表8 系數(shù)a
學生防災、救災等應急知識學習情況與對學校應急管理成效滿意度成明顯的正向關系。高校防災機制及體制的建設與學生對學校應急管理成效滿意度成明顯的正向關系。防災意識及能力維度未達到顯著水平(t=1.107,df=597,p>0.05),但是因為在計算回歸系數(shù)時,使用的是強制回歸法,盡管防災意識及能力對回歸方程貢獻較小,但仍有一定的意義。三個預測變量中,“高校防災機制及體制建設”(Beta=0.669)和“學生防災知識學習情況”(Beta=0.261)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分列第一和第二位。這說明掌握知識情況好的學生和對學校應急管理機制、體制了解的學生對學校的應急建設就越積極。
本課題中校正R2為0.804,容差標準為0.196(1-0.804),所有容差值均高于此值,并且VIF值小于5,說明各自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9 共線性診斷a
條件指數(shù)最大值為27.974,小于30,說明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基于以上的全部分析,得出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回歸方程為:WD4=-0.280+0.669*WD3+0.261*WD1+0.034*WD2
(1)
基于文獻分析及SPSS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如下問題:
(1) 在學生學習情況方面,學生普遍認為“學校開設的應急相關課程不多,沒有較好的配套教材,如急救,逃生等應急相關技能掌握情況一般,缺少應急救援方面的實戰(zhàn)專家、指戰(zhàn)員、教師的指導”,相關選項平均分較其他題目低,說明國內高校開展的應急教育教學未能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尚有提升的空間。
(2) 在應急技能和素養(yǎng)方面,學生普遍認為“遇到突發(fā)事件中,易慌亂,不能非常熟練的使用滅火器、防毒面具等救援設備,人工呼吸、海姆立克急救法掌握情況一般,有必要加強防災意識培養(yǎng)”,通過分值可以發(fā)現(xiàn)文史類女學生應急意識薄弱、動手能力以及日常的觀察能力不足。
(3) 防災體制機制與設施方面,學生認為學校舉辦防災、救災相應的培訓活動較少,無法滿足個人需要。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應急機制比較完善、消防栓、安全通道、急救包、安保人員配置、避難場地等防災、救災設施齊備,消防通道、安全出口指示清晰。
(4) 學生給予的建議中,認為學校應該“加大對應急救援方面宣傳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相關設施”、“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制度建設保障”、“定期進行實戰(zhàn)演練”等建議出現(xiàn)頻次非常高。
總體來說,我國高校日益重視校園安全、在應對突發(fā)事件、災難、災害時,具有較為完備的機制、能夠及時、快速、科學的進行處置。但學生提出的建議和意見也折射出目前高校應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 進一步加強高校應急體制機制建設。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應急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僅是具有防災、應急特色大學應重點關注的任務,亦是全國所有高校不容忽視的工作。應急管理需系統(tǒng)化、精細化、學校成立應急組織委員會,校領導進行管理咨詢調研,統(tǒng)籌安排協(xié)調好教務處、后勤部門、校醫(yī)院、圖書館、學生處等部門工作,制訂詳細應急預案,加強資金投入力度,調整機構人員工作內容,修訂、完善應急管理、獎勵、問責制度,將應急工作常態(tài)化。
(2) 加強教育教學。首先要明確目標定位,完善課程體系。高校需站在國家發(fā)展需求的高度,注重學生應急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中體現(xiàn)應急素養(yǎng)、能力。以大學生應急素養(yǎng)、危機意識培養(yǎng)、應急知識豐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為目標,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對開設的應急方面相關課程性質、教學內容等進行研究,既可以在專業(yè)課程中滲透應急元素,也可以通過通識必選課的形式,要求學生學習。教學重視多學科交差、多專業(yè)知識交融。例如文科女生比例最高的外語專業(yè),可重點突出外語專業(yè)知識與應急服務、文化、管理等知識的融合,建立相對較為完備、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課程群。另外也可以通過國外應急機制、體制、制度、典型案例翻譯實踐,在提高學生翻譯水平,掌握應急素材翻譯技巧的同時,了解國外應急管理方面好的經驗,為我國應急事業(yè)發(fā)展做出貢獻。重視應急知識滲透的同時,不能忽視應急語言服務的社會需求。可根據(jù)需求適當開設應急管理案例閱讀(外語)、應急常識(外語)、應急語言詞匯、應急語言翻譯、應急文本寫作、應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應急語言服務管理等專業(yè)或通識類課程,并深入研究課程群相匹配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容,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在管理學科專業(yè)中,適度引入國外公共管理、防災管理、導游應急救援等課程。在藝設專業(yè)中,可開展救援產品設計、應急廣告設計、應急宣傳手冊設計等活動,將專業(yè)與應急素養(yǎng)相結合??傊?,專業(yè)要積極探索培養(yǎng)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一定應急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其次,構建“校內教師和校外專業(yè)指導”模式,共同培養(yǎng)具有較強應急能力水平的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師資質量和素質是關鍵,在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可借助“外援”力量,充分發(fā)揮社會人士的作用,聘請高校專家、消防救援部門相關人員為做客專家、兼職教師參與到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定期開展相關培訓、講座,每學期聯(lián)合當?shù)叵啦块T、公安部門、醫(yī)療部門等進行仿真演練1~2次等。此外,針對女學生動手能力弱、易產生恐懼心理以及遇到突發(fā)事件不能冷靜處理等問題,學??砂才判睦碜稍兘處焻⑴c實踐,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慢講解、親動手、多訓練,通過嘗試反復模擬實訓,提高女學生的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最后,高校給與支持,鼓勵教師編寫適合高校學生使用的教材。積極借鑒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社會發(fā)展需要,編寫與學生需求匹配度高、內容豐富、知識點清晰、目標明確、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應急能力和素質的實用性強的教材。
(3) 加強信息化建設,搭建防災信息交流平臺。高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設立虛擬的消防、防災博物館或者是虛擬實驗室,官方網(wǎng)頁中可開設防災準備、網(wǎng)上災害圖書館、大規(guī)模災害介紹、防災手冊、防災教育、災害啟示、避難場所圖等模塊,學生可以通過校內網(wǎng)絡直接感受災害的真實情景,了解應急知識,掌握應急避免技巧等。
(1) 作為高校需要提升文史類專業(yè)女大學生的防災意識、救災能力和素養(yǎng),提高全體學生應急、防災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斷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建設。 注重提升女學生應急能力,設置針對性較強的課程體系,加強相關教材研發(fā)工作、開展系列實踐活動,搭建防災信息交流平臺,以滿足學生學習、實踐的需求。
(2) 本文給出了提升中文史類專業(yè)女學生應急管理能力的建議和舉措,但僅使用了SPSS軟件從宏觀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下階段,將運用AMOS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深入分析因變量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