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川中高磨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為例"/>
陳 康 吳仕虎 冉 崎 韓 嵩 張祎蕾 呂文正 張 旋 張 晨
1.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3.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川西北氣礦
長期以來,在油氣勘探開發(fā)過程中,地震資料解釋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地震資料解釋是通過利用鉆井資料模擬合成地震記錄,再與井旁地震記錄道相對比,從而建立地質認識與地震信息的橋梁,為地震剖面地質認識解譯奠定基礎,這個過程俗稱井震標定。地震標定是進行地震資料解釋的基礎工作[1],該項工作能否賦予地震資料準確的地質含義,取決于井震標定的精細匹配程度,影響到地震資料解釋后續(xù)工作的成敗。早期的油氣勘探主要為尋找構造型圈閉,標定的目標為明確強連續(xù)反射的宏觀構造標志層—地質層位,并不關心其內部特征。隨著勘探生產精度的加深,在復雜巖性圈閉薄儲層預測背景下,必須進一步實現(xiàn)井震標定中強相位地震同相軸之間的內部反射細節(jié)匹配,同時明確內部地震反射特征表征的油氣地質含義,是現(xiàn)今井震標定的關鍵和核心,更是油氣、儲層定性[2-3]和定量預測的基礎[4-5]。然而,由于地層內部細節(jié)井旁地震道與合成地震記錄一致性低,不能充分明確地震反射特征表征意義,嚴重減緩了油氣勘探進程和降低了鉆井的成功率。因此,引起了地震解釋工作者針對井震標定問題開展大量研究工作[6-17],但受限于地震資料處理和標定工作分別由處理和解釋人員獨立完成,標定過程中未能對地震資料的可靠性提出質疑,解決問題的途徑主要包括測井數(shù)據優(yōu)化[6]、子波提取[5,8,15]、標定方式[10,12-14,17-18]或三者綜合研究[11,16],局限于合成記錄的制作和與井旁記錄道的匹配分析方法研究范疇。本文通過對井震標定的方法原理和過程剖析,梳理目前高磨地區(qū)燈影組存在的井震標定問題,以處理解釋一體化思路,解析影響井震對比存在問題的原因,不僅優(yōu)化測井曲線、優(yōu)選褶積模型和標定方式,而且把處理關鍵環(huán)節(jié)考慮進去解決問題,實現(xiàn)井震精細標定進一步提高,以期能給井震標定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啟發(fā)和幫助。
井震標定是個系統(tǒng)性過程,工作輔助軟件千差萬別,但其核心是通過一維正演模擬合成地震記錄,與井旁地震道的匹配情況(即一致性)進行對比。眾所周知,井旁地震道是野外采集地震信號經過地震處理得到,數(shù)學模型是地層界面的反射系數(shù)與地震子波褶積,再疊加噪聲的結果(式1),而合成地震記錄則為單井測井曲線經過計算離散地層界面反射系數(shù),再與地震子波的褶積結果(式2)。
式中S(t)表示井旁野外采集室內處理的疊加地震道;X(t)表示單井合成地震記錄道;R(t)表示地層波阻抗界面反射系數(shù)序列;t表示縱向時間延續(xù)序列;N(t)表示地震處理后剩余噪聲。
不難看出,井旁記錄道與合成記錄道應滿足:
然而,經過地震處理去噪后,認為疊后噪音是白噪,具有隨機分布特征,多次覆蓋疊加已經得以壓制,認為是0。因此,理論上井旁地震記錄道與合成地震記錄道是一致的,在頻率、相位和能量上相同,二者波形具有高度一致性,即相關度達到最大1,這就是井震標定的理論基礎。
井震標定可分為六步完成:①利用測井聲波速度(或者時差)曲線,將深度域速度和密度曲線轉換成時間域測井曲線;②將聲波速度和密度曲線相同時間深度點相乘,得到阻抗曲線;③由反射界面上下阻抗計算出對應界面的反射系數(shù),形成反射系數(shù)序列;④求取目標層地震子波;⑤時間域反射系數(shù)與子波褶積,形成合成記錄道;⑥合成記錄與井旁抽取地震道一致性分析。在實際標定過程中,分格架標定”和 內幕標定”兩個階段,格架剖面像標志層的標定,①常應用于勘探階段,內幕標定是在格架標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xiàn)層內部細節(jié)的標定,②在開發(fā)階段較普遍應用。在具體實踐中,二者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地震子波求取方式的不同,格架標定通常采用理論子波,內幕標定采用井震聯(lián)合提取子波。格架標定在步驟④中應用理論子波,完成①~⑥流程,在實現(xiàn)標準層基本標定后才能有效提取子波,再完成⑤和⑥實現(xiàn)內幕精細標定。井震標定過程中,前三步為測井數(shù)據獲得反射系數(shù)序列,計算結果一般具有一致性。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第六步井旁道與合成記錄道一致性分析,通常包括波形相關和相面法兩種方法,波形相關法是一種定量的數(shù)學計算方法,可以得到整段波形的相似程度,但該方法有時候相關系數(shù)高不一定是正確的標定[10],且無法直觀表征波形差異。因此在實際生產應用中,為了分析地質體的地震響應特征,更多地采用相面法,即肉眼比較兩者的波組特征、波形特征、振幅特征、頻率特征和相位特征[16]差異性。
高石梯—磨溪區(qū)塊(圖1a)(以下簡稱 高磨地區(qū)”)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平緩構造帶中部、樂山—龍女寺古隆起軸部的東部,南至大足、北至南部縣、東至廣安、西至綿陽—長寧裂陷槽[19-20]東,面積約7 000 km2。燈影組四段是近年來四川盆地震旦系主要的油氣產層,沉積厚度大(最大可達350 m),藻類十分發(fā)育,白云石化程度高,發(fā)育 丘灘相+巖溶”復合成因類型儲層[21],儲層巖石類型為藻凝塊云巖、藻砂屑云巖和藻疊層云巖。
為滿足勘探開發(fā)要求,研究區(qū)的井震標定經歷了格架標定(2011年—2014年)和內幕標定(2014年—至今)兩個階段,格架標定階段由于較準確標定出了目的層以 組”“段”為單位的主要地質界面(如燈影組頂?shù)捉缑?、燈影組一段—燈影組四段內部分界),為準確識別和刻畫出高石梯—磨溪古隆起范圍[19]、綿陽—長寧裂陷槽邊界[19-20]、震旦紀早期臺緣帶[22-24]起到了關鍵作用,并有效地指導了前期勘探部署。
2019年以來,高磨地區(qū)燈影組四段裂陷槽邊界均已進入規(guī)模開發(fā)階段,需要進一步向遠離裂陷槽地區(qū)的高石梯東、MX8和龍女寺等地區(qū)尋找優(yōu)質油氣藏,特別是MX126井區(qū)諸多探井的失利迫使研究區(qū)地震資料解釋實質上進入到刻畫以 段”或 體系域”為單位的內部地層堆砌方式、丘灘體、裂縫帶、巖溶體或兩者甚至三者的復合成因形成的 甜點”,這無疑對井震標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研究區(qū)井震標定進入到以 段”或 體系域”為單位的內幕精細標定階段。圍繞精細標定,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原有格架標定基礎之上,陸續(xù)對研究區(qū)60余口井震旦系燈影組開展精細標定,這些井基本涵蓋高石梯構造、磨溪構造及龍女寺構造(圖1a),代表研究區(qū)燈影組不同構造位置、不同地層結構、不同巖性組合及不同厚度變化,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通過精細標定,發(fā)現(xiàn)在以 段”為單位的內部,合成記錄與井旁地震道匹配度低,特別是燈影組四段井震標定效果整體較差,給 甜點”識別和預測帶來很大挑戰(zhàn),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這種井震標定不吻合普遍存在且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為查明原因,以高磨地區(qū)段內井震標定吻合度較差的燈影組四段為例進行深入分析。
圖1 高磨地區(qū)燈影組四段內部合成記錄與實際地震記錄對比圖
研究區(qū)內60余口鉆井的井震標定結果顯示(圖1a),吻合度低的井主要表現(xiàn)為燈影組四段內部不吻合,不吻合井占總井數(shù)的58%,概括起來可分為三種類型:①內部同相軸個數(shù)不一致(圖1b);②縱向反射同相軸波組能量不對應(圖1c);③同相軸縱向位置差異(圖1d)。存在第1類標定問題的井有35口,占總井數(shù)的50%以上,該類主要表現(xiàn)為井旁地震道燈影組四段頂部多一強反射同相軸(以下簡稱 第一類問題”)。第2種波峰總個數(shù)一致,實際地震反射中也存在強反射界面,但強同相軸出現(xiàn)位置往往在燈影組四段中部而不是頂部(以下簡稱 第二類問題”)。第3種波峰數(shù)目相同,井旁地震道較合成地震記錄有20 ms左右系統(tǒng)性偏差(以下簡稱 第三類問題”)。
針對第一類問題,從圖1b不難看出,井震不匹配主要表現(xiàn)為:①燈影組四段上部地震資料比合成記錄多一個強波峰反射;②強波峰反射以下子波半個周期處,地震特征表現(xiàn)為波谷而合成地震記錄為弱波峰。通過宏觀層(反射系數(shù))分析發(fā)現(xiàn),該同相軸在測井上無法找到形成強同相軸的高阻抗差界面,便于研究,在不考慮測井曲線誤差影響情況下,假設地震資料中靠近燈影組四段上部出現(xiàn)的強同相軸反射是假象,造成強波峰反射以下半個周期處井震不吻合的本質為,該強同相軸反射子波伴隨下旁瓣波谷抵消掩蓋了弱波峰反射。
針對第二類問題(圖1c)中燈影組四段下亞段井旁地震道和合成地震記錄振幅能量差異較大,與上述第一類問題情況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該類不存在明顯反射同相軸個數(shù)匹配問題。由于該強同相軸位置無法找到明確的較高正反射系數(shù)界面與之對應,因此可以先假定強同相軸為多出的假象。此時,強同相軸子波與原反射波干涉疊加,如果二者存在相位差,則疊加結果表現(xiàn)為合成記錄和井旁實際地震道同相軸強度和個數(shù)不同,即第一類問題,如果二者相位相同,則僅表現(xiàn)為僅出現(xiàn)同相軸振幅能量不一致現(xiàn)象,為第二類問題。
通過調研分析,第三類問題(圖1d)其實質是存在時移現(xiàn)象所致。從波組對應關系來看,波組一致性較好,分析原因應為測井與地震數(shù)據之間存在的系統(tǒng)性誤差所致,具體而言,這種誤差是由于聲波速度傳播的頻散現(xiàn)象引起的[9]。巖石物理理論和大量實驗結果表明,由于測井聲波的頻率是10 ~25 kHz[9,25-26],地震勘探的地震頻率是8~200 Hz[9],測井的聲波速度比野外地震波速度要大很多,因此,理論上的同一地層段經時深轉換后形成的合成記錄要比井旁地震道長度短,針對此種不統(tǒng)一,可以采取同相軸拉伸的方法有效解決。
綜上分析表明,在高磨地區(qū)井震精細標定過程中,存在的難點為第一類問題和第二類問題,在假定合成地震記錄準確的情況下,問題歸納為實際地震道存在強同相軸假象,那么找到強同相軸假象存在的原因即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那么合成地震記錄是否準確呢?地震資料又是否真的存在強同相軸假象呢?這需要從影響井震標定諸多因素入手進一步分析給出答案。
井震標定是實際地震剖面和合成地震記錄的對比,受原始資料品質和標定方法影響。為了查明前述高磨地區(qū)實際地震資料和合成記錄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分別從井震標定的原始數(shù)據(測井曲線、地震子波和地震數(shù)據)和標定方式入手分析和排除單因素影響,逐步明確研究區(qū)井震標定存在振幅差異的主要原因。
2.2.1 測井曲線數(shù)據測量誤差對井震標定結果的影響
合成記錄制作主要使用聲波和密度測井數(shù)據,由于測量為垂直于井壁的巖層深度的十幾厘米[27]范圍,受井孔環(huán)境影響較大,數(shù)據準確性經常受到井眼垮塌擴徑、鉆井液侵入等因素影響[16,28],存在測量誤差。以GS10井為例(圖2),說明井徑擴大對井震標定的影響,從該井井徑曲線可以看到,在深度5 188 m、5 234 m、5 266 m和5 458 m存在4處明顯井徑擴大現(xiàn)象,井徑擴大最大達到55 cm,平均17 cm,已超過聲波和密度測井準確測定距離范圍,這是否是造成前述幾種不一致的原因呢?為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對測井曲線測量誤差進行校正,再利用校正后的測井數(shù)據制作合成記錄進行井震標定。
圖2 GS10井測井曲線優(yōu)化預處理前后井震標定對比圖
聲波和密度測井曲線,可以與測量距離遠的測井曲線建立擬合方程,進而反算出聲波和密度曲線。在實際的校正過程中,由于深電阻率測量距離遠,測量值能真實的代表實際巖層信息,可以利用深電阻率和無井環(huán)境影響數(shù)據擬合線性關系函數(shù)[28],進而進行環(huán)境影響校正。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校正過程中,為了保證校正計算的真實性,盡可能采用相鄰層的擬合關系校正。為了避免多擴徑位置相互影響,采用的校正窗口為32 m,圖2虛線框內測井曲線存在井徑擴大影響,在深度5 188 m處,校正后聲波和密度曲線最大振幅調整約29%,均已經校正回正常范圍內,上虛線框范圍內校正后合成地震記錄波峰反射得以減弱,與井旁地震道更接近,中虛線框內校正前后沒有變化,實際地震道波形仍存在波峰反射。下虛線框內聲波和密度測井校正后,合成地震記錄校正前后未產生明顯變化??傮w來看,校正后的合成地震記錄與井旁地震道的差異縮小,但改變較微弱,說明測井曲線數(shù)據的測量誤差影響不是存在強反射差異的根本原因。
2.2.2 子波對井震標定結果的影響
理論上,合成地震記錄制作應采用野外地震子波,才能保證合成地震記錄和井旁道對比具備一致性。然而,由于實際工作中無法獲取地層每個反射點的地震子波,只能采用近似的方法計算地震子波,計算過程中,需保證地震子波形態(tài)的一致性,即子波長度、相位、頻率三要素需保持一致。為此,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7-8,15],目前已形成雷克子波、帶通子波等多種不同類型的子波數(shù)學模型。根據地震資料實際和使用者目的不同,針對這些模型產生直接理論子波、統(tǒng)計子波、確定性子波和時變子波等。
為降低子波時空變化造成的影響,本次采用多井聯(lián)合提取平均子波,盡可能保證子波的穩(wěn)定性。圖3a為提取的研究區(qū)9口井(包括MX8、MX18、GS102、MX9、GS1、GS7、GS2、GS6和MX12井)的提取子波,圖中藍色曲線為平均子波,可以看出提取的子波相位相對穩(wěn)定,外觀保持了雷克子波的基本形態(tài),能近似代表研究區(qū)的野外地震子波。針對前述存在的問題,分別應用平均子波和理論雷克子波做標定對比(圖3b和圖3c),以觀察校正子波前后合成地震記錄的變化。標定結果顯示:對于格架標定而言,燈影組四段頂部和燈影組三段底部為強波峰反射,無論是應用理論子波,還是平均子波,實際地震剖面和合成地震記錄均匹配較好。但對于燈影組四段內部標定而言,使用雷克子波標定時,合成地震記錄反射沒有明顯波峰反射,而平均子波標定中出現(xiàn)了微弱波峰反射,虛線框頂部波峰反射仍然未出現(xiàn)(圖3b和圖3c中虛線框內)。這表明使用平均子波對于標定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然無法解決研究區(qū)標定不一致的核心問題。
圖3 MX9井采用理論子波和多井聯(lián)合提取平均子波井震標定對比圖
2.2.3 標定方式對井震標定結果的影響
前述分析表明,測井曲線誤差和褶積子波都不是影響標定不一致的根本因素,為查明標定方式對井震標定的影響,進一步分析標定方式對井震標定的影響作用。合成地震記錄標定常見有三種方式[7,9,13-14]:疊后褶積模型合成地震記錄標定、基于波動方程理論合成地震記錄標定及垂直地震剖面(VSP)層位標定。
疊后褶積模型合成地震記錄標定主要是利用測井數(shù)據得到的縱波速度和密度,計算出縱波阻抗,再計算出反射系數(shù)序列,最后將反射系數(shù)序列和一個子波相褶積而得到合成記錄道。這是目前生產過程中運用最多的一種方式[7,,9,11,13-14]?;诓▌臃匠汤碚摵铣傻卣鹩涗洏硕▌t是首先利用測井數(shù)據中的縱橫波速度及密度建立二維的水平層狀模型,采用波動方程理論進行正演模擬,設計觀測系統(tǒng)得到CMP道集數(shù)據,從而進行動校正及疊加處理,得到波動方程理論下的疊后自激自收的記錄[13]。垂直地震剖面(VSP)層位標定是利用VSP測井資料建立地面地震中的反射和井中地層界面之間的對比關系,將過井地震疊前時間偏移剖面、Walkaway VSP成像剖面、走廊疊加剖面、零井源距VSP上行波雙程時間剖面按時間和深度關系組成橋式標定圖[11]??v波的雙程時間就是初至起跳時間的兩倍。上行縱波雙程時間剖面上每一道記錄都具有井深與直達波起跳時間的對應關系。依據地質界面的深度,在上行波雙程時間剖面上追蹤該井深所對應記錄道的直達波起跳時間,即該界面地震反射波的T0時間。
常規(guī)合成記錄標定方法是利用測井曲線中縱波阻抗曲線得到反射系數(shù),再與地震子波進行褶積得到合成地震記錄,該方法沒有考慮地震波傳播的機理、多次波及轉換波在處理過程中對標定的影響,而采用波動方程理論制作合成地震記錄,能夠較好地反應地震波的傳播特征,這就為更加真實模擬野外地震記錄奠定了基礎。據此,以MX41井為例,進行基于波動方程和褶積方程合成地震記錄制作與標定(圖4),相比于常規(guī)合成地震記錄,采用波動方程合成的地震記錄除一次反射外,還包含多次波與轉換波,包含著地震記錄的反射特征隨著炮檢距的變化,結果與實際井旁地震道匹配得更好,二者的一致性更高。這一結果表明前述的幾種不統(tǒng)一可能與多次波有關。
餐廚垃圾主要品種是蔬菜、瓜果、肉品等下腳料、剩飯剩菜等食品加工、餐飲服務、集體供餐產生的食物殘余和廢棄食用油脂。在物質不斷豐富的當下,生活水平極大的改善,城市餐廚垃圾的產生量也日越增多,約占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的30%-40%。同時易滋長寄生蟲、卵及病原微生物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質,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煩惱和困擾,嚴重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身心健康。
圖4 MX41井基于波動方程和褶積方程合成地震記錄道集與實際井旁道集對比圖
2.2.4 地震數(shù)據對井震標定結果的影響
影響地震處理結果的因素眾多,但是通過對整個處理流程的梳理,結合前述分析,筆者認為造成研究區(qū)精細井震對比出現(xiàn)強同相軸差異問題的原因主要受多次波、子波處理影響,理由如下:
1)高速海相地層夾多套低速碎屑巖的地質結構有利于形成多次波
研究區(qū)從震旦紀至中三疊世為克拉通盆地演化階段[19-20],主體以海相碳酸鹽巖臺地海相沉積為主,整體上為一套巨厚的、高速碳酸鹽巖地層,但其內部夾有多套以泥頁巖、煤為主的低速層,縱向上構成高速夾多套低速層的地質結構。研究區(qū)主體以海陸地層分界的須家河組底為界,以下整體為高速碳酸鹽巖地層,地層平均速度可達6 000 m/s,之上平均速度呈斷崖式降至4 200 m/s左右,是盆地內陸相沉積的速度響應。同時,受巖性影響,深部海相地層中出現(xiàn)了多套速度倒轉層,區(qū)域地質資料結合粗標結果,自須家河組底至震旦系底高速地層的背景下,從淺至深,主要存在4個厚度較大的相對低速地層,包括:①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二段的泥巖及灰質泥巖,地層平均速度為4 200 m/s;②上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煤層、碳質頁巖,地層平均速度為3 500 m/s;③中二疊統(tǒng)梁山組和下奧陶統(tǒng)湄潭組泥巖、頁巖夾粉砂巖地層,地層平均速度為4 350 m/s;④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泥頁巖,地層平均速度為5 000 m/s。上述4個低速層的存在使川中地區(qū)海相地層存在多個強波阻抗差異界面,為研究區(qū)深部產生層間多次波提供了基本地質條件。
為證實上述認識,進一步利用GS1井測井數(shù)據開展一維聲波波動方程正演模擬(圖5),結果表明,一方面,一維聲波波動方程正演記錄與卷積正演記錄相比,差異明顯,說明波動方程正演記錄中包含有較強多次波;另一方面,波動方程正演記錄與實際剖面波組特征則基本一致,說明實際剖面中包含有較強的層間多次波。
圖5 GS1井聲波波動方程正演、褶積模型獲得的合成記錄與實際地震道對比圖
2)子波處理方法對地震響應影響明顯
地震信號子波處理主要分為反褶積和Q偏移。反褶積是通過提取大視窗內地震信號子波,并利用數(shù)學算法對其進行壓縮,以達到增加高頻能量、提高地震分辨率的目的。常規(guī)疊前、疊后反褶積提頻方法均存在人工干預參數(shù)難以準確確定的問題。當參數(shù)選擇不合適時,反褶積可能會極大的改變地震剖面整體面貌,出現(xiàn)同相軸變多等現(xiàn)象,誤導整體地質認識,疊后過量提頻后,地震資料空間非均質性響應能力降低,儲層特征不明顯。
Q偏移是一種基于射線追蹤理論的偏移方法,通過Q層析獲得空變Q場,在波的傳播過程中根據傳播路徑和傳播時間進行衰減補償,從而達到補償振幅、恢復頻率和校正相位的目的。該方法初始Q場嚴重依賴井測量信息,拓頻期望參數(shù)同樣依賴于人工干預,存在不確定性,且Q偏移后地震數(shù)據頻帶雖有所拓展,但低頻缺失嚴重。調研發(fā)現(xiàn),早在2015年Zhang Junhua已研究提出低頻缺失會造成假同相軸的出現(xiàn)[29],當缺失12 Hz以下能量時,會產生接近主波能量的假同相軸出現(xiàn),造成地震波的增加。因此,地震低頻的缺失會直接影響實際地震資料的成像質量,造成難以精細井震對比。受此啟發(fā),我們提取了高磨地區(qū)燈影組地震頻譜,結果表明研究區(qū)地震資料有效信號在12~65 Hz之間,低頻缺乏,結合Zhang Junhua等研究成果,研究區(qū)同樣可能伴有假同相軸的出現(xiàn),在地震上表現(xiàn)為多軸或同相軸能量較強,與前文中井震標定中存在的第一類和第二類問題表現(xiàn)一致,即實際地震資料同相軸能量和/或個數(shù)高于合成地震記錄的現(xiàn)象。
前述分析表明,本文提到的第一類和第二類問題,即實際地震資料同相軸多于合成地震記錄的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多次波和地震資料處理過程中對低頻成分缺失所致,據此,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針對研究區(qū)燈影組多次波難以壓制的特點,確定疊前多次波壓制與疊后多次波壓制相結合的處理技術,主要步驟為:①拉東變換壓制多次波,在疊前共中心點道集(CMP)、疊前共反射點道集(CRP)壓制多次波;②基于模式識別的多次波壓制技術(簡稱SPLD),在疊后解釋人員參與下,通過解釋層位控制,人工識別壓制多次波。工業(yè)界已普遍認可拉東變換壓制多次波方法可有效去除全程多次波[30],其原理在此不做贅述,以下重點介紹針對層間多次波壓制的疊后SPLD技術。
疊后SPLD壓制多次波技術可預測沿著特定路徑傳播的確定性層間多次波,是一種處理和解釋相結合的層間多次壓制方法。該方法通過測井記錄分析多次波產生層位,在地震剖面上拾取多次波源層位,建立多次波模型,在此基礎上,基于自適應相減方法從疊前道集上去除多次波。
通過前述速度分析,結合多次波正演,震旦系多次波干擾主要源自須家河組以下的四套速度反轉層段。如圖6所示,為疊后SPLD壓制多次波前后效果對比結果,壓制多次波之后的剖面信噪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層間因多次波引起的強反射得到很好的消除;燈影組內部局部范圍殘留的多次波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多次波壓制后地震剖面橫向能量一致性有所提高,更加符合燈影組內部厚層碳酸鹽巖地層不連續(xù)、弱振幅的反射特征。
圖6 疊后SPLD壓制多次波壓制前后偏移剖面對比圖
井控寬頻處理是將測井資料與地震資料相結合,對地震處理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以達到在保真基礎上,拓寬地震資料頻帶的目的[31]。具體優(yōu)化參數(shù)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利用井資料求取球面擴散補償因子和Q補償因子,恢復地震道的原始振幅;②基于原始地震數(shù)據有效信號頻帶,估算地震資料可拓展最高頻寬,利用測井信息建立合成記錄,約束反褶積步長參數(shù)求取,提高地震分辨率;③利用測井聲波信息,結合地震層位、各向異性信息,提高速度模型的精確度。
高磨地區(qū)深層燈影組原始地震資料有效信號最高在50 Hz左右,因此選擇25 Hz作為制作合成記錄雷克子波主頻,在此基礎上,對不同步長的反褶積剖面與合成記錄進行對比評價,以寒武系底儲層地震響應為判斷標準,如圖7所示,步長小于等于16 ms后,在寒武系底下方出現(xiàn)復波現(xiàn)象,與合成記錄不符,因此,在兼顧縱向分辨率基礎上,最終選取補償20 ms作為反褶積參數(shù),拓展地震頻帶,提高地震資料的分辨率和井震吻合度。
圖7 不同反褶積補償效果對比圖
查明造成研究區(qū)井震標定過程中的第一類、第二類問題的根源,基于前述對策,即針對性的壓制多次波和對地震資料進行井控寬頻處理,對研究區(qū)地震資料進行系統(tǒng)再處理,取得較好的效果。
圖8為穿過MX102—MX8—MX10井的針對多次波和保護低頻處理前后剖面對比,如圖8所示:①從頻譜圖(圖8i,8j)上可明顯看出,該剖面地震頻帶由原始的12~65 Hz拓寬為5~65 Hz,低頻端5~12 Hz得以保護;②從地震反射特征上看,燈影組四段碳酸鹽巖內部整體同相軸連續(xù)性減弱,表現(xiàn)橫向變化明顯增強,與該區(qū)鉆井證實的碳酸鹽巖橫向非均質性強吻合(圖8a,8h);③井旁地震道的橢圓圈中的強同相軸(虛假反射)得到了有效壓制或消除,與紅色合成地震記錄吻合度明顯得到改善(圖8b-g)。
圖8 地震資料再處理前后剖面及頻譜對比圖
圖9為GS111井新老地震資料的井震對比,不難看出,燈影組四段內部5 400~5 600 m合成記錄為弱振幅反射,老地震資料(未進行壓制多次波和寬頻處理)井旁道為強振幅反射,新資料(進行壓制多次波和寬頻處理后)振幅能量得以減弱,匹配關系和合成記錄保持一致,標定吻合度大幅提高。據此,我們對前期精細標定過程中遇到的問題22口井(即存在第一類、第二類標定問題)進行了重新標定,應用井旁道和合成地震記錄道相關的方法定量表征井震匹配程度變化,相關值均得到提高,提升最大的GS9井相關度由55%提高到76%,提高21個百分點,提升最小的GS12提高1%,所有井相關度平均值由64%提升到81%,燈影組四段內部井震標定精度得到大幅度提升。精細的井震標定為下一步在燈影組四段內部開展地層堆砌方式、丘灘體、裂縫帶等 甜點”預測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可為研究區(qū)其他以 段”或 體系域”為單位的井震聯(lián)合研究提供借鑒。
圖9 GS111井優(yōu)化井震標定前后對比圖
1)高磨地區(qū)燈影組四段內部合成記錄和井旁地震道相關度低,主要包括同相軸數(shù)目、能量和位置不一致三種情況,前兩者是存在的主要問題,究其原因,是地震剖面部分異常能量增多所致。
2)井震對比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作,需要運用處理解釋一體化思路,充分分析井震對比過程和可能原因,采取逐項單因素排除法,能夠明確精細井震標定過程中存在的不一致的影響因素。
3)高磨地區(qū)燈影組四段地震資料,分析表明存在多次波和低頻部分缺失問題,數(shù)據處理過程中采用多次波和井控寬頻補償技術,可有效壓制同相軸能量和數(shù)目的假象,是精細井震標定的關鍵。
4)由于勘探階段鉆井資料少,欠缺Q信息,建議采用大步長(>28 ms)地表一致性反褶積+疊后適度提頻的處理方式,以滿足地震相識別需要;開發(fā)階段井資料相對豐富,建議采用近地表Q補償+Q偏移的高分辨處理方式,從而滿足薄儲層精細識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