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蓮,宋海濤,孟令新
(1.日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腫瘤科,山東 日照 276800;2.日照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山東 日照 276826)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約占所有肺癌的80%~85%[1]。晚期NSCLC伴腦轉移發(fā)生率為40%~50%,患者預后差,生存時間短,治療方式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為主,但總體治療效果不理想[2]。安羅替尼是中國 2018 年 5 月批準上市的自主研發(fā)的新型小分子多靶點抗癌藥物,具有抗腫瘤血管再生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作用[3],還可延遲惡性腫瘤發(fā)生轉移的時間[4],用于治療晚期NSCLC療效確切,成為晚期NSCLC靶向治療的首選[5]。JIANG等[6]首次證明了安羅替尼對腦轉移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且顱內的控制作用與顱外效果一致。國內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放射治療是腦轉移瘤患者主要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其對顱內轉移病灶控制良好,能快速緩解患者癥狀,改善部分神經功能障礙以及精細動作的協(xié)調性,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神經認知功能均有所恢復[7-10]。因此,對于NSCLC伴腦轉移瘤的患者來說,口服安羅替尼維持治療,同時對肺癌腦轉移瘤局部采取放射治療(包括適形放射治療和調強放射治療)成為很多患者和醫(yī)生的選擇[11]。為進一步探討放射治療聯(lián)合安羅替尼治療NSCLC伴腦轉移瘤的療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對48 例 NSCLC 伴腦轉移瘤患者的臨床和隨訪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 2017 年 5 月至2020 年 1月日照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晚期 NSCLC 伴腦轉移瘤患者48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臨床病理學、影像學診斷確診。病例納入標準:(1)經病理組織學及影像學診斷為NSCLC伴腦轉移;(2)血常規(guī)、凝血及心、肝、腎功能等檢查符合治療要求;(3)至少有1個在影像學上可測量的臨床觀察病灶;(4)所有患者至少行2個療程安羅替尼治療并行療效評價;(5)卡氏(karnofsky,KPS)評分≥60 分;(6)預計患者生存期>3個月;(7)患者均簽署治療同意書。排除標準:(1)驅動基因陽性者;(2)有出血傾向、藥物控制不理想的高血壓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1.0 g者;(3)腦血管疾病或精神障礙、意識不清不能配合臨床治療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20)和對照組(n=28)。對照組:男 18 例,女 10 例;年齡 46 ~ 75 歲,中位年齡64.5歲;KPS評分:70~80 分20例,80~90分 4例,≥90分4例;病理類型:腺癌24例,其他4例;轉移瘤數目:1個7例,2個4例,3個及以上17例。觀察組:男 13 例,女7 例;年齡 42 ~ 74 歲,中位年齡61.0歲;KPS評分:70~80 分14例,80~90分 4例,≥90分2例;病理類型:腺癌17例,其他3例;轉移瘤數目:1個6例,2個3例,3個及以上1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2組患者的腦轉移瘤均給予放射治療,具體操作為:患者做好頭部熱塑膜固定后,采用飛利浦PHILIPS Brilliance Big Bore 16排大孔徑CT采集定位圖像,并傳至EclipseV13.0治療計劃系統(tǒng),由放射治療醫(yī)師勾畫出靶區(qū)位置,物理師做出相應的放射治療計劃,采用美國瓦里安直線加速器EX-408-6MVX線進行 CT 模擬定位后對3個及以下病灶的腦轉移瘤使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或動態(tài)調強放射治療;4 個及以上病灶的腦轉移瘤使用全腦放射治療,后期局部采用適形或者動態(tài)調強放射治療加量,腫瘤區(qū)總量45~50 Gy。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同期給予安羅替尼(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80004)12 mg,口服,每日1次,治療 2 周后停藥 1 周,21 d 為1個療程。采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常見藥物毒性反應分級標準4.0版(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 4.0)進行不良事件分級,如患者出現Ⅲ或Ⅳ級不良反應,允許調整劑量至每日10 mg 或 8 mg。對照組患者同期給予培美曲塞聯(lián)合卡鉑化學治療方案:第1天,培美曲塞(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1288)500 mg·m-2靜脈滴注;第2天,卡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0920028),根據藥/時曲線下面積=5的原則進行給藥,靜脈滴注,21 d為1個療程。2組患者均至少完成2個療程的治療。化學治療前均給予常規(guī)抗過敏、止吐等預處理治療。若患者出現客觀證據證明疾病進展、治療過程中出現不可耐受的毒性反應或患者拒絕進一步治療時,則中止化學治療;每2個療程進行1次影像學評估。
1.3 觀察指標(1)近期療效:患者完成2個療程治療后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1.1版(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1.1,RECIST 1.1[12]進行療效評估(胸部和頭部病灶同時觀察)。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實體瘤病灶完全消失,胸部和頭部病灶直徑均減少至 10 mm 以下;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胸部和頭部病灶直徑之和較基線水平減少超過 30%;疾病穩(wěn)定(stable desponse,SD):實體病灶直徑之和減小的程度介于 PR 和 PD 之間;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以所有測量的實體瘤病灶直徑之和的最小值為參照,胸部和頭部病灶直徑之和相對增加超過 20%,或其絕對值增加至少 5 mm或出現 1 個或多個新病灶。根據療效計算患者的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ORR =(CR例數+PR例數)/ 總例數×100%;DCR=(CR例數+PR例數+SD例數)/ 總例數×100%。 (2)生存療效評估:通過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發(fā)現腦轉移瘤后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來評估患者的生存情況。(3)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觀察患者治療期間胃腸道惡心嘔吐、肝功能異常、高血壓、血液系統(tǒng)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根據CTCAE 4.0評估患者的不良反應(分為Ⅰ~Ⅳ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 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Log-rank法進行生存率曲線統(tǒng)計學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近期療效觀察組患者CR 3例,PR 4例,SD 10例,PD 3例,ORR為35.00%(7/20),DCR為85.00%(17/20);對照組患者CR 2例,PR 4例,SD 9例,PD 13例,ORR為21.43%(6/28),DCR為53.57%(15/28)。觀察組患者的DCR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868,P=0.049);2組患者的OR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09,P=0.475)。
2.2 生存療效隨訪時間為1.4~20.0個月。截至隨訪結束,48例患者均已死亡。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中位PFS分別為3.7個月和2.3個月,觀察組患者的中位PFS顯著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6)。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中位OS顯著分別為5.5個月和3.8個月,觀察組患者的中位OS顯著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4)。
圖1 2組患者的RFS生存曲線Fig.1 Survival curve of patients in PFS in the two groups
圖2 2組患者的OS生存曲線Fig.2 Survival curve of patients in OS in the two groups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服用安羅替尼后出現的主要不良反應為高血壓(5例)、腹瀉(2例)、蛋白尿(3例)、手足皮膚反應(2例);其中Ⅰ級不良反應8例(66.7%),包括高血壓4例、腹瀉1例、蛋白尿2例、手足皮膚反應1例;Ⅱ級不良反應4例(33.3%),包括高血壓1例、腹瀉1例、蛋白尿1例、手足皮膚反應1例。觀察組中4例(20.0%)患者的服藥劑量從12 mg下調至10 mg,在劑量下調或對癥治療后,所有不良反應得到控制。對照組患者出現的主要不良反應為高血壓(2例)、腹瀉(2例)、蛋白尿(1例)、手足皮膚反應(2例);其中Ⅰ級不良反應5例(71.4%),包括腹瀉2例、蛋白尿1例、手足皮膚反應2例;Ⅱ級不良反應2例(28.6%),均為高血壓。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 25.00%(7/28)、60.00%(12/20);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976,P=0.015)。
NSCLC為常見的肺癌臨床病理類型,疾病發(fā)展后期會以腦轉移的形式向遠處轉移,肺癌腦轉移發(fā)生率為40%~50%,主要癥狀表現為頭痛、肢體無力、偏癱、行為和精神改變、認知障礙、癲癇、共濟失調、失語、一側感覺喪失、視神經乳頭水腫等等,患者預后較差,自然平均生存時間為1~2個月,有癥狀腦轉移患者的中位OS短于無癥狀患者[13]。腦轉移瘤的傳統(tǒng)治療策略包括手術治療、全腦放射治療、SBRT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糖皮質激素或單獨全身治療,臨床上通常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用多種手段綜合治療[14],但哪種治療方案效果最佳仍未達成共識[15]。
GOMEZ 等[16]在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2期臨床研究中,將49例Ⅳ期NSCLC患者隨機分為局部鞏固治療組(化學治療聯(lián)合SBRT放射治療)25例和單純維持性治療組24例,比較2組患者的生存期及不良反應,結果顯示,局部鞏固治療組患者的中位PFS明顯長于單純維持性治療組(11.9個月vs.3.9個月),且2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相似,均無Ⅳ級不良事件或因治療而死亡患者。李俊等[17]將60例確診的腦轉移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中肺癌患者18例,對照組中肺癌患者17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全腦放射治療方案,觀察組患者采用SBRT聯(lián)合分子靶向藥物(吉非替尼)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分別為83.3%、26.7%,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姜力豪等[18]評估了放射治療劑量和靶向維持治療對Ⅳ期NSCLC患者預后的影響,結果顯示,較高放射劑量和靶向維持治療均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
化學治療是NSCLC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很多患者治療初期效果顯著,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癌細胞顯示出強大的耐藥性,導致化學治療療效下降。另外,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以及非特異性影響,也限制了其在臨床的應用[19]。在臨床試驗中,安羅替尼作為一種新型的選擇性靶向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在晚期 NSCLC的治療中已證實具有顯著療效,能夠明顯提高DCR,延長患者的PFS、OS,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20-24]。
許多臨床研究顯示,安羅替尼在治療晚期肺癌的療效及安全性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能夠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25-26]。HAN等[27]報道,安羅替尼已在2018-05-10被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獲批新增適應證“三線治療NSCLC”,推薦作為晚期NSCLC患者三線及以上的治療方案;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對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1-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獲得性耐藥的 NSCLC細胞[28],其不僅能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還能抑制腫瘤細胞分裂和轉移。另有研究發(fā)現,安羅替尼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對顱腦轉移瘤有效,其聯(lián)合放射治療可提高NSCLC伴腦轉移患者的ORR及DCR,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29]。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放射治療的同時選擇靶向藥物安羅替尼全身維持治療,對照組患者同期給予培美曲塞聯(lián)合卡鉑化學治療方案,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能獲得較高的DCR,2組患者間OR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NSCLC伴腦轉移瘤患者的治療中,局部放射治療(尤其是SBRT)與化學治療、靶向治療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聯(lián)合能夠有效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預后。
在毒副作用方面,安羅替尼的主要不良反應是高血壓、蛋白尿、口腔黏膜炎、消化道出血、蛋白尿、手足綜合征、乏力等。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主要表現為高血壓及蛋白尿、腹瀉,多為Ⅰ~Ⅱ級,且無治療相關性死亡發(fā)生,說明放射治療聯(lián)合安羅替尼未明顯增加嚴重的不良反應。本研究中其他不良反應如手足皮膚反應的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患者總體耐受較好,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30],證實安羅替尼可以作為晚期NSCLC腦轉移患者的治療方案。HAN 等[31]將晚期NSCLC患者分為2組,分別采用安羅替尼和安慰劑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安羅替尼能夠明顯提高DCR、ORR,延長患者的PFS、OS,具有更廣泛和更顯著的抗腫瘤效果,且未出現無法預測的不良事件。CHENG等[32]將安羅替尼作為三線治療方案用于復發(fā)性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結果顯示,安羅替尼組患者的PFS較安慰劑組延長了3~4個月,疾病進展風險降低了81%,且不良事件經過對癥處理患者均可耐受。
綜上所述,放射治療聯(lián)合安羅替尼治療晚期 NSCLC伴腦轉移患者較放射治療聯(lián)合卡鉑化學治療方案的近期療效顯著,生存療效PFS和OS明顯提高,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但目前關于安羅替尼治療晚期 NSCLC伴腦轉移患者的相關研究數量較少,上述結論有待更多高質量的大樣本研究予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