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麗
遼源,意為遼河之源。遼河分為東、西兩源。東源發(fā)源于吉林省遼源市境內,西源發(fā)源于河北省。作為一個城市或地區(qū),遼源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處長白山向松遼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低山丘陵地形。遼源是滿族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及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在石器時代后期,便有人類活動,現(xiàn)在市區(qū)人口一百一十多萬,面積五千多平方公里,是梅花鹿之鄉(xiāng)、琵琶之鄉(xiāng)、二人轉之鄉(xiāng)、農(nóng)民畫之鄉(xiāng)、剪紙之鄉(xiāng)、棉襪之鄉(xiāng)。
遼源以其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成為周邊地區(qū)消遣娛樂的好去處。
這幾年,我去了遼源三次,每次去,或能感受東遼河的奔放與雄渾,或能感受鴜鷺湖的溫柔與漣漪,或能站在龍首山上,俯瞰東北最大的古老道觀,仰視魁星樓的雄姿,還能了解魁星樓里,遼源市博物館帶來的歷史知識。
第一次去遼源,是二○一五年十月,從長春出發(fā),開了九十余公里,來到鴜鷺湖花海,但由于已是深秋,多數(shù)花都已凋零。無奈,去了離花海只有幾公里的紅葉嶺與在遼源市的鴜鷺湖,之后又去了遼源市區(qū)內的龍首山公園。
紅葉嶺的門票,可以讓車駛入。我駕車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小心沿著緩坡,按照路邊的指示牌爬上去,左拐右拐,來到紅葉嶺的坡上,那里有一個用很多整根原木排列作“地板”的停車場。我們將車停好,走到坡頂,可看到不少披滿紅葉的楓樹,也許正值午飯與午睡時間,這里顯得很幽靜。往坡下望去,山下的村子在太陽的照耀下,也似乎在懶洋洋地睡覺,看不到幾個人,還能看到已經(jīng)被掰掉玉米后,只剩植株的玉米地。我們在長得好看、葉子紅彤彤的幾棵楓樹前,用手機拍了照,便開車下山,去往十幾公里外的下一個目的地——鴜鷺湖。
鴜鷺湖在花海的西南方向,約十公里左右。開車沿著彎曲的農(nóng)村公路轉個大彎,不到半個小時,便開到鴜鷺湖大壩的東面。停下車,看到了廣闊的湖水,泛著不盡的漣漪。湖北面,有大片的樹叢,樹叢后面,應該是我們來時的公路,而在湖南面,鴜鷺湖大壩靠著的一邊,有一些釣魚的。湖壩南面的路邊,有農(nóng)家樂魚宴館,聽來自遼源市區(qū)的游客說,這里的魚很貴,所以沒有去吃。時間還早,我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遼源市區(qū)龍首山的魁星樓,是亞洲最大的塔檐式建筑,所以臨時決定去那里看看,沿途又一路打聽,還沒到市區(qū)的時候,便見到了魁星樓高聳的塔尖,魁星樓與網(wǎng)上的照片一樣,不過感覺稍微黑了些。看到它,如同看到了燈塔,車向它駛去,就能開到目的地。
進了遼源市區(qū),來到龍首山下,看到龍首山南坡,在一片道觀的簇擁下,巍峨的魁星樓聳立在山頂??菢鞘冀ㄓ谇宕髞肀换鸱贇ВF(xiàn)在看到的是二○○○年重建的。山南坡上,坐落著一個道觀,那里一片青磚黛瓦,是幾十間朝陽面的供奉之所與道士的住宅區(qū),其中夾雜著石階、天臺、回廊、磚壁。這個道觀,面朝山下一路之隔的東遼河,走進山門,看到數(shù)座巍峨的道觀,還有通往山上的兩側石階與道觀前香爐散發(fā)出的裊裊香煙。這里可從兩側石階,分別去往不同的祭拜場所與道士居住地。我們拾級而上、蜿蜒而行,看到有的地方賣些小的旅游紀念品,還不時能看到穿淺灰色道袍的道士在走動、說話與忙碌。道士居住的屋外壁上,涂著“清凈”“無為”的字樣,在上山石階路靠近一個內門的地方,涂著“道氣長存”四個大字。站在道觀前面的天臺,放眼山下,南面山墻大門外,是車來車往的遼河大街,而遼河大街的南面,越過不多的樹叢,就是如一條深綠色絲帶,滾滾奔流數(shù)萬年的東遼河。東遼河南岸是一連串拔地而起的樓群,這里是遼源市區(qū)內古老與嶄新交織的地方。
由于先前到紅葉嶺與鴜鷺湖花費了不少時間,在遼源市區(qū)逗留的時間不多了,不知不覺間,快到晚間,車開回長春市要一百二十余公里,不得不意猶未盡,往回趕了。
二○一八年十月,這是我第二次駕車來到遼源市區(qū),距二○一五年來龍首山已經(jīng)三年了。三年,只是歷史的一瞬。龍首山的石階,還是三年前的石階;道觀,還是三年前的道觀,只是半山腰道觀圍墻上“道氣長存”四個遒勁的大字,比三年前褪色了一些。也許是道家信奉無為、守拙的緣故,一千多天過去了,這個百年道觀的變化不是很大。十月的樹葉也開始微微泛黃,肅殺之氣伊始。龍首山南坡道觀上面的魁星樓,也如三年前一般屹立在那里,俯瞰著下面的道觀、街道、東遼河,還有成片的樓群,如同遼源市的守護神,幾乎在整個遼源市區(qū)都能看到。魁星樓下兩層是現(xiàn)在的遼源市博物館,三層以上是供奉之地。走進博物館,可看到遼源先民刀耕火種的歷史與璀璨奪目的作品。
走出遼源市博物館,有一條通往東北游樂區(qū)的路。路邊有黑熊籠、歇息亭、觀景臺、購物擺攤區(qū),而最為特別的是,龍首山的中間,是被一道峽溝隔開的。這條將龍首山一分為二的峽溝,距地面約二十多米高,下面是車道,而上面由一座跨峽溝南北的天橋連接。這座天橋,被峽溝分開的兩半山,從頂部連接起來,而通往龍首山東北游樂區(qū)的路,就是從這個天橋通過的。站在天橋上,向橋下望去,可看到變小的車輛在兩半山之間的路穿梭,變得很小的行人,在路邊的人行道上來回走。過天橋,往北來到另一半山,樹林掩映著數(shù)個游樂設施,這是兒童樂園,也有一些設施可供成人游玩。再往前走,就是龍首山公園的后北門了。
上次由于匆忙,沒有去龍首山下的東遼河。這次去了東遼河,東遼河發(fā)源于遼源市東南部東遼縣遼河源鎮(zhèn),源頭在哈達嶺山脈小寒蔥頂子峰東南方向。河源起始段,在當?shù)胤Q拉津河,至遼河源鎮(zhèn)小街,左岸支流匯入后,始稱東遼河。東遼河流過吉林省的遼源市、四平市,還有遼寧省鐵嶺市,在鐵嶺市昌圖縣長發(fā)鄉(xiāng)與發(fā)源于河北省的西遼河匯合,之后便成為遼河的一部分。東遼河全長近四百公里,其支流幾十條,其中最大的支流是卡倫河與小遼河,而遼河,從河北省西源算起,長達一千多公里,最后注入渤海。
或許是山的阻隔,東遼河在龍首山下的東南面,拐了一個緩彎,河水有些急。我們蹲在人工水泥河堤邊,看著幽幽不見底的青綠色河水發(fā)出唰唰聲,急匆匆地往西流去。中國的很多大河,都是由西往東流,這是因為中國的整體地形是西高東低,但在局部也有例外,比如松花江在前半段,是由南往北流,而東遼河也是由于局部地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東往西流。龍首山下這段東遼河,貫穿遼源市區(qū),是從距這里很近的地方發(fā)源,又滋養(yǎng)這一方水土的大河。
滾滾的東遼河水,滋養(yǎng)了滿族的先民,也滋養(yǎng)著當今的遼源。如今,在東遼河遼源市區(qū)段,建起了河濱公園與幾座跨河大橋,河岸邊也種植了很多花草與樹木。這是遼源美麗家園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美的一部分。
第三次來到遼源,是二○一九年八月。這次沒去遼源市區(qū),也沒去龍首山、魁星樓與遼河,只是來到鴜鷺湖。本來要看往年都舉辦的鴜鷺湖花海,但不巧,這一年鴜鷺湖花海沒有籌辦。
無奈之下,又去了鴜鷺湖,距上次來到這里,近四年過去了,也許是月份不同,這里似乎比上次變得蕭條些,但我卻看到了上次沒有看到的景色,體會到了上次沒有體會到的感受。上次只在鴜鷺湖大壩東側逗留一會,拍了幾張照片,就去了遼源市區(qū),而這次,從壩下,由東至西,駕車穿過壩下公路,來到鴜鷺湖西側高崗上面的停車場。在車內望去,這里周邊景色很優(yōu)美。北面是遼闊的鴜鷺湖水面,西面是高崗上的賓館與樹林中的農(nóng)家村落,東面是鴜鷺湖灌溉大壩,后面是水渠與稻田,景色美不勝收。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游人很少,但是,好處就是靜謐。靜謐的氛圍是很難得的,尤其是在這遼闊的大湖邊,在這樣適宜旅游的節(jié)氣,在這天然美景與人工設施俱佳的環(huán)境,靜謐帶來一份自得的舒適。在大壩與壩下道路之間的人工水溝里,養(yǎng)了不少小金魚,在綠色的水里游來游去。這些水溝上面,還有一些供游人駐足賞魚的小木橋,站在橋上,看著游魚與溝邊的花草,再往長達五百余米的大壩上望去,只見大壩的斜坡上,被網(wǎng)格狀的石條加固,顯得很整飭。
與大壩一路之隔的南側,農(nóng)家樂后面,是養(yǎng)食用魚的成片方形養(yǎng)魚池,還有灌溉水渠,再就是大片的水稻。方形的養(yǎng)魚池,邊長大約三十米,池與池之間有兩米多寬,由高出水面一米多的土埂間隔。土埂上長滿雜草,還有幾個看護魚池的吊腳窩鋪,在土埂上,我們發(fā)現(xiàn)一棵近兩米的蒲公英,我把它拍下來,發(fā)到微信里,因為這么大的蒲公英是很少見的。灌溉水渠是用水泥與石子抹成的,斷面呈倒梯形,水在渠內靜靜地流,不仔細看,幾乎看不到還在流動。水渠邊種了一些波斯菊,開著各式各樣、各種色調的花,在風中搖曳,散發(fā)著淡淡的香氣。八月份,正是這種花開得最充分的時候。水渠那邊,是一直蔓延到天際,喝著鴜鷺湖水且快成熟的水稻,再過一個月,它們就要被收獲,擺到餐桌。放眼望去,周邊是綠樹、湖水、大壩、壩下道路及道路邊的農(nóng)家樂房舍,還有由鴜鷺湖灌溉的大片稻地與一重重的稻浪、一縷縷的稻香花香、一叢叢的路邊野花、一重重的云卷云舒。這收獲前的大地,由鴜鷺湖灌溉、滋養(yǎng)的大地會使人們豐衣足食。這是一幅很愜意的人間煙火圖。
該是回去的時候了。我的座駕,靜靜地停在風景如畫的湖邊,坐到車里,猶如坐進油畫里,變成這巨型油畫的一部分。這是我四年之內第三次來到遼源,開車回程了,再見,鴜鷺湖,再見,遼源。在遼河之源的土地上馳騁,覺得收獲了很多坦然,似乎遼河之源在默默地為我的前行,供給著無盡的能量。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