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 呂真 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福建 廈門 361000)
內容提要:目的:探討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特征對于慢性心衰患者預后判斷的相關性。方法:選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據患者的預后,分為預后良好組61例和預后不良組41例,通過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對比兩組患者的心電圖特征。結果:預后良好組對比預后不良患者的心電圖異常表現相對更低(P<0.05),預后良好組的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提示為棒球拍形和彗星狀的患者比例高于預后不良組(P<0.05),而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提示為扇形、三分布、四分布、格子型的患者比例以及不規(guī)則型及復雜型的患者比例低于預后不良組(P<0.05)。結論: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療恢復期間,可以根據患者的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特征,進行預后判斷,進而為后續(xù)的治療和護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指因各種心臟病引起的心排血量減少,無法滿足組織正常代謝需要的臨床綜合征。慢性心衰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發(fā)展的終末階段,也是心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易導致患者的心肌病理性重構或功能異常,造成心肌損傷,容易引起呼吸困難、乏力等癥狀,嚴重則會出現心源性休克、暈厥、心臟驟停,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在慢性心衰的臨床治療中,主要側重于改善血流動力學和糾正神經內分泌異常,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調整其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進展,降低疾病的危險程度。在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療恢復期間,需要利用心電圖檢查方法,判斷心衰的嚴重程度。動態(tài)心電圖的應用,能夠實現對慢性心衰患者病情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將動態(tài)心電圖的變化情況,作為病情診斷和預后判斷的重要依據。根據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的特征,能夠對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真實反映出患者的心衰嚴重程度[2]。本研究選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慢性心衰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患者的治療恢復期間,分析其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特征,評價其對于預后判斷的參考價值,現報告如下。
本組研究對象為2018年4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慢性心衰患者,經過治療后,根據患者的預后,分為預后良好組61例和預后不良組41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3];②NHYA分級為Ⅱ~Ⅳ級;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休克等;②合并感染性疾病;③植入起搏器者;④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預后良好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26例,年齡55~83歲,平均(64.23±4.63)歲。預后不良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18例,年齡57~81歲,平均(63.95±4.85)歲?;举Y料具有可比性(P>0.05)。
慢性心衰患者依《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治療,在藥物治療期間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在身心放松、呼吸平穩(wěn)的狀態(tài)下,連接DMS300-4A動態(tài)心電圖機,進行24h心電圖的監(jiān)測和記錄。記錄24h內的心電圖異常情況(房性早搏、室性早搏、ST-T改變等)。根據24h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結果,繪制Lorenz散點圖(時間散點圖及其逆向技術),分析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的特征,對比預后良好患者及預后不良患者之間的差異性。
比較兩組患者心電圖異常檢出情況,統(tǒng)計慢性心衰患者頻發(fā)房性早搏、頻發(fā)室性早搏、ST-T改變、傳導阻滯、逸搏及逸搏心律等異常情況的發(fā)生率,以及Lorenz散點圖分布特征(呈棒球拍形和彗星狀、扇形、三分布、四分布、格子型以及不規(guī)則型、復雜型等)。
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分別應用±s和%表示計量數據和計數數據,行t值或χ2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慢性心衰患者經過治療后,通過心電圖檢查,顯示頻發(fā)房性早搏、頻發(fā)室性早搏、ST-T改變、傳導阻滯、逸搏及逸搏心律等異常情況,預后不良患者的心電圖異常表現多于預后良好的患者,具體情況見于表1。
表1.心電圖異常情況對比分析(n/%)
根據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呈現的不同特征進行預后判斷,預后不良組中,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特征呈扇形、三分布、四分布、格子型以及不規(guī)則型、復雜型的患者比例高于預后良好組,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特征呈棒球拍形和彗星狀(繞坐標45°線)的患者比例低于預后良好組,具體情況見于表2。
表2.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特征對比分析(n/%)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臟疾病引起的心肌損害以及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肺動脈高壓等疾病引起的心臟負荷過重,均是誘發(fā)心力衰竭的原因[4]。心力衰竭患者會出現心肌病理性重構、心室射血能力受損等情況,嚴重損害其心功能。病情的持續(xù)進展,會導致心衰癥狀的加劇。高血壓、過度疲累、情緒激動,均可誘發(fā)疾病,損傷其心功能。在慢性心衰的臨床治療中,選用強心劑、利尿劑、擴血管藥進行治療,用于改善血流動力學,給予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抑制劑等達到糾正神經內分泌異常、抑制心室重構等效果[5]。在此基礎上,還應該注意日常生活的調理,加強對致病原因和誘發(fā)因素的防控,進而有效控制病情進展,預防癥狀發(fā)作,逐漸改善患者心臟結構和功能上缺陷[6]。
在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療期間,需要采取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方法,根據24h的心電圖變化情況,判斷病情的變化。觀察心率的變化,判斷患者的預后。在慢性心衰患者中,房性早搏、室性早搏、ST-T改變、傳導阻滯、逸搏及逸搏心律是常見的心電圖異常表現,均可以反映出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情況。心電圖異常的發(fā)生頻率越高,往往說明患者的預后越差[7]。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在預后良好的慢性心衰患者中,頻發(fā)房性早搏、頻發(fā)室性早搏、ST-T改變等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1.48%、9.84%、6.56%,顯著低于預后不良患者。兩組患者的傳導阻滯、逸搏及逸搏心律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而為了準確判斷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頻度,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了解心律失常與慢性心衰患者預后的相關性,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的繪制和分析[8]。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中,主要呈現為棒球拍形和彗星狀,或是扇形、三分布、四分布、格子型以及不規(guī)則型、復雜型等特征,分別提示為單純竇性心律、房性并行心律以及室性并行心律,可以更加真實、準確地反映出患者的預后情況。本組研究中,在預后良好的慢性心衰患者中,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顯示棒球拍形和彗星狀特征的患者比例分別為60.66%,顯著高于預后不良的患者,顯示為三輪風車形以及不規(guī)則型及復雜型特征的患者比例為11.48%和13.11%,顯著低于預后不良的患者。由此可見,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與慢性心衰患者預后之間存在相關性。
綜上所述,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與慢性心衰患者預后存在相關性,根據動態(tài)心電圖Lorenz散點圖特征,可以了解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頻度及其性質,真實準確地反映出患者的心衰嚴重程度,能夠為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