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榮新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12月8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進駐重慶。1950年2月8日,在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的提議下,籌備中的西南軍政委員會作出一項重大決策,即“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yè)發(fā)展,幫助四川恢復經濟”。隨即,西南軍政委員會委派交通部部長趙健民赴北京向黨中央及鐵道部匯報有關成渝鐵路的修建計劃方案。
接到西南軍政委員會的報告后,周恩來親自審定,然后直呈毛澤東。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單就鐵路來說,至少有兩條亟待開工:一是海軍提出的修建從山東藍村經煙臺到浙江蕭山的鐵路,以備海防;二是新疆的王震給中央打了四五次報告,請求加快寶蘭、蘭新鐵路建設,以鞏固西北邊防。全都是迫在眉睫的工程。當鄧小平赴京向毛澤東請示時,毛澤東回答,你能說服我,我就大力相助,否則就暫時擱置。鄧小平講了三點:第一,四川交通閉塞,政令不暢。古人云: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不修鐵路,不利于四川的政令暢通。第二,重慶、成都是西南中心城市,如修鐵路,可以帶動四川乃至西南百業(yè)興旺,并向全國提供優(yōu)質大米、豬肉、禽蛋和副食品,互通有無。第三,中國人還從未自行設計、自行施工修建鐵路,如果成渝鐵路率先修成,既可提高中國的國際聲望,也可使大大小小的工廠訂貨充足,加快工業(yè)發(fā)展。這三條理由讓毛澤東下定決心:修成渝鐵路,先期啟動資金撥2000萬公斤小米工價。國家當時財政相當困難,黨中央和中央政府就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開始興建成渝鐵路。
(洹漳摘自《炎黃春秋》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