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樹軍
2021年3月袁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會場
國徽是代表國家的徽章,是國家的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國都、紀年、國歌和國旗4個決議案。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發(fā)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國徽誕生晚于國旗、國歌,緣于當時的應征作品均未能達到要求而不得不推遲。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擬定新中國的國旗、國徽、國歌。16日,周恩來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籌備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籌備會常委會下設立六個小組,其中擬定國旗、國徽及國歌方案均由第六小組負責。第六小組由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馬敘倫擔任組長,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葉劍英任副組長,后又增加沈雁冰(即茅盾)為副組長,主持日常工作。第六小組的成員有: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鄭振鐸、郭沫若、翦伯贊、錢三強、蔡暢、李立三、張瀾、陳嘉庚、歐陽予倩、廖承志等。
7月4日下午,第六小組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會議室舉行第一次會議。經過討論研究,推選葉劍英、廖承志、李立三、鄭振鐸、張奚若、蔡暢、田漢、翦伯贊等人組成國旗國徽初選委員會,葉劍英為召集人;推選郭沫若、田漢、沈雁冰、錢三強、歐陽予倩等人組成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郭沫若為召集人。會議同時決定發(fā)布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征集啟事,由郭沫若、沈雁冰、鄭振鐸三人負責草擬。
《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草案)》經周恩來審改,由新政協(xié)秘書處呈送毛澤東、朱德、李濟深、張瀾、林伯渠等新政協(xié)籌備會常委征求意見。7月14日,征集啟事開始連續(xù)在《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刊登。
啟事刊登后反響熱烈,在一個月內,共征集到國旗設計稿1920件,圖案2992幅;國徽設計稿112件,圖案900幅;國歌方案632件,歌詞、歌譜694件。應征者涉及各個階層、各類職業(yè),男女老幼都有。8月5日,第六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對收到的459件國旗稿件進行了初審,同時決定聘請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為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專家顧問;聘請馬思聰、賀綠汀、呂驥、姚錦新為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專家顧問。
8月22日,國旗國徽初選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初步選定了國旗圖案16幅、國徽圖案4幅。24日,第六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對初步選定的國旗圖案進行進一步討論審議,將進入復選的17幅進行編號。國徽方面則由于收到的作品太少,且可采用者寥寥,所以另請專家擬制。國歌歌詞進入復選的有13件,印制成《應征國歌歌詞復選集(一)》,但應征歌詞也“似尚未致臻完善”,所以仍請文藝專家繼續(xù)擬制。26日,馬敘倫在新政協(xié)籌備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匯報了國旗、國徽、國歌擬定的進展情況。
9月25日晚,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座談會,聽取關于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問題的意見。
關于國徽方案,與會者意見很不統(tǒng)一。毛澤東感到馬上拿出方案不現(xiàn)實。他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等將來交政府去決定?”但意見依舊不統(tǒng)一,最后毛澤東決定:“原小組繼續(xù)存在,再去設計?!?/p>
9月27日,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四個決議案。因國徽沒有確定,所以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最上方懸掛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的大橫幅。
根據9月25日座談會討論的結果,全國政協(xié)一屆一次會議決定,國徽圖案邀請專家另行擬制,馬敘倫、沈雁冰領導原第六小組成員組成國徽組和國徽審查小組,繼續(xù)擬制任務。周恩來指示應多吸收一些專家來共同設計國徽。于是,馬敘倫等邀請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和國立北平藝專(后為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兩個設計組,負責國徽的設計工作。
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擔任組長,成員有建筑學家林徽因,營建學系教師莫宗江、李宗津、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羅哲文等。國立北平藝專設計組成員有張仃、張光宇、周令釗、鐘靈等。
10月23日,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林徽因與她的助手莫宗江設計了一幅以玉璧為主體的國徽圖案,后經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史教授鄧以蟄、工藝美術史教授王遜、雕塑家高莊及梁思成等集體討論,完成第一個國徽圖案設計,并寫下《擬制國徽圖案說明》:
擬制圖案以一個璧(或瑗)為主體,以國名、五星、齒輪、嘉禾為主要題材;以紅綬穿瑗的結襯托而成圖案的整體。也可以說,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齒輪,組織略成漢鏡的樣式,旁用嘉禾環(huán)抱,下面以紅色組綬穿瑗為結束。顏色用金、玉、紅三色。
璧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器,《周禮》:“以蒼璧禮天。”《說文》:“瑗,大孔璧也?!边@個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個瑗?!盾髯印ご舐云氛f:“召人以瑗”;以瑗召全國人民,象征統(tǒng)一。璧或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溫和,象征和平。璧上淺雕卷草花紋為地,是采用唐代卷草的樣式。國名字體是漢八分書,金色。
大小五顆金星是采用國旗上的五星,金色齒輪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農。這三種母題都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里所未有的。不過漢鏡中的弧紋,與齒紋略似,所以作為齒輪,用在相同的地位上。漢鏡中心常有四瓣的鈕,本圖案則為五角的大星;漢鏡上常用小粒的乳,小五角星也是乳的變形。全部做成鏡形,以象征光明。嘉禾抱著璧的兩側,綴以紅綬。紅色象征革命。紅綬穿過小瑗的孔成一個結,象征革命人民的大團結。紅綬和綬結采用的褶紋樣式是南北朝造像上所常見的風格,不是西洋系統(tǒng)的緞帶結之類。
設計人在本圖案里盡量地采用了中國數(shù)千年藝術的傳統(tǒng),以表現(xiàn)我們的民族文化;同時努力將象征新民主主義中國政權的新母題配合,求其由古代傳統(tǒng)的基礎上發(fā)展出新的圖案;彩色僅用金、玉、紅三色;目的在求其形成一個莊嚴典雅而不浮夸不艷俗的圖案,以表示中國新舊文化之繼續(xù)與調和,是否差強達到這目的,是要請求指示批評的。
這個圖案無論用彩色,單色,或做成浮雕,都是適用的。
這只是一幅草圖,若蒙核準采納,當即繪成放大的準確詳細的正式彩色圖、墨線詳圖和一個浮雕模型呈閱。
集體設計
林徽因 雕飾學教授,做中國建筑的研究
莫宗江 雕飾學教授,做中國建筑的研究
參加技術意見者
鄧以蟄 中國美術史教授
王遜 工藝史教授
高莊 雕塑教授
梁思成 中國雕塑史教授,做中國建筑的研究
清華大學設計組的國徽圖案采用了灰色調風格。以大孔璧作為國器象征,同時暗含完璧歸趙、祖國統(tǒng)一之意,配以金色漢隸書國名和象征革命的紅綬。紅綬皺褶則模仿南北朝造像。這個方案的整體圖案組合成漢鏡樣式,散發(fā)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清華大學設計組的方案首次將國旗上的五顆星設計入國徽圖案,且“以紅綬穿瑗的結襯托”也應用在后來的國徽中,用玉璧的造型已具備了后來國徽是浮雕而不是一幅圖畫的象征。
1950年1月,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張仃擔任實用美術系主任、教授。他帶領中央美院國徽設計組做了一個方案。張仃和周令釗曾合作繪制開國大典紀念郵票、全國政協(xié)紀念郵票,或許受圖案上的天安門的啟發(fā),加上張光宇的贊成支持,于是便設計出以天安門為主體的仿政協(xié)會徽的國徽圖案。其天安門為斜透視圖。
1950年6月1日,馬敘倫就國徽設計向全國政協(xié)常委會呈交報告:
現(xiàn)在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又據專家參加原來選出比較可供選擇的五種國徽圖案,另外擬制了兩種。其中一種,仍然取法原來五種造意,而于形式上略加變更。另外一種則造意略有不同,著重于中國民族形式的表現(xiàn)。現(xiàn)將這兩種新擬的圖案,連同原來的五種,一并送審核并請?zhí)岢觯ń唬┤珖瘑T會全體作最后決定。
附送國徽圖案七種
召集人 馬敘倫
報告中的7個國徽圖案中,“原來選出”的5種是張仃、鐘靈設計的5個圖案,于形式上略有變更的是張仃、周令釗各自設計的圖案。
1950年6月10日,全國政協(xié)第五次常務委員會討論第六小組送審的7個國徽圖案。在6月11日下午國徽小組會議上,馬敘倫傳達了政協(xié)常委會的審議情況。會議最后,“原則上通過天安門圖形”。
部分國徽設計圖案
會議后,周恩來約請了梁思成。周恩來表明了以天安門為主體設計國徽圖案的意向。第二天,梁思成在清華新林院8號的家中,向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全體成員傳達周恩來的指示精神,并介紹了中央美院設計組的圖案和政協(xié)國徽審查小組的意見,組織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開始新一輪的設計工作。
6月15日晚8點,在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國徽組第一次會議上,梁思成和田漢發(fā)了言。
經討論決定:將梁先生設計的國徽第一式與第三式合并,用第一式的外圍,用第三式的內容,請梁先生再整理繪制。
在這次會議上,張仃也提交了他們的修改方案。其關于國徽應征圖案說明書為:
一、紅色齒輪、金色嘉禾,象征工農聯(lián)盟。齒輪上方,置五角金星,象征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二、齒輪嘉禾下方結以紅帶,象征全國人民大團結,國家富強康樂。
三、天安門——富有革命歷史意義的代表性建筑,是我五千年文化,偉大、堅強、英雄祖國的象征。
在國徽草案設計過程中,因清華大學梁思成諸先生亦在進行設計,為互相充實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故一度交換意見,對梁先生之設計理想,頗表欽佩。我們的設計接受了梁先生很多寶貴意見,但與梁先生意見相左部分,仍加保留。故附上意見書,作為補充說明:
一、關于主題處理問題
梁先生認為:天安門為一建筑物,不宜作為國徽中構成物,圖式化有困難,宜避免畫成一張風景畫片,要變成次要裝飾。
設計人認為:齒輪、嘉禾、天安門,均為圖案主要構成部分,尤宜以天安門為主體,即使畫成風景畫亦無妨(世界各國國徽中畫地理特征的風景畫是很多的),不能因形式而害主題。
二、關于寫實手法問題
梁先生認為:國徽造型最好更富圖式化、裝飾風,寫實易于庸俗。
設計人認為:自然形態(tài)的事物,必須經過加工,才能成為藝術品。但加工過分或不適當,不但沒有強調自然事物的本質,反而改變了它的面貌,譬如群眾要求嘉禾式樣是非?,F(xiàn)實的,又非常富于理想的,金光閃閃,顆粒累累。倘僅從形式上追求,無論出自漢磚也好,魏造象也好,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美感上的要求的,寫實是通俗的,但并不是庸俗的。
三、關于繼承美術歷史傳統(tǒng)問題
梁先生認為:國徽圖案應繼承美術上歷史傳統(tǒng),多采用民族形式。
設計人認為:梁先生精神是好的,但繼承美術上歷史傳統(tǒng),應該是有批判的,我們應該繼承服務人民的部分,批判反人民的部分,這是原則。更重要的:不是一味模仿古人,無原則歌頌古人,而是“推陳出新”。
梁先生認為:國徽中彩帶仿六朝石刻為高古,唐帶就火氣重了。
設計人認為:六朝的、唐的石刻造型都可取法,看用于什么場合,有些六朝石刻佛像彩帶,表現(xiàn)靜止,確是精構,倘用在國徽中,就太靜止了,而唐之吳帶是運動的,所謂“吳帶當風”,國徽彩帶采用這樣精神,正適應革命人民奔放感情的要求。
四、關于色彩運用問題
北京朱墻、黃瓦、青天,為世界都城中獨有之風貌,莊嚴華麗,故草案中色彩,主要采朱、金(同黃)、青三色。此亦為中國民族色彩,但一般知識分子因受資本主義教育,或受近世文人畫影響,多厭此對比強烈色彩,認為“不雅”(尤其厭群青色,但不可改為西洋普藍及孔雀藍,否則中國氣味全失,且與朱金不和)。實則文人畫未發(fā)展之前,國畫一向重金、朱,敦煌唐畫,再早漢畫,均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廣大人民,至今仍熱愛此豐富強烈的色彩,其次非有強烈色彩,不適合裝飾于中國建筑上,倘一味強調“調和”,適應書齋趣味,一經高懸,則黯然無光,因之不能使國徽產生壯麗堂皇印象。
設計者:張仃
提供技術意見者:張光宇 周令釗
助理繪畫者:曹肇基
通訊處:中央美術學院
一九五○年六月十五日
1950年6月17日,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國徽設計小組在梁思成、林徽因的領導下,提交了新設計的國徽圖案和《國徽設計說明書》。
國徽設計說明書
設計人:清華大學營建學系
一、我們的了解是:
國徽不是尋常的圖案花紋,它的內容的題材,除象征的幾何形外,雖然也可以采用任何實物的形象,但在處理方法上,是要強調這實物的象征意義的。所以不注重寫實,而注重實物的形象的簡單輪廓,強調它的含義而象征化。
它的整體,無論是幾件象征的實物,或幾何形線紋的綜合,必須組成一個容易辨認的、明確的形狀。
這次的設計是以全國委員會國徽小組討論所決定采用天安門為國徽主要內容之一而設計的。因為天安門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建筑物,而它前面還有石橋、華表等許多復雜的實物,所以處理它的技術很需要考慮,掌握象征化的原則,必然:
(一)極力避免畫面化,不要使它成為一幅風景畫,這就要避免深度透視的應用,并避免寫真的色彩。
(二)一切需圖案化、象征化。象征主題內容的天安門,同其他象征的實物的畫法的繁簡必須約略相同,相互組成一個圖案。
二、這個圖案的象征意義
圖案內以國旗上的金色五星和天安門為主要內容。五星象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全國人民的大團結;天安門象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源地,與在此宣告誕生的新中國。以革命的紅色作為天空,象征無數(shù)先烈的流血犧牲。底下正中為一個完整的齒輪,兩旁飾以稻麥,象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以通過齒輪中心的大紅絲結象征全國人民空前鞏固團結在中國工人階級的周圍。就這樣,以五種簡單實物的形象,借紅色絲結的聯(lián)系,組成一個新中國的國徽。
在處理方法上,強調五星與天安門在比例上的關系,是因為這樣可以給人強烈的新中國的印象,收到全面含義的效果。為了同一原因,用純金色浮雕的手法,處理天安門,省略了繁瑣的細節(jié)與色彩,為使天安門象征化,而更適合于國徽的體裁。紅色描金,是中國民族形式的表現(xiàn)手法,兼有華麗與莊嚴的效果,采用作為國徽的色彩,是為中國勞動人民所愛好,并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
一九五○年六月十七日
6月20日晚,全國政協(xié)國徽審查小組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最后一次國徽圖案評選會議,參加評選的方案被并排懸掛起來供委員評審。周恩來親臨會場。
經過多次修改完善,兩個設計組給出的國徽定稿在風格和元素創(chuàng)意等方面已經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趨同。審查小組在兩個設計圖案前,有點左右為難,難以取舍。這時,李四光一句話打破了僵局:“清華大學的設計方案中的天安門生動、逼真,看上去感覺深沉,天安門前的廣場也感覺非常開闊。”李四光的一席話,得到了審查小組的認可。周恩來也頻頻點頭,最后一錘定音,指著清華大學營建學系設計的第二圖的圖案說:“就定它吧。”
梁思成因病沒有參加會議,而是派清華大學營建學系秘書朱暢中參加的會議。朱暢中回到清華,向梁思成、林徽因報告了會議情況。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國徽設計組第二天趕制了向政協(xié)大會提交的國徽圖案,并在圖案下方用隸書寫了圖案說明。
以梁思成、林徽因為主的清華大學設計組修改后的國徽圖案保留了此前紅綬帶綰結在齒輪上的設計,同時外圈環(huán)以稻麥穗。在國徽中央部分的下方則是金色浮雕的天安門正投影立面圖,上方則對原稿設計中的五星環(huán)繞進行了整體優(yōu)化,金色浮雕的五星由四顆小星環(huán)拱一顆大星組成,在紅色背景的襯托下營造出五星紅旗的視覺效果。而有這樣的效果,更得益于清華大學的專業(yè)支持,運用了正投影。
1950年6月23日袁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通過國徽審查小組擬定的國徽圖案袁提請中央人民政府核準遙圖為毛澤東主持討論國徽圖案
清華大學設計組修改后的國徽圖案中選后,他們又根據周恩來提出的稻麥穗“要向上挺拔”的指示作了一定程度的細節(jié)修改。
雖然這次國徽設計競賽最終以清華大學設計組的勝出而告終,但是整個國徽的設計和完善,以至最終定稿,實際上凝聚了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兩個設計組的共同心血。
在國徽方案確定后,共有8名人員的名字被記在了功勞簿中,其中就有中央美院的張仃教授。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中央美院的張仃是國徽的創(chuàng)意者,而梁思成、林徽因等專家學者則是最終完善者。
1950年6月23日下午4時,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在七項會議議程中,第四項是審查國徽。
6月28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表決通過。國徽圖案說明這樣寫道:“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p>
國徽立體浮雕模型的設計制作任務,在梁思成的舉薦下,落在了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副教授高莊的肩上。
高莊,上海寶山人,生于1905年,原名沈士莊。1950年7月,住在新林院9號的高莊接到任務后,便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開始,高莊用泥巴(當時沒有油泥)專心致志地按圖紙塑造,但不久他就發(fā)現(xiàn)圖案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特別是圖案的形式和內容還缺乏一定的、合理的審美規(guī)律上的要求。在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下,高莊覺得必須對平面圖稿進行改動。但國徽圖案是經國家最高領導層三次審查后在全國性會議上通過的,是最后的定稿,再修改是違法的。
在巨大的壓力下,他提筆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信的開頭這樣寫道:“主席:你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個藝術家……”
發(fā)出這封信后,高莊便投入對國徽的塑造中去了。
高莊還從琉璃廠文物商店自費買來秦漢銅鏡和北魏石刻等一批文物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在塑造國徽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參考借鑒作用。在對國徽綬帶的處理上,他就吸取了北魏時代一尊石佛像中衣袖下垂的表現(xiàn)手法,將原稿中綬帶來龍去脈不明、顯得柔軟飄逸的樣子,改成明朗、沉穩(wěn)、凝重的特征。他還從漢代一塊銅鏡的雕刻技法中得到靈感,對國徽的輪廓采用45度斜角直面來體現(xiàn)國徽造型的清晰和厚重。
高莊在工作的大紅木桌上,放著他自制的一盞用錦州戰(zhàn)場上的榴彈炮殼做成的精美臺燈,用的是100瓦的乳白燈泡。在這樣的強光下長時間地工作,他的右眼被灼傷并一度失明,右手也出現(xiàn)斷斷續(xù)續(xù)的麻木,但這并沒有讓他停下腳步,反而促使他更拼命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經過反復構思,精心比較,高莊終于完成了這件引以為豪的作品。修改后的國徽圖案,整體與局部變化統(tǒng)一,莊嚴大氣又自然美觀,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氣魄和時代精神。高莊在國徽模型凹槽背后打上了一個印記。這個只有5分硬幣大小的印章,用長城圖案組成外圓(象征著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中間是一個五角星(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五角星的中央是個“S”,是“沈”字的英文第一個字母,代表高莊自己。高莊說,這個印記,表達了他自己為共和國之徽傾注了心血,把自己的生命與國徽融為一體。
然而,高莊沒有料到,這個費盡心血做好的國徽模型送進中南海后卻沒有通過,有關方面說他擅自改動,是“違法”的。因為原圖案是經全國政協(xié)和中央人民政府通過,毛主席舉了手的,必須按原圖紙重做。在這種情況下,高莊只好重新制作。
但不久,毛澤東對高莊的上書有了指示。周恩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一邊設法使政協(xié)有關會議通過高莊的修改圖案,一邊委托彭真與康克清去清華園高莊的住所向高莊當面了解情況并親切慰勉,肯定其精心構思和對黨對國家的一片真誠。彭真與康克清詳細聽取了高莊關于改動設計的說明,轉達了毛澤東主席贊同進一步提高的意見。這使高莊無比興奮。
1950年8月18日,政務院召集各方面的專家學者開會討論國徽圖案時,高莊將兩個不同的國徽模型帶到了中南海。這次會議通過了高莊改進后的國徽模型。
會后,高莊和徐沛真再對模型作適當?shù)男薷暮蠖ㄐ?,并同時繪制了國徽圖案的墨線圖和剖面圖,上報中央人民政府。
9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邀請一些專家商談國徽的公布、制造及頒發(fā)問題。次日,一份關于國徽頒布和制作的報告就擺在了周恩來的辦公桌上。報告中稱,公布國徽時除主席令、國徽說明、國徽照相、墨線圖及使用辦法以外,為了更清晰地說明稻穗和五星的深度,還要同時公布斷面圖;全國各地應懸掛的國徽浮雕,由中央人民政府統(tǒng)一制作,其尺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號直徑為1米,中號直徑為80厘米,小號直徑為60厘米;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懷仁堂、外交部、各駐外大使館使用的國徽一律用木刻,其余大行政區(qū)、省市區(qū)懸掛的國徽因數(shù)量較大,而內地尚無制作鋼模的辦法,建議與香港合眾五金廠聯(lián)系,制作鋼模,然后在上海用壓板機壓成銅片浮雕,再加以涂色噴漆,這樣可以標準化地迅速完成。
周恩來當日批示,“照辦。規(guī)定九月二十日公布”。9月20日,毛澤東簽發(fā)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使用辦法說明等。
為了在公布國徽時體現(xiàn)莊嚴和統(tǒng)一,出版總署專門致函各雜志社,詳盡說明了發(fā)表時應注意的事項,甚至連字體和排版都有明確規(guī)定。最后決定,印制5000冊國徽圖案冊頁,發(fā)至縣級政府機關、軍隊及黨派團體。國徽的大型掛圖由出版總署印制,新華書店發(fā)行。全國各地的雜志也將刊印國徽圖案。
與此同時,國徽的制作也決定采用鋼模軋制法。中央人民政府分別致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葉劍英和上海市市長陳毅,了解香港和上海的制作條件。兩地答復均可制作。
考慮上海比較近,制作成本相對比較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決定派精明強干的女科長丁潔如前往上海接洽。
9月17日,丁潔如抵達上海后,立即到生產車間詢問了解實際情況。通過實際調研,發(fā)現(xiàn)生產情況很困難。于是在9月19日晚10時半,丁潔如將實際情況向北京方面寫信進行匯報。信中說,做鋼模這條路在上海行不通,擬將國徽雕刻木型翻砂澆銅。
丁潔如信中提到的辦法,很快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準。而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商局的預算報告也在9月23日做出,包括8枚直徑1米的銅質國徽和1枚直徑60厘米的鋁質國徽所需要的刻制木模、翻造底坯、涂色貼金等項工料費,共計3920萬元人民幣(舊幣)。
9枚國徽很快制作完成,實際支出金額比預算節(jié)省了870余萬元(舊幣)。6枚大號銅質國徽被分送到各大行政區(qū)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其余2枚大號國徽和1枚小號鋁制國徽被帶回北京。
此時,已臨近國慶節(jié)。全國廣大地區(qū),尚沒有可供懸掛的國徽。各地便紛紛致函、致電中央,表達渴望懸掛國徽的急切愿望,有的地區(qū)等不及了,干脆根據已經刊印的國徽樣式,自行制作國徽浮雕。大批量制作國徽變得更加緊迫。顯然,短時間內由中央政府大批量(省、市、縣各級政府所需達2202枚,其中中號52枚,小號2150枚)集中在上海制作國徽困難極多,且裝箱運輸費用負擔也極大。上海方面作了個測算,如果以上海現(xiàn)有條件、設備在年底前完成2202枚國徽的制造,需要發(fā)動20至30家廠商加入,而動員工作將會面臨很多難題。于是,有關方面給中央打報告,請示分區(qū)制造、分發(fā)國徽。
分區(qū)制造的可能性完全具備,由上海方面提供制作經驗。只有西北區(qū)沒有鑄制條件,可由上海代為制造。首批在上海制作的8枚銅質國徽,每枚重達230磅,極為笨重,工料和運費成本也很大。而用鋁澆鑄,不僅效果不錯,分量也會輕很多(直徑1米的僅重70磅),費用更是可以節(jié)省。這樣,時間和經費就都有了保障,上海方面的壓力也會減輕很多。
1950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專門下發(fā)文件,對國徽的尺寸、質料作了詳細規(guī)定,并為每個大行政區(qū)提供一座彩色石膏國徽浮雕樣式,委托鐵路局和民航局代為運送;上海方面提供制作經驗;具體制造和分發(fā)工作則由各大區(qū)分別承擔。力爭1950年年底制出并分發(fā)完畢,1951年元旦全國同時懸掛。為此,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還專門下發(fā)了頒發(fā)國徽浮雕的地區(qū)分配清單。
1950年9月,北京市東城汪家胡同慧照寺18號的大庭木工廠廠長黃香發(fā)接到一項制作任務。任務要求高,時間緊,更主要的是必須保密。黃香發(fā)馬上安排工廠的韓仁成師傅,帶領王永久、張福齡等人,根據使用方提供的圖紙,開始挑料、畫線、鋸板、刮料。在制作的過程中,工人師傅們才知道這是新中國的國徽。
直徑一丈零二寸、厚一尺的上好紅松木材,加工成一寸厚的板材,然后再一層一層橫豎交叉,用魚皮鰾黏結,用圓釘釘壓在一起,這種加工保證了成品的堅固耐用。再根據圖紙的要求,進行“圓邊”、雕刻、上漆、吹金……整個過程都是精益求精。為了保證質量,吹金的活是從外邊專門請了一位姓劉的師傅。
9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毛澤東公布國徽的主席令,同時發(fā)表社論《尊敬國徽·愛護國徽》;刊發(f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說明、方格墨線圖、國徽使用辦法、國徽圖案制作說明。
大庭木工廠的工人師傅們,又按照公布的制作說明,精心細致地進行了數(shù)遍檢查,確保新中國第一枚木制國徽標準精確、端莊美麗。
出于保密的原因,上級要求工廠于9月27日凌晨把國徽運送到天安門。工廠的師傅們分工合作,進行了裝車、搬運的準備??傻搅艘b車時,才發(fā)現(xiàn)車間的門太小,碩大的國徽橫豎搬不出去。沒辦法,他們三下五除二地拆除了車間的門框,把國徽從屋里搬了出來。但又有一個新情況,工廠的二門不夠高,還是過不去。出得了屋但出不了院。情急之下,只好把國徽先搬到房上,然后再從房頂上翻過院墻,這樣才將國徽裝上了車。工人師傅在車上左右護衛(wèi)著國徽,按照指定的路線,將國徽運到天安門前。車子停好后,在國慶指揮部的同志和韓師傅的指揮下,大家喊著號子肩搭人扛,一步一步將國徽送到已搭好的木架上。
國徽的懸掛任務由北京美術供應社負責?,F(xiàn)場施工,進行國徽定位的是張仃。當時他們從北京電影廠的布景棚借調來侯炳岐師傅。侯師傅是一個聰明能干、善于解決施工難題的八級木工,是這次木工組組長。在現(xiàn)場還有一位來自北京東總布胡同東口一家私營棚鋪的武師傅,留著一字黑胡子,戴著平光眼鏡,是一個能工巧匠。在沒有任何現(xiàn)代吊裝設備的情況下,他指揮工人用傳統(tǒng)的搭涼棚的辦法——麻繩捆彬篙,硬是從十幾米高的腳手架上用人工牽引,將這枚木質國徽拉上定位。
1950年9月28日,高2.6米、寬2.4米、厚0.15米的木質國徽,在天安門城樓上定位。此前,懸掛了299年之久的天安門匾額被拆下。按照周恩來的指示,國徽一定要掛正。張仃按北京中軸線上的軸線來定點,將國徽定位在天安門城樓正中。9月29日,用于懸掛國徽的腳手架開始拆除。9月30日,裝飾一新的天安門城樓,以金碧輝煌、莊嚴巍峨的英姿迎接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ji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