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彭維俊 圖_劉昌海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顧百年光輝歷程,反復強調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他用九個“必須”,指引出“開創(chuàng)未來”的方向。回想起自己退休十年來,不斷學習研究詮釋黨史、國史、工運史,以史為伴的經歷,備感親切與鼓舞。
五年前,我在參加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會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會、武漢市總工會合編《劉少奇與武漢》一書工作期間,與撰寫劉少奇與武漢工人糾察隊有關章節(jié)的專家有了不同認識,其焦點是關于武漢工人糾察隊何時組建、有多少隊員與槍支、交槍事件是否應加以肯定和‘留了一手’與否等問題。
事實上,這些問題大都已有“定論”,有的被官方編進史書,有的被名家寫入傳記。
為澄清認識誤區(qū),我按劉少奇“必須把樹立實事求是的作風,作為加強黨性的第一個標準”的要求,以史料為依據,耗時半月,撰寫《關于劉少奇與武漢工人糾察隊若干問題的考證》,逐一回答了“少奇同志是否為武漢工人糾察隊的締造者?”“武漢工人糾察隊有隊員5000人、槍支3000條嗎?”“武漢工人糾察隊是否有‘左’傾等嚴重問題?”“武漢工人糾察隊交槍事件本身是必要的妥協嗎?”“武漢工人糾察隊交槍時是否真的‘留了一手’?”等問題。
拙文先載于《劉少奇紀念館館刊》,后收錄于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會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會、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主編的《劉少奇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令人欣慰的是,2020年出版的《劉少奇與武漢》一書,采納了我的一些意見,刪除了初稿中那些人云亦云的不實之言。
為迎接建黨100年,我從2019年起著手匯集退休以來學習黨史、工運史、地方史的心得與感悟,開始編撰《讀史24問》。今年2月24日,我開始以電子郵件的方式逐篇發(fā)出拙著,與老同事們共享。并在《寫在前面》中強調:
在今年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公開提出“樹立正確黨史觀”的重要論述,為學習黨史提供了根本遵循。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初心易守,始終難得。鑒于新時期我省影響最大、人數最多的群眾藝術團體——“湖北工人畫廊”在全省群眾藝術工作歷史記載中的缺失問題,我近期開展了新一輪的考證,以期能為后人留存?zhèn)洳椤?/p>
炳燭之明,淚干方止?!耙允窞殍b、開創(chuàng)未來”在路上,吾輩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