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唐朝杜牧的《江南春》,這首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美麗多姿,也寫出了它的廣大和厚重,深受贊賞。
可是到了明朝,文學家楊慎卻出來“糾錯”:“千里”應為“十里”,因為“千里”太寬了,誰看得見?誰聽得見?
無獨有偶,“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首歌唱祖國的歌曲傳唱了幾十年,然而在創(chuàng)作之初,有人曾建議把“一條大河”改為“萬里長江”。詞作者喬羽不同意,他說,萬里長江邊上能住多少人?而祖國處處都有“一條大河”。的確,每當我們唱起這首歌,每個人心中的“一條大河”是不一樣的,但思鄉(xiāng)愛國的情感卻是共同的。它告訴我們:寫作和閱讀都需要發(fā)揮想象,也要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一篇好文章或一首好詩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作的。
再回到楊慎的“糾錯”上來,的確沒有任何人能夠看到整個江南的春色,但是這首詩激發(fā)了讀者的想象,讓讀者在想象中去領悟江南的美景。至于每個人心中的美景是否一樣并不重要,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就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