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斐,覃銀瑩,李春來,謝玉波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麻醉科,南寧 530021)
麻醉對兒童智力發(fā)育和認知功能的影響近年來引起廣泛的關注。大量的基礎研究顯示,常用于全身麻醉的藥物會增加幼年動物的神經細胞凋亡,還可能導致之后的學習和行為問題[1]。在人類隊列研究中,兒童早期接受麻醉對神經發(fā)育有一定的影響,但并未得出一致結論[2]。根據臨床研究結果,美國FDA警告稱在懷孕晚期和3歲以下的兒童中,不要長時間或重復全身麻醉或鎮(zhèn)靜[3]。一項應用DDST 量表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測評的研究發(fā)現,早期經歷手術麻醉對0~6歲兒童個人—社會能力的發(fā)育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在3 歲前,隨著年齡的增長,手術麻醉對于兒童發(fā)育的影響逐漸減弱[4]。因此,本項目采用回顧性研究評估2012~2015年在廣西多個城市接受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0~3歲嬰幼兒的術后智力發(fā)育情況,分析手術類型、手術時患兒年齡、患兒種族、患兒性別等與術后神經認知發(fā)育的相關性,篩選出對嬰幼兒大腦發(fā)育影響最少的麻醉方法,以期對患兒手術時機等的選擇提供指導。
通過查閱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0~3歲接受過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入選時年齡3~6 歲的447例兒童為實驗組。根據麻醉記錄單將患兒按手術部位分四肢手術組(A1組)62 例、下腹部手術組(A2組)179例、上腹部手術組(A3組)31例、頭面部手術組(A4組)116例、會陰部手術組(A5組)59例,按手術時體重分為<5 kg 組(B1組)39 例、5~10 kg 組(B2組)232 例、>10~15 kg 組(B3組)138 例、>15 kg組(B4組)38例。按手術時年齡分為0~5月組(C1組)108 例、6~12 月組(C2組)129 例、>1~2 歲組(C3組)60 例、>2~3 歲組(C4組)150 例。按住院天數分為1~5 d組(D1組)225例、>5~10 d組(D2組)117例、>10 d 組(D3組)105 例。按手術時長分為<1 h 組(E1組)217 例、1~2 h 組(E2組)176 例、>2 h 組(E3組)54 例。按民族分為漢族組(F1組)217 例、壯族組(F2組)213 例、其它民族組(F3組)17 例。按性別分為女孩組(G1組)304 例、男孩組(G2組)107 例。排除標準:(1)早產兒或者手術前篩查已發(fā)現有發(fā)育、認知或行為學異常者;(2)已知先天畸形有可能對患兒的神經功能發(fā)育有潛在影響的疾??;(3)已知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患;(4)患兒出生窒息史;(5)接受心臟、胸科手術或者神經外科手術的患兒;(6)患有惡性腫瘤的患兒;(7)患兒母親在妊娠期接受過全身麻醉的患兒。并根據實驗組兒童的年齡、性別、種族等按照1∶1 匹配原則選取0~3 歲期間未接受全身麻醉及手術的3~6歲兒童459例作為相應對照組。男孩組309 例、女孩組150 例。本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NO.倫審2019(KY-E-047)號],患兒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韋氏幼兒智力量表第4 版(WPPSI-IV)測試內容包括積木、背數、常識、符號檢索、字母或者數字排序、理解、詞匯和圖畫概念等。將各測試得分匯入常模中分析,從而得出反映兒童整體智力水平的總智商(FSIQ),同時可得出言語理解指數(VCI)、視覺空間指數(VSI)、流體推理指數(FRI)、工作記憶指數(WMI)、加工速度指數(PSI)[5],對它們進行歸納,評估IQ及不同認知維度成績。
1.2.2 學齡前兒童行為學評分量表(CBCL)采用CBCL 對兩組兒童組進行測試,評估行為及性格問題。
1.2.3 蓋塞爾發(fā)展量表(Gesell)采用Gesell 檢測兒童的發(fā)育年齡。該量表包括4個能區(qū):即動作能、應物能、言語能和應人能,以正常行為范型(身體方面:站、坐、躺、走、捏物、抓物;智能方面:視、聽、說、對事物的簡單分析)為標準進行比較,用被測兒童行為推測發(fā)育年齡,然后與實際年齡相比,算出發(fā)育商數(DQ)。DQ在85分以下,表明可能機體存在某種損傷,在75分以下則可能有嚴重的發(fā)育落后[6]。
1.3 測驗方法
研究人員進行相關量表使用培訓,在研究前準備區(qū)域內研究隊列,對兩組兒童進行資料收集記錄并預約測試時間,進行量表測試,最后匯總、分析數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所有數據均為連續(xù)變量,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之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之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進行,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
實驗組患兒相關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實驗組患兒相關基本情況
2.2 兩組認知相關量表維度的得分比較
實驗組兒童韋氏量表的WMI 得分(97.51±8.35)分與對照組WMI得分(102.03±11.52)分比較,明顯降低(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FSIQ、VCI、VSI、FRI、PSI、Gesell 的DQ 值、CBCL 的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認知相關量表維度的得分比較
表2 兩組認知相關量表維度的得分比較
2.3 各影響因素對于量表和維度的影響
以性別、民族、手術部位作為影響因素檢測其對各量表和維度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手術部位的患兒FSIQ、DQ 值、CBCL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各影響因素對于量表和維度的影響
表3 各影響因素對于量表和維度的影響
2.4 手術時體重、年齡、住院天數、手術時長與各結果相關性組間差異性比較 與手術時體重B1組比較,B2組、B3組、B4組的FSIQ、WMI、DQ 值得分升高(均P<0.05);與B2組比較,B3組、B4組的FSIQ、WMI 得分升高,B4組的CBCL 得分降低(均P<0.05);與B3組比較,B4組的FSIQ 得分升高(均P<0.05)。與手術時年齡C1組比較,C2組的DQ值得分升高,C3組、C4組的FSIQ 得分升高,C4組的WMI 得分升高(均P<0.05);與C2組比較,C3組、C4組的FSIQ 得分升高,C4組的WMI得分升高(均P<0.05)。與住院天數D1組、D2組比較,D3組的FSIQ、WMI、DQ值得分降低(均P<0.05)。與手術時長E1組、E2組比較,E3組的FSIQ,WMI,DQ 值得分降低(均P<0.05),見表4。
表4 手術時體重、年齡、住院天數、手術時長與各結果相關性組間差異性比較
表4 手術時體重、年齡、住院天數、手術時長與各結果相關性組間差異性比較
與B1組比較,aP<0.05;與B2組比較,bP<0.05;與B3組比較,cP<0.05。與C1組比較,dP<0.05;與C2組比較,eP<0.05。與D1組比較,fP<0.05;與D2組比較,gP<0.05。與E1組比較,hP<0.05;與E2組比較,iP<0.05。
全身麻醉是小兒手術最常用的麻醉方法,鎮(zhèn)靜及麻醉藥物廣泛應用于小兒麻醉。我國每年大約有200 萬嬰幼兒接受手術,且小兒手術或麻醉的例數正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大多數麻醉劑均有一定的神經毒性,主要表現為誘導神經元細胞死亡,從而導致行為和認知異常。在幼年動物模型中,麻醉暴露可能影響突觸形成、神經元凋亡和膠質細胞發(fā)育[7]。到目前為止,關于幼兒全身麻醉的長期認知和行為后遺癥,在人體上的研究還沒有定論。因此,本項目采用回顧性研究評估2012~2015 年在廣西多個城市接受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0~3歲嬰幼兒的術后智力發(fā)育情況。本次研究結果中,接受全身麻醉的兒童與未接受全身麻醉的兒童韋氏量表FSIQ、VCI、VSI、FRI、PSI、Gesell 的DQ 值、CBC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有研究表明,使用七氟醚、笑氣、丙泊酚對4~6 歲兒童進行全麻下牙齒治療,術前兒童FSIQ 和術后兒童的FSIQ對比無顯著差異[8],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未接受全身麻醉的兒童比較,接受全身麻醉的兒童韋氏量表的WMI得分降低,可認為全身麻醉對兒童WMI能力的發(fā)育有影響。WMI表示兒童在認知活動中加工信息的廣度和速度,屬于認知活動的效率,該指數下降反映兒童注意力、集中精力控制,以及推理能力的不足。
本研究以性別、民族、手術部位作為影響因素檢測它們對各量表和維度的影響,結果表明各影響因素對各量表和維度的影響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對體重、年齡、住院天數、手術時長進行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年齡越小、體重越低、手術時間越長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兒童智力發(fā)育障礙的風險增加。一項隊列研究表明,在4 歲之前接受麻醉和手術的兒童,青春期學習成績或認知成績下降[9]。說明接受全身麻醉的患兒年齡越小,發(fā)生不良神經發(fā)育結果的風險越大。Naumann等[10]的研究表明,在經歷較長時間手術和較高吸入麻醉暴露的兒童中,平均神經發(fā)育得分較低。而且兒童在28周齡~24 月齡期間是大腦發(fā)育最快的時期,早年接受麻醉與隨后的不良神經發(fā)育結果之間存在關聯[11]。這些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手術時年齡越小、體重越低、手術時間越長,出現神經發(fā)育不良事件的風險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