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甫
二十多年前,我還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學校經(jīng)常會組織五花八門的集體助農(nóng)勞動,有拔草、插秧、撿糞、搭帳篷、野炊(chuī),等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插秧!
那是五月里的一天,天剛蒙蒙亮,我們就在劉老師的帶領下,坐上一輛中巴車出發(fā)了。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diānbǒ),我們來到了長豐縣下塘鎮(zhèn)錢集村。一下車,我們就看見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田,水田里的禾苗綠油油的,恍如一片綠的海洋。一陣微風吹來,層層疊疊的禾苗好像翻滾的綠浪,令人心曠神怡(yí)。早已等待多時的插秧教官李老漢熱情地向我們揮了揮手:“劉老師,時候不早了,讓娃娃們準備下田吧!”我仔細打量了一下李老漢,只見他50多歲年紀,瘦瘦的,頭戴(dài)一頂舊草帽,帽檐下的兩鬢(bn)早已斑白,上身穿一件滿是泥斑的汗背心,手上的青筋(jin)清晰(xi)可見,下身穿著灰色的長褲,褲管卷到了膝蓋上,光著腳。
劉老師把我們帶到一片水田邊,讓大家脫鞋,排成幾列走下田去。我拿著李老漢發(fā)的一小把秧苗,一腳踩進軟綿綿、涼絲絲的泥里,好像踩進了果醬(jiàng)里,覺得十分有趣!同學們嘰嘰喳喳、嘻嘻哈哈地都下了田。有幾個嬌氣的女同學大叫“水好涼”,還有一個同學沒站穩(wěn),差點摔倒(shuaidǎo),幸好劉老師一把扶住了他。
李老漢邊說邊示范:用右手的拇(mǔ)指、食指和中指捏(niē)住秧苗的根部,彎腰插到泥里,插1到2厘米深即可。我試了幾次,插的秧苗不是東倒西歪,就是干脆從泥水里浮了上來。李老漢手把手教我,邊教邊鼓勵我:“慢慢來,不要急?!痹谒膸椭?,我終于找到了訣竅,連續(xù)插了幾棵很標準的秧苗。我不禁有些得意起來:“插秧也不過如此嘛!”
太陽慢慢地爬上了山坡,又慢慢地升到了天空的正中,一絲風也沒有了。水田里那些忙碌的身影,漸漸都停止了歡聲笑語。我們這些平時很少干活的小孩子這下可算知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滋味了,個個腰酸背痛,雙腳發(fā)軟。有幾個同學干脆可憐巴巴地看著劉老師,小聲嘀咕(dīgū):“老師,我腰好酸,干不動了?!眲⒗蠋焻s回應了一個嚴厲的眼神。汗水從我的頭頂順著脖子和背不停地向下淌(tǎng),我的肚子也“咕咕”叫了起來。我瞥(piē)了一眼李老漢,只見他彎著腰,黑黑的肩膀像抹(ǒ)了一層油一樣發(fā)亮,正在仔細地檢查每個人插的秧苗是否有問題,不斷地糾正和指導,仿佛永遠也不會疲憊一般。
“好了,大部分同學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現(xiàn)在我們吃飯吧!”劉老師一聲令下,大家歡呼雀躍,爭先恐后地逃離了水田,飛奔向自己的背包一那里裝著早已備好的午飯。
這是我們打記事起吃得最香甜的一頓午飯!有的同學帶了牛奶和面包,有的同學帶了米飯和炒(chǎo)菜,大家席地而坐,各個“埋頭苦干”。我快速地揮動右手,一勺接一勺將飯不停地往嘴里塞,腮(sāi)幫子一鼓二鼓地打著節(jié)拍,才幾分鐘飯盒就空空如也了。我還看見,有個同學不小心把吃了一半的包子掉到了地上,他一把抓起來,拍了拍上面的土,又接著吃了起來。
“老李,上來吃飯嘍!”李老漢的老伴王大娘挎(kuà)著一個蒙著白布的菜籃子送飯來了。李老漢卻像聾(long)了一樣,仍然在水田里勞作著,頭都沒抬。
“王大娘,這幾年水稻的收成咋樣?”劉老師問。“有他在,連著好幾年都是大豐收哇!”王大娘樂呵呵地說,滿臉皺(zhòu)紋的臉上像開了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