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春偉,劉濤,尉娜,李俊娜,劉淑琴,譚軍,王夢華,王清勇
1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yī)院神經內科,廣東深圳518107;2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神經內二科
右向左分流(RLS)指左右心房、心室或體循環(huán)與肺循環(huán)之間的潛在異常通道,約95%的分流類型為卵圓孔未閉(PFO)和房間隔缺損。RLS可使靜脈系統(tǒng)的反常栓子或血管因子通過“分流通道”直接進入腦循環(huán),從而導致臨床事件的發(fā)生[1]。目前RLS的常用診斷方法有對比增強經顱多譜勒超聲(c-TCD)、經食管超聲心動圖(TEE)、經胸壁超聲心動圖(TTE)、對比增強經胸壁超聲心動圖(c-TTE)等[2]。心臟磁共振成像(CMRI)是一種潛在無創(chuàng)的RLS診斷方法[3],目前有關CMRI診斷RLS的研究相對較少。2017年6月—2020年12月,我們回顧分析了101例CMRI檢查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CMRI對神經系統(tǒng)疾病患者中RLS的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20年12月于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yī)院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隱源性腦梗死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偏頭痛、腦白質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其診斷均由3名神經內科專家來最終確診。病例均為c-TCD檢查陽性且完成CMRI檢查者。納入標準:①年齡≥14歲;②完成顱腦MRI或CT檢查;③經過系列檢查評估,符合隱源性腦梗死或TIA[4-5]、偏頭痛[6]、腦白質病變診斷;④經c-TCD檢查陽性提示存在RLS且進行CMRI檢查。排除標準:①患者神經系統(tǒng)疾病存在RLS外其他明確病因者;②影像資料不全或配合不佳者。共103患者初步入選,2例患者因CMRI配合不佳,影響影像判讀而排除。最終101例c-TCD陽性患者入選,均進行CMRI檢查,其中76例同時進行TTE檢查,19例同時進行TEE和c-TTE檢查,分別有1例隱源性腦梗死和偏頭痛患者最終行PFO封堵治療。其中偏頭痛65例(62.4%)、隱源性腦梗死23例(22.8%)、TIA13例(12.9%)、腦白質病變2例(2.0%)。男44例(43.6%)、女57例(56.4%),年齡14~69(39.3±13.7)歲?;颊邔ο嚓P檢查均知情同意并簽字。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議批準。
1.2 RLS診斷方法
1.2.1 c-TCD檢查方法 采用深圳理邦TDD-IIC經顱多普勒超聲儀,2 MHz超聲探頭,按文獻[1]進行操作。共檢查3次,第1次于靜息狀態(tài)下進行,第2、3次于Valsalva狀態(tài)下進行,每次檢查間隔10 min。c-TCD分級標準:陰性無分流:0 MB;輕度分流(1級):1~10微泡;中度分流(2級):11~25 微泡;重度分流(3級):﹥25微泡。
1.2.2 CMRI檢查方法 采用西門子1.5T超導型MRI系統(tǒng),使用心臟專用相控陣線圈,指脈心電門控和呼吸門控技術。首先進行矢狀位定位像掃描,以二尖瓣中點至心尖連線獲取標準四腔心層面;顯示標準水平長軸位,垂直室間隔或者左室長軸定位,顯示標準的左室短軸位。CMRI電影圖像采用true FISP序列獲得,掃描參數: TR 42.12 ms,TE 1.37 ms,翻轉角15,視野(FOV)340 mm×276 mm,重建矩陣192 mm×156 mm,層厚6 mm,于呼氣末屏氣進行多次掃描,每一心動周期采集20幀圖像。在圖像工作站,動態(tài)觀察房間隔及卵圓孔區(qū)解剖結構及血液分流情況,測量缺損孔徑大小。房間隔動脈瘤定義為房間隔偏移≥10 mm。
1.2.3 TEE、TTE及c-TTE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GE公司Vivid E9心臟超聲診斷系統(tǒng),TTE 探頭頻率 3~5 MHz ,TEE探頭頻率 7 MHz。TEE檢查:患者禁食4~6 h取左側臥位,2%鹽酸利多卡因膠漿10 g口咽部局部麻醉,患者口部放置胃鏡檢查用咬合器,將食管超聲探頭插入食管中下段,調整圖像深度10~12 cm,角度為90~100°,清晰顯示雙房切面后重點觀察房間隔、卵圓孔區(qū)的形態(tài)、大小及結構特征,觀察有無合并房間隔膨脹瘤等。結合彩色血流顯像觀察有無穿隔血流束,以確定是否存在RLS并進行測量。TTE檢查:取左側臥位常規(guī)掃查左室長軸、心底短軸、心尖四腔、五腔心切面、兩房心及胸骨上窩主動脈弓的切面進行觀察。右心聲學造影:TEE取心房兩腔心切面,TTE取心尖部四腔心切面為觀察點,囑患者做 Valsalva動作時,同c-TCD方法快速推入制備好的激活空氣微泡10 mL,觀察3~5個心動周期時左心房內微氣泡來源及顯影程度,重復操作1~2次,明確房間隔分流情況。上述檢查過程均錄像記錄存儲。
2.1 c-TCD、CMRI、TTE三種方法對患者RLS診斷情況 101例c-TCD陽性RLS患者中,靜息狀態(tài)和Valsalva狀態(tài)下均為陽性者60例(60/101,59.4%), 靜息狀態(tài)陽性Valsalva狀態(tài)下陰性者2例(2/101,2.0%),靜息狀態(tài)陰性Valsalva狀態(tài)下陽性者39例(39/101,38.6%)。以c-TCD為參考標準,CMRI對RLS診斷陽性率(46/101,45,5%)低于c-TCD(101/101,100%)高于TTE (7/69,9.21%),其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
2.2 c-TCD不同分流類型、不同程度患者中CMRI-RLS檢查陽性率比較 101例患者中,c-TCD靜息狀態(tài)下陽性62例(62/101,61.4%),Valsalva動作下陽性99例(99/101,98.0%),其CMRI檢查RLS陽性率分別為(27/62, 45.0%)、(46/99, 46.5%),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按c-TCD分流程度進一步分組,靜息狀態(tài)下c-TCD 1級分流患者組CMRI陽性率(6/26,23.1%)均低于2級(12/23,52.2%)、3級(9/13, 69.2%)組,Valsalva狀態(tài)下c-TCD 3級分流組中CMRI陽性率(31/51,60.1%)均高于1級(7/24,29.2%)、2級(8/24,33.3%)組,其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靜息狀態(tài)和Valsalva狀態(tài)下,CMRI陽性率與c-TCD分流程度均呈正相關(r分別為0.37、0.33,P均<0.01),但相關性不強(r<0.5)。
2.3 c-TCD、CMRI、TTE、c-TTE四種方法診斷RLS的陽性率、靈敏度和特異度 19例患者同時完成了c-TCD、CMRI、TTE、c-TTE四種檢查。TEE診斷RLS的陽性率為(15/19,78.9%),4例TEE陰性中有2例同時完成了肺動脈CTA檢查結果均為陰性。c-TCD、CMRI、TTE、c-TTE診斷RLS的陽性率分別為(19/19,100.0%)、(11/19,57.9%)、(3/19,15.8%)、18/19, 94.7%),CMRI診斷RLS的陽性率低于c-TCD、c-TTE,高于TTE,其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CMRI診斷RLS的陽性率低于TEE,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TEE為標準,c-TCD、c-TTE診斷RLS的靈敏度較高(100.0%、94.7%),TTE診斷RLS的靈敏度較低(15.8%),CMRI對RLS的診斷靈敏度為66.7%,特異度為75.0%,準確率為68.42%,見表1。
表1 c-TCD、CMRI、TTE、c-TTE四種方法診斷RLS的陽性率、靈敏度和特異度比較(%)
2.4 CMRI、TEE和TTE對RLS孔徑及房間隔動脈瘤的檢測 46例CMRI陽性患者中,考慮房間隔缺損患者13例(13/46,28.7%),PFO患者33例(33/46,71.7%),16例患者測量了RLS孔徑大小0.3~10.0(5.7±3.2)mm;房間隔動脈瘤陽性者3例;15例TEE陽性患者中,房間隔缺損患者1例(1/15,6.7%),缺損大小為8.0 mm,PFO患者14例(14/15,93.3%),孔徑大小1.0~3.4(2.0±0.7)mm,房間隔動脈瘤陽性者0例;7例TTE陽性患者中,考慮房間隔缺損患者1例(1/7,14.3%),PFO患者6例(1/7,85.7%),4例測量了RLS孔徑大小3.1~7.2(4.5±1.9)mm,房間隔動脈瘤陽性者0例。
CMRI作為當前心血管領域最強大的診斷技術之一,已被用于房間隔缺損、PFO等RLS疾病的診斷研究,是一種潛在RLS診斷方法[3,7]。CMRI技術分為“黑血”和“白血”序列,黑血序列是顯示心臟解剖結構較為清楚的掃描序列,白血序列可進行掃描圖像的連續(xù)動態(tài)電影回放[8],該方法能清楚顯示房間隔缺損、卵圓孔未閉等的動態(tài)血液分流。當需要時可使用造影劑對比以增加影像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9]。
CMRI對房間隔缺損的診斷研究起始較早,20世紀90年代即有報道[10]。近年隨著MRI性能的提高,心電門控、呼吸導航技術及超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的應用,國外學者開始逐步探討CMRI應用于PFO等較小RLS分流的檢測研究。2005年,MOHRS等[7]對15例PFO陽性和5例PFO陰性患者進行對比檢測,結果表明心臟增強MRI和TEE對PFO和房間隔動脈瘤(ASA)的檢測具有100%的一致性。然而NUSSER等[11]和HAMILTON-CRAI等[12]分別對75例介入封堵治療的PFO患者和25例隱源性卒中患者進行研究,結果表明CMRI技術對RLS和ASA的診斷不如TEE,CMRI不能代替TEE技術??傊壳癈MRI對PFO-RLS的診斷研究數據有限,檢測結果不盡一致,且缺乏與TEE技術以外其他診斷技術的橫向對比研究。
為進一步評價CMRI對RLS分流的診斷價值,我們選擇了與RLS密切相關的隱源性腦卒中、TIA、偏頭痛、腦白質病變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患者來進行c-TCD、CMRI、TEE、c-TTE對RLS的對比檢測研究,這是目前同時包含RLS檢測方法最多的一個診斷對比研究。c-TCD對Valsalva狀態(tài)下的隱匿型分流具有良好的檢測能力,其對RLS總體的診斷靈敏度為97%,特異度為93%。TEE是RLS診斷金標準,其診斷靈敏度為89%,特異度為91%[13]。本研究中,我們分別以c-TCD和TEE為診斷標準,探討CMRI技術對RLS分流的診斷價值,結果表明,CMRI對RLS分流診斷的陽性率在45.5%~57.9%,CMRI診斷RLS的陽性率低于c-TCD、c-TTE,高于TTE。CMRI對RLS的診斷靈敏度為66.7%,特異度為75.0%,準確率為68.42%,其對RLS分流診斷不優(yōu)于TEE、c-TCD和c-TTE。國外不同研究中CMRI對RLS分流的診斷效率不一。NUSSER等[11]報道心臟增強MRI對中重度RLS診斷陽性率為(48/72,66.6%),對輕度RLS診斷陽性率僅有(6/32,18.8%)。HAMILTON-CRAI等[12]對隱源性卒中患者檢測表明,心臟增強MRI診斷PFO的陽性率為(7/16,44%),CMR診斷靈敏度為50%,特異度為100%。我們的研究與國外多數研究基本一致。
多種因素可影響CMRI對RLS的診斷,分流孔徑的大小和分流量的多少可能會影響CMRI的診斷效率。46例CMRI陽性患者中有16例測量了RLS孔徑,其余患者由于孔徑過小或呈縫隙樣分流,而難于測量。TEE測得15例RLS分流平均孔徑為(2.0±0.7)mm。既往研究表明,CMRI對ASD的診斷與TEE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而ASD的孔徑往往相對PFO較大。我們認為,CMRI更適合發(fā)現較大孔徑的RLS患者,由于分辨率的限制其對小孔徑RLS者診斷不足。c-TCD分流程度可以反映RLS分流量的多少。我們研究表明,無論靜息狀態(tài)下或Valsalva狀態(tài)下,重度分流患者中CMRI的陽性率相對較高,CMRI陽性率與c-TCD分流程度均呈一定的正相關關系。NUSSER等[11]研究表明,中重度RLS分流患者CMRI陽性率較高。由此,CMRI更易發(fā)現較大分流量的RLS患者。
CMRI對RLS分流的診斷亦可能受Valsalva狀態(tài)及重復檢查次數的影響。101例患者中,有38.6%的RLS屬于隱匿型分流,有效的Valsalva動作配合是隱匿型分流檢出的關鍵。我們研究中,靜息狀態(tài)下和Valsalva狀態(tài)下CMRI檢查RLS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赡茉颍耗壳癈MRI掃描多在呼氣時屏氣狀態(tài)下進行,患者并未進行有效的Valsalva配合,推測深吸氣末屏氣Valsalva狀態(tài)下的CMRI掃描RLS的檢出率可能會有所提升。此外,Valsalva動作釋放階段有一個精準時刻,此時右心房壓力超過左心房壓力,更易出現RLS,TEE可以觀察到此時房間隔的突然移動,c-TCD亦常在Valsalva動作結束瞬間監(jiān)測到明顯增多的分流信號,而CMRI大多難以捕捉Valsalva動作釋放的精準時刻[11]。c-TCD和TEE檢查常可多次重復觀察,而CMRI難以進行重復檢查,上述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CMRI對RLS的診斷效果。
綜上所述,CMRI診斷RLS的陽性率在45.5%~57.9%,目前CMRI對RLS分流診斷不優(yōu)于TEE、c-TCD和c-TTE。CMRI對RLS的有效診斷與分流孔徑大小、分流量多少以及Valsalva動作的有效配合有關。CMRI對RLS分流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率均有待進一步提高,但CMRI技術有其自身優(yōu)點,CMRI非侵入性,相對舒適患者接受度高。在臨床應用中,可考慮采用CMRI來部分替代不接受TEE檢查的患者,在單獨應用CMRI診斷RLS時需注意漏診誤診的可能性,建議可同時聯合c-TCD或c-TTE以進一步提高其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