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平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林業(yè)和草原局 甘肅 天水 741200)
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 Franco)為柏科側柏屬常綠喬木。側柏樹干高直,最高可達20 m。適應性極強,在酸性、石灰性及輕度鹽堿性土壤中均可生存,耐寒、耐旱、耐高溫性均較強。在海拔300~3000 m的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的陽坡均能生長,是優(yōu)良的造林樹種和觀賞綠化樹種。其枝、葉、種子皆可入藥,木材可作為建筑用材,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天水地處甘肅省東南部,位于秦嶺西端,地 理 坐 標 東 經104°35′~106°44′、 北 緯34°05′~35°10′,為半干旱地區(qū)。海拔 1000 ~2100 m,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 ℃,年均降水量492 mm,無霜期185 d。天水地區(qū)年降水量總體偏少,且降雨相對集中,春季尤其干旱。天水地貌區(qū)域差別顯著,東、南部以山地為主,中部為河谷平原,北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區(qū),多為丘陵,晝夜溫差較大,各區(qū)域氣候特征差異明顯。20世紀90年代末,甘肅省積極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對土壤沙化區(qū)域、砂礦區(qū)、荒廢受損山體及其他宜林荒山荒地荒灘開展造林綠化工作。在造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側柏這一樹種適應性強,苗木成活率高,成林周期短,是短期內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達到造林效果的優(yōu)選樹種。
選擇成熟健康母樹(一般20~50年生)采種,當側柏球果外部果鱗由青色轉為黃綠色,可用木棍將其擊落后集中收集。
采回的球果不要立即裝袋,先平鋪完全曝曬,至果鱗裂開即可剝出種子,剔除秕粒,精選后貯藏。播種前需進行催芽處理,可使用0.3%~0.5%硫酸銅或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 h,進行消毒殺菌,然后撈出洗凈,用40℃溫水浸泡24 h,5~6 d后85%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也可使用沙藏法催芽,播種前15 d左右用溫水浸泡種子,24 h后將種、濕沙按體積比1∶2均勻混合,每天翻動2~3次,待有1/3種子裂口即可播種。
天水地區(qū)播種時間以4月中上旬為宜,天氣適宜可適當早播?;纳礁珊祬^(qū)域可建低床,開溝條播,床面寬0.8~1 m,每床條播3~4行,穴距10 cm,播后輕鎮(zhèn)壓,覆土,厚度1~2 cm,利于保墑和出苗。
2.4.1 水肥管理播種后10 d左右發(fā)芽,20 d左右成苗。為防治苗期立枯病,可待齊苗后,噴灑1%波爾多液。初苗期控制水分,到6月中旬前后速生期時,如土地干旱或降水偏少,需及時澆水,雨后注意排澇,防止淹根。同時結合澆水進行施肥,優(yōu)選農家肥或有機肥,也可施入硫酸銨5 kg/667 m2,隔15 d再追施1次。促進苗木根系生長以及發(fā)葉。
2.4.2 除草苗期注意及時除草。若雜草不多不大,可采取人工拔除的方式,不要傷害幼苗根系。若雜草茂盛,可采取35%除草醚(乳油)2 mL/m2稀釋液噴灑除草。
2.4.3 越冬防寒側柏幼苗當年越冬要采取防寒措施。與土地封凍前灌一次防凍水,遇寒冬可加蓋稻草或覆土。翌年開春土壤化凍后可陸續(xù)揭除,并及時澆返青水。
為培養(yǎng)側柏大苗,移栽2~3次為宜[1]。1年生側柏苗,移栽株行距為10 cm×20 cm;2年生側柏苗,移栽株行距為20 cm×40 cm;3年生大苗,移栽株行距為30 cm×40 cm。注意移栽深度,起苗時帶土,保持根系完整,栽后輕提苗,以利根系伸展。多次移栽有利于培養(yǎng)側柏苗形成較好冠形,造林成活率高。
根據(jù)土壤墑情適當澆水、松土,其他管理如除草、修剪等同普通樹種常規(guī)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移栽苗木越冬時也要注意防寒,可采取在主干涂白的方式,兼可起到防蟲的作用。
2.7.1 側柏葉枯病葉枯病多發(fā)于春季,病菌侵染嫩葉,主要危害側柏幼苗。受害后,側柏枝、葉形成病斑,葉片失綠枯黃并萎蔫脫落,枝干變褐,干枯至死。危害嚴重者可引起全株及大面積苗木死亡。防治:栽植密度不宜過大,避免潮濕不通風,減少侵染源傳播率;及時修剪和間伐;采用殺菌劑如40%滅病威或40%多菌靈噴施防治,效果較好。
2.7.2 側柏葉凋病主要危害側柏葉部。春末開始侵染,病葉初期出現(xiàn)黃色斑塊,逐漸擴大蔓延至整枝,后期病葉變黑,病菌釋放孢子再次侵染。潮濕、密林發(fā)病嚴重??稍斐蓚劝貥淙~萎凋,樹勢衰弱,整林呈火燒狀。防治:適當修剪,疏除密枝,注意透光、通風,密度適度,防潮防濕;越冬前清理病枝葉,集中燒埋,消滅越冬蟲菌;側柏生長旺季,噴施1∶1∶100的波爾多液,分2次進行防治,間隔15 d。
造林起苗前澆1次透水。起苗時帶土坨,確保根系完整無損。如需長途運輸,有條件的可用黑袋包裹土坨,或覆蓋遮陽網,保持土壤濕潤,減少水分蒸發(fā),確保苗木成活率。
平地造林,可設置南北行栽植;山地造林,則沿等高線設種植行。造林前半年左右,如林地條件較差,適當整地,或“客土上山”,確保林地墑情。機械鑿巖挖魚鱗坑。如有坡度,需適當壘坑。
科學選擇造林時間,有利于造林成活率。天水地區(qū)一般選擇春季進行造林,此時氣溫不高,降水不多,便于栽植,但要避免受到大風和春旱的影響。
造林密度因林地位置不同而異。山體上部,栽植密度以4000~5000株/hm2為宜;中部栽植密度以2500~3500株/hm2為宜;下部以1500~2500株/hm2為宜。另外,栽植在山體頂部的樹苗高度不宜超過50cm,防止山頂風大樹干折斷。
因幼林易受損傷,造林后實行封禁管理。林區(qū)設專人看護,可建圍欄,防止外部人畜進入干擾。注意防火。以“三分造,七分管”為原則,鞏固造林成果。
側柏是天水地區(qū)荒山造林的首選樹種,其適應性強,側根發(fā)達,固土能力強,生長穩(wěn)定,造林成活率高。科學采用側柏造林技術,能夠促進綠色生態(tài)工程的建設,有利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