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
“癮”,到底是什么意思?毒癮肯定是不好的,毒品是沾一點都不行。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把很多別的事情也稱為“上癮”:煙癮、酒癮、游戲癮、購物癮——像這樣的活動,我們一般認為偶爾為之都是可以的,但是到了上癮的程度就不好了。
可是“上癮”到底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游戲使我快樂,我就算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游戲世界之中,又有什么不行呢?“正常生活”和“上癮”的分界線在哪里呢?
我們先來區(qū)分兩個概念,一個是“想要”,另一個是“喜歡”。
“想要”,是說你在追求這個東西,得到它會讓你感到快感,它是你行動的回報和獎勵?!跋矚g”說的是這個東西本身給你帶來了快樂,你在享受這個東西。
我說個極端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說吃飯。
暴食癥患者是“想要”吃,忍不住去吃,不吃難受,吃了還不滿足,還要繼續(xù)吃,最后把自己吃成了極度肥胖。至于說具體吃的這個食物的質(zhì)量怎么樣,夠不夠美味,他并不太講究。
而美食家,則是另一種人。美食家可能不會吃很多,但是他吃得很講究。他很在乎食物細微的、精致的差別。他一邊吃還一邊跟你點評這個食物的色香味,細嚼慢咽,充分感受每一口食物。美食家是“喜歡”吃。
當你從事一項活動越來越多的時候,你可能會越來越精通這項活動,你體會到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一般人體會不到的樂趣,你可能會越來越喜歡這個活動,也會越來越想要這個活動。
那什么叫“上癮”呢?1993年,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激勵—敏感化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所謂“上癮”,就是“想要”的程度已經(jīng)增大了很多,而“喜歡”的程度沒有增大多少,以至于“想要”已經(jīng)明顯大于“喜歡”。
“想要”和“喜歡”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腦回路。
“想要”,主要是由中腦和多巴胺控制。多巴胺就是大腦中的獎勵物質(zhì),是一種激勵機制。而“喜歡”,則是與大腦的阿片系統(tǒng)、初級感覺區(qū)和前額葉區(qū)域相連接的。
而“激勵—敏感化理論”就是說,上癮的過程是“想要”這個激勵系統(tǒng)變得越來越敏感,以至于人越來越“想要”的過程。比如,一個吸毒者一開始可能只有吸毒的時候才興奮,后來是到時候就想吸,再后來是看到吸毒的用具就想吸,再后來看到別人吸毒的照片,或者生活中任何能讓他想到毒品的東西,都能喚起毒癮。
可是吸毒者“喜歡”吸毒嗎?研究表明,隨著毒癮的加深,吸毒者對毒品的喜歡程度非但沒有增加,反而還減弱了。
我們看那些吸毒的人,其實他們哪怕是正在吸毒的那個時刻,也并不快樂。他們早就已經(jīng)不再享受毒品了,但是他們不得不吸,因為他們的大腦在強迫他們“想要”吸。
上癮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激勵—敏感化理論”可以用來判斷一個行為算不算是“上癮”。德國人曾做過一項研究,驗證那些每天要喝很多咖啡的人,是不是對咖啡有癮。
研究者找來一些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是重度咖啡使用者,也就是每天至少要喝三杯咖啡的人;另一組是輕度咖啡使用者和不喝咖啡的人。
直接說結(jié)果——重度咖啡使用者明顯比另一組的人更“想要”咖啡——但是兩組人對咖啡的“喜歡”程度差別不大:都不怎么喜歡。
這也就是說,成為重度咖啡使用者,你對咖啡的“想要”程度大大提高了,但你對咖啡的“喜歡”程度并沒有相應地提高那么多。你的確比一般人更喜歡咖啡,但你的喜歡也只是略微的喜歡。
那么根據(jù)“激勵—敏感化理論”,你對咖啡是“上癮”了。
“上癮”的特征是“想要”和“喜歡”的分離。而這不是好事。那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生活中人們還有哪些行為,達到了“想要”超過“喜歡”的程度呢?
比如,打游戲。如果游戲讓你快樂,你在游戲中體驗劇情的跌宕起伏,欣賞場景之美,感受團隊合作的隊友之情,體會提升戰(zhàn)斗技藝之道,享受勝利的興奮和失敗的教訓,我認為打游戲是很健康的活動。但如果說這個游戲已經(jīng)讓你感受不到快樂了,你打得頭昏眼花,那些場景你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那些寶物你早就熟悉了,但是隨機性和多巴胺讓你就好像賭博一樣,每次拿到戰(zhàn)利品還想再拿,游戲已經(jīng)不是在為你服務而是你在為游戲服務,甚至連平時更喜歡做的事也不去做了,那你就是“上癮”,這就可能是病。
你真的“喜歡”家里300雙鞋或者收藏的25個機械鍵盤嗎?還是你只是“想要”得到它們?
你去那么多旅游景點是為了完成某個“想要”的心愿,還是真的“喜歡”那些地方,真的能夠好好欣賞景色,感受當?shù)氐娘L土人情?
很多人給自己設(shè)定讀書目標,一個月要讀多少本書,他們到底是“喜歡”讀書,還是“想要”達成讀書成就?
我認為這些研究能進一步提醒我們,人生應該追求真正的“喜歡”,而不是完成多少個“想要”。
(摘自“得到”app,禹天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