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研究
國外研究人員通過對大量厭學孩子的調查訪問,得出了厭學的幾個常見原因。第一、為獲得父母的關注及照顧。意想不到吧,居然有這種原因。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童年時期,也就是從出生到開始上學前這段時間,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足夠關心和愛護。
這一點在國內也屬于常態(tài),現(xiàn)在家庭的常態(tài)是孩子父母需要上班,孩子的外公外婆或是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父母晚上回家后覺得累,就不怎么陪孩子,造成親子關系冷漠。這還是完整家庭環(huán)境,如果父母婚姻出現(xiàn)問題的家庭,那就更加嚴重了。這些童年的缺失使得孩子到了學齡期,以各種匪夷所思的理由拒絕上學。
第二、為了避開自己不想面對的學校人際關系。這點很好理解,作為家里的絕對主角,到了學校這個小型化社會,會面對同學和師生關系。數(shù)據(jù)表明,有很多厭學的孩子在學校曾經(jīng)受到來自老師或同學不友善的對待,有的甚至是學校霸凌。
當然,除了極少數(shù)極端情況外,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很少是學校同學或是老師單方面的問題。有許多厭學學生的情緒管理以及人際溝通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又使得老師和同學更加不喜歡他們,他們因此和周圍的人更加疏遠,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第三、為了避開來自學校體系的負面評價,轉而追求其他方面的認可。有一部分厭學的學生,是因為在學校現(xiàn)有成就評價體系下得不到自己期望的認可,反而在學校之外的一些領域如體育、電競或是漫畫方面得到許多好評。
換位思考,如果一面是自己耗盡洪荒之力卻始終被認作失敗者的學校,一面是自己獲得無數(shù)榮耀、被所有人看作成功者的領域,你會選哪個呢?這種現(xiàn)象之所以會出現(xiàn),也跟社會對學生的價值評價體系有關。只有在不那么注重成績分數(shù)的社會環(huán)境下,才會減少這種現(xiàn)象。
第四是家庭人際關系的沖突。國外的研究數(shù)據(jù)表示,一般不愿上學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比較復雜或是充滿人際沖突的家庭。這些家庭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家庭氣氛沉悶,一家人在一起交流很少,缺乏幽默感和樂趣。家庭成員之間有積累的矛盾,彼此又不善溝通處理,等到爆發(fā)時就是一場災難。身處其中的孩子能安心上學才是怪事。
國內的現(xiàn)狀
當然,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沖突方式,這種沖突如何影響孩子上學的狀態(tài),我們也不能一一詳述??戳松厦孢@四點原因,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說得有道理但總感覺差點什么。雖然這些論點是西方學者建立在實實在在的案例基礎上提煉出來的,但那畢竟和我們的社會文化以及社會現(xiàn)狀有差異,家長、老師和學生面臨的社會挑戰(zhàn),對學習的態(tài)度和國內都有差別。
舉個例子,在西方的研究范圍里,似乎根本沒提到社會同輩競爭壓力。在西方的教育體系里,對于大多數(shù)的家庭來說,快樂教育是主流,特別是在幼兒和小學階段,主要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在課業(yè)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學校更注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
國內的情況顯然不一樣,盡管提出了“雙減”政策,但父母為了孩子有個好一點的前途,孩子之間的競爭打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各種早教項目,讀書識字App的出現(xiàn)都是對“雞娃”這個詞匯的最佳詮釋。因此,在了解國內的學生厭學情況時,還需要我們結合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去解讀。
厭學這一現(xiàn)象同時涉及社會文化、家庭人際關系、親子關系、孩子個人素質以及醫(yī)學等多個層面。我們來舉個例子,一個從小在家庭里就不被父母認可的女孩,長大之后拼命努力想要事業(yè)有成,以便能夠在父母面前證明自己,結果由于各種原因她發(fā)展得并不順利。而后又陰差陽錯地嫁了一個自己不滿意的丈夫,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
這個對自己前半生和婚姻都萬念俱灰的女人,把自己下半生“翻盤”的希望全部寄托到女兒身上。自從女兒懂事之后就天天以自己為例子,給女兒灌輸各種教誨,要求女兒努力學習,替代自己實現(xiàn)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女兒在長期的重壓之下最終抑郁,無法繼續(xù)上學。
這是一個從很多社會新聞中提煉出來的例子,從這個故事中你能發(fā)現(xiàn)社會的殘酷競爭、父母原生家庭代際傳承、父母不幸福的婚姻、家庭教育理念和醫(yī)學問題的影響其實是同時存在、相互影響又互為因果的。
我們很難將其中某個因素單獨挑出來看待或是處理,因此對于厭學的心理干預其實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我們需要先有足夠的耐心去了解到底哪些原因引發(fā)了孩子對于學習的恐懼、厭惡或不屑,然后我們從最容易的部分著手,改變才有可能出現(xiàn)。不可能有一種“包治百病”的解決方法。
社會的壓力
研究人員通過對國內大量厭學案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引起厭學的主要因素有五個:社會過高的期待和壓力、充滿麻煩與缺乏支持的家庭環(huán)境、個人目標與價值感缺乏、返校屏障以及多樣的精神醫(yī)學議題。我們接下來分別詳細說一說這五個因素。
第一個誘發(fā)厭學的因素是急功近利的社會環(huán)境。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社會變得異常浮躁,整個社會對于個人的職業(yè)成就和孩子的學業(yè)成績采取急功近利的評估標準,只以成敗論英雄。單位和公司老板看的只是業(yè)績,公司招人主要看文憑和既往的工作成績。醫(yī)院評職稱只看你發(fā)表了多少篇SCI論文,有多少在研課題,卻不太重視你看病救人的水平如何。身邊的親戚朋友評價你的成就時,不看你的工作內容,而只看你每月賺多少錢。金錢成了唯一標準。
在教育系統(tǒng)里,評價一所學校一般只看其重點高中或大學的升學率,老師們?yōu)榱藭x升職稱和保證優(yōu)秀學生產(chǎn)出率,也好似打了雞血一樣只關注學生成績。在假期里就要求學生把教學大綱上規(guī)定的在下個學期要上的課程內容全部修完,而正式上課時講的幾乎全是教材以外更深奧課程的學校比比皆是。
家長們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重點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找到了光鮮且賺錢多的工作,心態(tài)自然很難平衡,加上房價和生活成本高得也越來越離譜,貧富差距愈發(fā)懸殊,許多處于社會底層的家庭愈發(fā)焦慮。對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來說,除了通過拼命考上一所好大學改變自己乃至整個家族的命運以外,他們在那些“富二代”“官二代”面前似乎也沒有其他的“逆襲”之路了。
許多家長無法保持淡定,在學習上拼命對孩子施壓也是必然的結果。許多家長天天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事事都要把自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做個對比,覺得自己的孩子凡事都不如別人,周末和寒暑假不停地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試卷一份接一份地做。特別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你在周中的晚上和周末,能看到各類培訓機構門口浩浩蕩蕩的家長陪讀大軍,許多家長和孩子周末比平時還忙。
帶著這些經(jīng)由社會、學校和家長傳遞而來的焦慮的孩子,在面對學習時自然會感到壓力山大,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浮躁,考試成績不好就難免產(chǎn)生挫敗感。這使得學校中成績相近的同學之間,極有可能出現(xiàn)一種“同行如仇敵”的惡性競爭氛圍,因為那些成績差不多的同學在未來都可能是彼此潛在的競爭對手。惡性的同輩和同學競爭一方面會成為壓垮孩子的另一根稻草,但正面和適度的競爭卻能起到促進孩子個人發(fā)展的作用。
所謂正面的競爭,指的是學生在可以關注到自身的資源和長處的前提下,能夠就事論事地看到別的同學的付出和成績,不帶有任何對他人的人身攻擊。不因一次成績不佳便以偏概全否認自身所有價值,也不因取得一次好成績就妄自尊大。
而想要在學校中營造這樣的氛圍,老師和家長向學生傳遞的信息和態(tài)度很重要。比較鼓勵的方式是老師或家長能夠注意到不同學生或是自己的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和長處,適當給予真心實意地肯定和語言上的褒獎,而后和孩子一起去看到其他同學身上的優(yōu)勢,總結經(jīng)驗。這樣在不忽視孩子自身優(yōu)勢的同時,幫助他們每個人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才是營造正面競爭環(huán)境的方式。
為什么我們要先肯定每個孩子自身的優(yōu)點后,才邀請他們去看別人的優(yōu)點呢?因為這就是人本能的思維喜好和模式,若要讓一個人有動力去改變和認可他人,先要讓他認可自己,覺得自己還不錯。這樣一來,嫉妒和自責才不容易滋生,他的眼睛才更容易看到旁人的優(yōu)點。
我常常看到在某些公司、學校和家庭里,老板、老師和家長會這樣跟下屬、學生和孩子說話:“你看某某,業(yè)績(成績)比你好到哪里去了,你呢,啥成績都沒有?!边@樣的方式會在兩種人際關系中同時制造沖突或嫉妒:老板和下屬之間(同理,師生之間、親子之間),以及同事/同學之間。這種用貶低學生的方式試圖刺激他們努力學習的做法,放在幾十年前或許管用,但放在現(xiàn)代早就失效了。
說來有些奇怪,中國文化好像從來很少教授人們如何去關注自己的優(yōu)點,也很少鼓勵家長去看到自己孩子的優(yōu)勢。我們從小接受的價值教育,大部分傳遞的都是“取長補短”“一日三省”這樣的“缺陷取向”的觀念,而極少教孩子認可自身的優(yōu)勢,似乎人們對“驕傲”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好像認可自己就預示著接下來會失敗一樣。
但這種對自身缺陷“著迷”的教育觀念,早已經(jīng)被無數(shù)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對于個體的心身健康發(fā)展是有害而無益的。更好和更平衡的做法是:在看到和肯定孩子自身資源的基礎上,幫助他們看到他人的優(yōu)點,然后幫助孩子把自身優(yōu)勢與從他人身上學到的優(yōu)勢有機整合。而不是要孩子忽視和放棄自身優(yōu)勢,完全沉浸在“別人能做到,而我做不到”的自責和無奈中,去費盡心思以自己的劣勢和別人的優(yōu)勢比較。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疤锛少愸R”的故事,講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來自社會層面的,經(jīng)由學校和家長傳遞給孩子的浮躁、焦慮和不安,最后往往導致一個結果:幾乎所有的學校和老師的關注點都在培養(yǎng)能拿高分、考上重點學校的學生。校長和老師最看重的是學生排名和學校升學率,父母也盯著孩子的成績不放,補習班拼命報,熬夜做作業(yè)到十一二點對中小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卻很少有人關注身處其中的孩子有多苦。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長了一個適合學習的大腦,也不是所有孩子的智力和潛質都能讓其成為學霸。但社會、學校和父母們并不這么認為,大家都在不約而同地做著同一件有點違反人類社會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的事:把大部分處于智力正態(tài)分布曲線中間的孩子,都變成處于正態(tài)曲線頂端那百分之五的尖子生。
無數(shù)的研究和實踐都在不斷地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相:人,就是有優(yōu)秀的,也有平庸的。有光芒萬丈的成功者,就一定有位于他們之下的平凡人。而大部分的人,是屬于社會中間的那一群普通人??上У氖?,我們當下社會的主流觀點似乎并不愿意接納這一點。
身處這種社會大環(huán)境中的孩子,一方面體會到的是社會、老師和家長的焦慮和期待,以及殘酷的同輩競爭;另一方面看到和體驗到的是來自社會的悲觀情緒,他們還能有多少心情和精力專注于學習上呢?
孩子情緒的承載能力就像一艘小船,從懂事和上學開始一直接收到來自老師和家長的焦慮,以及同學競爭帶來的壓力感,就像一顆顆裝進這艘小船里的石頭。如果最開始水面沒什么風浪,那么這艘裝滿情緒石頭的小船雖然搖搖晃晃,可能還不至于翻船。但如果突然來了一個風浪,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船身可能就會頃刻崩塌。
這就是為何每年厭學現(xiàn)象最容易出現(xiàn)的時間一個是在每學期剛開始的時候,另一個就是在期末考試期間,因為這兩個時期一般是學生學習壓力最大,面臨來自學校和家長的焦慮情緒最強的時期。
一般個體在遭遇壓力和挫敗感時,總歸需要一種途徑去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在信息資訊和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如果孩子憋在心中的郁悶無法一吐為快,無處排解,電子游戲往往就會出來“救場”。許多孩子開始愛上玩游戲,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游戲的世界里。這時,許多老師和家長會認為是游戲害了孩子,是游戲搞得孩子對學習毫無興趣。但實際上,游戲只是在孩子厭學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非決定性作用。
人活在世上,如何才會覺得有樂趣或者有意思呢?從醫(yī)學上講,人腦有一種天然的犒賞機制,在我們接收到有價值的回報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jīng)遞質,這種神經(jīng)遞質會讓我們產(chǎn)生愉快的感覺。
通俗點講,也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得到相應的金錢、肉體、精神等方面的刺激和回報,你腦中多巴胺分泌會增多,你會覺得“爽”。反過來,如果這件事做不好,失去一些你在意的東西,多巴胺分泌會減少,你會“不爽”。如果一個事物能同時提供這兩種相互促進的作用力,那它想讓人不著迷恐怕都難。游戲的開發(fā)者們,往往會把這種獎懲機制發(fā)揮到極致。
孩子從小和家人的這種連接少,長期當“空氣”,容易變得什么事都缺乏動力,包括學習。這時,如果學習遇到挫折或是更多阻力,他們就極易放棄。有的家庭里,孩子的夢想和家人的期待大相徑庭。有的孩子會堅持己見,有的孩子則會為了父母的需要選擇妥協(xié)。但不管何種情況,孩子心里的那份糾結都難以言說。
被厭學困擾的家庭往往還有另一個現(xiàn)象:父母之間長年累月的爭吵或冷戰(zhàn),將孩子卷入其中,使其苦不堪言。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仿佛世間只存在父母對孩子的擔心,卻不存在孩子對父母的牽掛。許多父母可能也會認為:我們倆吵架是我倆之間的事兒,和孩子的心理問題沒關系。
實際情況則不然。既往無數(shù)研究已經(jīng)證實,在成長過程中看到父母之間沖突、冷戰(zhàn)甚至暴力越多的孩子,日后出現(xiàn)偷盜、酗酒、犯罪、厭學、抑郁和焦慮等情況的概率越高。家就像一棟房子,而夫妻之間彼此支持、相互理解的關系是這棟房子的地基,孩子就像住在里面的人。所謂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當房子的地基成天晃蕩時,住在房子里的孩子還能專心應對學業(yè)壓力和人際關系嗎?
個人價值感的缺失
存在厭學情緒和行為的孩子,其實大部分并非想象中那種學習成績不佳、在學校不受同學和老師待見的孩子。相反,其中相當一部分孩子平日成績水平中上甚至優(yōu)秀,與老師和同學的人際關系良好。但是,當我們問及這些孩子,他們自己對人生的追求與目標是什么時,幾乎所有孩子的回答都是:“不知道?!?/p>
這是一個奇怪且可怕,也值得我們深思的現(xiàn)象。學生們每天規(guī)律地起床,去學校上課,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看似過得忙碌而充實,但他們心中卻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些事,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對他們來說,學習似乎更像是一份社會、學校和父母指派給自己的工作。就像許多大人每日早出晚歸地上班,一邊抱怨,一邊卻需要完成老板和領導分配給自己的任務一樣,許多厭學的孩子也把學習看作一種任務,自己并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對他們來說,學習只是為了應付社會、老師和父母的期待,除此之外,學習對他們而言似乎更多的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并沒有太多能夠吸引他們的意義和價值。
也許有的父母看到這里會說:“學習當然有意義??!如果不學習,將來你就沒有辦法上好的大學,沒有辦法找到一份好工作,你就會過得很苦,下半輩子的生活質量就會比不上別人?!备改负屠蠋煗M以為自己這些苦口婆心的勸導可以感化孩子,但現(xiàn)實情況往往相反,許多孩子對父母的這些勸誡完全無感。
為什么無感呢?原因可能有三。首先,孩子與父母、老師的經(jīng)歷完全不同,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因學歷不高而被自己心儀的大公司拒之門外的挫敗感,可能也沒有體會過每天要為家里的生活開支精打細算的拮據(jù)。所以當大人跟他們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時,他們會完全無感,因為他們可能也不覺得自己的命運需要如何做出改變。
許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分數(shù),只關注將來可以考上什么樣的學校,卻并不注意幫助孩子尋找和樹立屬于他們自己的,發(fā)自內心向往的人生目標?!澳阒恍枰酶叻志托辛耍劣谀愕娜松烤瓜胍非笫裁?,不用多想!”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卻沒有人告訴他們這樣努力的最終意義何在。沒人告訴他們,除了努力,人生還有什么其他值得追尋的價值。
這樣的后果,便是培養(yǎng)了大批成績優(yōu)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似博學的“空心病”孩子。在他們的眼中,讀書成了一份事業(yè),一個自己生下來就在自動遵循,卻又不知為何要遵循的人生軌跡。讀書成了一樣讓自己活著有價值,感到自己還存在的,甚至可以隨時用來比較的東西。而風光的背后,隱藏的則是一顆空洞的心。這顆心里面裝的是家人和社會的期待,但自我卻沒有了,他們不知道自己該認同什么,追求什么。
有的人可能會說,這樣挺好的呀,一生就沿著一條提前規(guī)劃好的軌道往前走到老。但請不要忘了,沒有誰能百分之百控制未來的風險。當讀書這份“事業(yè)”發(fā)展得還好時,“空心人”還算四平八穩(wěn)。但當這份事業(yè)出現(xiàn)危機時,他們便會覺得支撐自己活著的唯一價值沒有了,因為他們缺乏基本的不以外界世人眼光為轉移的“核心自我價值認同”,缺乏一個所認同的人生價值目標來支撐他們渡過難關,就像航行在漆黑夜中的船舶沒有燈塔的指引那樣。
“空心病”相伴的往往是許多孩子對自我價值的不認可甚至缺乏。許多學生并不清楚自己活著除了拿高分讓老師和家長高興以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自己是值得被他人認可的。而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只要成績好,什么都好。如果成績不好,那什么都不好。這些家長即使夸獎孩子,一般也只是在孩子考得好的時候,或者他們做出一些在大人看來有助于提高學習成績的事情的時候。孩子一方面不甘心只用成績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從小被社會和家長植入的“只有成績好,才是真的好”的觀念又會時刻跳出來提醒他,讓他覺得只有成績好自己才活得有價值。所以他一面覺得自己該學,一面又覺得自己除了學習什么都不是,極度缺乏自信和自我價值感。每天內心陷于這樣的糾結中,其中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學校里的人際關系
厭學孩子中有一類非常典型。他們不去學校,主要是畏懼在學校中與同學之間的人際沖突和競爭。而進一步詢問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所在的學校氛圍往往都有如下特點:校方過度強調學生成績,老師們自身因為教學任務和業(yè)績壓力被焦慮或抑郁所困擾。校方將這種焦慮傳遞給家長和學生,而后家長再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焦慮,最后學生之間形成學業(yè)上的惡性競爭。這些學校的學生們往往不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而是相互貶低和攻擊,巴不得對方考得比自己差。
有的父母可能想不明白,孩子去學校主要是學習的,為什么要那么在意同學的態(tài)度和看法?因為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講,青春期(一般從12歲~13歲開始)是孩子心理發(fā)育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轉變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認同來源已經(jīng)從家長的肯定慢慢轉變?yōu)橥g人的認同。
換言之,對于孩子來說,青春期之前父母和家人說我好,我就覺得自己真的很好。青春期開始,父母說我好還不夠,同學和朋友們說我好,那我感到自己才是真的好!青少年這種自我價值認同觀念的轉變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現(xiàn)象,就是個體心理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就像人每天要吃飯睡覺,一年有四季那么自然。
這個年齡階段的女生開始越來越在意同學們怎么評價自己的相貌和穿著打扮,而男生也開始在意在別的同學眼中自己的球打得好不好,游戲玩得牛不牛等。如果學生在學校不被同學認可,感到被孤立,自然就會慢慢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卑,抬不起頭。那么,他們對本就需要花費大量體力和腦力的學業(yè)是否還會有興趣呢?答案不必我說。
因此,當你聽到孩子傾訴他們在學校與同學的關系讓他們多么不開心時,請不要不當回事兒。這個時候,家長需要給孩子溫柔的陪伴,把你的耳朵借給孩子,耐心地傾聽,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情感支持。必要時可以幫他們分析人際交往對策,提供建議。
某些學生在返校后,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受到學校老師和同學的“特殊關照”。一些老師會在焦慮以及對學生擔心的驅使下,過度關注那些曾經(jīng)厭學的“有問題的特殊學生”,他們生怕這些曾經(jīng)的“問題戶”在學校里再次出現(xiàn)問題。
這樣的做法雖本意是好的,但在許多學生看來,校方的這種行為會讓他們感到尷尬,覺得自己被老師區(qū)別于其他同學特殊對待,好像自己很不正常。而周圍的同學,在看到該同學被老師特殊關注后,也難免在背后議論,有時甚至和該同學保持距離,使其被孤立。
這種被當作特殊人群看待的體驗,極其不利于厭學學生重返校園。因為在厭學學生重返校園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里,同齡團體的接納和無差別對待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沒有人喜歡在某個群體里被其他人看作“怪物”。
精神障礙其實離我們不遠
精神障礙其實離我們并不遠。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大數(sh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全球目前有3.5億抑郁癥患者,全球抑郁癥發(fā)病率約11%,每年因抑郁自殺的人數(shù)高達100萬,而兒童或青少年抑郁癥的患病風險高達23.9%。
換言之,每100個兒童或青少年中,就可能有23.9個存在患上抑郁癥的風險。再加上其他目前高發(fā)的精神障礙,比如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焦慮障礙等,可以說學齡期的兒童和青少年是精神障礙高風險人群。
在厭學孩子罹患的精神障礙中,最常見的包括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和神經(jīng)癥。這些精神障礙的發(fā)生多少都有一些生物學遺傳因素的貢獻,比如腦內五羥色胺(5-HT)神經(jīng)遞質的減少,父輩、祖輩中曾有人患精神障礙等。加上一些孩子成長在人際沖突橫行的家庭,同時還要應對繁重的學業(yè),如果再缺乏支持性的學校同伴關系,那么自然便會成為精神障礙的高發(fā)人群。
一些孩子患抑郁癥后,整天大部分時間情緒低落,極少體驗到愉悅感,以前感興趣的事情都不想再做了。他們會感到思維能力、注意力和精力都大不如以前,同時有深深的自責,認為自己目前的狀態(tài)不但不能學習,而且連累了父母和家人。
他們對未來悲觀絕望,感到未來就是一片虛幻,毫無希望。他們努力地想掙脫目前的困境,但同時又感到不管做什么都是無用的。這種情緒、思維能力和精力“三低”是抑郁障礙的典型病癥。
此時許多家長可能會對孩子的這些情緒問題產(chǎn)生誤解,認為他們是裝出來的抑郁,認為這是某些孩子意志不夠堅定的表現(xiàn)。他們會試圖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或是灌輸心靈雞湯,希望拯救孩子的心靈。
殊不知,抑郁帶給患者的是一種從頭到腳的絕望感,每天醒來后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灰暗的,喪失了任何體會快樂和成就感的能力,有時甚至認為與其如此痛苦地活著,結束自己的生命才是最好的解脫。這種絕望感,是沒有經(jīng)歷過此種病痛的人極難理解的,也絕對不是通過幾句簡單的道理就能改變的。
道理講得多了,反而會招來孩子的抵觸和反感:“我的父母就是站著說話不嫌腰疼,他們根本體會不到我的痛苦,那些道理誰不會講呢?”如果要幫助被抑郁癥困擾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先耐心陪在他們身旁,傾聽和理解他們究竟有多痛苦,讓他們感到自己被無條件接納和關注。而后再去給他們講道理,幫助他們想對策。
換言之,面對患抑郁癥的孩子時,我們應該先跟他們說的是“你一定很難受吧。如果你愿意,就跟我說說你的想法吧,我會耐心聽你講”,而非“這沒什么了不起的,打起精神來,生活還是很美好的……”云云。
有的孩子會呈現(xiàn)出另外一種情況,他們有一段時間情緒低落,無精打采,萬念俱灰。這種情況持續(xù)一段時間(一般至少2個星期)后,他們會變得莫名興奮,情緒高漲,自我感覺良好,說話滔滔不絕。認為自己特別了不起,非常聰明,有能力做許多事。他們可能會同時開啟許多計劃,精力旺盛,甚至晚上可以整夜不睡覺。但大多數(shù)計劃都是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無法最終完成。
有的孩子表現(xiàn)為煩躁,易怒,見誰懟誰,不論看什么人什么事都不順眼,在學校極其容易和老師、同學發(fā)生沖突,但卻從不認為是自己的錯。這種情況我們稱為躁狂發(fā)作,而這種忽而抑郁忽而躁狂的情況,在精神醫(yī)學上被稱為雙相情感障礙,也就是俗話說的“躁郁癥”,它也是在青少年人群中發(fā)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礙之一。
抑郁癥和雙相情感障礙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生物遺傳學基礎。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及早就醫(yī),及時進行規(guī)范的精神科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相關輔助治療)才是王道。因為青少年的腦部還處在發(fā)育階段,如果出現(xiàn)問題,我們必須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它,不然疾病可能會從根兒上破壞孩子腦部發(fā)育的基礎。其實絕大部分人一生中都有某些時候曾經(jīng)受到抑郁、焦慮等情緒的困擾,所以這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各個行業(yè)的一些頂尖專家和精英中,就有一些輕度躁狂患者,他們在躁狂發(fā)作時往往工作效率很高,非常高產(chǎn),如海明威、安徒生、巴爾扎克、馬克·吐溫等。此時,所謂精神癥狀反而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和工作高效率的源泉。
因此,正視厭學孩子所面臨的精神醫(yī)學議題,是我們繞不開也是必須做的一件事。所謂的逃避與否認,或是過度的病恥感其實都沒有用。如果精神障礙這只“攔路虎”出現(xiàn)了,及早帶孩子去正規(guī)的精神醫(yī)療機構就診,讓專業(yè)的醫(yī)生幫助我們正確應對它,才是該做的事。
說了這么多,其實父母在面對孩子時,需要多一點的耐心,注意觀察孩子平日在哪些方面具備一定的天賦,對哪些事情感興趣。為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用一種鼓勵而非功利的方式讓他們更多地接觸自己感興趣的事,而不要盲目隨大流催促自己的孩子去學其他人都在學的課程。
當看到孩子在某些領域哪怕有那么一點點成就和天賦展現(xiàn)時,記得及時給他們點贊。請注意,所謂點贊,絕不只是空洞的一句“你真棒”。你需要以孩子確實獲得的具體成績?yōu)橐罁?jù),有理有據(jù)地夸獎孩子。比如,你可以說:“今天你做的這個模型不但比例很合適,姿勢很威猛,而且你在那么多顏色里找到了最適合它的顏色,還把它們用在了該用的位置。你看你涂在這個變形金剛手臂上的紅色,和它肩膀的藍色看上去就很搭配。”這樣具體的夸獎會在孩子腦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記。必要時,在條件允許和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帶孩子去體驗一下與他們感興趣的事相關的職業(yè)環(huán)境。最后記得在孩子面前表達你對自己和對伴侶的職業(yè)成就的欣賞。這樣做的目的不是非要讓孩子以后從事和你一樣的工作,而是潛移默化地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職業(yè)成就感,讓他們間接體會到有一份自己追求的事業(yè)和夢想,其實是一件讓人感到幸福的事。給孩子更多的尊重與關愛是家長必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