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柘遠
大學四年,去除寒暑假和各種長短假雙休日,滿打滿算1000天,稍縱即逝。從18歲到22歲的四年只有一次,是一個人一生中最不能辜負和浪費的四年。
大學四年,每年都該有一個不同的過法,才能最大化這四年里的收獲。
大學伊始,一切都新鮮而神奇。大一這年,你一定要stayhungry,stayfoolish(保持饑餓,保持愚蠢——語出蘋果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你要敢于試錯。實際上,大一時不存在什么“錯誤”,因為一切都剛開始,充滿未知。除非你對某件事或某個職業(yè)有100%的熱愛和確定,否則就不要過早把自己框定下來?!拔乙欢ㄗx經濟學專業(yè)”“我將來會當醫(yī)生”“我準備畢業(yè)后回老家工作,在父母身邊生活”——這些結論,留到大一之后再做也不遲。
在大一這年嘗試不同的課程、課外活動,接觸不同的人,這么做并沒有太大的成本、代價和風險;相反,不同的嘗試會幫你發(fā)現(xiàn)自己最擅長和享受的事,找到同自己最契合的朋友。
耶魯大學每學期初都要組織盛大的“課外活動大巴扎”,幾百個學生社團在中心校園吆喝與納新。大一時,我從大巴扎上拿回了幾十個社團的宣傳卡片,從正統(tǒng)而“高貴”的耶魯國際關系協(xié)會到稀奇古怪的“爬蟲鑒賞社”都有。我嘗試參與了十多個社團的活動,并最終加入其中三個。如果當時不敢放開手腳報名和嘗試,我可能會跟一些對我影響重大的課外活動失之交臂。
我逼著自己跳出舒適區(qū),特別奔放地交朋友:住同一層樓的,上同一門課的,在圖書館書架拐角處邂逅的,在周末清晨一起練越野跑的,在食堂一起流著口水搶烤龍蝦的……跟不同背景和性格的同學交流,讓我學習到各種文化習俗、領略到各異的價值觀。雖然大多數(shù)人最終僅成了點頭之交,但大學里最鐵的幾個朋友,卻也大都始于大一的那一聲nicetomeetyou。
所以,大一完全可以“心在野”,學得野,玩得野。哪怕出了糗、露了怯、走了彎路,也大可一笑而過。
大二生邁進了20歲門檻,有些同學開始自嘲“老了”“奔三了”。實際上,大二確實有和大一不一樣的過法。大二是潛心積淀與思考的一年,是打牢基本功的一年。只有在大二“厚積”,大三和大四才能“薄發(fā)”。
相對于大一時“自由探索、廣泛撒網”的策略,大二時應該“有所取舍,抓準重點”。人的時間精力有限,面面俱到的結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做不精。
專業(yè)課在這一年難度變大,但難度大不代表拿好成績的機會變低。課業(yè)難是對所有人而言的。你需要更潛心地把專業(yè)課,尤其是直接關聯(lián)到未來職業(yè)的那幾門課修好。
然后仔細選課。我建議你選擇一門難度較低和一門難度很高的專業(yè)課,測量一下自己的水平——如果難度大的課上得很痛苦,就可能直接影響到成績,那么下次就不要選這類課了。如果拿不到好成績,這個專業(yè)學起來就容易有挫敗感,學分成績不好還會影響到之后的求職或考研。
你還可以選一門你很感興趣的課和一門你倍感無聊的課,評估一下這個專業(yè)能“好玩”到哪里,又能“枯燥”到哪里。畢竟你要和一個專業(yè)親密無間兩到三年,除了就業(yè)前景等實際考量,你最好得享受學這個專業(yè)的過程。
在課外活動與實習兼職上,大二必須做減法,從你的日程表上刪除幾項“不那么重要”的課外活動。我在篩選“不那么重要”的活動時,一般會問自己三個問題:是否還有興趣繼續(xù)?是否從中學到了很多?是否覺得這項活動對未來的學業(yè)/職業(yè)規(guī)劃有幫助?第三個問題聽上去挺功利,但對時間寶貴的大二生來說,我認為必不可少。
這時,一些同學可能開始發(fā)奮“求職”,想抓住一切機會積攢實習和兼職經歷。但我想說:且慢!想體驗職場?不急。大三有的是你“賣苦力”的機會。
大二是打好學業(yè)基礎的關鍵一年,與其去發(fā)傳單賺幾百元錢,不如沉下心來多和教授切磋交流、多讀幾本專業(yè)相關的好書。當知識儲備和心智修養(yǎng)尚不足時,大二生很難找到“高級”實習?!案呒墶钡囊馑际怯须y度和挑戰(zhàn),還要有一點名氣和影響力的實習項目。
總之,大二比大一“難”一些,因為你要正兒八經開始奮斗了。
大三是大學下半場的開始,大三生開始習慣被喚作“師兄師姐”,而他們也確實要進入厚積薄發(fā)的沖刺階段了。很多同學覺得大四才是確定畢業(yè)后方向的最關鍵一年,但我認為,大事應該趕早不趕晚,求職和考學的籌備一定要在大三啟動。
首先,你要當自己的決策者,想清楚畢業(yè)后第一步要往哪走、怎么走:是繼續(xù)學習(考研或留學),還是踏入職場?
如果選擇出國深造,你需要通過數(shù)項留學考試,如托福、GRE、GMAT。如果把復習備考放在大四,很可能因時間緊張而頗感狼狽,所以大三就要一鼓作氣完成。第一次分數(shù)不行也沒關系,還有充足時間再戰(zhàn)甚至三戰(zhàn)。完成留學考試只是最基本的步驟,你還需要研究學校、選擇待申專業(yè)與項目、準備簡歷、文書,甚至提前聯(lián)系目標學校的教授。如此繁多的任務,能在大三做完的就盡量不拖到大四。如果決定在國內讀研,也需要在大三啟動復習。
如果想畢業(yè)直接工作,千萬不能等到大四才開始投簡歷。很多良機其實大三時已經出現(xiàn)。我從大三上學期開始申請實習到暑假過后拿到工作offer,一共參加校園招聘宣講會5場,往返紐約華爾街6次,自習金融與投行講義30小時,面試20次,實習期間參加IPO項目2個,熬通宵5次,平均每天睡眠5小時。
確實很苦,但當時卻深感忙得有奔頭,忙得神清氣爽。
如果你認同我“吃苦在大三”的建議,那么你的大四將少很多迷茫、抓狂和狼狽。
當然,大四的開場往往也是黎明前的黑暗。上學期,因為被各種deadline“催命”而帶來的壓力,你可能會分泌四年里最多的腎上腺素。趕赴一場場工作面試,遞交碩士入學申請,這些都會讓你感到很累甚至很孤獨。此時,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你打的是一場有準備的仗。
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前行,你需要的是咬牙、咬牙再咬牙,意念強大的同時也要注意身體。有機會休息時就果斷關燈睡一覺,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
等待應聘和考學結果的過程通常很煎熬。面對拒絕也千萬不要泄氣,而是要相信好事多磨,最好的在后面等著你呢!
大四第二學期,你可能會分泌四年里最多的多巴胺——拿到期盼已久的offer,上完最后一堂課,交完最后一次作業(yè),寫完最后一篇論文,做完最后一次答辯……一個個“最后”都會給你帶來無與倫比的輕松愉悅。
終于解放了!和大學說再見前,你一定別留下什么遺憾。沒有了求職升學的負擔,你可以找回大一時的新鮮與酣暢,再次“心在野”。
比如,和一幫最鐵的朋友出去瘋玩一次,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旁聽一節(jié)感興趣但一直沒機會上的課。這堂課與專業(yè)、學分、求職等一切“功利”考量都無關,就是純喜歡、純好奇。去從沒去過的party,畢業(yè)前認識些新朋友,跟暗戀的人大膽表白一次……
除了玩,還有一件事你一定不要忘了——看書。這段日子是最適合看書充電的,沒了學業(yè)壓力,也尚未開始下一段旅程,你應該讓好書填充這段難得的空閑時間。
(摘自《不如去闖》,長江文藝出版社,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