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月色下,社戲的悠揚;那是百草園里,生趣的盎然;那是鋒利的筆觸,在硝煙中劃開的一道血痕;那是百態(tài)的人生,發(fā)出的聲聲吶喊……
從民族文化的現(xiàn)代化進程看,魯迅顯然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他的文化追求及文化實踐能夠為當下的文化建設提供難以替代的精神資源。正值魯迅誕辰140周年紀念之際,讓我們再次尋味魯迅的故事以及他在北京這座城市的生活留痕。
值此,《北京紀事》特推“發(fā)現(xiàn)魯迅”專題,分“歷史坐標”“京城安居”“文字尋蹤”“樂活浮生”四個部分。
本專題特約魯迅博物館館長黃喬生先生,以一篇《大樓中的大師:從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展出的一幅畫說起》,助我們定位魯迅的“歷史坐標”。
蕭振鳴、高申、榮挺進等先生,研究魯迅時日已久,以《從“北漂”到“安居”》《魯迅在八道灣的日常與非?!返任臑槲覀兪崂沓鲷斞概c北京的密切關聯(lián)。這位“老北漂”的故居舊宅,或許您就是他的街坊。他也曾像如今無數(shù)“北漂”一樣,經(jīng)歷著租房與購房的起伏,感受著事業(yè)的步步邁進;他也曾在琉璃廠暢游于古物雅器的海洋,尋味時光的足跡;他也曾在會館、茶社聚會品茗,如今那雜院悠巷或許正是激發(fā)他創(chuàng)作元素的源泉。
在字里行間,我們同樣可以尋找到魯迅先生的真性情,《花開花落兩由之,魯迅與秋瑾》《魯迅自解“猹”之謎》從不同側面講述文字中的魯迅;《魯迅的另一面:有趣,還有點可愛》則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大文豪的“小生活”……
有限的專題篇幅,不足以全景呈現(xiàn)魯迅,但若能讓讀者朋友距離魯迅更近一分,本刊編輯團隊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