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涓
我開始關(guān)注古村落,完全是因為馮驥才先生。那時候,我經(jīng)常閱讀他的小說,后來,改革開放中的中國開始了城市改造,一些老建筑、老街區(qū)、名人故居、傳統(tǒng)村落,瞬間就被摧毀在了推土機的煙塵中。這位令人尊敬的老作家痛心疾首地站了出來,他先是死死守住天津的老建筑,之后的許多年里,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不停歇地用文字,用行動四處奔走呼吁對古村落的保護。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的古村落保護終于得到了重視。他說:村落是我們古老的家園,由于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域多樣、文化多元,我們的村落千姿萬態(tài),無比優(yōu)美;更由于我們的文明最初是在村落里養(yǎng)育成的,我們中華文明的大樹最綿長的根在村落里。我們難以數(shù)計的物質(zhì)的非物質(zhì)的文化遺產(chǎn)在村落里,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基本上都在村落里。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樣性在村落里。有現(xiàn)代眼光的人都深知,傳統(tǒng)村落的價值不只是歷史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未來的價值。
說實話,在馮驥才先生不遺余力發(fā)出拯救古村落的呼聲之前,我對三江源區(qū)的古村落幾乎一無所知,在整個中國,三江源屬經(jīng)濟社會欠發(fā)達地區(qū),但它的古村落同樣很多,據(jù)說僅玉樹就有百余個,而橫貫玉樹藏族自治州全境的通天河流域的稱多縣,需要重點保護的傳統(tǒng)村落就有23個。這些年代久遠的夯土建筑或石砌建筑,是中華民族建筑體系中山地建筑的典范,凝聚著人類極地建筑經(jīng)驗和生態(tài)建筑智慧,具有非常珍貴的建筑遺產(chǎn)價值。因而在隨后的幾年里,我的足跡終于抵達了通天河畔的幾個古村落。
這些古村落的選址迎合了藏族先民們“擇水而居”“天人合一”的選址理念,受到通天河水的滋潤,這里相對氣候濕潤,陽光明麗,豐富的植被也使此地景致優(yōu)美,空氣和順,適合農(nóng)耕和畜牧。同時,它的地理位置,還兼顧了當時的防御性功能。研究藏式建筑的學者馬扎·索南周扎說:生存在南極、北極之外的世界第三極的藏族同胞具有很高的智慧,他們在高寒缺氧、資源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就地取材,把房子建在山上,以最小的資源支配和最少的自然利用為原則,體現(xiàn)了藏族同胞尊敬自然的謙卑之心。
如果不是拍攝那部玉樹古村落的紀錄片,我可能不會走進仲達倉。這是玉樹仲達鄉(xiāng)極具藏式建筑藝術(shù)代表性的古民居,面臨奔流不息的通天河,坐落在仲達村村舍間的最高處,從占地面積和建筑外觀就可斷定,這是當時此地的大戶人家,地位顯赫,所以仲達村的名字由此而來。但老村落如今完全冷寂了下來,2010年的玉樹大地震,使老村的很多房屋嚴重受損,政府投資蓋了新房后,村民都搬到離老村子1里遠的臺地下的新居了。
也許是位居高處,仲達倉看上去高大堅固,石砌的外墻,為了保溫,外墻又涂抹了厚厚的黃泥。不過現(xiàn)在黃泥外層已經(jīng)剝蝕,裸露出粗糲的石片墻體。整個建筑分為三層,底層堆放雜物和圈養(yǎng)牲畜,二層人居生活,三層禮佛待客,樓層以獨木梯連通,房間用薄木板相隔。頂層是寬敞的曬臺,可以晾曬糧食和衣物。天氣晴好的時候,站在高高的曬臺上,望著遠處起伏的山巒和眼下蜿蜒流淌的通天河,或者在銀色月光灑落大地的夏夜,躺在曬臺上遙望月亮冥想,那樣的心境該是怎樣的澄明?
讓我們再來看仲達倉的室內(nèi),富有濃郁宗教色彩的內(nèi)部裝飾,是藏式碉房最鮮明的標志。這間空間相對較大的居室,是老宅最重要的房間,相當于我們的客廳。因而除了梁與柱所占據(jù)的顯要位置,裝飾也十分考究。民居的房梁一般選擇彩繪,通常是祥云圖案。房間中柱的頂端常常繪上花瓣,下面束有吉祥物和哈達,以表達主人對代表先祖先身的柱子無限的敬仰。
雖然墻面用草泥涂抹,卻精心地選擇了吉祥八寶和宗教題材的壁畫加以裝飾,那紅、黃、白、黑的顏色,每一種都暗含著不同的宗教意蘊。細膩的構(gòu)圖和艷麗的色澤,與建筑外觀的質(zhì)樸粗獷,形成鮮明對比。房間里還保留著老式的灶臺和櫥柜,以及藏式的長條桌,然而依然無法掩飾人去樓空的孤寂。
聽說我們要來拍攝仲達倉,房主人才仁久地早早等候在大門口。他告訴我們這座老宅至少有上百年的歲月,但遺憾的是,祖輩在這里曾經(jīng)生活過的故事,在他的記憶里沒有留下什么痕跡。才仁久地今年70多歲了,由于不會講漢語,我們只能通過他正在上學的孫女進行簡單的交流。原來老人并不是仲達家族的后代,而是上門女婿,僅僅知道祖輩之所以地位顯赫,主要是依靠當時的商業(yè)貿(mào)易。他帶我們來到二樓,在房間隔斷的木板墻上,我們看到了幾張當年的外國商業(yè)招貼畫。由于被厚厚的墻紙遮蓋,才得以越過不同的年代留存了下來。那已經(jīng)泛黃破損了的紙頁透露給我們這樣一個情景,緊挨著渡口的仲達村,當時馬幫穿梭,商賈云集,成為與鄰邦交易的貨物,運往結(jié)古鎮(zhèn)途中歇息的客棧。
其中一幅印有綿羊圖案的紡織品招貼畫,出自成立于1797年的一家印度公司。這意味著早在一百多年前,產(chǎn)自印度的商品就已經(jīng)抵達了通天河沿岸。據(jù)清末民初的文化名士周希武所撰《玉樹調(diào)查記》中記載:“結(jié)古為玉樹二十五族走集之地……結(jié)古諸物昂貴,惟自藏運來之印度貨,反賤于內(nèi)地,可以知英商之勢力也?!?/p>
現(xiàn)在,仲達倉已經(jīng)是玉樹重點保護的古民居。但愿沒有了生活煙火的仲達村,不要一天天地荒寂下去。
我很幸運,跟隨一個研究古村落的專家團隊走進布由村,這里聚集的幾十座藏式碉房立刻讓我驚訝不已。據(jù)說布由村在玉樹二十五族時期屬固察百戶轄地,村落的選址十分祥瑞,背依巴拉神山,面抱通天河水,植被繁茂,農(nóng)牧并舉。望遠可見尕朵覺悟神山的圣顏,近前可聞幫夏寺僧人的誦經(jīng)聲。初秋的艷陽下,一棟棟袒露著石片和泥土本色的碉房仿佛從大地生長出來,令人怦然心動。
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布由村近些年漸漸被外界所知曉,除了稱多縣實施的保護措施,還因為布由嘉國引人眼目。在藏語里,“嘉國”是大戶人家的意思。這個位于稱多縣尕朵鄉(xiāng)的藏式古建筑,在整個村落中以其形體高大而十分醒目。高達10米,總面積達3千多平米,共有4層48個房間。呈回字正方形的外觀,仿佛戳在大地上的一枚黃泥印章。至于這棟古宅建造何時,似乎沒有人能說得清。曾有專家認定是典型的元代石木框架結(jié)構(gòu)藏式碉樓,但據(jù)房主人介紹,這棟老宅迄今已傳遞了十三代人,那該是多么漫長的歲月啊,不知歷經(jīng)過多少個時代風霜雨雪的考驗。
歲月流逝,如今走出古村落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許多老宅也因年久失修,漸漸凋敝。2010年的玉樹大地震,又讓村落雪上加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為了安全,村民們逐漸搬出了布由村。我們來到時,發(fā)現(xiàn)整個村落只有布由嘉國的主人一家在此居住。男主人叫土洛,一個不滿40歲的年輕人。他告訴我留下來的原因主要是在古宅生活了一輩子的奶奶,她想把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光留在老宅。奶奶常說:布由嘉國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家園,是家族繁衍和興盛的地方,決不能丟棄它。如今,守護了這座古老的石砌碉樓一輩子的青梅巴措老人,已經(jīng)駕鶴西去,但土洛一家還是留了下來。
2013年,布由嘉國古樓被列為青海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多縣也投資對古樓進行了保護性修繕。為了安全和保護,政府又在布由嘉國碉樓前蓋了一座簡易的平房,可能考慮到日后訪客會日漸增多,客廳很大。平日只有土洛的母親和妻子在家,三個孩子都在上學。我們坐在新建的客廳里,屋子中央的鐵皮烤箱,牛糞火燒得正旺。我們喝著土洛妻子端來的冒著香氣的奶茶,聽土洛母親給我們講述布由嘉國的傳說,當然,我聽的是當?shù)嘏笥延脻h語翻譯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嘎域布由一帶人煙罕至。有對孤苦無依的母子,一路顛沛流離,來到了布由。長途勞頓已讓母子倆疲憊不堪,就在通天河畔坐下來歇息。突然河水里跳出一條巨大的金魚,向他們討要食物,此時的母子倆早已饑腸轆轆,褡褳里只剩下最后一點活命的口糧。但當看到金魚饑餓無助的樣子,善良的母子無法拒絕,就將自己僅剩的食物全部喂了大金魚。饑困交迫的母子二人再也無力繼續(xù)趕路,就在布由搭了個草棚留了下來。
意想不到的奇跡出現(xiàn)了,從此以后,母子二人諸事順利,心想事成,生活開始越過越紅火。兒子在此成家立業(yè),娶妻生子,還擁有了自己的馬幫和牦牛馱隊。一邊耕種放牧,一邊與唐蕃古道上的商隊貿(mào)易往來,生意越做越好,財富越積越多,房子越建越大,人丁越來越旺,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布由嘉國。雖然這個故事只是個傳說,但布由嘉國的后人們,都如同他們傳說中的先祖一樣善良熱情、樂善好施。南來北往的異鄉(xiāng)人,只要敲開碉樓的大門,冷了,會得到一杯熱騰騰的奶茶;餓了,會得到一碗香噴噴的糌粑。好德行換來了好名聲,成就了這個家族薪火相傳的興旺,也贏得了整個村落千百年來的繁榮昌盛。
步入這棟碉樓,立刻被其井然有序的布局,石與木銜接的高超技藝,多功能的巧妙融合所嘆服。不知為何,我當時就聯(lián)想到現(xiàn)代都市的購物中心,盡管時隔千年,但實用功能卻有驚人的一致。青藏高原藏地的碉樓結(jié)構(gòu)基本相似,底層為牲畜圈棚,二層是主人家人的臥室,三層是生活區(qū),主要是接待客人的客廳,餐廳,廚房等,四層是佛堂。在藏族人心中,佛永遠是至高無上。平坦的頂層則集晾曬、活動、納涼、瞭望、防御于一身。那排列在樓頂?shù)纳鋼艨?,隨時可以把槍口對準入侵者。每個樓層和房間里,曾經(jīng)與他們的日常親密無間的生活用品依然歸于原處。用牛皮縫制的糧食袋子,牛毛編織的坐墊,打酥油的木桶,尤其是那只裝飾著虎皮的藏式木箱,巨大的鐵鍋,仿佛把我們帶回了布由嘉國那個家族興旺,人聲鼎沸的場景中。每一件精心制作的物品,都取之于自然,記錄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記錄著一個家族曾經(jīng)的輝煌與秘密。
經(jīng)過幾年精心維護的布由嘉國,已重新煥發(fā)生機,作為藏族古代建筑文化的象征,它讓我們看到了先民精湛的石砌碉樓技藝以及它所包含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遺產(chǎn)。
汽車突然拐進公路旁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當一群人擠進玉樹市幫布村坐落在山坡上一戶人家窄小的院落時,我才知道它叫幫布倉。
這是棟極具特色的二層建筑,跨進低矮的院門后,才發(fā)現(xiàn)其結(jié)構(gòu)儼然是漢族的四合院,但一層卻不是主人一家的生活區(qū)。不設(shè)窗戶的各個房屋分別是拴牛、拴馬、堆放雜物和勞動工具的地方,房間外的走廊堆滿了燒柴和牛糞。通向二樓是一截圓木鑿出的獨木梯,小心翼翼地爬上去,但見一個寬敞的曬臺,連接著他們的佛堂、臥室和廚房。幾個房間面積并不大,小小的窗戶無法給予室內(nèi)充足的光亮。屋里依然保留著前輩們使用過的生活物件,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二樓面向曬臺的那個別致的窗欞,精心編織出的小格子透露出這家人在此生活時的美好心境。
如今這棟老房子只有一個中年女人住著,曾經(jīng)11口人的繁鬧景象已不復(fù)存在。家人們早已紛紛離開,各奔前程。她舍不得,就留下了。生活簡單而安靜,地里種了點青稞和土豆,還養(yǎng)了兩頭牛。幾年前政府還給這個只剩下幾戶人家的小村子接通了電和網(wǎng)絡(luò),生活方便多了。雖然遠離城鎮(zhèn),但因了這百年老宅,很多人慕名前來,她總是熱情地給來客講家里的老物件。我們那天一行人,竟也在這個老宅的曬臺上吃了頓飯呢。
這個曾經(jīng)擁有600年歷史的村落,有了人留守,有了煙火,就有了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