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怡
(廣東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廣州,510520)
杧果MangiferaindicaLinn為漆樹科(Anacardiaceae)杧果屬(Mangifera)常綠果樹,素有“熱帶果王”之美譽[1]。臺農一號杧果是中國臺灣省鳳山園藝所選育的優(yōu)良品種,具有早熟、花期長、適應性廣、豐產穩(wěn)產和品質優(yōu)等特點,是廣東杧果主栽品種之一[2]。
糖分是果實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種類及含量是決定果實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糖類物質及其中間代謝產物是果實次生代謝的底物,廣泛影響果實的風味、色澤、甜度和營養(yǎng)成分[3]。蔗糖代謝是糖積累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研究蔗糖代謝相關酶是探討果實糖分積累的重要手段,這類酶主要包括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和轉化酶(Invertase,Ivr),其中轉化酶包括酸性轉化酶(Acid invertase,AI)和中性轉化酶(Neutral invertase,NI)[4-5]。趙章中等[6]對溫州蜜柑的研究表明,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不同的酶對糖積累影響不同,幼果期和膨大期Ivr對蔗糖積累影響明顯,著色期SPS活性與蔗糖含量升高趨勢一致。此外,國外有學者發(fā)現(xiàn)[7],杧果在成熟過程中,淀粉含量降低,還原糖含量增加,SPS活性增加,AI活性先增加后降低,SS和NI活性較穩(wěn)定?,F(xiàn)在我國對杧果糖分積累及品質改善方面的研究甚少,深入了解杧果不同生育時期糖分積累的代謝機制對促進果實發(fā)育和提高果實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測定臺農一號杧不同生育時期糖積累和相關代謝酶活性,旨在為杧果栽培措施改進和品質提升提供參考。
1.1 試驗地點及材料
試驗于2017年在廣州市河源市紫市鎮(zhèn)杧果種植基地進行,選用10年生臺農一號杧嫁接苗為材料,株行距4 m×5 m,生長結果正常,選擇長勢和樹冠大小基本一致的健壯植株,果園常規(guī)管理。
1.2 測定指標與方法
以花序花朵開放量為盛花期時(2月8日)記為果實生育期0 d,之后每間隔15 d隨機取樣果實15個,直至果實完熟,共取樣8次。
果實形態(tài):每次取樣稱量果實質量,以平均值作單果質量;用尺子分別測量每份樣品果實長度和寬度,以平均值作為縱橫經。
可溶性糖含量:每次取樣分別測定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方法參照張友杰等[8]。
蔗糖代謝酶及淀粉酶活性:每次取樣用液氮進行轉移,置于-80 ℃冰箱中保存?zhèn)溆?,測定方法參照趙章中等[6]和魏長賓等[9],所有操作在-4 ℃條件下進行。
1.3 數(shù)據(jù)分析
運用Microsoft Excel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用SPSS 25系統(tǒng)軟件進行方差及相關性分析,用LSD進行樣本平均數(shù)的差異顯著性比較。
2.1 果實形態(tài)變化
杧果果實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橫徑、縱徑和單果質量生長均呈單“S”形曲線變化。圖1顯示,果實橫徑在生育期0~60 d時勻速增長,60 d后生長速度減緩,完熟時橫徑凈增長量為5.46 cm;果實縱徑變化較明顯,0~60 d時增長速度較快,由4.10 cm增至14.23 cm,60 d至完熟變化趨勢變緩,僅增加1.32 cm,完熟時縱徑凈增長量為11.45 cm。在生育期0 ~75 d單果質量漲勢較快,由45.18 g增至260.39 g,在90 d時單果質量最高,達265.36 g,完熟時略有降低,最終凈增長量為212.95 g。可見,杧果果實形態(tài)和單果質量的變化趨勢均為先快速增加后趨于平穩(wěn),這與武紅霞等[10]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圖1 臺農一號杧果實發(fā)育中縱橫徑和單果質量的變化
2.2 糖分積累的變化
2.2.1 可溶性糖含量 葡萄糖、果糖、蔗糖是杧果果實可溶性糖的主要組成部分。圖2可以看出,杧果果實發(fā)育前期各糖分含量均較低,隨后緩慢積累,自60~75 d左右積累速度加快,最終至完熟階段各糖分含量變化規(guī)律不同。生育期0 d時葡萄糖含量最低,為10.31 mg/g,前期變化幅度小,生育期60~90 d逐漸增加,90 d時含量最高,為18.50 mg/g,至完熟時含量有所降低,為16.89 mg/g,在果實可溶性糖中積累量最少。果糖含量在生育前期一直緩慢增加,60~90 d時積累速度加快,日增長量達0.49 mg/g,后逐漸降低,完熟時達到33.28 mg/g。蔗糖在0 ~75 d積累量均最少,日增長量僅為0.08 mg/g,但75 d開始迅速積累,至完熟時含量最高,為82.81 mg/g,為可溶性糖中主要糖分,極顯著高于葡萄糖與果糖含量(p<0.01)。
2.2.2 淀粉含量 由圖2可知,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淀粉含量表現(xiàn)為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在生育期0~30 d增長緩慢,日增長量為0.33 mg/g;30~90 d積累速度增快,含量逐漸增加,日增長量為1.22 mg/g;90 d時含量最高,達到230.01 mg/g,但完熟時含量迅速降低,僅為4.20 mg/g??梢?,杧果果實發(fā)育前期以積累淀粉為主,果實完熟后淀粉迅速分解,蔗糖積累量增加。已有研究認為,菠蘿蜜、香蕉等淀粉轉化型果實在發(fā)育過程中,淀粉含量逐漸積累,完熟時迅速降低,同時蔗糖含量增加[11]。愛文杧果實成熟時淀粉含量幾乎為零[7],與本試驗結果一致。
圖2 臺農一號杧果實發(fā)育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變化
2.3 果實形態(tài)和糖含量的相關性
由表1可知,在發(fā)育過程中果實形態(tài)與糖含量具有不同的相關性。果實橫徑與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正相關,其中果糖達到極顯著(r=0.937)相關,但與淀粉含量相關性較低;果實縱徑與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均為顯著正相關關系,與淀粉含量相關性較弱且無顯著性;果實單果質量與葡萄糖和果糖相關性較強,且達到極顯著相關,與淀粉含量低度相關??梢姡麑嵭螒B(tài)與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相關性較緊密。
表1 臺農一號杧果實形態(tài)與糖含量間相關性分析
2.4 糖代謝相關酶活性的變化
2.4.1 蔗糖代謝酶 蔗糖轉化酶(Ivr)又稱蔗糖酶,可將蔗糖水解為果糖和葡萄糖,分為酸性轉化酶(AI)和中性(或稱堿性)轉化酶(NI)兩種,由圖3可知,其活性隨果實發(fā)育變化不同。AI活性在生育期0~15 d時由7.57 mg/g快速增加至23.44 mg/g,但在15~60 d變化幅度趨于平緩,后急速增加,至90 d活性最高,為45.53 mg/g,完熟時活性略有降低;NI活性在杧果整個生育期間變化較小,0 d時為4.05 mg/g,完熟時活性僅為8.70 mg/g。開始時AI和NI活性相近,但兩者后期變化趨勢完全不同,AI活性明顯超過NI活性,說明杧果生育期間蔗糖轉化酶以酸性轉化酶為主。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廣泛存在于植物光合和非光合組織中,是催化合成蔗糖的酶,該過程不可逆;蔗糖合成酶(SS)主要存在于細胞質內,它既可催化蔗糖合成,也可催化蔗糖分解,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蔗糖積累[12-13]。由圖3可知,SPS活性在生育期0 ~60 d增長速度較慢,60~90 d時活性迅速增加,90 d時活性最高,為28.63 mg/g,完熟時略有降低;SS除0 ~15 d時活性稍降低,其余期間都緩慢增加,完熟時活性最高,為13.2 mg/g。有研究發(fā)現(xiàn),哈登杧果在蔗糖的快速積累階段SPS活性增加數(shù)倍,SS活性較穩(wěn)定,AI活性在完熟時降低,本試驗與其變化趨勢一致[14]。
圖3 臺農一號杧果實發(fā)育中蔗糖代謝酶活性的變化
2.4.2 淀粉酶 淀粉酶屬于某一類酶的總稱,此類酶普遍具有催化水解淀粉分子內糖苷鍵的能力。由圖4可知,淀粉酶活性變化呈倒“U”形曲線,在15 ~30 d時由151.26 mg/g迅速增至425.04 mg/g,從45 d開始活性逐漸下降,90 d后降低速度最快,完熟時淀粉酶活性已低于生育期0 d,僅為95.23 mg/g。
圖4 臺農一號杧果實發(fā)育中淀粉酶活性的變化
2.5 果實糖含量與酶活性相關性分析
通過對杧果果實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和酶活性的相關性分析可知,葡萄糖含量與淀粉酶負相關(r=-0.078),與蔗糖代謝相關酶呈正相關,其中與SPS和SS達到顯著和極顯著相關。果糖含量與AI和SS呈顯著正相關,與NI和SPS正相關,但不顯著,與淀粉酶為負相關。蔗糖含量與轉化酶呈正相關,其中與AI達到顯著相關,與SS和SPS達到極顯著正相關,與淀粉酶仍為負相關關系。淀粉含量與轉化酶呈正相關,與SPS和SS呈負相關,但相關性均較低,與淀粉酶達到顯著正相關(見表2)。
表2 臺農一號杧果實糖含量與酶活性間相關性分析
糖是果實品質成分和風味物質的基礎原料,也是植物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還可為果實細胞膨大提供滲透推動力。近年研究也表明,糖可作為信號分子通過信號轉導途徑調控植物生長發(fā)育和基因表達[15]。果實中積累的糖主要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根據(jù)糖分積累的類型和特點可分為淀粉轉化、糖直接積累和中間積累3種類型。杧果是淀粉轉化型果實,光合產物輸入后除用于生長發(fā)育及呼吸外,多余部分主要以淀粉形式積累于果實中直至果實成熟,采后再經果實后熟將淀粉轉化為可溶性糖[15-16]。本試驗結果表明,杧果果實糖積累隨生長發(fā)育的進行而增加,發(fā)育前期以淀粉積累為主,其含量緩慢增加,在采收時含量最高,隨后因淀粉水解含量迅速降低,蔗糖積累量增加;此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這與武紅霞等[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杧果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形態(tài)變化與糖含量也存在一定相關性,果實的縱橫經和單果質量呈單“S”形曲線變化,與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相關性最強,與蔗糖含量相關性次之,與淀粉含量相關性較弱,這說明杧果果實外觀品質可間接反應果實含糖量的多少,在采收時糖含量最高,品質較好。
糖卸載到果實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果實的庫強,蔗糖代謝相關酶活性高低正是庫強大小的重要生理標志,大量研究證明,蔗糖代謝相關酶與糖積累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17-18]。有研究認為,在哈登杧果成熟過程中,果實SPS活性在蔗糖的快速積累階段增加了10倍,NI活性較低[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杧果果實在發(fā)育過程中NI和SS活性低,增加幅度較緩,而AI和SPS活性較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且在采收時活性最強,這與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變化趨勢一致,也可說明蔗糖含量為何在采收時含量驟增,通過分析也證實了果實中可溶性糖含量與AI和SPS相關性較強。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可能是杧果作為呼吸躍變型果實,采收前以積累淀粉為主,隨著酸性轉化酶活性增強,大量蔗糖轉化為果糖、葡萄糖和中間產物,以提供能量;進入后熟階段時,淀粉水解,蔗糖代謝相關酶活性增加,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增加[19-20]。試驗結果表明,杧果生育前期以積累淀粉為主,成熟時淀粉逐漸分解,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酸性轉化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是糖積累的關鍵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