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肖,李偉龍,蔣桂華,楊肖芳*
(1.臨海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臨海 317000;2.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1)
草莓(FragariaananassaDuchesne)屬薔薇科草莓屬,果實色澤亮麗、柔軟多汁、營養(yǎng)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1]。隨著農(nóng)業(yè)種植結構調整,設施草莓種植面積日益擴大,全國草莓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受溫室高濕環(huán)境及品種抗病性差等因素影響,白粉病已成為草莓的重要病害,一般可導致減產(chǎn)10%~20%,嚴重時高達50%以上,甚至絕收,嚴重影響草莓的產(chǎn)量和品質[2]。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為羽衣單囊殼菌[Sphaerothecaaphanis(Wallr.)Braun],屬子囊菌亞門白粉菌目粉菌科單囊殼屬,適宜環(huán)境溫度為15~25 ℃,相對濕度為75%~98%,寄主范圍廣泛,產(chǎn)孢量大,再侵染頻繁[3]。草莓白粉病菌主要危害草莓葉片和果實,葉片發(fā)病初期在葉面長出薄薄的白色菌絲層,隨病情加重,葉緣逐漸向上卷起呈湯匙狀,葉片上產(chǎn)生大小不等的紅褐色病斑,葉緣萎縮,焦枯;蕾受害,幼果不能正常膨大,繼而干枯;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層白粉,失去光澤且硬化,著色緩慢,失去商品價值[4-5]。目前,國內外對草莓白粉病仍以化學防治為主,多采用三唑類殺菌劑,屬于14-α脫甲基反應抑制劑,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真菌細胞膜上麥角甾醇的合成[6],控制病菌的繁殖和蔓延[7]。該類殺菌劑作用位點相對單一,被殺菌劑抗性委員會認定為“中抗風險類殺菌劑”[8],生產(chǎn)實踐中迫切需要篩選出高效、安全的藥劑。因此,開展大田草莓白粉病防治試驗,選用4種殺菌劑進行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比較,為科學防控提供依據(jù)。
試驗在臨海市邵家渡街道旺達果蔬專業(yè)合作社生產(chǎn)基地進行,大棚規(guī)格10 m×100 m,土壤為砂壤土,土壤pH 6.5。
供試草莓品種為紅頰,易感白粉病,穴盤苗,10月4日移栽,株行距0.26 m×0.50 m。11月7日鋪地膜,“水溶肥+滴灌管”半自動灌溉施肥方式。試驗時正處于第三茬花序果實成熟期,白粉病發(fā)生初期,以果實發(fā)病為主。
供試藥劑共4種:500 g·L-1氟菌·嘧霉胺懸浮劑(125 g·L-1氟吡菌酰胺+375 g·L-1嘧霉胺),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42.4%唑醚·氟酰胺懸浮劑(21.2%吡唑醚菌酯+21.2%氟唑菌酰胺),巴斯夫植物保護(江蘇)有限公司;200 g·L-1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75 g·L-1氟唑菌酰羥胺+125 g·L-1苯醚甲環(huán)唑),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40%氟啶胺懸浮劑,江蘇優(yōu)士化學有限公司。
試驗設4個藥劑處理,分別為:500 g·L-1氟菌·嘧霉胺懸浮劑稀釋850倍液,42.4%唑醚·氟酰胺懸浮劑稀釋 2 000倍液,200 g·L-1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稀釋750倍液,40%氟啶胺懸浮劑稀釋 1 000倍液,以清水為對照(CK)。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為8 m×5 m。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分別于2020年3月25日、4月2日整株均勻施藥,667 m2用藥液量60 L。
防治效果調查。每小區(qū)選擇25株已發(fā)病植株,做標記,4月9日(第2次藥后7 d)調查標記株上的所有果實,并記錄發(fā)病級別。分級標準:0級,無病斑;1級,病斑占果實面積10%以下;3級,病斑占果實面積11%~20%;5級,病斑占果實面積21%~30%;7級,病斑占果實面積31%~50%;9級,病斑占果實面積51%以上。計算防治效果。
安全性調查。每次藥后3、7 d調查植株各部位是否有矮化、褪綠、灼傷、斑點等明顯的藥害癥狀。根據(jù)藥害分級方法,記錄各小區(qū)的藥害情況。
由表1可見,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氟酰羥·苯甲唑處理最佳,病情指數(shù)為8.52;其次是氟啶胺處理,病情指數(shù)為13.06。這2個處理顯著優(yōu)于其他2個處理,且兩者間也有顯著差異。氟菌·嘧霉胺和唑醚·氟酰胺處理防治效果相近,均較低,與氟酰羥·苯甲唑處理差異極顯著。
表1 4種藥劑處理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表現(xiàn)
各處理對草莓安全,未見明顯藥害癥狀。
試驗結果表明,4種藥劑防治草莓白粉病的效果,200 g·L-1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稀釋750倍液最好,其次為40%氟啶胺懸浮劑稀釋1 000倍液,這兩種藥劑均對草莓安全,可輪換使用,以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產(chǎn)生。
氟唑菌酰羥胺是近年開發(fā)的吡唑-4酰胺類殺菌劑,是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新成員,作用于真菌呼吸鏈復合體Ⅲ,阻礙其能量代謝,從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長,該藥劑高效、殺菌譜廣,已有報道對葉斑病菌和小麥白粉病菌活性高[9-10]。苯醚甲環(huán)唑屬于三唑類,化學結構和作用機理完全不同的殺菌劑復配可以擴大殺菌譜、降低用藥量、減少使用次數(shù)、延緩抗藥性的產(chǎn)生[11]。
氟啶胺屬二硝基苯胺類廣譜殺菌劑,通過阻斷病菌能量(ATP)形成,從而使病菌死亡[12]。氟啶胺對交鏈孢屬、葡萄孢屬、疫霉屬、單軸霉屬和核盤菌屬非常有效,對抗苯并咪唑類和二羧酰亞胺類殺菌劑的灰葡萄孢菌也有良好效果,兼有優(yōu)良的控制食植性螨類的作用,對十字花科植物根腫病和由根霉菌引起的水稻猝倒病也有卓越防效[13-15]。劉永春等[16]將腈苯唑和氟啶胺按1∶3比例混配,對草莓白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次試驗結果也表明氟啶胺對草莓白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白粉病菌可以忍耐寬廣范圍的溫濕度條件[17],該病具有發(fā)病時間短、流行速度快的特點,需要在發(fā)病初期及時噴施農(nóng)藥,之后視病情發(fā)展隔7 d再噴施1次,連噴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蔓延[18],同時要注意輪換交替用藥,延緩抗藥性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