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楊天通
摘要:[目的/意義]基于第四代評估理論,從多元評價主體參與視角,探索高校智庫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為高校智庫評價提供理論工具及新視角。[方法/過程]本文采用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范式,對高校智庫研究人員、智庫評價人員、科研評價人員(第三方評價機構)、政府人員、媒體人員、社會公眾等進行問卷調查,構建高校智庫評價指標體系?;厥沼行柧?27份,通過因子分析對其進行優(yōu)化及賦權,形成高校智庫“智庫投入及平臺建設因子” “智庫政府和社會影響力因子” “智庫對外合作交流因子” “智庫學術生產力因子”4個公因子的指標體系。[結果/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對高校智庫評價進行引導:轉變評估理念,完善評估機制;強調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尊重評估兼容性和結果導向;重視高校智庫評價市場受眾互動與合作等。
關鍵詞:高校智庫? ?評價指標體系? ?實證研究? ?第四代評估理論
分類號:G350
1? 引言
20世紀80年代,第四代評估理論在對前幾代評估理論管理主義傾向、忽略價值多元性修正的基礎上,應運而生。以“回應-協(xié)商-共識”為主線的評估方法,帶來了評估觀念的變革。該理論的核心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利益相關者是風險群體。主張識別利益相關者的焦慮和爭議作為評估焦點,形成比較開放的局面,避免評估陷在較小的范圍內。二是理論依賴于響應式聚焦、建構主義方法論兩個因素[1]。響應式聚焦關注利益相關者的主張、焦慮和爭議,并倡導評估者和利益相關者的互動模式,關注協(xié)商程序,要求在評估過程中參與者具有平等地位。建構主義方法論,是指在建構主義范式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假設基礎上實施整個研究程序。這里的“建構”可以理解為主張或者理念。第四代評估理論倡導通過不斷的協(xié)商談判,在尊重各種價值觀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達成共識。
第四代評估理論以利益相關者主張、焦慮和爭議,作為組織評估焦點決定所用信息的一種評估形式,將評估上升到一個以談判協(xié)調為核心的新高度[2],為多元評價主體參與評估并通過協(xié)商達成共識提供了渠道及方法[3],兼顧多元價值的同時,也確保了其在評估中的支持與責任[4]。利益相關者的理念及深入溝通達成新的建構,能夠有效地解決教育評估中存在的問題[5]。第四代評估理論對解決當前高校智庫評價面臨的各方評價主體自成一體以及缺乏協(xié)同合作、評價結果共識度低等困境提供參考。因此,第四代評估理論建構主義及響應式聚焦方法論,為探索提升高校智庫評價及指標構建,提供協(xié)同模式和溝通渠道。
2? 第四代評估理論視角下高校智庫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闡述
第四代評估理論主張多元評價主體的共同建構,來達成共識、展開合作。所謂共同建構就是關注、尊重,并回應評價中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取向、焦點和利益訴求,并通過對話和協(xié)商,逐步達成共識的過程[6]。具體來講,指標體系的構建中應盡可能地尊重各評價主體的價值取向。然而,指標體系構建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會有利益相關者其他的焦慮和建議出現(xiàn),需要進行不斷的完善與修正。不可能將所有評價指標“一網打盡”,智庫評價排名也永遠無法令人滿意[7]。針對如何解決指標難以窮盡但又必須相對完善的悖論,德國學者帕瑞克·克勒納[8]提出,可以將智庫的“特色行為”和現(xiàn)有的“評價報告”作為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的參考。高校智庫有戰(zhàn)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yǎng)、輿論引導、公共外交等功能,這也為指標體系的設置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方向。
因此,本文依據(jù)第四代評估理論,在遵循評價主、客體價值取向以及客觀評價導向的情況下,梳理和借鑒國內外智庫評價報告、指標成果,結合我國高校智庫戰(zhàn)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yǎng)、輿論引導、公共外交的功能及特征,從高校智庫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政府影響力、智庫對外合作交流、智庫組織情況5個維度設置高校智庫評價指標,并通過問卷調查,對指標體系進行篩選和優(yōu)化。
2.1? 學術影響力維度的測量
高校智庫擅長學術性研究,學術影響力是衡量高校智庫生產力的重要指標[9],國內一些研究機構將“學術影響力”作為智庫評價的維度之一。例如,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從期刊發(fā)文量及級別、轉載情況、專著、研究報告的數(shù)量、會議情況來測度。也有研究機構將“內刊”“外刊”數(shù)量及級別,作為評價高校智庫研究活動的“活躍度”[10]和成果流通情況。肖福軍[11]、赫巡[12]、王藝璇[13]等將“學術影響力”作為高校智庫評價的一級指標。因此,對高校智庫學術能力的評價成為眾多研究者的共識。本文設置了學術影響力一級指標,來評價高校智庫的知識生產能力。其中,論文數(shù)量及級別、著作數(shù)量和級別、立項項目以及資政研究報告等,作為考查學術能力的重要標準(見表1)。
2.2? 社會影響力維度的測量
社會影響力是衡量高校智庫產出與政府、社會需求是否契合的重要指標,社會影響力的實現(xiàn)不僅體現(xiàn)成果應用對增進經濟、文化、社會領域的效益程度,同樣是高校智庫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體現(xiàn)。提升高校智庫的社會影響力,必須加強高校智庫同政府、媒體、公眾、利益相關方的互動和聯(lián)系。許多研究學者,直接將社會影響力作為評價高校智庫的一級指標,如肖福軍[11]、李蒙[14]等、王藝璇[13]等。
《2016年中國智庫大數(shù)據(jù)報告》對社會影響力的測量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專家影響力、微信引用指數(shù)等來衡量智庫的媒體影響力[15]。賓西法尼亞大學對社會影響力的評價指標包括政府影響力(建議被采納)、網絡影響力以及成果產出情況等[16]。《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設(2015)》[10]將“媒體影響”和“社會關注”作為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衡量標準?!禖TTI來源智庫MRPA測評報告》[17]從智庫成果角度,以單篇內參、被批示內參、研究報告、被重要報刊報道(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評價或轉載)以及會議活動和培訓等來衡量高校智庫輿論影響力。同時,《中國智庫網絡影響力評價報告(2016)》[18]指出,智庫網絡影響力在“互聯(lián)網+”時代,已成為衡量智庫綜合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王靜[19]認為,高校智庫“媒體公關”與“公眾交往”是社會影響力的重要參量。李潔等[20]通過對2016年169家全球知名智庫影響力指標分析,提出通過知名報刊的曝光度、網站收索、網絡影響因子、粉絲數(shù)等來衡量智庫知名度。本文的訪談中涉及的部分媒體人,對高校智庫“輿論影響力”和“輿論影響的手段”都很重視,但是,高校智庫社會影響不止于輿論影響,還和高校智人才培養(yǎng)、成果實踐導向等功能有關。因此,本文從合作交流、媒體宣傳、成果采用、人才培養(yǎng)等4個方面來衡量[21]高校智庫社會影響力,通過評估智庫網絡瀏覽、智庫產品在社會上的發(fā)布及采納、智庫產品被媒體轉載及報道、相關專家評論引用、智庫成員參與媒體訪談情況等衡量高校智庫輿論引導情況,通過評估向企事業(yè)單位輸送人才數(shù)量及智庫產品應用實踐的轉化比率衡量高校智庫人才培養(yǎng)及成果采用情況(見表2)。
2.3? 政府影響力維度的測量
為政府出謀劃策,為國家政策科學化提供智力支持,是我國高校智庫成立的初衷。智庫通過提出原創(chuàng)思想、政策建議影響公共政策為終極旨意[23]。決策影響力是智庫的立身之本,也是智庫的核心功能。智庫對媒體、政府、公眾等相關問題解決的吸引程度,通過咨詢或其他途徑參與政策的程度、建言被采納情況等是評價智庫影響力的重要標準[24]。在我國,智庫研究成果報送黨政領導案頭并得到批示,是智庫政府影響力實現(xiàn)的最直接方式。經過文獻梳理,《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議(2015)》[10]中,評價指標對政府影響力的評價采用“咨詢以及領導批示”作為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是對二級指標級別的分類,如國家級、省級等?!度蛑菐煸u價報告(2016)》通過“吸引、管理、影響”3個維度對智庫進行評價,對政府的影響力聚焦咨詢報告、咨詢內刊、政策批示、政府項目、成果轉化的政策應用以及相關人員到政府機構任職或培訓等指標[25]。此外,通過訪談,許多被調查者認為,高校智庫產品通過內部簡報而獲得政府關注以及相關人員參與政府部門活動如咨詢會、座談會等,能從側面體現(xiàn)出高校智庫在資政建言中的實力、積極性和活躍度,是高校智庫政府影響力的途徑之一。因此,高校智庫內部刊物流通及級別、報告及政策產品受領導批示次數(shù)及級別、參與政府部門座談及參與起草政策文件、向政府輸入人才數(shù)量、員工在政府部門掛職比例等成為本指標體系測量政府影響力的重要方面(見表3)。
2.4? 智庫對外合作交流維度的測量
智庫對外合作交流情況,能夠評估高校智庫及其人員活躍程度。作為知識型生產組織,高校智庫有知識的共享和交流功能。承辦學術會議的次數(shù)和級別以及相關人員參會情況,是高校智庫傳播思想產品及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赏ㄟ^對此指標的考查,衡量高校智庫在智庫市場的活躍程度。
除此,我國高校智庫雖然各有優(yōu)勢,但是綜合研究能力不強,一些綜合性的研究項目往往需要與其他機構合作,學科協(xié)同、人員協(xié)力,才能產出更好的研究成果。這些指標能夠考查高校智庫與其他智庫、組織或者機構的協(xié)作關系。例如,通過對我國著名高校智庫復旦發(fā)展研究院的調查發(fā)現(xiàn),復旦發(fā)展研究院與其他智庫組織或機構的協(xié)作平臺通過學科協(xié)同、項目協(xié)同、人員協(xié)力等方式,為高校智庫人員流動和知識的傳播提供廣闊的途徑,上海論壇就是復旦發(fā)展研究院搭建的“學界、政界、商界”三方交流的互動平臺。又如,復旦大學和加州大學共建的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是智庫間協(xié)作平臺,又是學科協(xié)同平臺。因此,本文從高校智庫承辦學術交流及人員參與情況,以及高校智庫與其他智庫及組織機構協(xié)作平臺情況、學科協(xié)同情況、項目協(xié)作情況、人員協(xié)力情況等,對高校智庫對外合作交流進行評估(見表4)。
2.5? 智庫組織情況維度的測量
《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在機構性質、組織規(guī)章、研究成果、人才隊伍、資金來源、學術交流、專業(yè)數(shù)據(jù)庫、國際交流等方面[29]的要求,為實體智庫建設和評價提供參考維度。智庫組織情況是智庫進行知識生產的基礎和載體,涵蓋智庫的平臺建設和組織管理兩大方面。智庫的平臺建設包括人、財、物以及技術建設,這是智庫存在的物質條件。組織管理包括智庫的運營管理和組織保障,通過評估高校智庫運營團隊、運營方式、評估方式、激勵政策等來考查高校智庫組織管理效率。完善的組織和管理,是高校智庫從研究型機構向專業(yè)智庫型機構轉型的基礎。2017年,梅新林團隊[30]構建的大學智庫評價指標體系“三維模型”對平臺建設非常重視,其中契合度維度重點從組織機構、研究團隊、資金來源角度來考核大學智庫的平臺及管理。上海社會科學院[10]通過“智庫成長與影響”,包括智庫建設的人、財、物及技術,來考察智庫的平臺建設。由此可知,充足的資金和多元經費來源渠道是各類智庫立足的根本。團隊建設為高校智庫研究提供智力支持;智庫技術支持平臺為高校智庫信息采集、共享及數(shù)據(jù)庫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因此,本指標體系設置智庫組織情況一級指標考查高校智庫建設人、財、物以及技術等物質載體和人力保障(見表5)。
由表5可知,高校智庫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實質上是對高校智庫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平臺資源、技術手段、各種生產關系)和績效(影響力)的評估,既要關注評價參與主客體的價值訴求,又要遵循智庫評價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形成相對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
3? 指標檢驗、修正及賦權
3.1? 研究設計
本文調查對象涵蓋智庫及高校智庫研究人員、智庫評價人員、科研評價人員(第三方評價機構)、政府工作人員、媒體工作人員、社會公眾等[32]。調查地點按方便、熟悉及具有一定代表性等原則選取,例如,武漢大學世界一流智庫評價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智庫研究和管理中心、2018年高校新型智庫建設與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地方新型智庫建設與績效評價學術研討會(2019)等。抽樣方法采用概率抽樣中的隨機抽樣,根據(jù)研究目的,遵循抽樣原則,考慮人、財、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并以非概率抽樣中的判斷抽樣為輔助[33],使得調查結果更接近研究預期。
對于問卷調查樣本數(shù)量,一般問卷調查中,正式樣本應在350人以上,如果總體樣本較少,那么樣本量應占總體樣本的20%以上。對于有限總體,當抽樣總體相當大、無限大的時候,樣本大小的公式如下[34]:
其中,n=樣本數(shù);P=0.5;a=0.05;k=1.96。
范柏乃和藍志勇[35]根據(jù)研究經驗,同樣認為樣本數(shù)量并不是隨總體數(shù)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加的。例如,研究總體數(shù)量與樣本數(shù)量的關系(見表6),假設從事智庫評價研究為有限總體,384份問卷就能滿足調查研究的需要。本文回收有效問卷427份,能夠滿足調查研究需要。
3.2? 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
3.2.1? 問卷指標設計原則? ? 問卷指標選取主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尊重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取向。通過以往文獻、記錄或其他方式,了解利益相關者的焦慮、主張,任何的主張和爭議都可以適當引入。第二,指標體系的可操作、可行性。由于評價過程的復雜性,有些指標難以獲得或者不易測量,因此,指標體系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以方便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整理。第三,指標體系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第四,指標體系的系統(tǒng)性與簡明性。系統(tǒng)性,是指高校智庫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要結合高校智庫評價研究現(xiàn)狀、高校智庫功能、理論工具等,盡可能全面和系統(tǒng),體現(xiàn)高校智庫功能及運行中的規(guī)律和特征。簡明性,是指在滿足評價目的及要求基礎上,指標盡可能簡明、易操作。
3.2.2? 問卷的描述性統(tǒng)計? ? 問卷發(fā)放590份,回收438份,有效問卷427份,有效問卷率達72.3%。其中,智庫及高校智庫研究人員、智庫評價人員、科研評價人員(第三方評價機構)、政府工作人員、媒體工作人員、社會公眾等占總調查對象的百分比和頻數(shù)分別如下:18.7%、102;26.1%、142;3.1%、17;19.7%、81;25%、136;7.4%、40。其中,被調查男性,占比61.4%,有效問卷261份;被調查女性,占比38.6%,有效問卷165。樣本年齡分布如下:20~30歲,占比為41.9%,頻數(shù)為130;41~50歲,占比為20.6%,頻數(shù)為88;50歲以上,占比為7%,頻數(shù)為30。在樣本文化程度方面,98.6%的被調查者學歷在本科以上。在樣本中,智庫及其評價研究專家47人,占樣本總量的11%;副研究員63人,占樣本總量的14.8%;政府機構工作人員副處及以上49人,占樣本總量的11.5%;其他人員268人,占樣本總量的62.7%。
反映公因子2的指標在“智庫政府及社會影響力因子”中的載荷分別為0.719、0.562、0.744、0.675、0.630、0.806、0.792、0.629、0.587、0.690。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出公因子2的指標權重集以及在總體指標體系中的權重(見表14)。
反映公因子3的指標在“智庫對外合作交流因子”中的載荷分別為0.577、0.501、0.641、0.849、0.815、0.850,則公因子3的指標權重集以及在總體指標體系中的權重集見表15。
反映公因子4的指標在“智庫學術生產力因子”中的載荷分別為0.689、0.816、0.718、0.568,則公因子4的指標權重集及在總體指標體系中的權重集見表16。
由于評價指標具有動態(tài)性和復雜性,不排除其他未能預料的影響高校智庫評價的因素。這時應設置特殊因子預測智庫產品未來的效應和價值。因此,高校智庫評價應避免簡單化、公式化,要依據(jù)高校智庫的功能、特征、發(fā)展規(guī)律,適時完善和調整評價指標體系。
4? 第四代評估理論視角下高校智庫評價的側重與措施
4.1? 轉變評估理念,完善評估機制
第四代評估理論秉持價值多元的理念,強調評估過程中的“價值協(xié)調”策略,為各方評估者參與到評估活動中提供依據(jù)。具體到高校智庫評價中,應處理好評價主客體、利益相關方等的關系,改變以往單一評價主體進行的評估,“杜絕評估過程中管理主義傾向,強調評價中‘對話‘協(xié)商,完善多方利益主體參與協(xié)商的制度和機制,準許其他相關主體按比例參與評估程序[42]”。應不斷縮小在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方案、評估程序、評估工具、評估結果等方面的分歧,促進評價上的共識[43]。
實踐“第四代評估”理論應強調評價客體自評文化的構建,完善高校智庫自我評價,形成高校智庫自我驅動和主動參與的評估文化,積極接受外部評價結果而采取提升行動,實現(xiàn)“以評促建”的目的。第四代評估理論在評估方法應用上,矯正過度重視調查的科學范式而忽視定性研究,為高校智庫評價中評價方式的完善提供借鑒。除此之外,第四代評估理論認為,評估類似于民主政治,是一個有賴于公開的、有知情權的自我利益實施的過程,這為高校智庫評價過程中制度、程序等工具理性的完善提供了依據(jù)。
4.2? 強調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尊重評估兼容性和結果導向
按利益相關者視角,智庫產品使用者是高校智庫評價第一方主體,主要有政府部門、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媒體、社會公眾等。高校智庫主管部門及第三方評價機構、高校智庫等是第二方評價主體。各方評價主體從自身角度出發(fā),評價傾向不同,評價結果也不同。第四代評估理論將評估看作是社會政治過程,具有持續(xù)性、回歸性和多樣性,其中響應式聚焦和建構主義方法論為評估各方參與和評價結果的兼容提供了方法。第四代評估理論強調不存在完美的建構,指出通過文件、記錄、觀察、專業(yè)文獻、其他利益相關者來測試和擴大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建構。對高校智庫的評價,首先要收集各個利益相關者價值建構,通過定量或定性方式盡可能地達成價值建構的共識。評估永遠不會停下來,只會暫時停止,總有無法解決的主張、焦慮和爭議。因此,對高校智庫的評價應通過對評價結果的分析,不斷收集評價主客體及其利益相關方的主張、訴求,完善高校智庫評價指標及其評價體系,形成多元評價主體參與“評估-評估結果-質量提升-新的評估”的良性循環(huán)路徑,有效發(fā)揮評估功能,持續(xù)提升高校智庫的成果質量。
4.3? 重視高校智庫評價市場受眾的互動與合作
第四代評估理論倡導參與者的協(xié)商互動,各方參與才能使利益得到制衡、資源分配更加公平。首先,在智庫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通過對評價客體的考察、交流,能設置更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其次,評價客體通過與評價主體的交流反映自身的訴求,以期使評價標準更客觀,評價結果更公正。最后,利益相關方通過與評價主客體的交流和互動,將自身的價值取向融入評價指標中,盡可能地使各方利益達到均衡。因此,通過指標設置來衡量高校智庫同政府、媒體、公眾、利益相關方等的互動,而評價指標又反向促進被評估高校增強與評價主客體及利益相關方的互動和聯(lián)系。
對于被評價客體而言,各自為戰(zhàn)、缺乏互動是制約我國高校智庫整體水平不高的困境之一。智庫類型不同,具有的優(yōu)勢也各不相同。政府智庫相比其他智庫掌握的信息更全面,更能提出有針對性和實踐性的政策和建言;社會智庫是連接公眾和政府的橋梁,其成果更“接地氣”;而高校智庫則擅長基礎研究和學術研究,研究成果更具有前瞻性。此外,高校智庫依托的學科資源不同,交流合作能夠優(yōu)勢互補、各展所長,因此,需要加強對高校智庫與其他智庫合作與聯(lián)系的評價。
5? 結語
第四代評估理論的優(yōu)勢在于利益相關者充分參與和多元價值的協(xié)商,但是這也是第四代評估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的困境所在。例如,多數(shù)利益相關群體參與到評價中來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針對高校智庫的評價同樣存在這樣的困境,如何把握多元評價主體參與程度、方式,如何在理論指導下增強其可操作性、克服其缺陷,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因此,第四代評估理論在研究中的應用,也應根據(jù)研究對象、研究條件與時俱進,盡可能地創(chuàng)新合作方式,讓利益相關者參與到評價中。
參考文獻:
[1] 埃貢·G·古貝, 伊馮娜·S·林肯. 第四代評估[M]. 秦霖, 蔣燕玲,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254.
[2] 張玉磊, 朱德米. 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中的利益相關者參與: 行動邏輯與模式構建[J].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8, 19(5): 70-81.
[3] HEAP J L. Constructionism in the rhetoric and practice of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J].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1995, 18(1): 51-61.
[4] HUEBNER A J, BETTS S C. Examining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Application to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 Evalu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999(5): 340-358.
[5] 馮暉. 第四代教育評估理論及其應用效應: 以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建設方案論證工作為例[J]. 上海教育評估研究, 2014, 4(5): 29-34.
[6] 熊楊敬. 教育評價多元主體的共同建構: 基于對話哲學的視域[J].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8(5): 74-78.
[7] 朱旭峰. 智庫評價排名體系: 在爭議中發(fā)展完善[N]. 光明日報, 2016-02-03(16).
[8] 安德魯·里奇. 智庫、公共政策和專家治策的政治學[M]. 潘羽輝, 譯.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 222.
[9] 張日新, 楊松青, 李韻婷. 高校智庫異質性和影響力評價研究: 基于58家高校人文社科智庫數(shù)據(jù)的檢驗[J]. 情報雜志, 2018, 37(3): 200-207.
[10]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 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評價與政策建議(2013—2017)[M].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8: 31-188.
[11] 肖福軍. 高校智庫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D]. 北京:首都經貿大學, 2018:32.
[12] 赫巡. 高校智庫知識管理能力評價研究[D]. 哈爾濱: 黑龍江大學, 2018:29.
[13] 王藝璇. 我國高校智庫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D]. 哈爾濱: 黑龍江大學, 2018: 24.
[14] 李蒙, 余宏亮, 李永周, 等. 高校智庫人才影響力評價體系建設與啟示: 基于湖北57所高校研究基地智庫人才的調查[J]. 中國科技論壇, 2018(9): 134-140.
[15] 欒瑞英, 初景利. 4種智庫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評介與比較[J]. 圖書情報工作, 2017, 61(22): 27-35.
[16] 張樹良, 張志強. 國際智庫評價體系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分析[J]. 情報學報, 2017, 36(6): 628-636.
[17] 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 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fā)布中心聯(lián)合課題組.CTTI來源智庫MRPA測評指標體系介紹(2015—2016)[N]. 光明日報, 2016-12-21(16).
[18] 光明網.中國智庫網絡影響力評價報告發(fā)布暨研討會[EB/OL]. [2021-06-13]. https://topics.gmw.cn/2016-07/14/content_20967671.htm.
[19] 王靜. 高校智庫建設對學術評價體系改革的影響[J]. 北京教育(高教), 2015(10): 72-74.
[20] 李潔, 黃晨, 余敏杰, 等. 2016年全球知名智庫影響力指標數(shù)據(jù)集[J]. 圖書館雜志, 2018, 37(9): 101-105.
[21] 張象林. 地方高校與政府共建新型智庫的邏輯、屬性及評價體系研究[J]. 當代教育科學, 2016(9): 9-12.
[22] 徐紅, 劉在洲, 陳承. 高校科研質量評價標準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6, 10(5): 57-62.
[23] 傅廣宛. 政府決策咨詢機構的“中國特色”內涵研究: 以中西方比較為研究視角[J]. 中國行政管理, 2010(12): 57-60.
[24] 沈開舉, 余艷敏. 美國智庫發(fā)展現(xiàn)狀與評價[J]. 人民論壇, 2014(5): 228-231.
[25] 吳田. 國內社會智庫發(fā)展綜合評價研究: 基于AMI指標體系[J].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 2018 (2): 73-85, 127.
[26] 李凌. 中國智庫影響力的實證研究與政策建議[J]. 社會科學, 2014(4): 4-21.
[27] 權衡. 科學評價中國特色新型智庫[N]. 學習時報, 2015-08-17(5).
[28] 呂夢荻, 查建國. 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影響力[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6-11-14(1).
[29] 新華社.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EB/OL]. (2015-01-20)[2021-09-10].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30]梅新林, 鮑健強. 中國大學智庫發(fā)展報告(2017)[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7: 168.
[31] 曹明, 劉蘭蘭. 社科型智庫信息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中州大學學報, 2014, 31(5): 85-90.
[32] 郭瑞. 高校智庫評價機制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7, 11(4): 97-104, 112.
[33] 仇立平. 社會研究方法[M].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8: 142.
[34] 王璐, 王沁. SPSS統(tǒng)計分析基礎、應用與實戰(zhàn)精粹[M].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12: 177.
[35] 范柏乃, 藍志勇. 公共管理研究與定量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8: 39.
[36] 陳鵬. 企業(yè)對公共部門信息的采納效率研究[D]. 武漢: 武漢大學, 2015.
[37] 郭志剛. 社會統(tǒng)計分析方法: SPSS軟件應用(第二版)[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91-93.
[38] 杜強, 賈麗艷. SPSS統(tǒng)計分析從入門到精通[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9: 545.
[39] 王凱, 馬慶國. 基于因子分析定權法的中國制造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2): 90-95.
[40] 李立東, 寇長林, 郭戰(zhàn)玲, 等. 地下水硝酸鹽脆弱性評價指標權重確定方法的比較研究[J].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13, 42(7): 46-51.
[41] 郭瑞. 高校智庫評價指標體系的實證研究: 基于知識管理理論視角[J]. 情報雜志, 2017, 36(9): 112-118.
[42] 文雯, 李雪, 王晶. 第四代評估理論視角下的研究生項目評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3): 108-113.
[43] 劉青. “第四代評估”從理論到實踐的路徑選擇: 中小學校教育評估模式重構[J]. 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 2015(10): 14-17.
作者貢獻說明:
郭? 瑞:整篇論文的策劃及撰寫;
楊天通:數(shù)據(j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