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應泉 , 張立杰 , 饒華炎
1. 珠海市國家氣候觀象臺, 廣東 珠海 519000 2. 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臺, 深圳市氣象局, 廣東 深圳 518040
作為海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島與陸地自然資源一樣,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支撐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向海洋延伸的踏板。在我國南海和東海區(qū)域,海島還是重要的國防屏障,對于保衛(wèi)國土完整和國家安全有重要意義。然而,海島通常也是生態(tài)系統(tǒng)極脆弱的區(qū)域,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孫立廣等,2005;張浪等,2011)。因此,加深對海島的氣候特征的理解,對于保障海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利用海島的氣候資源有著重要意義。這其中,對于海島的風場特征的認識又特別重要,它不僅是充分認識海島資源稟賦、環(huán)境氣象條件與氣候背景的重要基礎,也是戰(zhàn)時指揮決策的重要科學依據。
然而,當前我國對于海島地區(qū)風場規(guī)律和路面過程特征的研究仍有不足,相關的科學認識也不甚明晰。特別的,相較于大陸地區(qū)已有的水—陸交界非均勻邊界層及陸面過程研究(吳楠等,2019;饒志娟等,2021),在海島地區(qū)開展的研究則相對更少,且組織開展觀測實驗難度也更大。盡管有一些學者在海島地區(qū)組織了地面風場觀測實驗(黃浩輝等,2007),但由于只能在有限的點位上部署儀器開展觀測,所獲得的研究成果對于整個海島的代表性也存在一定不足,而關于風資源利用、環(huán)境影響評價等工作,需要能覆蓋整個島嶼的風場數(shù)據。海島作為凸出于海面的陸地,地形通常較為復雜,其地面風場的非均勻性也會較為突出,在這種背景下,依靠數(shù)值模擬手段分析海島的風場特征特別重要。
目前依靠數(shù)值模擬手段分析海島的風場特征有著較大困難——在我國的領海,除了臺灣島和海南島外,大多數(shù)島嶼的空間尺度較小,多為1 km以內量級或更小的島嶼。而大氣科學中常用的數(shù)值模擬工具通常為中尺度數(shù)值模式,這些模式的空間網格距通常在1 km數(shù)量級,盡管也有利用數(shù)值模式展開分辨率為100 m的模擬研究,但總體上由于模式在數(shù)值求解時多采用有限差分法,因而對過于復雜的地形通常需要采用平滑處理,從而使得模式中的地形與真實地形存在較大差距(Li et al,2010)。
事實上,國外有不少研究在開展海島風場研究時,采用了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工具。與中尺度模式相比,CFD通常是基于有限體積法進行數(shù)值求解,因此可適用于任意復雜的幾何形體,自然也適用于復雜地形(李磊等,2010)。英國科學家于20世紀80年代在Askervein海島地區(qū)開展過一系列觀測實驗和模擬實驗,以研究復雜地形邊界層的風特性(Taylor and Reunissen,2011)。歐盟科學家則針對丹麥的Bolund島開展過模擬研究,以驗證CFD模型中的一些模型(Berg et al,2011;Chaudhari et al,2016)。盡管這些研究已經取得的了一定進展,但關于海島風場模擬的研究總體上仍然較少,特別是在我國,幾乎未曾見到針對海島特別是小型海島風場的模擬研究。這是因為關于海島的高精度高程數(shù)據并不容易獲取,從而為構建模型CFD計算模型造成了障礙。
基于上述原因,文中提出一種技術思路,直接利用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資料提取海島地形數(shù)據,建立精細化的CFD計算模型,并利用模型進行數(shù)值模擬試驗。該項技術有望為海島風資源評估、風電場選址、污染擴散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SRTM數(shù)據主要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國防部國家測繪局(NIMA)聯(lián)合測量獲取的地形數(shù)據集(湯國安等,2010),英文全稱為“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可譯作航天飛機雷達地形測繪使命(下載地址:http://srtm.csi.cgiar.org)。在該數(shù)據的官方網站上,將全球劃分為若干個區(qū)域,每個區(qū)域為一個獨立的文件,以“TIF”格式存儲。文中使用的數(shù)據文件為“SRTM_59_08.tif”文件,該文件包含(109.9995838°—115.0004172°E,19.9995838°—25.0004171°N)范圍內的所有區(qū)域,空間分辨率為0.00083°,在赤道地區(qū)約為90 m。我國珠江口附近的島嶼均包含在該文件中,文中特別截取了臨近珠海東澳島的區(qū)域進行試驗。
使用的CFD軟件為FLUENT通用計算流體力學軟件,它的前處理器采用了GAMBIT,用于生成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模型并進一步劃分網格,形成可被FLUENT讀取的解域文件。具體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1) 下載獲取SRTM原始數(shù)據文件;2)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工具讀取原始文件,通過交互式方式選取并分割海島地形高程數(shù)據,生成ASCII碼格式的高程數(shù)據文本文件;3) 用FORTRAN語言編寫GAMBIT腳本生成器,該生成器的功能主要是讀取高程數(shù)據文本文件,并生成腳本,腳本可被GAMBIT讀取自動執(zhí)行;4) 利用GAMBIT讀取生成的腳本文件并自動執(zhí)行,形成高程點陣每個點陣為笛卡爾坐標系下坐標為(x, y, z)的點,然后通過交互式操作生成點陣的包絡面,在建立包絡面的基礎上進一步生成體并劃分網格;5) 輸出.msh文件,該文件可被FLUENT等CFD軟件識別和讀取。
圖1 SRTM數(shù)據處理技術路線
在生成網格文件之后,利用FLUENT進行風場模擬,其基本方程如式(1)—(3)所示:
(1)
(2)
(3)
利用GIS軟件讀取“SRTM_59_08.tif”文件,其可視化界面如圖2a所示。由圖可見,該文件包含了幾乎整個廣東省及南海的部分區(qū)域,北至南嶺山地,南至雷州半島,珠江口附近的小島均被包含在文件中。通過逐級放大,可鎖定目標小島(如圖2b中黑色方框所示),裁取包含小島的數(shù)據片段,即可獲得生成CAD模型及相關腳本文件所必須的地形高程數(shù)據文件。
圖2 鎖定模擬區(qū)域及提取所需數(shù)據(a.地形文件;b.東澳島)Fig. 2 Simulation area and the extracted data (a. Terrain file; b. Dong’ao island)
利用FORTRAN程序編程得到GAMBIT腳本生成器。運行該生成器,可以根據上一步得到的數(shù)據文件生成一個腳本,腳本的每一行為一個自動操作命令,按照給定的坐標生成一個“點”。用于生成東澳島CAD模型的腳本共有5 440行,在GAMBIT中運行腳本,相當于批處理執(zhí)行生成“點”的操作,即建立了一個包含5 440個“點”的點陣,如圖3a所示。進一步基于點陣,利用GAMBIT的面生成功能生成一個包絡面,即可以較好地展現(xiàn)出海島的地形特征(圖3b)。
圖3 GAMBIT生成的點陣(a)和基于點陣建立的包絡面(b)Fig. 3 Dot matrix generated by GAMBIT (a) and envelope surface based on the matrix (b)
在包絡面基礎上,依次生成4個側面和1個頂部的平面,并組合成一個“體”,即可作為模擬區(qū)域。頂部的高度一般應設置為地形高度的10倍,考慮到試驗選取的東澳島高度不到200 m,故解域的頂高設置為2 000 m。對比東澳島CAD模型地面高程分布與衛(wèi)星圖片,可知文中建立得到的CAD模型無論從島的海岸輪廓還是從地形起伏的特征來看,都較為一致。由此可見,盡管SRTM數(shù)據是開源數(shù)據,但基于該數(shù)據建立的海島模型也很準確,足以為海島風場的模擬研究奠定基礎。
生成解域之后,須根據具體需求設置網格。文中使用了非均勻網格的設置,以圖4a中的十字線為中心,分別向東西和南北兩個方向逐漸拉伸網格距。東西和南北方向的網格數(shù)分別為200和160,水平方向上設置為30層,其中最底層的高度約為離地2 m左右。解域內下墊面的網格設置如圖5所示。
圖4 東澳島CAD模型的地面高程分布(a)和東澳島衛(wèi)星遙感圖像(b)Fig. 4 Ground elevation distribution of Dong'ao island by CAD model (a)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of theisland (b)
圖5 東澳島風場模擬實驗的地面網格設置
采用非均勻網格,是希望在東澳島的東側獲得更高分辨率的數(shù)據,該側為氣流的來流方向,對于研究迎風側的氣流爬升等細節(jié)問題有幫助。而對于暫不關注的其他區(qū)域,采用較稀疏的網格設置,有利于節(jié)約計算資源,獲得更快的模擬速度。
東澳島東側設有一個自動氣象站,文中利用該站在2020年9月15日18:30左右監(jiān)測到數(shù)據作為輸入參數(shù)。該站在10 m高度處測得的2 min平均風速為5.7 m/s,入流風向角為69°(大致為東北偏東風向)。根據該觀測數(shù)據,設入流風速的垂直廓線如式(4)所示:
(4)
式中,U(z)為z高度上的風速,U10為10 m高度的風速,z為距地面高度,0.2為指數(shù)風廓線在中性層結下的指數(shù)取值。將風速分別在東西和南北方向上分解,得到u分量和v分量,再將2個分量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用FLUENT自帶的用戶自定義函數(shù)(UDF)編寫出來。在正式模擬時,將事先編寫的UDF載入模型,并在入流邊界上賦值。
模擬分兩步進行,第一步為穩(wěn)態(tài)模擬,即不在模擬中加入時間偏導項。如前所述,在穩(wěn)態(tài)模擬時使用雷諾平均的湍流閉合方案,realizable k-ε方案。待穩(wěn)態(tài)模擬達到收斂以后,開啟時間偏導項,并將湍流閉合方案設置為大渦模擬(LES)方案,積分3 600 s后,得到最終的模擬結果。
圖6給出了模擬得到的距地面10 m高度的風矢量分布。由圖6a可知,模擬結果較好的反映了復雜地形對風場的影響,在海拔較高的地方風速均較大,氣流在爬越山峰的過程中,風速有明顯增大的趨勢,這與Li等(2014)之前在深圳排牙山地區(qū)的模擬結果類似。此外,圖6a還表明,非均勻設置的網格有效地捕捉到了所關心區(qū)域的風場細節(jié),在關注的東澳島東側地區(qū),氣流在接觸島嶼時受地形阻礙損失動能形成的相對小風區(qū)較為明顯。而在網格較為稀疏的其他地區(qū),這一現(xiàn)象并不明顯。圖6b還給出了局部的模擬結果,由圖可觀察到更多的細節(jié),特別是在背風側,除了風速顯著減小之外,風向也受地形影響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在島嶼西側的部分區(qū)域,風向已由東北偏東變?yōu)榱似憋L,這是氣流爬越和繞開島嶼后繼續(xù)前進的表現(xiàn)。
圖6 2020年9月15日18:30東澳島風矢量(填色,單位:m/s)水平分布全貌(a)和局部(b)模擬結果Fig. 6 Overall view (a) and local view (b) of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wind vector (shaded;unit:m/s) on Dong’ao island at 18:30 BT on September 15, 2020
圖7進一步給出了模擬區(qū)域內沿主導風向垂直剖面上的風場分布,由圖可見氣流爬越島嶼的整個過程。在垂直方向上,風速隨高度增高而增加的趨勢十分明顯。而在島嶼的山體背后,由于氣流爬越山體損失部分動能,風速明顯比山前要小。綜上所述,利用文中提出的技術思路,可以較好地實現(xiàn)島嶼邊界層風場的模擬,且模擬結果在物理上可以得到合理解釋,這主要體現(xiàn)在風速的增強、衰減及風向的轉變、擾動都符合預期,與地形的起伏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并與已有的研究結果相吻合。
圖7 2020年9月15日18:30東澳島風矢量(填色,單位:m/s)垂直分布模擬結果
文中提出了利用SRTM資料構建海島的CFD計算模型的技術方法,并以珠江口的東澳島為對象,進行了模型構建試驗及邊界層風場的數(shù)值模擬試驗。實驗結果表明:
1) SRTM資料作為開源的資料,可有效解析空間尺度在1 km內數(shù)量級的海島地形;
2) 基于SRTM資料,可以構建用于CFD模擬的計算模型,并較為真實地刻畫出島嶼的地形;
3) 利用計算模型進行的模擬試驗表明,島嶼的邊界層風場受島嶼地形影響十分明顯,島嶼上空10 m高度的風場隨地形增加而明顯增加,在島嶼的背風側,風力明顯減弱,且風向有十分明顯的變化。
必須指出,本研究仍然只是初步研究,重心放在了計算模型的構建上,對于島嶼邊界層風場結構的科學分析比較粗淺。同時,由于目前觀測資料的限制,模擬數(shù)據與觀測數(shù)據的對比還未曾涉及,這些都是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彌補的地方。盡管如此,本文從技術上打通了從SRTM數(shù)據到CFD模擬的全流程,這些技術未來在海島風資源評估、風電場選址、污染擴散等領域可以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