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澤
(安徽省蕪湖市弋江區(qū)江岸明珠1-1-401 室,安徽 蕪湖 241000)
怎樣對患病蜜蜂進行診斷?首先要展開對患病蜜蜂的調查研究,搞清楚蜜蜂患病的時間,季節(jié)不同,其氣溫、氣壓以及周圍環(huán)境有差異,蜜蜂生病與這些因素有密切的關系。例如:美洲幼蟲腐臭病的發(fā)生不分季節(jié),而歐洲幼蟲腐臭病則多數在春秋兩季,這和中蜂囊狀幼蟲病一樣,春秋兩季容易傳播和被感染的風險高,像白堊病屬于真菌類疾病,其環(huán)境溫度影響此病的傳播和擴散;蜜蜂黃曲霉病則在高溫高濕的夏秋時節(jié)容易傳染,而孢子蟲病在高溫下卻不易傳播,極端低溫下也一樣不易傳播,只是在春繁低溫下十分活躍容易感染等。要掌握這些特點,了解蜜蜂疾病發(fā)病的趨勢以及發(fā)病時間等特點,這對診斷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弄清楚患病蜜蜂的蜂齡,蜂齡不同,所患疾病種類也不同,如成年蜂常見有病毒性麻痹病、孢子蟲病(成年蜂消化道疾病屬于寄生蟲類)、農藥中毒、棗花病、甘露中毒、有毒植物的花粉花蜜中毒、敗血癥、傷寒病等;而美洲幼蟲腐臭病、歐洲幼蟲腐臭病和中蜂囊狀幼蟲病等疾病都是蜜蜂幼蟲病,其細菌、病毒是在幼蟲之間傳染;蜂螨是螨卵產在幼蟲巢房內,蜂螨幼蟲吮吸蜜蜂幼蟲和蛹的血淋巴(導致蜜蜂幼蟲嚴重發(fā)育不良,甚至死亡,即使有幸出房也是殘缺不全,卷翅,無法飛翔,失去采集能力,嚴重危害蜂群的生存和發(fā)展),大蜂螨的成蟲也寄生在成年蜂身上等,依據蜜蜂不同日齡、癥狀等現象去診斷,避免誤診。
養(yǎng)蜂人給蜜蜂看病,其診斷的重點是仔細地觀察患病蜜蜂的癥狀,像老中醫(yī)給患者診斷要望聞問切那樣,憑借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受器官對病蜂進行察看,細聽,嗅嗅,聞聞,體察,研究病蜂的動態(tài)、顏色、行為表現、形狀特征、氣味、味道,調動各種感受器官去“審察”“體味”“體驗”“感受”“感悟”等,比如美洲幼蟲腐臭病,用針挑取巢房中的腐爛幼蟲,呈現咖啡色的黏性腐爛狀,可拉成2~3 cm 長的細絲,并伴有魚腥臭味。而若是歐洲幼蟲腐臭病,用針去挑其腐爛的幼蟲則沒有細絲狀,其味道是酸臭味,2 種蜜蜂細菌性疾病腐爛的幼蟲散發(fā)的味道是不同的;不過,蜜蜂是昆蟲,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病蜂的癥狀,然后綜合分析、判斷,予以“確診”。那么,患病蜜蜂有哪些癥狀表現呢?
觀察爬蜂的形態(tài)、爬行速度、爬蜂體色以及精神狀態(tài)等,所患疾病不同,其爬蜂形態(tài)各不相同。如孢子蟲病,患病成年蜂腹部膨大、尾部發(fā)黑、行動遲緩、萎靡不振的樣子,雖爬行,顯得乏力,并伴有下痢,拉出病蜂中腸為灰白色,且膨大,此病一般發(fā)生在冬春、初夏之時,低溫、潮濕的氣候,蜜蜂體內酶活力較低,排泄又困難,容易導致孢子蟲病的滋生;患蜂螨的爬蜂,體態(tài)呈畸形,或翅膀只長半截,形體瘦?。òl(fā)育不良),打開蜂巢近距離查看,蜜蜂身上有寄生螨蟲的存在,地上有發(fā)育不良的病蜂爬行,不僅卷翅,其身上有寄生螨的活體;同是爬蜂,農藥中毒的爬行,其動作激烈,甚至在地上翻滾、抽搐、痙攣,不久死亡;棗花蜜中毒的爬蜂,其爬行怪異,一邊爬行,一邊向前跳躍,但必須是蜂場設在棗園內,并且有棗花開放,沒棗花,哪來棗花蜜中毒?甘露蜜中毒的爬行類似于孢子蟲病,腹部膨大,動作緩慢,當然,蜂場周邊一定要有松樹之類的植物,診斷時要聯系蜂場周邊環(huán)境等因素。
單純的下痢是消化不良,或者因低溫多雨,無法排泄所致,而麻痹病雖也像孢子蟲病呈大肚型,并伴有下痢現象,但患麻痹病最明顯的特征是身體(蜂體)出現顫抖,且抖動的速度沒有農藥中毒那樣厲害,動作要慢些,似乎無力,二者是有區(qū)別的;下痢和正常的越冬排泄應區(qū)別開來,排泄是因為長期陰冷多雨,蜜蜂沒有出巢機會,無法排泄,一旦遇到陽光明媚,適合蜜蜂出巢排泄,這時可在蜂場周邊看到蜜蜂將排泄物排在墻壁、草堆上,甚至晾曬的衣物上,黃色的花粉狀糞便,這屬于正常排泄。病態(tài)的下痢主要有孢子蟲病、甘露中毒、大肚型麻痹病,要確診患什么類型的疾病,就要仔細地辨別糞便的顏色、濃度、形態(tài),例如孢子蟲病下痢很稀,甘露中毒的蜜蜂腸內充滿暗褐色或黑色黏性糞便,而大肚型麻痹病的患病蜂腸內充滿稀糞便,下痢也是稀的,要抓住疾病癥狀具體分析,再作出正確判斷。
美洲幼蟲腐臭病、歐洲幼蟲腐臭病、中蜂囊狀幼蟲病、白堊病等都可看見巢脾上有花子,即整張巢脾上的子脾呈現有幼蟲、蛹、封蓋子共同組成不同蟲齡的現象,有剛剛孵化的低齡幼蟲,也有孵化多日的大齡幼蟲,還有已經封蓋的老蛹,蟲齡大小不一,造成花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囊病的花子可見“龍船型”的病死大日齡幼蟲,即幼蟲“尖尖”地向上翹起,像船頭,幼蟲無光澤,用鑷子撿起幼蟲,其尾部呈囊狀,聞聞,沒有臭味,西蜂對此病具有抗病能力,不易感染;歐洲幼蟲腐臭病的花子就與中囊病大相徑庭,捏出死亡幼蟲,無黏性,極易清理,而白堊病患病幼蟲一般是大日齡幼蟲,細看患病幼蟲于巢房,可見幼蟲體上有“菌絲”存在,時間長了,巢房的幼蟲漸漸地呈現鈣化,就像灰色的石頭似的,很容易確認是白堊病。
這是蜜蜂患有幼蟲病而出現“腐爛幼蟲”的通稱,同樣要辨別“腐爛”的形態(tài)、顏色、氣味,在分析病因,最后診斷出是屬于哪一類的“爛子”病,是細菌性的,還是病毒性的,還是真菌類的,或者是寄生蟲類的,不能籠統地稱爛子病,美洲幼蟲腐臭病和歐洲幼蟲腐臭病都屬于細菌性爛子病,白堊病則是真菌類爛子,中囊病則是病毒性爛子,導致生病的病原是不一樣的。
造成卷翅現象也是有幾個原因,如春末夏初,有的將包裝物拆開得遲,導致“熱傷”,幼蟲發(fā)育不良的卷翅,或者受蜂螨危害,螨蟲吸食蜜蜂幼蟲血淋巴,也有可能造成幼蜂發(fā)育不健全,出房時呈卷翅;盛夏酷暑,高溫高濕,以致巢內哺育蜂離巢,幼蜂營養(yǎng)不良而形成幼蜂卷翅,或者是飼料質量有問題導致幼蜂發(fā)育不良等,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卷翅發(fā)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背景以及不一樣的形態(tài)去分析病因,在此基礎上再作正確的判斷,不可想當然地斷定。
蛹死于巢房,呈乳白色,稱“白頭蛹”現象,產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中蜂囊狀幼蟲病有這樣的白頭蛹,只不過那蛹的頭部是“尖尖”地、彎彎地“翹起”;蜜蜂遭受小蜂螨的危害后也會出現白頭蛹,蜜蜂患上白堊病也會是這樣,但患白堊病的蛹雖白色,但失去光澤,顯現出石灰狀,是一種鈣化,非乳白色,是灰白色,甚至是硬態(tài)的,容易辨認。
此外,疑似蜜蜂患病,還要更細致地聞味道,看顏色,查形態(tài),辨死蜂,作細致的診斷,諸如只見蜜蜂出巢,不見蜜蜂歸巢;還有蜂箱周圍死蜂遍地,有的呈佝僂狀、吻伸長等,要仔細觀看,細心辨認,不可輕易下結論,要綜合分析。
總之,如何正確診斷蜂???最重要的是要細致地觀察患病蜜蜂所表現出來的癥狀,依據癥狀特征再進行辯證,最后確診,所謂辯證,就是辨認、區(qū)分、甄別不同疾病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找出某一疾病所具有特征性的癥狀,從而正確地診斷出蜜蜂患的究竟是哪一種疾病,以便為下一步治療作充分的準備,切不可以誤診,只有確診了,才可對癥下藥,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