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資源環(huán)境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1)
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而言,土壤微生物作為主要構成部分,其群落多樣性成為生態(tài)特征研究的主要標準,也成為近幾年生態(tài)研究中的突出問題。有相關研究發(fā)現,在干旱地區(qū),植物群落類型也會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功能等產生影響。同時,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功能差異也會對植物凋謝物的分解造成影響,包括物質能量的轉換方式、碳循環(huán)、氮循環(huán)等。在干旱區(qū),鹽生植物所處的鹽堿環(huán)境具有生物學意義,這種低滲透性高、鹽堿含量高的地區(qū),成為干旱地區(qū)影響傳統(tǒng)農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不僅影響農作物生長,還會對建筑產生溶陷性、鹽漲性、腐蝕性。因此,對干旱區(qū)典型鹽生植物群落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進行研究,了解土壤環(huán)境情況,探究鹽生之物與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能夠為干旱鹽漬化土壤生物修復、保護等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區(qū)域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干旱區(qū)域,處于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含有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形成了具有特殊性的地形地貌、氣候類型。在該區(qū)域,熱月為7 月,最高溫度為24℃;冷月為1 月,最低溫度為-11.8℃;5~9 月中旬為雨季,年降雨量低于150mm。
選擇甘肅河西走廊鹽堿荒地作為本研究的地點,結合研究點植物群落中存在的不同,綜合結構、物種,最終確定選擇具有一致性的梭梭、白刺、絹蒿、花花柴、檉柳、霧冰藜等典型植物群落。于2019 年4 月25 日,采用梭梭群落典型樣地取樣,選取3 個樣地,每個樣地有3 個樣方,面積為20m×20m,采用“S”型土鉆方法,挖取直徑為7.5mm 的土壤,并裝入密封口袋中,帶回研究室進行研究。經過2mm 篩選之后,將土樣分為2 份,一份放在4℃環(huán)境環(huán)境中,分析其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一份實施風干操作,分析土壤理化性質。其中,理化性質包括含水率、容重、pH 值、電導率、有機質、全氮、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等。
2.2.1 土壤理化性質試驗。采用電極電位法檢測土壤pH 值,土壤中含有的有機質、全氮、堿解氮等分別應用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半微量開式法、擴散吸收法進行檢測;速效磷用碳酸氫鈉提取——鉬銻抗顯色——紫外分光光度法進行檢測;速效鉀用NH4Ac 浸提——原子吸收法進行檢測。
2.2.2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檢測。土壤微生物碳源多樣性應用Biolog 的生態(tài)測試板進行檢測,選擇與10g烘干土壤重量相同的新鮮土樣,添加到加入100mL 的無菌緩沖液三角瓶中。在瓶口處塞入無菌棉花,在轉速為200r/min 機器下進行30min 震蕩,然后根據比例為1∶100 稀釋液進行操作,在Biolog 板上進行接種,接種量為150μL。然后將該板放在黑暗環(huán)境下28℃恒溫培養(yǎng),每間隔12h,該板就會自動進行讀數。
借助碳源利用能夠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多樣性,平均顏色變化率反應微生物總體活性,計算方式如下:
AWCD=∑(C-R)/n
在上述計算方式中,C 代表了每個孔底中檢測物吸收的光密度值,R 代表了每個對照孔中檢測物吸收的光密度值,單位均為OD。當出現C-R 為0 時,表明對應孔中檢測物沒有利用碳源。土壤微生物豐富度(S)主要是被利用碳源總數目,光密度0.25 是顏色變化的最低值。
豐富度應用Margalef 指數(M)
多樣性指數應用Shannon-Weinner 指數(H)
優(yōu)勢度指數用Simpson 指數(D)
均勻度指數用Pielou 指數(E)
在上述式子中,其中主要是第i 個孔底與對照孔被檢測物吸收的光密度值的差/微平板所有檢測物吸收光密度值的總差,也就是Pi=(C-R)/∑(C-R);從多樣性角度快來看,其中N 是采樣區(qū)域總重要值和,代表采樣區(qū)域中第i 種植物的重要值,代表重要值之比,S 為采樣區(qū)域群落的種類數量。
在研究過程中,針對96h Biolog 板中微生物代謝類型利用AWCD 值進行計算。
對于微生物整體活動,平均顏色變化率(AWCD)為判斷標準,這一數值能將土壤中微生物應用某一碳源物質能力呈現出來。通過研究發(fā)現,植物群落下的土壤中AWCD 值在時間推移的情況會出現升高情況,并在后期發(fā)展到一定數值之后逐漸平緩發(fā)展。從宏觀角度來看,這種變化趨勢凸顯的排列順序為梭梭、花花柴、白刺、絹蒿、檉柳、霧冰藜。經過96hAWCD 值分析發(fā)現,梭梭群落明顯高于其他植物群落,花花柴次之,其余群落差異并不顯著,最低為霧冰藜。從這可以看出,土壤碳源的利用能力在不同群落下會有不同的區(qū)別,最強為梭梭,次之為花花柴,霧冰藜最弱。
對多樣性指數、優(yōu)勢度指數上,梭梭為0.91±0.01a、花花柴為0.86±0.02a、白刺為0.85±0.07a、絹蒿為0.89±0.03a、檉柳為0.92±0.01a、霧冰藜為0.58±0.26b。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發(fā)現,霧冰藜顯著低于其他群落(P<0.05),而其他群落之間數據相近(P>0.05),這表明除了霧冰藜之外,其他群落并不會對常見菌種造成影響。
在均勻度指數上,梭梭為0.95±0.01b、花花柴為1.11±0.16b、白刺為1.27±0.17b、絹蒿為1.79±0.29a、檉柳為0.82±0.42b、霧冰藜為0.83±0.31b??梢钥闯?,絹蒿與其他群落對比較高(P<0.05),而其他群落之間數據相近(P>0.05)。這表明,出了絹蒿外,其他群落菌群具有均勻性。
通過本試驗研究發(fā)現,檉柳、梭梭、絹蒿等植物群落的豐富度質素高于其他群落,P<0.05。從多樣性和優(yōu)勢度方面來看,梭梭、絹蒿、檉柳、白刺等植物群落之間不存在差異,但高于其他群落(P<0.05);白刺均度明顯高于其他群落(P<0.05),可以看出,梭梭、絹蒿、檉柳等群落具有一定優(yōu)勢,多樣性豐富。通過對鹽生植物多樣性、土壤微生物平多樣性相關性分析發(fā)現,植物的豐富度、多樣性、優(yōu)勢度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呈現正相關關系(P<0.01),分別為0.85、0.87、0.75,與土壤生物優(yōu)勢度也呈現正相關關系,為0.78。這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鹽生植物的多樣性之間存在關系,且為正比例關系。
對于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植物群落能為其提供必要的生命物質。在此次研究中發(fā)現,盡管通過數據證實梭梭群落多樣性與花花柴群落多樣性對比較高,但二者之間土壤微生物群落并不存在差異。同時,植物多樣性和土壤微生物顏色變化率之間不存在相關性關系,從這可以得出,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與植物多樣性無關,該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及探員利用率,不涉及到微生物數量。
對土壤微生物群落進行優(yōu)勢度和多樣性等指數分析發(fā)現,除霧冰藜之外的其他植物,在微生物多樣性方面都不存在差異。對均勻度進行分析發(fā)現,除了絹蒿之外的其他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都較為均勻。同時,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優(yōu)勢度、豐富度等指數變化趨勢一致,梭梭、絹蒿、檉柳植物群落呈現出優(yōu)勢。根據相關分析發(fā)現,鹽生植物的豐富度、優(yōu)勢度、多樣性指數方面,與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優(yōu)勢度等指示呈現出明顯正相關關系,這表明,植物多樣性越豐富,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就越豐富。
針對甘肅省干旱區(qū)域鹽生植物群落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特征,采用Biolog 法征進行研究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碳源利用方面,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微生物對碳源的利用優(yōu)勢、利用程度等也僅僅反映出土壤中的生物活動性,并不能反映其微生物的活性特征,而且也無法通過這些數據構建微生物群落系統(tǒng)。本研究中并沒有對土團聚體進行微生物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對其開展試驗探究,研究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探究不同鹽生植物群落下土壤團聚微生物多樣性特征,并解釋干旱區(qū)鹽生植物與土壤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