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龍,李城德,陳建平
(1.甘肅省永昌縣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甘肅永昌 737200;2.甘肅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甘肅蘭州 730020)
從2015年開始,甘肅省農技推廣部門積極探索小麥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實現(xiàn)了高效節(jié)水技術在密植作物小麥上的應用和突破。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發(fā)展高效節(jié)水灌溉農業(yè),研究糧經輪作倒茬,穩(wěn)定小麥播種面積,提高小麥單產水平,保證糧食安全生產,把寬幅勻播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農藝與農機技術有機融合起來,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深入研究了糧經種植結構優(yōu)化、輪作倒茬提升地力、擴大高效節(jié)水作物、實現(xiàn)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制定和規(guī)范相應技術準標,實現(xiàn)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提高了種植效益。
本規(guī)程規(guī)定了小麥水肥一體化寬幅勻播滴灌栽培、水肥一體化系統(tǒng)與設備、播前準備、播種、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收獲等技術要求。
本規(guī)程適用于大田或移動式水肥一體化寬幅勻播滴灌小麥栽培。
下列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規(guī)程:GB 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B/T 50485微灌工程技術規(guī)范;GB 4404.1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GB/T 7415農作物種子貯藏;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 643農用水泵安全技術要求;NY/T 2624水肥一體化技術規(guī)范總則;NY1107大量元素水溶肥料。
在大田中通過輸水管道等灌溉設施,將水作為載體,在灌溉的同時進行施肥、施藥,按作物對水分和養(yǎng)分等需求進行一體化管理。
將小麥播幅由條播的3~5 cm擴大到10 cm,行距由15 cm增加到20 cm,使兩幅間土壤形成微壟,種子精量、均勻的分布于10 cm播種帶內。
灌溉、施肥、施藥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GB/T 50485規(guī)定,或采用移動式水肥一體化設備。
水肥一體化的水質必須具備清潔、無污染,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供水及時方便。灌溉水質不達標時,可采取簡易蓄水池或軟體水窖等沉淀,增加入水口過濾設備,將灌溉水中的砂石、肥料沉淀物及雜物等濾去,防止雜質造成進水系統(tǒng)和滴灌帶堵塞。建議采用網(wǎng)式、疊片式過濾器等提高水質質量。
4.3.1 泵站 水肥一體化灌溉泵站建設應符合NY 643規(guī)定。
4.3.2 測量和安全保護裝置 測量裝置應有壓力表、流量計或水表等,實時監(jiān)測灌溉系統(tǒng)中的壓力和流量,保證系統(tǒng)運行正常。安全保護裝置應有進排氣閥、安全閥、逆止閥、泄水閥等,避免系統(tǒng)開啟或關閉時產生的異常壓力對設備造成的損壞。
水肥一體化管網(wǎng)由干管、支管和毛管組成,還包括各種管件、連接件和壓力調節(jié)器等向作物供水。干管材料主要用聚氯乙烯(PVC)管,支管和毛管材料主要是聚乙烯(PE)管。
田間毛管(滴灌帶)與小麥播種方向平行鋪設,與支管垂直。滴灌帶鋪設間距50 cm、深度10 cm,略深于種子深度。建議采用內鑲貼片式滴灌帶,貼片間距為20 cm,流量2.0 L/h。
5.1.1 品種選擇 選擇適應性強、耐旱、抗病、抗倒伏、豐產性好、株型緊湊、資源利用效率高的品種,如隴春34號、寧春4號、寧春39等。
5.1.2 種子處理 小麥種子一般采用含有藥劑、營養(yǎng)元素的種衣劑包衣,病害發(fā)生嚴重地塊用代森錳鋅拌種防治根腐病。農藥應符合GB 4285的規(guī)定。
5.1.3 種子質量 使用符合GB 4404.1規(guī)定的小麥種子,達到純度≥99%、凈度≥98%、發(fā)芽率≥90%、水分≤13.5%的要求。
選擇耕層深厚、土質疏松、有機質豐富、養(yǎng)分充足和保水保肥性良好的地塊。前茬以油菜、綠肥、玉米、馬鈴薯、豆類等作物為宜,避免甜菜茬,有條件可輪作1~2年。
5.3.1 前茬耕作 前茬作物收獲后深耕25 cm以上,熟化土壤,接納雨水。玉米、葵花及綠肥茬口采用秸稈粉碎機及時粉碎秸稈還田,也可用旋耕機破碎玉米、葵花等的根茬還田,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耕地質量,創(chuàng)建高產田。
5.3.2 春耕細耙 早春及時耙耱鎮(zhèn)壓,收墑整地,形成“上虛下實、底墑充足”的地塊,為播種和全苗、壯苗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5.4.1 水肥一體化寬幅勻播滴灌機械 采用能夠達到水肥一體化寬幅勻播滴灌小麥播種要求的播種機。水肥一體化寬幅勻播滴灌機械一次作業(yè),可完成小麥施肥、開溝、播種、滴灌帶鋪設、覆土、鎮(zhèn)壓等多項農藝的集成機械化作業(yè)。
5.4.2 機手培訓 農機操作人員必須經過相關技術培訓,熟練掌握牽引機械及小麥寬幅勻播滴灌機的結構原理、操作規(guī)范、維修養(yǎng)護等技能。
5.4.3 勞動保護 農機操作人員應注意安全防護措施,駕駛農機前觀察熟悉地塊情況,穿戴適宜工作服及手套,避免機械牽掛等傷害,防止農機水箱中水蒸氣或開水燙傷等安全事故發(fā)生。
5.5.1 常規(guī)肥料 常規(guī)肥料應符合NY/T496等規(guī)定。
5.5.2 水溶肥料 水溶肥料應符合NY1107等規(guī)定,且水不溶物≤0.5%。
5.5.3 科學施肥 根據(jù)耕地質量狀況及肥料品種特性合理施肥,提倡種植綠肥。氮肥用量不易過多,防止春小麥徒長、晚熟、倒伏等情況發(fā)生,造成減產。一般化肥施用量:N210 kg/hm2、P2O5150 kg/hm2、K2O 75 kg/hm2,根據(jù)土壤肥力和小麥長勢可作適當調整。
播種前應做好播種量和機械調試工作,采用7、13行小麥寬幅勻播滴灌播種機播種,配套的牽引機械為35馬力以上四輪拖拉機。
一般在3月中旬、氣溫穩(wěn)定在0~2℃以上、表土白天解凍8 cm以上時即可播種。適期早播有利于延長小麥苗期生長時間,可增加穗粒數(shù),提高產量。
播種深度3~5 cm,播種幅寬10 cm,空行距10 cm。寬幅勻播滴灌機播種深淺、間距調整一致,達到籽粒均勻,種子深度、行距相同,滴灌帶鋪設均勻。
一般播種量450~525 kg/hm2,基本苗以675萬~825萬株/hm2為宜。
在出苗至拔節(jié)前對小麥進行除草?;瘜W除草可用精喹禾靈(禾本科雜草)、二甲四氯鈉(闊葉類雜草)等除草劑,使用藥劑符合GB 4285等的規(guī)定;也可采用輪作倒茬等多種措施,減少田間雜草危害。
7.2.1 灌溉 每次滴灌水量375~525 m3/hm2,視土壤墑情確定灌水量和次數(shù)。一般應以20 cm土壤濕潤,無地表徑流為宜,每隔7~10天滴灌1次。
7.2.2 施肥施藥 每次施肥前先用清水滴灌5~10 min,施肥結束后繼續(xù)用清水滴灌20 min,防止滴孔堵塞。施肥時將水溶肥放入壓差式等施肥罐內,每次加肥時要控制好肥液濃度,一般在1 m3水中加入1 kg水溶肥。農藥也可加入施肥罐進行滴灌施藥。
7.3.1 防治原則 小麥病蟲草害防治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堅持全程綠色安全生產,以農業(yè)、物理、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使用化學防治時,藥劑必須符合GB 4285等的規(guī)定。采用輪作倒茬、深耕曬垡、冬灌等農藝措施減少病蟲草害發(fā)生。病蟲草害達到防治指標時,可將水溶性農藥配制成適宜的濃度,通過施肥設施滴灌到小麥根部,提高防治效果。
7.3.2 病害防治 根腐病發(fā)生較重的地塊,用2.5%適樂時0.2 kg兌水2 kg,拌種100 kg進行處理。田間發(fā)現(xiàn)銹病、白粉病等的發(fā)病中心,用25%粉銹寧525 g/hm2及時防治。
7.3.3 蟲害防治 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按每100 kg小麥種子用40%的甲基異柳磷200 ml兌水2 kg拌種進行防治。蚜蟲用抗蚜威150 g/hm2兌水450 kg進行噴霧防治。吸漿蟲在抽穗至揚花期用40%氧化樂果乳油2 000倍液葉面噴霧防治。
小麥蠟熟后,稈黃、節(jié)綠、葉黃亮、籽粒飽滿、含水量在16%~18%時機械收獲,防止連陰雨天氣造成穗發(fā)芽。收獲后要清選晾曬,以防霉變。提倡小麥秸稈還田,將秸稈粉碎拋撒到田間,并添加秸稈腐熟劑后結合耕作翻入土壤,提高耕地質量。
小麥籽粒含水量達到13%以下時進行倉儲。種子貯藏應符合GB/T 7415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