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
河南淮濱縣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淮濱 464400
顱腦損傷是神經(jīng)外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大多因交通事故、墜落、跌倒等外力所致,其發(fā)病率僅次于四肢損傷,其中重癥顱腦損傷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計分(GCS)3~8分,傷后昏迷>6 h,或在傷后24 h內意識惡化并昏迷>6 h,其病死率及致殘率均居全身各部位損傷之首,嚴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1-2]。手術是治療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主要手段,術后需入住ICU建立人工氣道,以及時清理呼吸道內的分泌物、確保呼吸道通暢,維持有效通氣和氣體交換,為搶救贏得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保證[3-4]。因此,做好人工氣道護理干預措施,對保證人工氣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和治療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019-01—2021-04,我院對54例重癥顱腦損傷術后入住ICU患者建立人工氣道治療,經(jīng)綜合護理配合,救治成功率達100.00%?,F(xiàn)將護理配合及觀察要點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中男38例,女16例;年齡(41.36±2.14)歲(范圍:28~61歲)。GCS計分6~8分。顱內血腫 30例,行骨窗或骨瓣開顱清除血腫術。顱腦挫裂傷24例,行腦挫裂傷灶清除和去骨瓣減壓術。術后入住ICU經(jīng)口氣管插管32例,氣管切開22例。
1.2人工氣道綜合護理方法
1.2.1 常規(guī)護理 保持病房及床單位清潔干凈,嚴格遵守交接班、無菌操作,以及手消毒制度。嚴密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頻率和節(jié)律、血氧飽和度、意識,以及瞳孔大小和對光反射等體征。動態(tài)監(jiān)測肺通氣功能、痰標本細菌耐藥學等指標。準確記錄病情變化及各種數(shù)據(jù),并及時移交主治醫(yī)師。遵醫(yī)囑做好抗感染、解痙、霧化等治療。做好口腔、皮膚、尿管護理,保證各引流管引流通暢,預防發(fā)生感染和確保內環(huán)境穩(wěn)定。
1.2.2 做好管道維護和體位管理 妥善固定氣管導管等管道。嚴密觀察是否出現(xiàn)導管移位。對實施氣管插管的患者,應標記好門齒與管道之間的距離,定期檢查固定情況和插入深度。測定氣囊壓,1 次/4 h,維持氣囊壓20~25 cm H2O(1 cm H2O = 0.098 kPa),避免氣管內壁壞死。適時進行充氣(1 次/4~6 h)和放氣(1 次/6~8 h)[5]。氣囊放氣之前必須徹底清除滯留物,以防發(fā)生誤吸、窒息。對氣管切開者應保持敷料干燥、清潔,定期更換并嚴格無菌操作。及時清除氣管內分泌物,預防氣管黏膜損傷[6]。搬運患者時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和正常的呼吸頻率,檢查各種管道是否妥善固定,防止非計劃脫落。在生命體征平穩(wěn)的基礎上取半臥位,采取叩背、協(xié)助患者翻身等護理措施,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鼓勵患者床上活動,預防吸入性肺炎、胃內容物反流、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必要時在提前告知并征得家屬同意的前提下,適當使用約束帶,防止不當體位等導致導管移位、非計劃脫管,以及嗆咳、反流物進入下呼吸道而引起肺部感染。
1.2.3 加強吸痰護理和呼吸道濕化護理 (1)定期評估人工氣道通暢情況,保持人工氣道的暢通,嚴格掌握吸痰時機。對于血氧飽和度下降、呼吸困難加重、存在痰鳴音的患者,采用2套吸痰管進行吸痰。吸痰前向患者解釋吸痰的意義、步驟,以及合理的呼吸道濕化可起到稀釋痰液、促進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濕潤等作用。使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并提高操作配合度,順利完成吸痰。吸痰前為患者翻身、叩背,并給足量高濃度氧氣,如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時先予純氧。吸痰動作要輕柔,全程無菌操作[3,7];吸痰時應從深至淺,邊吸邊提,輕輕左右旋轉,慢慢向外提出,避免長時間在同一部位吸痰,每次吸痰時間應<15 s。吸痰過程中嚴密檢測患者生命體征,如有血氧飽和度持續(xù)下降要立即停止吸痰,同時加大氧流量,盡快提升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深度昏迷及氣道高反應者,應避免深層吸痰誘發(fā)咳嗽反射使顱內壓增高及損傷呼吸道黏膜。吸痰后立即給足量氧氣并通過聽診評估吸痰效果。(2)根據(jù)患者病情調整濕化液,可選擇無菌蒸餾水或0.45%的氯化鈉液作為濕化液。對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遵醫(yī)囑選用生理鹽水20 mL混合慶大霉素80 000 U、α-糜蛋白酶4 000 U 配制的濕化液。將濕化器、呼吸機管路吸氣端加熱,溫度保持在37℃左右。對于自主呼吸良好的氣管切開患者,遵醫(yī)囑采用間斷濕化法或微泵持續(xù)氣管濕化法,減少吸痰次數(shù)及力度,以保持呼吸道濕潤狀態(tài),降低對氣管的刺激和痰液的黏稠度,維持氣管黏膜細胞的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的舒適感,降低交叉感染、肺不張的發(fā)生風險。
本組54例患者機械通氣時間為(9.31±2.46)d。ICU 治療時間為(13.78±3.69)d。治療成功率為100.00%。其間出現(xiàn)氣道堵管窒息3例,呼吸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4例,均及時發(fā)現(xiàn)并配合醫(yī)生成功處理后治愈。未發(fā)生計劃外脫管、氣道損傷等與護理工作有關的并發(fā)癥。
重癥顱腦損傷術后患者入住ICU建立人工氣道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由于呼吸道正常濕化、加溫、過濾,以及氣道纖毛運動功能會明顯減弱,黏膜水分減少,防御功能降低,使得口咽部植入菌侵入風險增大;同時在建立人工氣道期間,如果呼吸道濕化和吸痰不充分,又未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時,極易導致痰痂形成和人工氣道堵管窒息等并發(fā)癥,而增加病死率?;诖耍覀儗?4例重癥顱腦損傷術后入住ICU建立人工氣道治療的患者,在建立人工氣道期間實施綜合性護理。依照患者痰液的性狀、黏稠度等情況,確定人工氣道護理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合適的吸痰壓力,以及吸痰的時間和次數(shù)。然后依據(jù)針對性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處理方案,做好管道維護和體位管理、加強吸痰和呼吸道濕化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從而使患者痰液的性狀、黏稠度等得到有效改善,及時清除了呼吸道的分泌物,有效保持了呼吸道通暢,預防和降低了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風險,防范了非計劃意外拔管、誤吸等不良事件,為患者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入住ICU時間,以及贏得搶救時間和提高成功救治率奠定了堅實基礎[8-9]。
綜上所述,對重癥顱腦損傷術后入住ICU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做好人工氣道的綜合護理干預,能維持有效通氣和充分氣體交換,減少堵管窒息和降低呼吸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為患者贏得搶救時間和提高救治成功率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