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燾
(甘肅省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責任公司,甘肅蘭州730030)
青海省引大濟湟工程北干渠扶貧灌溉二期工程為湟水北干渠的續(xù)建配套工程,工程任務是以城鎮(zhèn)生活、農(nóng)業(yè)灌溉為主,兼顧生態(tài)用水,為Ⅱ等大(2)型水利工程,工程控制面積2.66萬hm2,其中農(nóng)田灌溉面積2.45萬hm2,林地灌溉面積0.21萬hm2。項目區(qū)包括2條分干渠(一、三分干渠)、18條支渠(含一分干1條支渠、三分干5條支渠)、7條干斗、松多水庫及田間配套工程。
本工程除13#隧洞(樁號29+281.28—30+156.1段)、14#隧洞(樁號30+346.81—32+388.51段)、18#隧洞(樁號38+193.72—39+155.68段)、19#隧洞(樁號39+175.55—40+150.2段)、20#隧洞(樁號40+239.2—40+766段)圍巖為上元古界磨石溝組石英巖夾石英片巖段,其他隧洞均為加里東期花崗閃長巖。地下水活動輕微,圍巖完整性較好,主要為Ⅲ類圍巖。主要存在的地質(zhì)問題為巖石破碎帶,地下水為裂隙水。
綜上所述,本工程的地質(zhì)條件較好,但也存在地質(zhì)破碎帶和斷層帶。本標段隧洞共17座,隧洞總長31 600.88 m,為保證隧洞正常施工,不良地質(zhì)條件下的安全施工措施是本工程地下工程施工的重點及難點所在。
本標段隧洞圍巖不良地質(zhì)段以Ⅳ、Ⅴ類圍巖為主,存在少量斷層破碎帶。
施工過程中,首先進行鉆孔超前探水,在隧洞拱頂、中部、底部采用多壁鉆,用Φ100鉆頭接長鉆桿各鉆1個孔,孔深15 m,鉆孔過程中注意觀察巖粉、鉆速、水質(zhì)等變化情況,并將勘探過程記錄及勘探成果上報監(jiān)理工程師;根據(jù)巖體的強度及完整程度、涌水壓力和涌水量,選擇采用掌子面周邊淺孔超前小導管注漿(φ40,L=3.0 m)、深孔全封閉固結(jié)止水注漿(帷幕堵水注漿)(φ100,L=6.0 m)及其他處理措施,同時及時將技術方案措施報告監(jiān)理工程師和設計師等,并邀請有關專家到現(xiàn)場進行會診,確定最合理的、有效的處理措施。
對Ⅳ、Ⅴ類不穩(wěn)定塊體及穩(wěn)定性差的巖體:一是開挖采用“先導洞后擴挖,短進尺、多循環(huán)、弱爆破”的施工方式,將單循環(huán)進尺控制在1.5~2.0 m范圍內(nèi);二是爆破采用光面爆破,周邊孔間距不大于35 cm;三是支護采用綜合加固圍巖法,及時進行錨噴支護處理,即每次開挖前先設超前灌漿導管,爆破后噴1層5 cm的混凝土,之后安設徑向鋼拱架,最后進行第二次噴射,噴層厚度5 cm。
根據(jù)設計圖紙,斷層破碎帶施工方法:一是開挖采用“短進尺、多循環(huán)、弱爆破”的施工方式,控制循環(huán)進尺為0.5~1.0 m;二是爆破采用光面爆破,周邊孔間距不大于35 cm;三是支護采用導管法、鋼拱架強有力的支護措施;四是在噴混凝土之前利用三壁鉆機鉆排水孔,并且安設引水管,以利噴混凝土支護;五是支護后立即進行破碎帶處理混凝土澆筑。
對于不良地質(zhì)洞段的施工,整體要遵循“短進尺、多循環(huán)、弱爆破、快支護、勤觀測”的原則,在確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度過不良地質(zhì)洞段,確保工程質(zhì)量。
2.2.1 超前管棚注漿 本工程主要是在Ⅴ類圍巖及斷層破碎帶洞段采用超前管棚注漿施工技術。具體施工方法為事先沿著鋼拱架外輪廓線進行鉆孔,施打鋼管管棚(直徑φ=42 mm,壁厚δ=3.5 mm,長度L=3.0~6.0 m,環(huán)向間距@=0.3 m),導管向上傾角為5~15°,管口位置處于開挖輪廓線以外5~15 cm處,管棚相鄰循環(huán)搭接長度≥1.0 m。通過注漿機將水泥漿液(1∶1)高壓注入圍巖裂隙,較短時間內(nèi)在拱頂范圍形成一個完整性較好的拱殼,為后續(xù)鋼拱架及噴錨支護起到安全保障作用。
2.2.2 鋼拱架支撐 本標段采用I16工字鋼,間距0.5~1.0 m/榀,拱架之間用φ22連接筋以環(huán)向間距0.5 m連接。鋼拱架加工要求:沿隧洞周邊輪廓誤差≤3 cm;鋼支撐平放時,平面翹曲應<±2 cm。鋼支撐安裝工藝要求:為保證鋼支撐置于穩(wěn)固的地基上,施工中在鋼支撐基腳部位預留0.15~0.2 m原地基;架立鋼支撐時挖糟就位,軟弱地段在鋼支撐基腳處設槽鋼以增加基底承載力;鋼支撐平面應垂直于隧洞中線,其傾斜度不大于2°。鋼支撐的任何部位偏離鉛垂面≤5 cm。鋼支撐與基巖面或墊塊接觸間距<5 cm。
2.2.3 圍巖噴錨支護技術 在開挖并清理洞渣后,采用高壓水沖洗基巖面,初噴C20砼厚3 cm封閉圍巖,以縮短圍巖暴露時間,控制圍巖變形,防止圍巖在短期內(nèi)松弛剝落。在錨桿、掛網(wǎng)、鋼架支撐安設完成后復噴砼到設計厚度,噴砼采用混凝土PZ-6型干噴機進行噴射作業(yè)。
噴射砼分層進行作業(yè),每層厚度≤5 cm。盡可能通過噴射砼將鑿除縫、地質(zhì)缺陷處及其可能存在的空洞填充密實。在可能被水流沖出游離物的巖石面或表面有滲水的部位,盡快進行噴射砼;在安裝有鋼筋網(wǎng)的部位,噴射砼覆蓋鋼筋網(wǎng)片厚度≥3 cm。
噴砼厚度按圖紙設計要求,一般分層噴射,且每次噴射在前一次噴射尚未完全凝固前進行。一般相鄰層噴射間隔30~60 min。噴射完成后,洞壁相鄰表面過渡平緩圓順,沒有明顯臺階,以改善受力狀態(tài)。
如果圍巖情況較為破碎,完整性差,出現(xiàn)塌方情況也是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應該按照以下措施處理:一是通過噴射C20混凝土使塌方空腔初期穩(wěn)固,避免二次塌方,以保證施工安全;二是噴射C20混凝土厚度10 cm封閉掌子面,通過超前管棚鋼管進行超前注漿,以穩(wěn)固前方圍巖,加強其完整性;三是快速安裝I16鋼拱架,間距加密至0.3~0.5 m/榀,并用φ22螺紋鋼連接牢固;四是采用圓木先沿鋼拱架外輪廓鋪設1~2層,再進行豎直方向和側(cè)向支撐;五是對該段進行掛網(wǎng)噴錨支護,視情況可采用全斷面雙層鋼筋網(wǎng)片,噴砼厚度也可適度加厚;六是對該段局部分層進行回填灌漿處理,灌漿范圍為頂部180°范圍內(nèi),灌漿厚度為0.60~1.0 m,灌漿次序為先側(cè)墻、后拱頂;在回填灌漿前開孔探測,若塌方覆蓋層厚度大于0.50 m,可將漿液黏稠度下調(diào);若塌方覆蓋層厚度小于0.50 m時,可將漿液黏稠度上調(diào)。
隧洞工程是一個線條狀的地下隱蔽工程,往往會穿越山峰、溝谷及河流等地貌,且埋深差別較大,因此隧洞工程地質(zhì)狀況十分復雜多變,遭遇不良地質(zhì)非常常見,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不良地質(zhì)洞段是可預防、可控制、可避免的。因此,為保證施工安全和質(zhì)量,施工過程中的地質(zhì)預測、預報必不可少,合理、安全的處理不良地質(zhì)洞段,把不良地質(zhì)洞段對于隧洞施工安全、施工質(zhì)量、成本控制、工期影響的負面影響消除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