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向中國船舶七一九所捐贈1100萬元個人所獲獎金,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獎勵基金,以激勵更多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至此,黃旭華院士幾乎已將個人所獲得的各級各類獎項獎金逾2000萬元全部捐獻出來,用于國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業(yè)。
此捐贈消息曝光后,“鋼鐵院士”崔崑、“布衣院士”盧永根、王振義院士、錢七虎院士、劉永坦院士及四川大學劉進教授等科學家群體也浮出水面。他們都曾捐出百萬到上億元的大筆積蓄,支持科研、教育、扶貧等事業(yè)。
與這些科學家捐贈時的一擲千金、慷慨傾其所有相比,報道中盧永根院士、崔崑院士、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王澤霖教授等人的生活,簡直可以說是寒酸。他們住的是數(shù)十年的舊樓,家中的擺設(shè),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fā)、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銹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墻上。平時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在他們心中,“錢只有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才有價值?!?/p>
這種“貧窮”與“富?!钡膶Ρ?,貫穿了這一代科學家生活的點點滴滴。即使身處舊居,身著舊衣,也改變不了他們潛心向?qū)W的鉆研之心。這是超然于物質(zhì)之上、名利之外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一代科學家“金錢對我沒有吸引力”的精神寫照。這樣的捐贈,捐出的不僅是金錢而且是一種精神,捧出的不僅是財富而且是一顆赤子之心。
(摘自《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