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麗
“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10月25日,扶溝縣包屯鎮(zhèn)后崗村村民關群利站在自家剛建好不久的樓房前,看著院子里堆放的金燦燦的玉米,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曲《好日子》。
“看你那個高興勁兒,像個小孩子似的!”這時,他的妻子走過來微嗔道。
“當然了!主要是心里高興!我做夢都沒想到能過上小康生活,現(xiàn)在黨的政策那么好,咱老百姓咋能不高興呢!”
“你呀,就是一個長不大的人!”關群利的妻子莞爾一笑說。
關群利,今年40多歲,是個普通的農民,命運多舛。10多歲時,雙親離世,撇下他孤身一人。后來,靠黨的政策救濟和村民幫助蓋了3間房子,娶了媳婦,添了兒女,一家4口人的生活過得還算安逸。
可是,幸福的生活總是很短暫,因為妻子腿部殘疾,勞動不便,全家只能靠8畝田地維持生活,貧窮像一道枷鎖緊緊地束縛著這個家庭,讓關群利失去了信心,他整日萎靡不振,吃完飯放下飯碗就出去打牌,排遣壓力。時間久了,生活過得更加拮據(jù),成了全村第一個貧困戶。
時間來到2014年底,扶溝縣自然資源局幫扶隊來到了關群利家中,與他聊天談心,詳細了解情況,認真記錄他的實際困難,鼓勵他振作精神,樹立信心,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向,并與他結成了“一對一”的親戚。
扶貧先扶志,脫貧先脫懶,致富先增智。幫扶隊每周都要去他家,拉家常、談思想、說生活、謀未來,讓關群利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找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同時,幫扶隊靈活運用政策,為他家申領低保補助、殘疾補貼、子女教育補貼,幫助安裝自來水、整理土地、修繕房屋院落等,用實際行動暖化了關群利冰封多年的心。
“俺不能老是依靠幫扶,必須勤勞致富,活出個樣子給大家看!”關群利咬牙燒掉了家中的10多副撲克,決心把心思用在脫貧致富奔小康上。
幫扶隊趁熱打鐵,根據(jù)關群利的想法,為其量身定制了脫貧致富計劃,讓他學習農業(yè)新技術,并從村里流轉12畝土地,種植新品種的小麥、辣椒、花生和玉米,實行科學種田,依靠技術致富。同時,幫扶隊還讓關群利的愛人到扶貧車間務工,讓她有了一筆固定的收入。經過努力,2019年底,關群利一家光榮脫了貧。
脫貧后,關群利的干勁更大了,除了干好農活外,還在建筑隊里打零工,趁農閑給四鄰八村的群眾蓋房砌墻,收入逐年增加。今年,關群利種的辣椒、花生和玉米喜獲豐收,加上務工收入,一年有8萬多元的收入,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這不,手里有了積蓄,我就把老房子全部扒掉蓋起了二層樓房,院子里鋪成了水泥地、栽上了風景樹、種上了花草。吃穿住用,和城里人沒有啥兩樣?!笨粗约覄倓偨ê玫姆孔?,關群利對未來充滿憧憬。
關群利只是后崗村村民實現(xiàn)全面小康的一個縮影。據(jù)后崗村黨支部書記關愛峰介紹,后崗村曾經是全鎮(zhèn)最落后的行政村,經過全村的不懈努力,鄉(xiāng)村面貌煥然一新,一條條坑洼不平的泥路變成了平坦寬敞的水泥路,一間間破舊的瓦房變成了一幢幢紅磚藍瓦的二層樓房,綠化樹木和花草裝點著大街小巷,一排排路燈照得全村亮如白晝,文化廣場、游樂園分別建在村莊兩頭,環(huán)境治理得和城市一樣美。今年,全村的糧食生產比去年增長15%,人均純收入比去年增加1000元左右,群眾生活水平又上了一層樓。
“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趕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暢想著未來的美好生活,關群利又高興地唱了起來。(作者單位:扶溝縣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