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華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區(qū)的地殼結構研究

        2021-12-06 13:52:16潘紀順李朋輝段永紅趙延娜彭詣淙孫凱旋
        地震地質 2021年5期

        潘紀順 李朋輝 段永紅 趙延娜 彭詣淙 孫凱旋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鄭州 450046 2)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鄭州 450002 3)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地質勘查院, 邯鄲 056004

        0 引言

        華北克拉通形成于太古代時期, 是中國最古老的克拉通。中生代以前, 華北克拉通一直保持著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原世豪等, 2015)。中生代以后, 華北克拉通發(fā)生了一系列復雜的構造運動與演化進程, 使得華北克拉通地塊自西向東分為3個明顯不同的構造單元——西部塊體、 中部塊體和東部塊體。在華北克拉通東部, 由于克拉通的活化造成巖石圈的厚度大規(guī)模減薄, 因淺部地質效應形成了一系列裂陷盆地, 地殼結構也呈現出復雜的構造形態(tài), 且地震活動性較強(Gaoetal., 2004)。相對而言, 西部鄂爾多斯地塊的地殼結構簡單, 巖石圈厚度大, 其克拉通特征較為明顯, 在鄂爾多斯地塊內部并沒有發(fā)生大的破壞(嘉世旭等, 2005)。始新世初期, 受到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盧海峰等, 2009), 在鄂爾多斯地塊周圍區(qū)域產生了一系列斷陷帶, 其中包括山西斷陷帶。山西斷陷帶位于華北克拉通東部地塊與西部鄂爾多斯地塊之間, 其地殼與巖石圈結構從西部穩(wěn)定的克拉通結構變化為東部被嚴重破壞的克拉通結構, 過渡特征明顯, 其地殼厚度介于東部地塊和西部地塊之間(Chenetal., 2009; 賈萌等, 2015; 危自根等, 2015), 地殼和巖石圈明顯受到拉伸和減薄。因此, 研究山西斷陷帶及其兩側的構造特征對研究華北克拉通的破壞機理及其破壞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文中的華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區(qū)指鄂爾多斯地塊西部和山西斷陷帶(以下簡稱研究區(qū))。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不少學者對研究區(qū)及其鄰近區(qū)域的地殼結構進行過研究。于利民等(1995)利用遠震體波資料, 將計算理論地震圖與實際測得的資料進行擬合對比, 得到山西地區(qū)莫霍面的深度為37~39km。祝治平等(1999)利用山西中南部地區(qū)的5條地震測深剖面揭示了探測區(qū)上地殼的P波速度為6.2km/s, 下地殼的P波速度為6.5km/s, 地殼的平均厚度為40km。唐有彩等(2010)利用在山西斷陷帶南部布設的2條EW向地震測線記錄的遠震資料提取了接收函數, 并進行傾斜疊加和臺陣偏移成像, 得到了山西斷陷帶南部的地殼結構。葛粲等(2011)基于華北克拉通區(qū)域寬頻帶地震臺記錄的遠震波形資料提取了臺站下方的接收函數, 所得結果表明山西斷陷帶的地殼厚度小于鄂爾多斯地塊, 而其泊松比卻大于鄂爾多斯塊體。任梟等(2012)采用接收函數方法研究了該區(qū)的莫霍面的深度變化特征, 結果顯示該區(qū)的莫霍面深度介于33~45km之間, 波速比(VP/VS)為1.6~1.9, 且莫霍面的深度以及波速比(VP/VS)在鄂爾多斯地塊與山西斷陷帶之間具有明顯的區(qū)域分布特征。宋美琴等(2013)根據山西及周邊地區(qū)的數字地震臺網記錄的面波資料, 利用地震雙臺法得到了該地區(qū)面波速度結構, 結果顯示山西地區(qū)殼幔結構具有橫向不均勻性以及相速度縱向變化的特征。李自紅等(2014)采用深、 淺反射地震相結合的方法揭示出臨汾盆地的地殼厚度為38~42km。郭震等(2015)利用華北地震科學臺陣采集的數據對山西斷陷帶的三維地殼結構進行了面波與布格重力異常聯合反演, 揭示出呂梁山地區(qū)的中下地殼存在低速異常。上述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 鄂爾多斯地塊與山西斷陷帶之間具有明顯的區(qū)域分布特征, 并且山西地區(qū)的殼幔速度結構具有橫向不均勻性和相速度縱向變化的特征, 呂梁山地區(qū)的中下地殼存在低速異常。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對鄂爾多斯地塊以及山西斷陷帶地區(qū)殼幔速度結構的認識。 但是, 以上研究所涉及的區(qū)域偏小, 往往是針對鄂爾多斯地塊以及山西斷陷帶的某個局部區(qū)域展開的, 因此缺少對研究區(qū)殼幔結構的大范圍、 整體性的研究。

        本文利用2016年11月—2019年1月的華北流動臺陣資料, 采用P波接收函數H-κ掃描疊加法(Zhuetal., 2000)以及共轉換點疊加法(Zhu, 2000)獲得了研究區(qū)臺站下方的地殼厚度及泊松比, 據此分析研究區(qū)的莫霍面形態(tài)和地殼巖石組成等特征。研究區(qū)內的山西斷陷帶地處印度板塊、 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的區(qū)域, 是中國東、 西部大地構造的分界帶和解耦帶, 也是鄂爾多斯、 華北等構造塊體差異運動的調節(jié)帶, 構造比較復雜。 因此, 了解其地殼結構的變形、 物質組成、 莫霍面起伏等特征有助于揭示華北克拉通的破壞機理和破壞過程。

        1 數據資料

        本研究的觀測臺陣由150臺流動寬頻帶地震儀組成, 臺間距平均為35~70km(圖 1)。采用的數據為該臺陣于2016年11月—2019年1月連續(xù)記錄的三分量遠震波形數據。從中挑選出震中距為30°~95°、MS≥5.5、 震相清晰且信噪比較高的760次事件的波形數據。從震中位置分布圖(圖 2)可以看出, 本研究所選事件基本位于研究區(qū)的四周, 具有較好的方位角分布, 有利于獲得較好的計算結果。

        圖 1 臺站分布圖Fig. 1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HF 河套斷陷帶; OB 鄂爾多斯地塊; SF 山西斷陷帶; TU 太行隆起; NCB 華北盆地。 ①大同盆地; ②忻定盆地; ③太原盆地; ④臨汾盆地; ⑤運城盆地。藍色實線表示斷裂(鄧起東等, 2003), 黑色實線為活動地塊邊界 (張培震等, 2003; 張國民等, 2005)

        圖 2 所用遠震事件的震中分布圖Fig. 2 Epicenter distribution of teleseismic events.

        2 數據處理方法

        2.1 提取接收函數

        地震儀器記錄到的地震波信號可表示為震源時間函數、 震源區(qū)介質響應、 地震波傳播路徑響應、 接收區(qū)介質響應和儀器響應的褶積。當震中距為30°~95°的遠震P波入射到三分量地震臺站下方時, 可以看作以陡角入射的平面波。采用反褶積去除波形數據水平分量中的震源時間函數, 即可得到P波接收函數。

        提取接收函數時, 首先基于原始的波形數據提取P波到時??紤]到P波到時前20s—后150s這段時間的波形數據幾乎包含了地球各個界面所產生的轉換波震相(何凱等, 2018), 故以P波到時為基準, 截取P波到時前20s—后150s的波形數據提取接收函數, 并對地震記錄進行去儀器響應、 均值、 線性趨勢及波形尖滅等預處理, 采用0.05~2.50Hz巴特沃斯帶通濾波器濾波。為了突出P波在主軸上的能量分布, 將地震記錄的E、N和Z三分量坐標旋轉至R、T和Z坐標, 從而更好地計算接收函數。本文采用時間域反褶積計算接收函數(吳慶舉等, 1998; Zhuetal., 2000), 在計算過程中用脈沖狀對稱光滑的高斯函數對接收函數做低通濾波, 高斯系數設為2.5, 這樣既可消除1Hz以上的高頻信號, 也保留了遠震波形的有效成分(段永紅等, 2005; 趙延娜等, 2015)。手動挑選出震相清晰的接收函數數據, 共得到16745條高質量的接收函數。

        2.2 H-κ掃描疊加

        通過反褶積獲得的徑向接收函數包括直達P波、 PS波、 多次反射波PPPS、 PSPS+PPSS等震相。這些震相的到時與莫霍面的深度H、 P波和S波的速度VP、VS是相關聯的。采用式(1)計算地殼的厚度H, 其中,p為射線參數, tPs為PS震相與P波的到時差。同理,tPpPs為PPPS震相與P波的到時差,tPsPs+PpSs為PSPS+PPSS震相與P波的到時差。

        (1)

        由式(1)可知, 給定射線參數p即可求出莫霍面深度H和波速比κ=VP/VS?;谶h震P波在接收區(qū)近垂直入射和地球半徑已知的前提下, 根據p=r·sinλ/V可求得射線參數p。 因此, 給出地殼的平均P波速度即可根據式(1)求得莫霍面的深度H和波速比κ。 疊加時P波的平均速度模型參考了張先康等(2003)的研究結果, 選取6.3km/s, 在計算時PS、 PPPS以及PPSS+PSPS所占比重分別為60%、 30%和10%。分別設定H和VP/VS的變化范圍為20~60km和1.5~2.0, 若臺站數據質量較差則適當縮小地殼厚度和波速比的變化范圍, 以搜索最優(yōu)的地殼平均厚度(H)和地殼平均波速比(VP/VS)。同時, 利用bootstrap法計算平均地殼厚度與平均波速比的誤差。通過波速比與泊松比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根據式(2)計算地殼的泊松比:

        (2)

        式中,σ為泊松比,κ為波速比(VP/VS)。

        2.3 共轉換點(CCP)疊加

        共轉換點(CCP)疊加法是Zhu(2000)根據共反射點疊加法所提出的, 可獲得直觀的疊加剖面。首先, 根據初始速度模型進行射線追蹤, 所使用的速度模型來自華北克拉通三維地殼模型HBCrust1.0(段永紅等, 2016)。通過射線追蹤可獲得射線路徑, 并把接收函數的每個振幅看作某個深度的界面產生的PS轉換波, 在對接收函數做時深轉換和入射角校正之后, 這些振幅可轉化為產生這些振幅的深度面。以0.5km為厚度對臺站下方的深度進行劃分, 之后在每層內設定共轉換點單元和像素的大小。進行CCP疊加時, 根據接收函數將某一層某個共轉換點單元內的所有轉換點對應的振幅進行疊加作為此像素點范圍的疊加結果, 這樣疊加之后便可對臺站下方的介質結構進行成像, 獲得直觀的CCP疊加剖面。通過調整共轉換點單元的大小和光滑系數, 增加共轉換點單元內參與疊加的射線的數量, 以增強莫霍面界面的轉換波PS的成像效果(武巖等, 2011; 趙延娜等, 2015)。

        3 結果與分析

        3.1 接收函數的結果及其可靠性

        山西斷陷帶內有太原盆地、 臨汾盆地等多個盆地, 盆地內部由于受沉積層多次波的影響, 一些臺站接收函數的H-κ掃描結果能量不集中。經過認真篩選, 剔除H-κ掃描質量較差的臺站結果。表1 給出了所有臺站的H-κ掃描疊加結果。圖 3 為不同構造單元中最厚和最薄的地殼H-κ掃描結果圖, 其中13825臺與13835臺位于太行隆起區(qū)域、 14834臺與14890臺位于山西斷陷帶區(qū)域、 61086臺與61095臺位于鄂爾多斯地塊內, 臺站位置見圖 1 中的紅色三角。從圖 3 中可以看出, 6個臺站的接收函數都具有清晰的PS轉換波震相, 射線參數基本覆蓋了0.04~0.08s/km范圍。從表1 可以看出, 絕大部分臺站的接收函數質量較高, 數量均>33個, 且CCP疊加所得的結果與H-κ疊加的結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說明接收函數的計算結果是可信的。然而, 位于不同構造區(qū)域臺站的接收函數波形具有不同的特征, 表明不同構造區(qū)域的地殼結構不同。相對于鄂爾多斯地塊的臺站而言, 位于沉積層較厚的山西斷陷帶內的臺站的接收函數波形比較復雜, P波震相附近存在明顯的雙峰, 在P和PS震相之間存在一些次級震相, 這些多次波主要是由沉積層造成的, 使得沉積層較厚區(qū)域的接收函數成像較為困難, 這也就是表1 中個別位于山西斷陷帶盆地內的臺站接收函數數量少于33個的原因。而鄂爾多斯塊體內臺站(如61112臺)的接收函數就相對簡單一些, 就位于同一構造單元的臺站而言, 其疊加接收函數的形態(tài)差異不大。

        表1 臺站下方區(qū)域的地殼厚度H、 地殼平均波速比κ以及泊松比σTable1 Crustal thickness H, wave velocity ratio κ and Poisson’s ratio σ under some stations

        圖 3 研究區(qū)6個臺站的接收函數以及H-κ掃描疊加結果Fig. 3 Receiver functions and H-κ stacking results of 6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3.2 莫霍面的形態(tài)

        采用CCP疊加可以直觀地反映出測線下方地殼結構的變化。圖 4 為6條測線的CCP疊加剖面(剖面位置見圖 1), 圖中黑色十字符號表示利用H-κ掃描疊加法得到的相應臺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整體來看, 圖 4 所揭示的莫霍面深度與地表地形起伏具有良好的對應性, 其中鄂爾多斯地塊與太行隆起區(qū)域的莫霍面具有良好的連續(xù)性(圖4d, f), 因此可以推斷鄂爾多斯地塊是作為一個剛性整體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發(fā)生變形, 內部變形小。BB′剖面與CC′剖面(圖4b, c)顯示在鄂爾多斯地塊與山西斷陷帶2個構造單元之間的莫霍面并沒有大的起伏變化; 而AA′剖面(圖4a)顯示出明顯的莫霍面起伏變化。山西斷陷帶下面有明顯的地幔上隆, 上隆量達4~10km, 莫霍面隆起區(qū)位于臨汾盆地凹陷的正下方, 而H-κ掃描疊加結果也表明鄂爾多斯地塊的地殼厚度明顯大于呂梁山區(qū)以及山西斷陷帶, 這個現象可能是華北克拉通被破壞造成的淺部效應在2個構造單元中的體現。EE′(圖4e)為一條SN向的跨越鄂爾多斯地塊與山西斷陷帶的CCP疊加剖面, 從圖中可以看出, 山西斷陷帶的莫霍面呈現出明顯的不連續(xù)性, 位于太原盆地與臨汾盆地之間的靈石、 霍州區(qū)域的地殼較薄, 地幔上隆6~14km。對于山西斷陷帶的形成機制而言, 分析認為斷陷帶是由于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拉張應力造成地幔上涌、 地殼減薄, 巖石圈被拉張, 從而使地表下沉形成斷陷帶。

        圖 4 研究區(qū)6條CCP疊加剖面Fig. 4 Six CCP stacking profiles in the study area.a AA′剖面; b BB′剖面; c CC′剖面; d DD′剖面; e EE′剖面; f FF′剖面

        對研究區(qū)范圍內的H-κ掃描結果進行統(tǒng)計, 得到如圖 5 所示的華北克拉通中、 西部地區(qū)地殼厚度與波速比分布范圍統(tǒng)計圖。統(tǒng)計結果顯示: 華北克拉通中、 西部地區(qū)臺站下方地殼厚度變化范圍大致為30~47km, 其中大部分臺站下方地殼厚度為41~45km; 臺站下方的波速比為1.63~2.09, 且以1.76~1.84為主。為了直觀地顯示研究區(qū)的地殼厚度、 泊松比及波速比分布特征, 將表1 的結果繪制于如圖 6 和圖 7 所示的平面上。

        圖 5 華北克拉通中、 西部地區(qū)的地殼厚度與波速比分布范圍統(tǒng)計Fig. 5 Distribution of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圖 6 單個臺站下方的地殼厚度Fig. 6 Thickness of crust under a single station.

        圖 7 a 單個臺站下方的泊松比; b 波速比圖Fig. 7 Poisson’s ratio(a) and VP/VS (b)under a single station.

        從圖 6 可以看出, 本研究所采用的臺站數量比以往研究更多、 臺站間距更小。從表1 及圖 6 可以看出, 不同構造單元間的地殼厚度差異較大, 且從西向東具有逐漸減薄的橫向變化, 與已有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Xuetal., 1992; Heetal., 2003; 唐有彩等, 2010)。研究表明, 鄂爾多斯地塊的地殼較厚, 為37~47km, 太行山隆起區(qū)域的地殼厚度為33~44km, 研究區(qū)東邊緣華北平原的地殼最薄, 為30~33km, 山西斷陷帶的地殼厚度介于鄂爾多斯地塊及太行隆起之間。

        3.3 地殼的泊松比及其組成

        Christensen(1996)通過大量的巖石物理實驗提出泊松比與巖石SiO2的含量呈反比關系, 因此, 泊松比的變化可以反映地殼巖石組分的變化。研究表明, 對于下地殼巖石組分而言, 泊松比<0.26時反映地殼巖石由酸性成分組成; 當0.28>泊松比≥0.26時, 表示地殼巖石由中性成分組成; 當泊松比≥0.28時, 表示地殼巖石由基性成分組成(Zandtetal., 1995)。從H-κ掃描疊加結果(表1)與臺站下方地殼泊松比與波速比分布信息(圖 7)可以看出, 在研究區(qū)鄂爾多斯地塊中地區(qū)(109°~110.9°E)地殼泊松比偏低(0.23~0.29), 但在鄂爾多斯地塊與山西斷陷帶的交界處泊松比的分布并不均勻, 變化較大(0.20~0.29); 太行隆起處臺站下方的波速比值介于1.68~1.96, 泊松比值在0.23~0.32之間; 山西斷陷帶臺站下方的波速比值介于1.72~1.92之間, 平均值為1.81, 泊松比值在0.25~0.31之間, 與兩側的地質單元相比, 山西斷陷帶區(qū)域顯示出較高的泊松比值。泊松比結果表明研究區(qū)地殼的巖石組分較為復雜, 鄂爾多斯地塊中部地區(qū)(109°~110.9°E)地殼的巖石組分以酸性成分為主; 鄂爾多斯地塊與山西斷陷帶的交界地殼巖石組分以酸性和基性巖石為主; 山西斷陷帶的巖石組分以基性成分為主。對山西斷陷帶周邊幾個臺站而言, 38°N以北臺站下方地殼的泊松比比南部大, 高于0.26, 達0.3以上; 以南區(qū)域的泊松比低于0.26, 僅1個臺站(14890臺)出現高于0.26的情況, 這可能是因為斷陷帶內沉積層較厚, 個別臺站的接收函數質量較差,H-κ掃描結果誤差較大所致。

        泊松比和地殼厚度之間也存在一定關系, 二者在不同的地質單元表現出不同的依賴關系, 了解這種依賴關系有助于我們對地殼構造演化過程的理解(嵇少丞等, 2009; 趙延娜等, 2017)。通過對研究區(qū)不同構造單元內的地殼厚度以及其波速比進行統(tǒng)計, 得到如圖 8 所示的波速比與地殼厚度之間的相關關系。其中, 鄂爾多斯地塊參與統(tǒng)計的臺站個數最多, 為77個; 山西斷陷帶參與統(tǒng)計的臺站個數最少, 為12個; 太行隆起區(qū)域參與統(tǒng)計的臺站個數為45個。臺站的數量可以說明統(tǒng)計結果的可靠性。如圖 8 所示, 3個構造單元內部地殼整體的波速比隨著地殼厚度的增加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小。

        圖 8 波速比與地殼厚度的相關性Fig. 8 The correlation of VP/VS and the crustal thickness.

        區(qū)域布格重力異常是構造歷史演化的 “活化石”, 其異常特征具有明顯的分塊結構特征(陳石等, 2011)。根據已有的布格重力異常資料(馬宗晉等, 2006; 唐新功等, 2008; 石嵐等, 2017)可知, 太行隆起的西部地區(qū)整體呈現出負的布格重力異常, 太行隆起的東部地區(qū)整體呈現出正的布格重力異常值, 這與本研究所得到的研究區(qū)地殼厚度的分布特征一致。

        4 討論

        對從各個臺站遠震記錄中提取的接收函數進行H-κ掃描疊加以及共轉換點(CCP)疊加成像, 均得出了一致的結果: 鄂爾多斯地塊內的地殼厚度為37~47km, 且莫霍面較為平坦; 山西斷陷帶的地殼厚度為34~46km, 而莫霍面并不連續(xù), 在臨汾盆地凹陷的正下方, 莫霍面呈現出明顯的上隆(4~10km)。鄭州—臨汾—靖邊的DSS剖面也表明, 在山西斷陷帶的臨汾盆地地區(qū)也有明顯的莫霍面上隆現象(祝治平等, 1994), 推斷山西斷陷帶的形成與地幔物質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區(qū)域構造運動角度而言, 早期西太平洋俯沖的作用所產生的拉張應力造成地幔上涌、 地殼減薄、 巖石圈被拉張, 從而使地面下沉形成斷陷帶。

        在研究區(qū)內, 鄂爾多斯地塊內的波速比分布并不均勻, 其中109°~111.5°E區(qū)域內地殼的泊松比介于0.23~0.29, 而鄂爾多斯地塊與山西斷陷帶的交界處泊松比為0.20~0.29, 呈現出明顯的過渡特征。山西斷陷帶下方的上地幔物質上涌導致其泊松比要比其兩側的山區(qū)高。從整體上來看, 研究區(qū)的泊松比分布以111.5°E為界, 東側泊松比值較高, 西側相對較低。115°E西側為鄂爾多斯地塊, 其泊松比<0.26(VP/VS=1.75), 該地區(qū)的地球物理資料(陳九輝等, 2005; 陳凌等, 2010; 唐有彩等, 2010)顯示, 該地塊具有穩(wěn)定古老地塊特征, 地殼結構相對簡單, 因而顯示出相對較低的泊松比特征。111.5°E以東依次為山西斷陷帶、 太行隆起區(qū)和華北平原, 山西斷陷帶附近及華北平原地區(qū)顯示出較高的泊松比, 約達0.32, 這一方面可能是受到了沉積層的影響, 另一方面與山西斷陷帶的構造背景有關: 斷陷帶下方地殼受上涌的地幔物質影響, 可能存在部分熔融或地幔中的基性物質, 導致泊松比較高。山西斷陷帶北部的高熱流觀測結果顯示, 山西斷陷帶處于較高的地溫場(吳乾蕃等, 1988), 大同火山區(qū)也在該區(qū)域。深地震測深研究成果表明在大同附近10~20km的深度范圍存在P波速度為6.1km/s的低速體(段永紅等, 2015), 推斷在山西斷陷帶內38°N以北區(qū)域的地殼中存在部分熔融物質, 故呈現出低速特征; 而38°N以南泊松比值較高, 地殼結構仍然保持著穩(wěn)定地殼的一些結構特征, 這與王霞等(2019)通過背景噪聲成像得出的結論比較一致。邢集善等(1991)認為在38°N緯線附近古縫合帶北部的晉北(軟塊)的巖石圈厚75~80km, 而晉南(硬塊)的巖石圈厚100~120km。此外, 唐有彩等(2010)利用接收函數的研究結果揭示太行山北段下地殼出現部分熔融, 而南段仍保持穩(wěn)定(北段泊松比>0.3, 南段泊松比為0.25~0.26), 其南、 北2段正經歷著不同的地質過程。山西斷陷帶地處印度板塊、 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的區(qū)域, 是中國東、 西部大地構造的分界帶和解耦帶, 也是鄂爾多斯、 華北等構造塊體差異運動的調節(jié)帶, 構造比較復雜。 山西斷陷帶南、 北2個區(qū)域的地殼構造和物質組成有差異, 可能是與山西斷陷帶不均勻沉降有關, 關于其動力學過程需要更多的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嵇少丞等(2009)提出了泊松比與地殼厚度相關性的流變學構造模式, 認為在構造伸展作用下, 隨著地殼整體厚度減少, 具有深大斷裂或剪切帶的區(qū)域內部可能發(fā)生上地幔部分熔融的現象, 導致玄武巖漿底侵到其上方的深部地殼, 使地殼內基性巖的比重增加。研究區(qū)內部3個不同構造單元的地殼平均波速比隨著地殼厚度的增加而減小, 與山西斷陷帶內部存在上地幔部分熔融的現象一致。

        5 結論

        本文基于華北地區(qū)150個臺站的最新數據提取了P波接收函數, 并利用H-κ掃描疊加法以及CCP共轉換點疊加法獲取了研究區(qū)臺站下方的地殼厚度和泊松比, 所得結果反映了鄂爾多斯地塊與山西斷陷帶不同構造單元的地殼結構。

        接收函數的H-κ掃描疊加法與CCP共轉換點疊加法得到的結果顯示, 鄂爾多斯地塊內的地殼厚度為37~47km, 且莫霍面較為平坦; 山西斷陷帶的地殼厚度為34~46km, 而莫霍面并不連續(xù), 在臨汾盆地凹陷的正下方, 莫霍面呈現出明顯的上隆, 上隆量達4~10km。鄭州—臨汾—靖邊DSS剖面也表明, 在山西斷陷帶的臨汾盆地地區(qū)存在莫霍面上隆的現象(祝治平等, 1994), 二者有一致的結論。推斷山西斷陷帶的形成與地幔物質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區(qū)域構造運動的角度來看, 早期西太平洋俯沖的作用所產生的拉張應力造成地幔上涌、 地殼減薄、 巖石圈被拉張, 從而使地表下沉形成斷陷帶。

        鄂爾多斯地塊內的波速比分布并不均勻, 其中109°~111.5°E區(qū)域內地殼的泊松比介于0.23~0.29, 而鄂爾多斯地塊與山西斷陷帶交界處的泊松比為0.20~0.29, 呈現出明顯的過渡特征。山西斷陷帶下方的上地幔物質上涌導致其泊松比比兩側的山區(qū)更高。整體看來, 研究區(qū)的泊松比分布以111.5°E為界, 其東側泊松比值較高, 而西側相對較低。115.5°E西側為鄂爾多斯地塊, 其泊松比<0.26(VP/VS=1.75), 表明該地塊具有穩(wěn)定古老地塊特征, 地殼結構相對簡單, 因而顯示出相對較低的泊松比。研究區(qū)111.5°E以東依次為山西斷陷帶、 太行隆起區(qū)和華北平原, 山西斷陷帶附近以及華北平原地區(qū)顯示出較高的泊松比, 約達0.32。這一方面可能是受到沉積層的影響; 另一方面與山西斷陷帶的構造背景有關: 斷陷帶下方地殼受上涌的地幔物質影響, 可能存在部分熔融或地幔中的基性物質, 導致泊松比較高。推斷山西斷陷帶內38°N以北區(qū)域的地殼中存在部分熔融物質而呈現出低速特征, 而38°N以南區(qū)域的泊松比值較高, 地殼結構仍然保持著穩(wěn)定地殼的一些結構特征。

        通過與該區(qū)域已有的布格重力異常資料進行對比可知, 研究區(qū)地殼厚度的分布特征與太行隆起東、 西部地區(qū)分別呈現出正、 負的布格重力異常分布特征一致。研究區(qū)內不同構造單元內的地殼厚度以及波速比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 3個構造單元地殼的波速比隨著地殼厚度的增加均呈現不同程度的減小, 根據嵇少丞等(2009)提出泊松比與地殼厚度相關性的流變學構造模式, 反映出山西斷陷帶內部可能存在上地幔部分熔融的現象。

        山西斷陷帶地處印度板塊、 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的區(qū)域, 是中國東、 西部大地構造的分界帶和解耦帶, 也是鄂爾多斯、 華北等構造塊體差異運動的調節(jié)帶, 構造比較復雜。 山西斷陷帶南、 北2個區(qū)域的地殼構造和物質組成存在差異, 可能與山西斷陷帶的不均勻沉降有關, 了解其相關的動力學過程需要基于更多資料開展進一步綜合研究。

        致謝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震科學探測臺陣數據中心”為本研究提供了地震波形數據(doi: 10.12001/ChinArray.Data); 審稿專家對本文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欧美两根一起进3p做受视频| 亚州无吗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成人av一区| 欧美黑人xxxx又粗又长|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日韩精品久久伊人中文字幕|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的视频网站 | 亚洲黄片av在线免费观看| 可免费观看的av毛片中日美韩|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在线综合网| 成人性生交c片免费看| 一个色综合中文字幕人妻激情视频| 久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品爱|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蜜桃| 伊人久久综合无码成人网| 少妇高潮潮喷到猛进猛出小说| 奇米影视久久777中文字幕| 日本在线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av乱码二区三区涩涩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久久成人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女同恋中文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高清理伦片a|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91精品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蜜桃高清视频在线看免费1| 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7性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不卡av片免费观看| 亚洲福利天堂网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六月丁香色婷婷综合久久| 色欲网天天无码av|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