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杰
隨著全球化和國際文化交流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翻譯活動的重要性以及艱巨性也不斷加大。翻譯中最復雜的部分往往在于那些用外語無法直接翻譯、在另一種文化中找不到對應表達,甚至完全不存在的部分。我們發(fā)現,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往往通過文化負載詞顯現出來。雖然學界至今尚無有關這類特殊詞匯的正式定義與分類,但越來越多的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義。
國際著名翻譯理論家莫娜·貝克(Mona Baker)認為,“源語言里很多詞語的意義在目的語里不盡相同,甚至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往往會給來自目的語文化的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難。這些詞語有時是抽象的,如涉及某地宗教信仰或傳統習俗的;有時是具體的,如某一地方的特色飲食。這些蘊含一定文化概念的詞匯就是文化負載詞”①Mona Baker,InOther Words:ACourse book onTransl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p.21.。我國翻譯理論家廖七一對文化負載詞的定義為:“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②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32頁?!薄8鶕鲜鲋型獯硇詫W者對文化負載詞的理解與定義,不難發(fā)現,文化負載詞的突出特點是:蘊含一定文化概念、為某種文化所特有。這種獨特性和唯一性致使一些詞語在譯入語中往往缺少對應的表達方式,造成了不可譯性,成為翻譯的難點所在。
文化負載詞的分類也沒有固定標準,很多學者通過對文化的分類來劃分文化負載詞③程時青:《從關聯理論角度分析〈京華煙云〉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8頁。。其中認可度較高的是尤金·奈達(EugeneNida)和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的兩個版本。奈達將文化分為五大類,即(1)生態(tài)文化、(2)宗教文化、(3)物質文化、(4)社會文化、(5)語言文化④Eugene Nida,―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Problems”,Word,1945,1:2,p.196.。紐馬克在《翻譯教程》中對文化負載詞進一步分為五類,即(1)生態(tài)文化、(2)物質文化、(3)社會文化、(4)制度、風俗文化,和(5)肢體語言與習慣⑤Newmark P.,A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95.。不可否認,上述分類在實踐過程中難免會有相互重疊的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重點在于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得到翻譯方面的經驗和啟示,故不對其分類做深入探討。為了研究的便利,筆者以上述分類為基礎,結合《西游記》的內容特點,在后文中把文化負載詞分為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五大類。
《西游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作者吳承恩以唐僧師徒西天取經這一歷史故事為線索,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引人入勝的神話世界,折射出當時的世態(tài)人情和社會現實。 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游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日、朝、越等文種⑥王麗娜:《〈西游記〉外文譯本概述》,載《文獻》1980年第4期,66頁。。其中,較早的法語片段譯文的譯者是十九世紀中葉的西奧多·帕維(Théodore Pavie)。他譯有第九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LeBonze Kay-Tsang sauvé des eaux)、第十回《老龍王拙計犯天條,魏丞相遺書托冥吏》及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還魂,進瓜果劉全續(xù)配》(LalégendeduRoi desDragons,histoire bouddhique),分別發(fā)表于法國《亞洲學報》(Le Journal asistique)第九期與第十期,之后收錄于他編譯的《中國短篇 小 說 集 》(Choix de contes et nouvelles traduits duchinois),1839年由邦雅曼迪普拉出版社(Benjamin Duprat)出版;喬治-蘇利埃-德·莫朗(GeorgeSouliédeMorant)翻譯了第十回、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像化金蟬》,收錄于他編譯的《中國文學評論》(Essai sur lalittérature chinoise),1924年由法國水星出版社(Mercurede France)出版;徐仲年在其編譯的《中國詩文選》(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des origines ànos jours)中摘譯了《西游記》的兩段譯文:《孫猴的變化》(Lestransformationsdu singe-bonze souen,即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摘譯)和《火焰山》(LaMontagne Enflammée,即第六十一回《豬八戒助力敗魔王,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摘譯),1932年由徳拉格拉夫出版社(Delagrave)出版;此外,在1933年巴黎維加岀版社(Véga)出版的《中國小說概論》(Le romanchinois)中,吳益泰對《西游記》第六回作了摘譯。
至于譯本,喬治-蘇利埃-德·莫朗譯有百回選譯本《猴子與豬,中國魔幻歷險記》(Le Singe et le Pourceau;aventuresmagiqueschinoises),由巴黎汽笛出版社(àla Sirène)于1924年出版,是出現最早的較為系統的《西游記》法文譯本;喬治·德尼凱(George Deniker)的節(jié)譯本Le Singe pèlerinoule Pèlerinage d’Occident根據亞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英譯本《猴》(Monkey)所譯,1951年由法國帕約出版社(Payot)出版;另一部節(jié)譯本《西游記,或西方旅行記》(Si Yeou Ki,ou Le VoyageenOccident),譯者是路易·阿弗諾爾(Louis Avenol),1957年由巴黎塞伊出版社(Seuil)出版,書中有關宗教、地名、人名等專有名詞多采用上海遠東法文學校的譯名,譯文多釆用意譯,并附有不少注釋①同上,72頁。;安德烈·雷威安(AndréLévy)的譯著《西方漫游記》(La Pérégrinationversl’Ouest)是目前最完整、最忠實于原著的法語全譯本,1991 年由巴黎伽利瑪出版社(Gallimard)出版,收錄于法國七星文庫(Collection dela Pléiade)。由于本文涉及的文化負載詞范圍較廣,故主要采用譯本作為案例來源。在上述四個譯本中,喬治-蘇利埃-德·莫朗的作品目前只能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獲取館藏信息,國內尚未有途徑獲得。故本文將以其余三部譯本為基礎對譯文進行對比分析,探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物質文化是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為滿足自身生存發(fā)展需要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產品,以及以此為基礎產生的文化。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飲食、服飾、工具、建筑、交通等。例1:葷酒②吳承恩:《西游記》。長沙:岳麓書社,2015,165頁。
雷譯:viande et vin①André Lévy, La Pérégrinationvers l’Ouest.Paris:Gallimard,1991, p.353.
阿譯:la chair de poisson②Louis Avenol, Si Yeou Ki ou Le Voyage enOccident.Paris:Seuil,1957, p.175.
德譯:levin③George Deniker, Le singe pèlerinou le pèlerinage d’Occident (Si-yeou-ki). Paris: Payot,2004, p.155.
戒酒是佛教的五戒之一。佛教認為,飲酒會給個人身心造成種種傷害,不利于靜修和禪定。然而,《西游記》中經常出現俗世中人勸出家人飲素酒的場景,又是為何呢?其實,僧家所謂素酒和普通酒并無本質上的區(qū)別。從效果上來說,素酒就是不會使飲者沉醉亂性的酒;從品性上說,就是酒精較低,沒有過強刺激性味道的酒。④關于素酒和葷酒,參閱周巖壁:《想不到的〈西游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81-89頁。此處,雷威安將葷酒理解成了“葷食”和“酒”,出現了誤譯;阿弗諾爾譯成了“魚肉”,出現了誤譯;德尼凱則正確譯出了真實含義。我們還注意到,后者在提及“素酒”的其他章節(jié)中,采用了如“ce vin n‘est pasfort”(此酒不烈)(Deniker:123)這樣的表述,巧妙地將素酒與葷酒區(qū)別開來。由此可見,對于具有相反意義的詞語和表達,譯者可以采用意譯法,將原文意義化于行文之中,避免直譯帶來的突原文兀之感。
例2:如意金箍棒(吳承恩:22)
雷譯:baton de bon-plaisir cercléd‘or(Lévy:61)
阿譯:fléau cercléd‘or,docile au désir(Avenol:25)
德譯:baton magique à pommeaux d‘or(Deniker:37)
如意金箍棒在原著中本為一塊“神珍鐵”,在使用時可以如悟空心意,粗細長短隨意變化,因而也叫做如意金箍棒。實際上,“神珍”和“如意”都直指“心性”: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所作《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有云:“至誠冥感,神珍顯會”,可知“神珍”是與個人心性密切相關之物;《五燈會元》卷十二《靈隱德章禪師》有《心珠歌》云:“心如意,心如意,任運隨緣不相離。但知莫向外邊求,外邊求終不是……”因此,從佛教禪宗“心”論來看,如意金箍棒“本為‘神珍’,用為‘如意’”,二者本質上都是“心”的別稱。⑤關于“神珍”和“如意”與“心”的關系,參閱杜貴晨:《說如意金箍棒》,載《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2期,62-63頁;李洪武:《論〈西游記〉中金箍棒的傳統文化內涵》,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111-114頁。
雷譯不僅在形式上保持獨立和完整,在內容上也準確無誤。阿譯使用“fléau”作為中心詞,“fléau”是一種叫做“連枷”的收割工具,由兩段大的棍子組成;而“fléau d‘armes”則是一種名叫“狼牙鏈錘”的中世紀武器,棍子的一頭栓有長鐵鏈和鐵球。顯然,這種工具與金箍棒在外形和用途方面不盡相同,該譯文對金箍棒這一重要武器的再現并不完全準確。德尼凱使用的中心詞為“baton magique”(魔棒),該譯文雖然突出了金箍棒可以任意伸縮變化的神奇魔力,但忽視了它與孫悟空“心心相應”和“心性合一”的隱性內涵,添了魔力卻失了佛性,沒有傳遞出原文的文化深意,略存遺憾。對于文學作品中的重要物件來說,名字本身往往帶有深層含義,如何既傳達其本質又不失其神韻,需要譯者對其背后的文化來源好好做一番研究。
社會文化主要指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在非物質層面創(chuàng)造的文化,在包括風俗禮儀、人物稱謂、社會階層、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例3:弼馬溫(吳承恩:30)
雷譯:letitred‘épizoologue(Lévy:74)
阿譯:la charge de Ministre desChevaux(Avenol:34)
德譯:Pi-ma-wen(Deniker:46)
“弼馬溫”是玉皇大帝賜給孫悟空的官銜,它實際上源于中國古代的“猴馬民俗”①關于“弼馬溫”的詳細淵源,參閱姜榮剛:《“弼馬溫”淵源新辯——兼論中國古代猴馬民俗與〈西游記〉小說的創(chuàng)作》,載《文化遺產》2019年第5期,80-87頁;林憲亮:《孫悟空官職——弼馬溫考》,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1期,133-137頁。。早在漢代,“猴子宜馬”的觀念就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認同;東晉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猴子能治馬病”的說法(“養(yǎng)馬者,多畜之廄中,任其跳躍,可辟馬病”②陳淏子:《花鏡》。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62,428頁。);至宋代,一般家庭馬廄畜猴已經較為普遍;明代初中期依然如故。與吳承恩所處年代相去不遠的謝肇淛曾說:“置狙于馬廄,令馬不疫?!段饔斡洝分^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蓋戲詞也?!雹壑x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173頁。因此,現代許多學者也認為“弼馬溫”是“避馬瘟”的諧音轉變,符合當時的民俗實際和原著中作者對“猴馬民俗”繼承的體現。另有一種說法是,依據《現代漢語辭典》,“弼”有“輔佐,輔助”之意;而“溫”的第六條解釋為“中醫(yī)對熱病的統稱”。因此,“弼馬溫”就有“幫助馬匹遠離瘟疫”之意。但無論哪種見解,都是基于“猴子能治馬病”這一民俗。
雷譯“épizoologue”指的是治療動物流行病的人,該詞的使用說明譯者對“猴子能治馬病”這一隱含的民俗文化有所注意,但尚存遺憾:其一,“弼馬溫”一詞不甚高雅,略顯粗俗,而“épizoologue”指的是具有一定技能的專業(yè)人士,相比之下失去了原文“俗”的意味;其二,玉皇大帝安排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管理馬匹,實為大材小用,是有意羞辱悟空之舉,他所封賜的“弼馬溫”頗具戲謔和嘲諷之意,但譯文無法將其完全傳達出來。不過,譯者在附錄中對此進行了詳細說明,彌補了這一缺失。阿譯向讀者交代了悟空在天宮里所擔任的實際職務,但并沒有將深層文化內含表現出來。德譯則采用了音譯法,放棄了所有文化信息,不利于讀者了解中國文化,從而理解作者真實用意。
例4:醫(yī)官道:“皇上脈氣不正,虛而又數,狂言見鬼,又診得十動一代,五臟無氣,恐不諱只在七日矣。”(吳承恩:90)
雷譯:Le pouls de l‘empereur n‘est pas normal, à la fois faible et rapide. Il divague et voit des fant?mes. J‘ai également constaté un temps d‘arrêt tous les dix mouvements et un manque de souffle dans les cinq viscères. (Lévy:183)
阿譯:Sa Majestéest malade; son pouls n‘est pas régulier : il est faible et rapide, et il s‘arrête après chaque neuvième battement. Aussi Sa Majestédélire-t-elle et a-t-elle des hallucinations.(Avenol:98)
德譯:Le pouls de Sa Majesté est irrégulier,dit lemédecin,il marque des arrêts, puis bat précipitamment. Sa Majesté divagueet parled‘un fant?mequ‘Elle aurait vu.Il n‘y a point d‘humeur dans les cinq viscères.(Deniker:105)
在中醫(yī)理論中,常見的病理脈象有28種。其中,數脈是指頻率較高的脈象,多見于熱癥,還可見于氣血不足的虛癥;虛脈是指跳動無力的脈象,“數而虛多”是因為陰血虧虛。①李東燦:《中醫(y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105-106頁。因此,雷威安和阿弗諾爾用“faible”和“rapide”來翻譯“虛”和“數”是較為準確的。動脈的脈象特點是同時見有短、滑、數三種脈象的特點,應指如豆粒動搖,搏動的長度短且有力,常見于驚恐和疼痛;而代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勢較軟弱,脈率不齊,表現為有規(guī)則的歇止,歇止的時間較長,多見于臟氣衰微,疼痛等。②同上,109-110頁。因此,“十動一代”就是指十個動脈中有一次代脈。雷譯“un tempsd‘arrêt touslesdix mouvements”(每十次就停止一次)與阿譯“il s‘arrêteaprèschaqueneuvièmebattement”(第九次跳動后就停止)在意義層面準確無誤。而德譯用“il marquedesarrêts, puis bat précipitamment”譯“虛而有數”和“十動一代”,意譯程度較高,未能將中醫(yī)對脈象的細致研究和劃分呈現給讀者,中醫(yī)的博大精深不能得到彰顯,實屬遺憾。
“氣”是中醫(yī)學中常見的概念,現代中醫(yī)教材和辭典經常概括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或是“具有很強活力的物質”。但也有學者提出,應沿用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和歷程去重新理解,“氣不等于物質,而是表明一切物質運動的范疇。即‘氣是物質運動之象’”,這與西方哲學和現代科學中的“氣”有著本質上的不同③參閱陳曉東,李婷:《試析對中醫(yī)之“氣”的理解中的思維方式》,載《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1-4頁。。從這個意義上看,雷威安將其翻譯成“souffle”(氣,氣息,呼吸)顯然是不妥的。德尼凱使用了“humeur”一詞,在醫(yī)學術語范疇中,該詞雖有“體液”之意,但仍屬于物理學意義,和中醫(yī)學的“氣”相去甚遠。
制度文化指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建立的一系列用以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和總結自然規(guī)律的規(guī)范和準則,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等等。例5①德尼凱未翻譯該部分。: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后,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吳承恩:1)
雷譯:Car il para?t que pour l‘universun cycle fait cent vingt-neuf millesix centsans.Si l‘on le divise en douze moments correspondant aux rameaux terrestres des rat, b?uf, tigre, lièvre, dragon, serpent, cheval, mouton, singe, coq, chien et porc, la durée de chaque moment doit être de dix mille huit cents années. En voici la succession dans le cadre d‘une journée terrestre : à l‘heure du rat se lève l‘influx solaire, à celle du b?uf chante le coq, à l‘heure du tigre se cache la lumière, à l‘heure du lièvre le soleil sort, l‘heure du dragon vient après le repas ; on est prêt à se mettre au travail à celle du serpent ; le soleil est au zénith à l‘heure du cheval et décline vers l‘ouest à la suivante ; on se restaure à l‘heure du singe et, à celle du coq, le soleil se couche ; le crépuscule tombe à l‘heure du chien et l‘homme se repose à celle du cochon. (Lévy:7)
阿譯:Tseu, Tch‘eou, Yin, Mao, Tch‘eng, Sseu, Wou, Wei, Cheng, Yeou, Siu et Hai. Il faut savoir que ces signes sont également des signes horaires et commandent successivement : la cessation de l‘activité, le chant du coq, l‘aube, le lever du soleil, le repas du matin, le début des travaux, le passage du soleil au méridien, son abaissement vers l‘ouest, son déclin et le repas du soir, le crépuscule, la tombée de la nuit, l‘immobilisation du sommeil. (Avenol:3)
我國古代采用干支紀法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就一晝夜而言,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等于兩小時,只用十二地支來記錄,即以夜晚11 時至次日1時為子時,1時至3時為丑時,如此類推。另一方面,十二地支經常與十二生肖相配: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對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和內含,學界至今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十二生肖與干支之間的關系更不能簡單地劃等號。有學者提出:“屬相和干支之間沒有什么內在聯系。從表面上看,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僅其數序相同,但內容卻完全不相及?!雹谔茲h良:《談天干地支》。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47頁。
雷譯采用十二生肖替代十二地支的譯法。其優(yōu)點在于,相比音譯,動物名稱是普通人皆所熟悉之物,便于讀者接受,且富有趣味性;其缺點在于,十二生肖不能簡單等同于十二地支,表述不甚嚴謹。值得注意的是,譯者在注釋中對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對應關系做了簡單介紹,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文化信息的傳遞。阿譯則采用了音譯法,并將十二時辰所對應的時間特點以名詞列舉的形式呈現,使譯文簡潔高效,對于專有名詞的翻譯而言具有穩(wěn)定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其缺點在于,譯者沒有對這一文化現象做出任何說明,使得譯文稍顯突兀,在傳遞文化信息方面顯得不如雷譯那樣充實和豐富。因此,在處理約定俗成的文化負載詞時,譯者仍需做好充分的調查和研究,探究文化根源和相互聯系,避免類似情況的發(fā)生。
例6:那老君到兜率宮,將大圣解去繩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爐中……原來那爐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他即將身鉆在“巽宮”位下,巽乃風也,有風則無火,只是風攪得煙來,把一雙眼熏紅了……故喚作火眼金睛。(吳承恩:55)
雷譯:Au fait,les huit trigrammes correspondent à des compartiments :Singet s‘était glissédans celuiappeléXunqui correspond au vent. Or, s‘il y a du vent, il ne saurait y avoir du feu…(Lévy:134)
阿譯:Il faut savoir quelefour en question était fait desHuit Trigrammes, qui sont : K‘ien, signe du Ciel, — K‘an, signe de l‘eau, — Ken, signe des montagnes, — Tchen, signe du tonnerre, — Souen, signe du vent, — Li, signe du feu, — K‘ouen signe de la terre, — et Touei, signe de l‘eau météorique.Le Grant Saint seglissa dansle signe Souen, qui domine le vent. (Avenol:58)
德譯:Or,cecreuset,était formédehuit compartiments correspondant aux huit trigrammes.Le Singese blottit dansceluidu trigrammesouen.Carsouencorrespond au vent et le vent éteint le feu.(Deniker:75)
八卦是易學的基礎。在八卦文化中,卦的基本單位是陽爻(—)和陰爻(- -),卦象都是由陰爻和陽爻組成的符號,具體來說就是由三個爻自下而上排列成的記號,如乾卦,就是由三個陽爻組合而成(?)。在法語中,“trigramme”一詞本指由三個字母構成一個音節(jié)的三字母詞,與八卦符號的構成形式相吻合。在翻譯八卦時,雷威安和德尼凱都選擇了刪減法,沒有譯出具體的八卦名稱,只給出了“l(fā)es huit trigrammes”這樣一個整體概念,保證了譯文的清晰簡潔。但不同的是,雷威安在附錄中對八卦的具體卦象做出了相應解釋,補充了缺失的文化內容;而德尼凱則沒有做說明,這使其譯文丟失了文化信息且稍顯突兀。阿弗諾爾采用了音譯法,且在音譯之后附加簡短的說明,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內涵,讓讀者易于理解,又省去了額外增加注釋的工作。
宗教是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精神信仰,它既是人們的心靈寄托,也構成人們社會生活的各項準則。宗教文化負載詞反映的便是與宗教相關和受宗教影響的各種理論體系、宗教儀式、宗教傳說、社會生活規(guī)范等。
例7:太白金星(吳承恩:28)
雷譯:ledieu dela planète Vénus(Lévy:70)
阿譯:T‘ai Pai Kin Sing(Avenol:33)
德譯:l‘Esprit de l‘étoilePolaire(Deniker:44)
太白金星是道教神名,起源于人類對星辰的崇拜?!对娊洝ば⊙拧ご髺|》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之句,啟明和長庚都指金星,“晨見于東方謂啟明,夕見于西方謂長庚”。另據《史記·天官書》載:“察日行以處位太白?!薄妒酚浾x》引《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將軍之象也。”由此看來,“太白”和“金星”指的都是金星這顆星辰,金星又稱太白金星,也簡稱太白或太白星。①李時人等編《西游記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522-523頁。
雷威安譯作“l(fā)e dieu de la planète Vénus”(金星之神),準確地把名字中的真實含義傳達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在西方文化中,“Vénus”(維納斯)也是羅馬神話里代表愛與美的女神的名字。從神話層面來看,直接譯為“維納斯之神”難免引起西方讀者的文化誤讀??梢?,譯者不僅需要充分掌握原語言文化,也要注意譯入語文化對譯文的解讀和接受。阿弗諾爾依舊采用音譯法,沒有進行說明,失去了原文的文化內涵;德尼凱將其譯為“北極星之神”,北極星在天文學中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極的一顆星,和金星是兩個不同的星體,此處產生了誤譯。
例8:水陸大會(吳承恩:97)
雷譯:une grande cérémoniepar l‘Eau et la Terrepour le salut desamesen peine à l‘abandon (Lévy:204)
阿譯:un grand Je?ne(Avenol:25)
德譯:unegrandemessepour lesalut de l‘ame desReprouvés(Deniker:111)
水陸法會,全稱為“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其目的是以食施、法施為手段來救度一切眾生,特別是陷于水陸之處,蒙受深重苦難的六道眾生②圣凱:《普度眾生的水陸法會》,載《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4期,39頁。。雷譯采用意譯法,將該儀式的對象和目的準確地翻譯出來。阿譯使用“je?ne”一詞來代替原文概念。法文“je?ne”的意思是“禁食,齋戒”。在基督教中,禁食的目的在于使信徒更好地默想、懺悔、禱告、潔凈自己,借此親近神并獲得屬靈經驗③李學迎,趙化民:《基督教節(jié)欲倫理研究》,載《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106頁。。由此看來,“je?ne”和“水陸法會”在目的方面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該譯文存在誤譯。相比于阿譯,德譯明確了“救度眾生”的目的,但沒有將“水陸”這一范圍表達出來。此外,他所使用的“messe”(彌撒)和“reprouvé”(被天主棄絕的人)均屬基督教文化詞匯,二者均建立在基于“人—神關系”的文化內涵④關于彌撒與“人—神關系”,參閱康志杰:《彌撒禮的文化解析》,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62頁。之上,這就從根本上偏離了原著的佛教文化本質??梢?,宗教詞匯的簡單替換易使譯文丟失原宗教文化的內涵,改變原著文化背景。因此,面對原語言文化中的宗教信仰,譯者需要放棄對自身所屬宗教的話語體系的依賴,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必要時配合以注釋進行說明。
語言文化負載詞指一種語言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表達,以及由此與其他國家和民族語言產生的各方面的差異,如語音、句法、構詞等。反映在漢語中,值得注意的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同音異義現象、以及圍繞漢字結構產生的文字游戲等。
例9:愿效犬馬之勞(吳承恩:111)
雷譯:…mais il est prêt à faire les efforts d‘une bête de somme...(Lévy:237)
阿譯:…je sollicite d‘avoir à remplir cette mission…(Avenol:121)
德譯:Je ne suis qu‘un humble clerc, dénué de tout talent, mais je suis prêt à partir pour chercher ces écritures, quelles que soient les fatigues et les difficultés de la route(Deniker:122)
成語“犬馬之勞”表示“愿意像狗和馬一樣聽憑驅使,奔走效力”,“犬馬”是古時臣子對君主,仆人對主人的一種自喻,以表忠心。雷譯采用了直譯法,“bêtede somme”法文的意思是“可以負重、用來運輸貨物的牲畜”。然而,將“犬馬之勞”翻譯成簡單又符合原文的“牲畜之勞力”未免過于直白,有刻意追求對原文的忠實之嫌;阿譯則采用意譯法,雖然總體而言信息無誤——“我請求執(zhí)行這一任務”,但其意譯程度過高,無法體現唐僧的熱忱和衷心;相比之下,德尼凱也使用了意譯法,但他將“犬馬之勞”換成了邏輯和表達上都更加符合法國讀者習慣的讓步狀語從句:“雖然可能遇到艱難險阻,但仍然要克服困難完成使命”。這樣一來不僅避免了直譯的直白生澀,而且突出了其內在邏輯,使語言更加自然平實,能夠體現出唐三藏對于西天取經的一片赤誠之心。這啟示我們,譯者可以在必要時結合上下文,使用一些表邏輯的關聯詞,以西方讀者所熟悉的邏輯關系“轉化”文化負載詞。
例10:祖師道:“……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弊鎺煹溃骸安皇沁@個性。你父母原來姓甚么?”(吳承恩:9)
雷譯:
-Quelssont tes caractères?
-Jen‘ai pas de caractère…Je n‘ai jamaiseu decaractère.
-Ce n‘est pasde ce caractère qu‘ils‘agit,maisdu caractère du nom que portait ton pèreou ta mère.(Lévy:27)
阿譯:
-Quel est le nom de ton clan?
-Jene suispasd‘un naturel emporté…
-Jenet‘interrogepas au sujet de ton caractère,s‘écria le grand ma?tre; je te demandele nom de ton clan et le nom que tes père et mère t‘ont donné.(Avenol:12)
德譯:
-Maisdis-moi,tout d‘abord,quelest tonsing?
-Je ne fais jamais preuve desing…jen‘ai pasmanifestédesing.
-Ce n‘est pas de cesing-làque je veux parler,reprit le veillard; jetedemande quelle est ta famille, quel nom elle porte.(Deniker:19)
同音異義是《西游記》中頻繁出現的語言現象,如何處理好這一特殊現象成為還原原文言語玄機、再現中式幽默和展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一環(huán)。在處理“姓”和“性”這一對同音異義詞時,阿弗諾爾和德尼凱分別在意義層面和形式層面對原文進行了保留,舍棄了形式和意義上的對等;此外,后者還將“sing”的中文含義在注釋中進行了進一步說明,某種程度上也實現了意義和形式的雙重保留。相比之下,雷威安卻更勝一籌,他巧妙地利用“caractère”一詞較為準確地譯出了“姓”和“性”這對同音異義詞:“caractère”在法語中有“文字,字母”之意,在中文語境下有“漢字”的意思,因此可以采用如“caractère du nom”這樣的表述與“姓”字對等;此外,該詞還有“性格,個性”之意,與“性”字含義相同。如此一來,一個“caractère”就兼具了“姓”和“性”的含義,這使得譯文實現同音異義效果成為了可能。然而,并非所有譯者在任何時候都能找到如此完美的解決方案,因此在必要的情況下,譯者也可以保留內容或形式其中之一,輔以適當的注釋來再現原文內容。
例11: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吳承恩:7)
雷譯:mont de la Terrasse-des-Dieux d‘un pouce carré—c‘est-à-dire le c?ur ;la grotte de la Lune penchée et des Trois étoiles (Lévy:23)
阿譯:Sur cette montagne qui porte le nom de Terrasse du C?ur, voustrouverez la caverne de la Lune et des Trois Astres(Avenol:11)
德譯:la Montagne de la Terrasse Sacrée, et il s‘y trouveunegrotte,La Grotte de la Lune Descendante et des Trois étoiles.(Deniker:17)
在悟空尋仙問道的途中,有老者指出須菩提祖師就居住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實際上,此山此洞都直指一個“心”字。對此,李安綱解釋為:“心山?!`臺’是心,穴在于脊柱,正對心臟;‘方寸’是心,像其形狀?!薄靶亩础!痹隆ǎ┫裥淖种础畞]’,‘三星’是心字三點”①李安綱:《李安綱批評西游記》上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15頁。。李卓吾也有點評:“靈臺方寸,心也?!薄靶痹孪褚还?,三星像三點,也是心。言學仙不必在遠,只在此心。一部《西游》,此是宗旨”②李卓吾:《李卓吾先生批點西游記》上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6頁。
雷譯采用直譯的方式,并指出“靈臺方寸”是“心”,但他將“方寸”注釋為“l(fā)e coeur est supposé de la dimension d‘un poucecarré;c‘est,en Extrême-Orient,lesiègedespenséesaussi bien que des sentiments,autrement dit lesupport du mental.”(1009)(心被認為有一寸見方大?。辉谶h東,心是產生思想和情感的部位,即精神的載體)。顯然,譯者對“靈臺方寸”的理解較為有限,只闡述了“方寸”與“心”的聯系,沒有看到心字與中醫(yī)靈臺穴的巧妙對應,也未對“斜月三星”作出進一步說明,漢字書寫的精妙之處也因此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阿弗諾爾和德尼凱對“靈臺方寸”都進行了意譯處理,不同的是,阿弗諾爾的譯文雖稍顯直白,但點明了“心”這一核心內涵;而后者以“sacré”(神圣的)一詞以蔽之,失掉了原著中暗藏的玄機和文化內涵,使譯文略顯乏味。此外,兩位譯者對“斜月三星洞”都采用了直譯法,且未對此作出說明。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譯者沒有發(fā)覺其中的文字游戲;另一方面,或許譯者認為前文已經點明該地名稱與“心”或宗教的微妙關系,因此后文不必重復贅述。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此處使用直譯法都使譯文失掉了文化信息,還應配合必要的注釋還原原著文化內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工作也因此頗具挑戰(zhàn)性。不同譯者對文學翻譯的不同理解和定位也決定了他們處理文化負載詞的態(tài)度:漢學家雷威安生長在中國至12歲,熟稔漢語和中國文化,譯作的完整度和準確度極高,僅注釋部分就長達145頁,在介紹中國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阿弗諾爾的選譯本多采用意譯方式,注重行文的流暢性和可讀性,對文化負載詞的重視程度不高,也存在較多的誤譯;德尼凱雖轉譯于英國漢學家亞瑟·威利的譯本,忽視了對部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和翻譯準確性,但對一些較為棘手的表達表現出靈活精妙的一面,值得后人借鑒。 總體而言,翻譯文化負載詞主要有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轉化法、替換法、刪減法,每種方法各有利弊,需根據語境靈活選擇和搭配。從內容和形式層面來看,難以兩全是常見的情況,更需要輔以不同形式的注釋做進一步介紹和說明。另一方面,除了對對象國語言和翻譯技巧的熟練掌握,深入理解對象國國家和民族文化顯得尤為關鍵。在這一過程中,譯者需要把嚴謹、廣博、耐心和細致作為座右銘,避免望文生義和模棱兩可帶來的文化誤譯,以期促進中外民族的交流和理解,從而推動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