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由地方性而世界主義的轉(zhuǎn)變機制論"/>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挪威化與去挪威化
        ——易卜生由地方性而世界主義的轉(zhuǎn)變機制論

        2021-12-06 10:19:44劉玉杰

        劉玉杰

        (閩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以易卜生、比昂松、漢姆生等為代表的挪威文學在二十世紀初被譯介到中國,作為弱勢民族文學而被廣為接受。自此,民族主義似乎成為易卜生中國讀法的潛在語境:一方面,易卜生的中國讀法銘刻了中華民族的時代性思潮,是世界易卜生研究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分支;另一方面,也應(yīng)注重易卜生的挪威讀法,懸置中國文化深厚的家國傳統(tǒng)這一前理解,站在挪威文化語境中去理解易卜生。這既可以還原出易卜生與挪威的文學、文化關(guān)系,也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國對易卜生弱勢民族文學式接受的發(fā)生學邏輯。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挪威與易卜生已是兩個緊密纏繞在一起的符號。一方面,易卜生或許是挪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另一方面,我們也因易卜生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的社會問題劇而對挪威有所了解。挪威作為易卜生戲劇、詩歌等作品中的常在性地理意象,表面看起來是靜態(tài)的文化符碼,然而實質(zhì)上卻潛藏著挪威化與去挪威化的動態(tài)變化。也即,易卜生與挪威的關(guān)系遠非單一和固定不變的,作為地方的挪威與作為浪漫主義者易卜生之間存在著交叉、重疊的親密關(guān)系,但隨著易卜生轉(zhuǎn)向世界主義,兩者也因之產(chǎn)生了疏遠、偏離。

        一、挪威化與易卜生的浪漫民族文學

        易卜生是挪威作家,被視作挪威文化、挪威文學的代表之一,何來挪威化之說?總的來說,這與歷史上挪威在政治與文化上的附屬性有關(guān),正如安東尼·史密斯所論的不均衡的族裔歷史:“一些共同體擁有豐富的文字記載的族裔歷史,而另外一些共同體對它們的歷史知之甚少,幾乎沒有他們祖先生活與活動的記錄?!麄兊幕貞泦伪?,他們的英雄模糊,他們的傳統(tǒng),即使不是和另外比較強大的鄰族傳統(tǒng)交織在一起,也會是七拼八湊、記錄不全的?!盵1]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與挪威特殊的歷史背景有關(guān),挪威存在一個長久以來非挪威化的階段,因此挪威化具有歷史必要性與合法性。挪威與斯堪的納維亞之間構(gòu)成了極具張力的關(guān)系:一方面,挪威與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共生共存;另一方面,挪威又屢遭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壓制。挪威長久以來都不具完全的獨立性,1387年到1814年間,挪威受制于丹麥的歷史被稱為“黑暗的四百年”,而1814年到1905年,挪威又一直隸屬于瑞典??梢哉f,無論是易卜生之前的時代還是他生活的時代,挪威均始終處于附屬國(且附屬于同屬斯堪的納維亞的兄弟國)的尷尬處境,誠如哈羅德·克勒曼所總結(jié)的:“在政治上挪威是瑞典的一個省,在文化上她依舊是丹麥的一個省?!盵2]

        其次,挪威文化長期以來一直受制于丹麥文化,挪威文學亦是如此。在易卜生之前的時代,挪威文學使用的語言并非挪威語,而是丹麥語,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致力于推動挪威民族文學發(fā)展的“挪威社”,其成員創(chuàng)作的愛國主義文學使用的語言是丹麥語而非挪威語,以致被丹麥作家譏諷更名為“丹麥社”才名副其實[3]。易卜生本人也用丹麥語進行創(chuàng)作,“易卜生戲劇的語言革新就與挪威民族的獨立運動有關(guān),易卜生詩體劇的語言主要是丹麥語,他創(chuàng)作散文劇的一個動機便是能在劇本創(chuàng)作中加入更多的挪威民族語言的成分”[4]。

        最后,民族國家的認同是現(xiàn)代性的重要標志之一。易卜生生活的十九世紀是歐洲民族主義的高峰,民族共同體意識高漲,民族國家的建立也成為一個民族的時代使命。青年易卜生深受當時流行于挪威的浪漫民族主義(romantic nationalism)思潮影響,先后受雇于卑爾根、奧斯陸的挪威劇院,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以挖掘挪威民族性為主旨的詩歌與戲劇。

        易卜生的挪威化民族文學主要集中于他1863年出國前創(chuàng)作的詩歌與戲劇。1851年奧爾·布爾在卑爾根建立挪威劇院,易卜生認為這是對挪威文化復(fù)興的貢獻,他的無韻詩《序:挪威劇院成立之日》就是有感于此而作:“兩年過去了距離我們第一次/從我們的舞臺聽見本土腔調(diào)。”[5](P118)《遠足去烏爾瑞肯》以卑爾根最高峰烏爾瑞肯為挪威的象征,表達了民族自豪感:“哦,古老的山地牧場!從這地勢/看你的壯麗山河……你的領(lǐng)先,超越,世界聞名?!盵5](P126)《海鷗的吶喊》是典型的挪威化詩歌,蔑視了對文學上用挪威文代替丹麥—挪威文的挪威化運動采取不認可態(tài)度的丹麥。此外,《克林根貝格慶典之歌》《哈康王的宴會廳》等詩作也從不同視角書寫了挪威化進程。

        杰爾查文指出:“他從1849年到1863年所寫的十個劇本中,有七個就是取材于挪威古代的,特別是民間的傳統(tǒng)?!盵6]事實上,即便不是挪威題材的戲劇,也往往具有強烈的挪威指向性,比如歷史劇《凱蒂琳》就是如此。尼采將凱蒂琳稱為“一個堪與凱撒比肩的浪漫主義者”[7](P67),易卜生戲劇的挪威化始于其處女劇《凱蒂琳》?!秳P蒂琳》構(gòu)筑了兩個羅馬形象:古羅馬與今羅馬。凱蒂琳的偉大目的在于喚醒民眾追求自由與民主,具體說來就是重新追求輝煌的古羅馬:“羅馬需要徹底清洗——從根本上清洗干凈/那些醉生夢死的人,我們一定要把他們喚醒?!盵8](P69)凱蒂琳身上傾注了青年易卜生的抗爭精神與自由追求。

        青年易卜生的抗爭精神延續(xù)到其真正的挪威化作品中,獲得了新的變異:易卜生雖借助挪威題材,卻并無意于返回古老挪威,而是意在喚醒挪威民眾創(chuàng)造新的挪威?!段涫口!分械呐餐瘍A向體現(xiàn)在對北部國土的重返與忠誠,已然不是重返海盜武力精神充斥的舊挪威,而是思想領(lǐng)域取得新進步的新挪威。與衰敗的南方形成對比,布蘭卡對遙遠國土挪威充滿憧憬,那里是“生動的,永不衰竭/從未經(jīng)過人手雕琢或炮制的生活/在那里,精神永遠以巖石/和海浪作為它的化身”[8](P138-139)?!吨Z爾瑪》本為貝利尼創(chuàng)作的意大利歌劇,杜雪琴認為易卜生的《諾爾瑪,或政治家的愛情》“讓貝利尼的歌劇《諾爾瑪》‘挪威化’了,并賦予其某種形式的現(xiàn)代色彩”[9]?!抖蛩固亓_特的英格夫人》具有強烈的反丹麥傾向,一開篇就拋出一個挪威問題:“你說挪威是不是一個空殼兒,好像我手里的鋼盔一樣,外面閃亮,里面被蟲子蛀得精光?”[8](P208-209)《海爾格倫的海盜》使易卜生陷入與其供職的奧斯陸劇院的論爭,而“這次論爭更加堅定地使易卜生決心成為一個挪威民族的戲劇家”[2](P20-21)。

        易卜生挪威化主題最為鮮明的作品當屬《覬覦王位的人》。劇作中的霍古恩堅持統(tǒng)一挪威:“從前挪威是一個王國,今后它必須是一個統(tǒng)一民族。從前,特隆赫姆人反對維肯人,阿格得人反對霍爾達倫人,哈勒革倫人反對索格納爾人;從今以后,大家必須團結(jié)一致,必須感覺和認識他們都是一家人!”[10](P78)斯古利作為霍古恩的反對者,對霍古恩的“國王思想”一開始以挪威史傳上未曾有過的名義加以反對,但緊接著內(nèi)心深處卻逐漸接受、認同這一思想,質(zhì)問霍古恩:“把整個民族聯(lián)合在一起——喚醒他們,使他們認識自己是一個整體!這個怪思想你是從哪兒學來的?它觸及我心,又像一塊冰,又像一把火?!盵10](P79)劇作通過斯古利對霍古恩偉大“國王思想”的認同表達出挪威化的主旨。

        浪漫民族主義為人們提供了崇高的想象場地,而社會現(xiàn)實則顯示出其十足的日常平庸。杰爾查文不無深刻地指出,對于處于浪漫民族主義與資產(chǎn)階級庸常社會之間的易卜生來講:“浪漫主義肯定文學的民族特異性,同時也是逃避資產(chǎn)階級庸俗的日常生活的手段,所以它對于那在易卜生的創(chuàng)作意識中已經(jīng)醞釀成熟的重新評價現(xiàn)實的主題是適合的。但是,當膚淺的、自我安慰的小資產(chǎn)階級世界觀從美麗的傳說的遮蓋下冒出來的時候,浪漫主義就最使易卜生難堪了,因為對于小資產(chǎn)階級世界觀來說,民族的古代事跡不過是掩蓋自己在道德上、哲學上和政治上的局限性的方便手段而已。”[6](P10)挪威化在相當大程度上,意味著以挪威的單一性視角對世界多樣性的簡化。挪威在浪漫民族主義思潮之中被有意崇高化了,這造成了對世界復(fù)雜性認知的遮蔽。思想成熟期的易卜生認識到這種傾向的危險性,對國家、民族等概念進行了不無嚴厲的批判,也構(gòu)成他思想與文學的去挪威化。

        二、斯堪的納維亞主義與去挪威化

        從字面上看,挪威是易卜生作品中的常在性地理意象,始終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事實上,易卜生的挪威有著從實存到虛化的轉(zhuǎn)變過程,這就構(gòu)成了挪威化與去挪威化的張力:挪威化是顯露的,而去挪威化是隱微的。布萊恩·約翰斯通不無見地地指出,“易卜生在戲劇中創(chuàng)造的挪威是一個想象空間,是他在時空范圍內(nèi)窮盡了詩意般想象力而虛構(gòu)出的地方”,尤其是“在其現(xiàn)實主義劇集中,在《布朗德》《培爾·金特》中,易卜生并沒有極力描繪當時挪威社會的丑惡,而是為了創(chuàng)作更深度的悲劇藝術(shù)作品,重塑了一個臆想之中的必要‘空間’”[11]。

        從易卜生個人的角度來看,如果說挪威化是民族情感認同的必然的話,那么去挪威化則是理性認知追求的必然。事實上,這一轉(zhuǎn)換遵循著從有限趨向無限的邏輯。從民族—國家概念的發(fā)生史考察,現(xiàn)代民族—國家概念往往是政治層面的建構(gòu),具有太多現(xiàn)實的考量與規(guī)劃,是現(xiàn)世世界的有限存在物,往往并不會得到追求精神卓絕境界的知識分子從始到終的認同。當追求無限性的知識分子意識到民族—國家概念的建構(gòu)性時,也是民族—國家概念出現(xiàn)合法性危機之際,知識分子從此有限性認知框架中逃逸出去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事實上,民族認同并非現(xiàn)代性的唯一模式?!霸谒羞@些和許多其他情境中,出現(xiàn)了新型的集體認同,它們常常是由那些超越了民族—國家模式、也不再針對民族—國家的運動所散布傳播的。許多這些迄今似乎‘被壓抑’了的認同——種族的、地區(qū)的、本土的、包括跨國的認同以一種得到高度重構(gòu)的方式走進了它們各自社會的中心,也常常走進了國際舞臺”[12]。易卜生走出了民族—國家的現(xiàn)代性模式,去挪威化成為首要的路徑。易卜生坦言:“對我來說要在挪威永久定居下來是幾乎不可能的。呆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比呆在挪威更讓我有家的感覺。一個具有成熟心智的人,不會再滿足于古老的民族觀念。”[13](P284)

        斯堪的納維亞主義或者說北歐認同,構(gòu)成了一種思想抉擇的緩沖區(qū),成為易卜生在挪威與歐洲乃至世界之間轉(zhuǎn)換的關(guān)鍵?!拔覀冊僖矡o法讓自己對我們所屬的政治共同體感到滿意。我相信民族意識正處于消亡的邊緣,并將被種族意識所取代。至少,這是我自己經(jīng)歷過的一種進化。我最開始的時候感到自己是一個挪威人;后來我發(fā)展成為一個斯堪的納維亞人,而現(xiàn)在我達到了條頓主義”[13](P284)。北歐為易卜生去挪威化的思想進階提供了最基礎(chǔ)而又最真切的地理經(jīng)驗。易卜生的思想經(jīng)歷著由挪威而北歐,繼而擴展至歐洲的逐漸擴大的歷程。在《克里斯替阿尼遏的兩個劇院》中,易卜生提到奧斯陸的兩個劇院,即丹麥劇院與挪威劇院,他并不認為丹麥劇院阻礙了挪威民族戲劇的發(fā)展,因為丹麥劇院建立在“挪威無論在哪個方面都無法在精神生活中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那個時期”,這是因為“它符合當時挪威民族發(fā)展的水平,沒有阻礙時機尚未成熟的、更具民族性的劇院的誕生和發(fā)展”。因而他樂于承認丹麥劇院“在我們國家里做了很多好事,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們了解了外國戲劇藝術(shù)和文學作品,從而幫助我們挪威獨立的戲劇生活創(chuàng)造了條件”[14]。易卜生常常將挪威、瑞典、丹麥三個國家看作是“三兄弟”,比如在《大橡樹》中,易卜生用大橡樹象征斯堪的納維亞的統(tǒng)一,主張三個國家應(yīng)像兄弟一般結(jié)合在一起:“向他的兄弟伸出肩膀/他們立刻合為一體,融合,聚集/像冬天的夜空北極光明亮!”[5](P11)在此意義上,易卜生是一個斯堪的納維亞主義者。

        北歐的現(xiàn)代性歷程與英、法、德等歐洲大國的現(xiàn)代性歷程盡管有著共同的社會發(fā)展背景與思想根源,但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因而有挪威學者提倡使用多元現(xiàn)代性(multiple modernity)[15]的觀念來理解斯堪的納維亞的現(xiàn)代性歷程?!半m然浪漫主義運動使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更加意識到他們之間的差別,但不少知識分子卻強調(diào)這些國家在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共同之處,因而建議進一步密切知識交流,建立更密切的政治友誼,就可使北方在歐洲發(fā)揮更大作用”[16]。具體到易卜生而言,他首先屬于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的支持者,其次才屬于強調(diào)挪威獨立性的陣營。也就是說,易卜生在認同挪威時,認同的是斯堪的納維亞文化圈內(nèi)的挪威。

        關(guān)于易卜生的這種獨特的民族認同觀念,一方面,我們必然會看到其中所蘊含的矛盾性,即易卜生對丹麥、瑞典的認同,如同對挪威的認同,甚至甚于對挪威的認同。另一方面,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兩者之間的矛盾性也具有一致性,對斯堪的納維亞的認同與對挪威的認同是一樣的,均是在民族危機之中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民族意識。比如寫于1849年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醒來吧!》一詩,副標題就是“對挪威和瑞典的兄弟的召喚”,詩人將德國侵占的丹麥領(lǐng)土視為“孕育北歐族裔的神圣土地”,認為挪威和瑞典不應(yīng)“打破北方最美好的兄弟盟”,并發(fā)出如此召喚:“你們高貴的挪威子孫/勇敢的瑞典兄弟們!抗擊為時未晚!”[5](P30-36)

        三、跨界精神與易卜生的世界主義

        易卜生對挪威有著兩方面的文化利用。首先,利用了挪威被壓制、欺凌的一面,此時他的立場是挪威認同。挪威是歷史的弱小者與受害者,她要求獨立自主、民族解放。具體體現(xiàn)在易卜生的作品中就是挪威化傾向。其次,當斯堪的納維亞受到其他國家武力沖擊時,易卜生又轉(zhuǎn)向斯堪的納維亞認同。這種地理、文化、政治范圍或小或大的雙重認同,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有不斷沖破界限、達致宏闊背景的開放式認知結(jié)構(gòu)。形成了易卜生不斷開拓認知范圍的文化心理基礎(chǔ),為他思想成熟期的世界主義提供了基本的認知結(jié)構(gòu)。

        從1864年到1891年易卜生長達二十七年之久的國外移居生涯,為易卜生世界主義觀念的形成提供了現(xiàn)實條件。意大利、德國以及猶太民族為他提供了比較的范例?!霸谕环庑爬?,易卜生提到了他現(xiàn)在獲得了‘遠離自己本國的間隔距離’,這樣就能更透徹地觀察自己的本國。非常明顯的是,他把在意大利的生活經(jīng)歷用來作為清晰的借鑒對照物來同國內(nèi)的情況相比較”[17]。生活于前現(xiàn)代社會中人,總是鑲嵌于具體的社會結(jié)構(gòu)之中。就地理空間范疇而言,個人的一切總是錨定在地方,其社會活動總是地域性活動,經(jīng)驗也總是在場的經(jīng)驗。對于非在場性,我們往往并不知曉,或者將其體認為敵對性存在。而“現(xiàn)代性的降臨,通過對‘缺場’(absense)的各種其他要素的孕育,日益把空間從地點分離了出來,從位置上看,遠離了任何給定的面對面的互動情勢”[18]。安東尼·吉登斯所論脫域機制的地理空間前提,與易卜生的國外移居經(jīng)驗是契合的。

        1885年,離別挪威十一年之久的易卜生再次短暫回到祖國,認為挪威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使她“極大地靠近了歐洲的其他國家”,但“最重要的人權(quán)仍未得到像我認為自己有權(quán)希望和期待新的國家制度所做出的那樣的保障。大多數(shù)執(zhí)政者不準許個人在任意劃定的界限之外有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因此,在這方面,在可以說我們已取得真正的自由之前,還有許多事情要做”[14](P225)。易卜生如此倚重自由精神,與他所體認到現(xiàn)實語境中大量存在的“任意劃定的界限”不無關(guān)系。而現(xiàn)代性語境中,最有權(quán)力去任意劃定界限的無疑是民族國家。烏爾里希·貝克將世界主義的對立面命名為“地域性非此即彼理論”,刻畫出地域性界限內(nèi)思維模式的簡單二元對立特性,即非此即彼:“自我必須與外人劃清并限制界限,才能使個性、政治、社會、集體、民主成為可能?;蛟S人們可以把它稱為個性的地域性非此即彼理論。這種理論用一道(精神)樊籬強制限定一個空間,目的是能夠構(gòu)建自我意識和社會一體化?!盵19]而世界主義則獲得了具有反思性立場的思維方式。易卜生具有極其強烈的跨界精神,1887年他在斯德哥爾摩慶祝會上的講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受進化論思想影響的他看到現(xiàn)時代的種種局限性,認為“可以以充分的理由把我們的時代稱作一個終結(jié),從中正發(fā)展出某種新的東西來”,精神領(lǐng)域應(yīng)有新的范疇誕生,“詩歌、哲學和宗教將融合在一起,并構(gòu)成一個新的范疇和新的生命力”[14](P228)。

        《培爾·金特》中培爾·金特的世界漫游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易卜生國外移居生涯的寫照。當有人問培爾·金特的挪威人身份時,他并不否定自己出生于挪威,但更傾向于將自己視為世界公民:“我生在挪威,但是論氣質(zhì),是個世界公民。我得感謝美國,它叫我嘗到了富有的滋味。德國最新式的學者提供給我這樣豐富的藏書。我從法國學到對衣著式樣的講究,以及我的儀表和機智的談吐。英國培養(yǎng)了我的勤奮習慣以及對個人利益的敏感。我從猶太人那里學會了忍耐。在意大利住了沒多久,就養(yǎng)成了舒舒服服的游手好閑。我一度陷入困境,可是瑞典的鋼鐵救了我一命?!盵10](P362-363)培爾·金特成為世界公民的首要條件在于他漫游世界各國的經(jīng)驗,從中汲取到了多樣性的文化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列舉的諸國之中,并沒有他的祖國挪威,卻有同屬北歐的瑞典。培爾·金特的世界公民認同,與他要當?shù)氖澜缁实鄄o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公民”是現(xiàn)實語境中的指稱,而“皇帝”不過是一種浪漫化的表述罷了,“世界”這一從屬性的修飾語反而成了表義的關(guān)鍵所在。世界何以重要?因為歷經(jīng)了世界,具有世界的眼光與經(jīng)驗,才會有金特式的自我:“它包含我頭腦中的世界,那個世界使我成為‘我’,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盵10](P364)世界是自我得以塑形的必要的物質(zhì)與精神資源。

        《皇帝與加利利人》中的“第三帝國”思想同樣體現(xiàn)出易卜生的跨界精神與世界主義。劇中人物馬克西莫斯認為,除了建立在認識之樹上的第一帝國和建立在十字架上的第二帝國外,還有一個不被人所知的第三帝國:“第三個是奧秘的大帝國,它建立在認識之樹和十字架之上,因為它對二者既恨又愛,因為它的生命源泉在于亞當?shù)臉淞郑苍诟鞲魉?。”[20]它意味著對古希臘、希伯來兩大西方傳統(tǒng)的超越。第三帝國就是跨界精神重構(gòu)的理想國度,既反對世俗政治中的民族國家,又不滿宗教經(jīng)驗中許諾的彼岸世界?!啊谌蹏皇且撞飞鸀閯?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的臨時想法,它是一種持久的觀點,甚至是一種熾熱的希望”[3](P246)?!恫祭实隆分械谋烫?、《培爾·金特》中的山妖城堡和金特王國以及《建筑師》中的橘子王國等,均可看作是第三帝國的變體。

        在易卜生從浪漫主義到世界主義的精神演變過程中,挪威是核心的言說符號,其所指與功用也隨之發(fā)生了演變。早期浪漫民族主義作品中的挪威是被崇高化的挪威,而中后期現(xiàn)實主義、象征主義作品中的挪威,事實上已被去挪威化,逐漸衍變成世界的縮影與樣本,作品的真實意圖并不在于言說地方性的挪威,而是借地方性的挪威言說世界主義。

        久久半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 | 中文字幕乱码av在线|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九九|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玩弄白嫩少妇xxxxx性| 四川丰满少妇被弄到高潮| 国产又黄又爽视频| 熟女少妇丰满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 - 百度| 国产色诱视频在线观看| av深夜福利在线|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久| 亚洲五码av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vvv|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96|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精品| 黑人老外3p爽粗大免费看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日本蜜臀| 欧美色色视频| av资源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女主播在线观看| 色欲av蜜桃一区二区三|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亚洲国产成人Av毛片大全| 亚洲av在线观看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首页|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看大片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亚欧乱色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沈先生|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在线中二区|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的|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观看麻豆| 久久AV中文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