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波
(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qū)秦巴生態(tài)保護中心 陜西 漢中 723100)
造林講究適地適樹,雷竹實生幼樹發(fā)筍多,幼竹生長快,生長量大,蒸發(fā)作用強,竹鞭生長也快,對水肥要求較高,造林地以選擇疏松、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為好。雷竹根系淺,又怕嚴寒和大風,所以,不宜選擇在高寒山區(qū)和多風的地方栽植。雷竹的竹鞭遇積水和鹽堿就會腐爛,所以,低洼積水的地方和鹽堿地都不宜選用。
雷竹林是靠地下竹鞭伸延擴展,竹鞭的伸延快慢,會直接影響雷竹林的成林成材時間,因此,造林地要全面整地,才有利于竹鞭的生長。全面整地應在造林前1 年的冬季進行,若造林地植物太高太茂,要先進行煉山或割草,然后再深翻25~30 cm,適當碎土,讓其充分曝曬風化。為減少水土流失,可將雜草和草根集中,沿山坡水平方向,每隔5~6 m,堆成一條約1 m 寬的帶。
母竹要選1~2 年生的竹株,因其所連的竹鞭一般都處于壯齡階段,鞭色鮮黃,鞭芽飽滿,鞭根健全,具有抽鞭發(fā)筍的能力,成活率高。此外,選擇母竹還要注意生長健壯,沒有病蟲害,竹枝分枝較低,大小中等,便于挖掘搬運。
一般雷竹稈基部彎曲的內(nèi)側是竹鞭所在,分枝的方向與竹鞭的走向大致平行。根據(jù)竹鞭的位置和走向,離母竹26 cm 左右挖土找鞭,按來鞭21~27 cm、去鞭33 ~ 40 cm 長度截斷,再掏空竹蔸,帶土20~ 30 kg,取出母竹。挖時要注意保護鞭芽,少傷鞭根,不要猛搖竹稈。母竹挖出后,留枝3~5 盤,削去竹梢。挖掘小雜竹可2~3 株為1 叢,大型叢生竹株或2 株(1 年生和2 年生各1 株)為1 墩,帶土10~15 kg。不論哪種母竹必須有芽帶鞭。無芽或無鞭的母竹,即使栽活,也不能抽鞭發(fā)筍,幾年后母竹老死,不能達到栽雷竹的目的。
如就近移栽母竹,不要包扎。但如果挑運或抬運母竹時,必須防止震掉所帶宿土,傷鞭芽和鞭根。遠距離運輸,要把竹蔸、鞭根和宿土一起包好扎緊,運輸途中需經(jīng)常澆水,以減少水分蒸發(fā),防止干燥,并盡量縮小運輸時間。
6.1 造林方式。雷竹最好是營造單純林,因混交林不僅會影響竹鞭伸延擴展,同時還互爭土壤肥力,以致生長不良。此外,在砍伐其它樹木時也易壓折雷竹。
6.2 造林季節(jié)。根據(jù)雷竹的習性,除三九天和三伏天外,一年四季均可栽植。但以春季和秋季最佳,因為這個時期雷竹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tài),土中竹筍生長很慢,蒸發(fā)量小,這對雷竹恢復生機有利,故栽后易于成活。無論選擇哪個季節(jié)造林,具體日期還要選雨后陰天、細雨天和寒潮過后氣溫回升的天氣栽植。
6.3 栽植的操作技術。1 年生雷竹幼苗,栽時應使幼苗須根在坎內(nèi)自然舒展,有鞭的應使鞭沿山坡水平方向平放坎內(nèi),然后填入細土,蓋過竹鞭和根盤后,一邊踏實,一邊再填土,再踏實,使須根密貼土壤,到原苗著土處高1~2 cm 即可,最后在坎面填上一層薄薄的松土,再覆蓋一層稻草或秸稈保濕,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不宜栽種太深,否則會妨礙出筍。2 年生以上的雷竹幼苗,栽時坎內(nèi)先填層疏松表土,然后將根部蘸好漿的母竹根鞭放入坎內(nèi)。竹鞭要沿山坡水平方向平放舒展,切不可放成上下山坡的方向,蓋土不宜過厚,以比原根蔸著土處高3 cm 左右為好;填入細土,分層踏實,最后也要在坎面填一層松土,并蓋上雜草或秸稈,在春季可以保溫并減少水分蒸發(fā),防止表土流失。
造林后頭2~3 年,嚴禁放牧。最好進行林糧間種,在護理作物時結合撫育幼林,從而達到林茂糧豐的目的。間種農(nóng)作物的種類應因地制宜。若是挖坎造林的,應在2 ~ 3 年內(nèi),將林地逐步進行全面墾翻,隨即間種上農(nóng)作物。有條件的地方,最好能施些農(nóng)家肥和化肥(以氮肥為主)。若坡度較大的林地應開好人字溝,以免水土流失。氣溫較低的地區(qū),入冬前應在蔸部培土蓋草和灌水,以保護幼林安全過冬。管護得好的幼林,一般3~4 年便可成林。成林后,應逐年進行適當?shù)拈g伐,否則立竹過密,互相擠壓,光照不足,通風不良,營養(yǎng)供應不上,大量竹株自然枯死,大大地影響竹林生長。根據(jù)筆者多年來的觀察,在過密的雷竹林,把被壓在下層的竹株和一些遭病蟲危害以及生長纖弱的竹株間伐后,竹林的郁閉度保持在0.7 左右,竹林就能旺盛生長。因為這樣的郁閉度竹林內(nèi)的雜灌木不易繁生,又能促進下年度的發(fā)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