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一位老人清早在路邊散步時,因為受到汽車喇叭的驚嚇而倒地身亡。家屬認為按喇叭的司機存在重大過錯,隨即將其告上法庭,索賠34萬余元。前不久,重慶市萬州區(qū)人民法院對此案做出判決,認定保險公司、駕駛員張某、謀道鎮(zhèn)村建中心共計賠償15萬余元,其余部分由原告自行承擔。
就安全文明駕駛而言,機動車鳴笛應該遇到緊急情況、確有需要時才鳴。然而,一些機動車駕駛人并未養(yǎng)成這種意識和習慣,鳴笛太過頻繁、隨意,起步鳴笛、堵車鳴笛、等紅燈鳴笛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一方面會造成噪音擾民,給周圍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的噪音污染。同時,容易刺激其他駕駛人的情緒,誘發(fā)路怒。此外,還有可能帶來安全風險。一些重型卡車的汽笛或其他車輛的高分貝喇叭,由于聲大刺耳,很容易導致周圍人群受到驚嚇,進而引發(fā)意外事件。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明確規(guī)定,駕駛機動車不得在禁止鳴喇叭的區(qū)域或者路段鳴喇叭。根據《環(huán)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五條,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本地城市區(qū)域聲環(huán)境保護的需要,劃定禁止機動車輛行駛和禁止其使用聲響裝置的路段和時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治理機動車亂鳴笛提上了日程。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地已經明確劃定禁止鳴笛區(qū)域,而且正在不斷擴大禁鳴區(qū)域的范圍。從今年9月1日起,廣州禁鳴范圍從市區(qū)擴大到全市。每天0時至24時,在全市范圍所有道路禁止機動車鳴喇叭,機動車駛近急彎、坡道頂端等影響安全視距的路段以及超車或者遇有緊急情況時鳴喇叭示意的情形除外。
亂鳴笛不僅屬于交通違法行為,需要接受公安機關的處罰,同時一旦誘發(fā)意外事件,還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guī)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本案中,事發(fā)地屬于禁鳴區(qū),設置有明顯的禁止鳴喇叭的標志。無論其鳴笛的原因以及鳴笛分貝大小,駕駛員張某在禁鳴路段鳴笛,行為已經構成了違法。對于違法鳴笛誘發(fā)老人倒地后死亡,法院依法判決張某賠償2萬多元。
“亂鳴笛被判賠”是一堂生動的普法課,對于廣大機動車駕駛員具有警示意義。隨意鳴笛看似一件小事,實則危害不小。不僅涉嫌違反交規(guī),還可能給他人和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當然,引導駕駛員形成文明、守法鳴笛的意識,更應通過交警部門加強執(zhí)法監(jiān)督。
一直以來,由于取證難等問題,不少地方的禁鳴規(guī)定形同虛設,相應處罰措施并未得到落實,導致一些駕駛員對此缺乏重視,往往不加節(jié)制地隨意鳴笛。前不久南昌開展的城區(qū)道路亂鳴喇叭等交通亂象專項整治中,交警部門裝備上可移動的“便攜式鳴笛抓拍儀”,可以對車輛行駛中產生的其他噪音精準識別并過濾,精準采集車輛鳴笛違法行為。各地應加快類似“黑科技”的推廣普及,解決取證難題,讓亂鳴笛被處罰成為常態(tài),督促廣大駕駛員養(yǎng)成文明駕駛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