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增富
(海南省地質調查院,???570206)
青隆嶺位于南好斷陷及牛臘嶺火山巖盆的邊緣,處于區(qū)域性東西向九所—陵水深大斷裂及次一級的北東、北西、北西西向斷裂的交匯復合部位[1]。屬牛臘嶺、同安嶺鉬、銅、金成礦區(qū)帶,東部發(fā)育著與成礦關系較密切的晚白堊世花崗斑巖體(脈),并有早二疊、早白堊世花崗巖分布,區(qū)域成礦構造位置較為有利。青隆嶺主要斷裂構造有東西向九所—陵水深大斷裂及其次一級的北東、北西等斷裂帶。其中北北西向斷裂和南北向斷裂對成礦有較明顯的控制作用。
區(qū)內地層出露面積較小,僅在東北部、中部呈殘留頂蓋零星出露。主要為下志留統(tǒng)空列村組(S1k)石英巖、絹云石英粉細砂巖、絹云板巖和結晶灰?guī)r。
石英巖,巖石呈乳白色,變余砂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呈隱晶-微晶質,致密堅硬。巖石質較純凈,極少雜質。
絹云石英粉細砂巖,巖石呈灰白色,具顯微鱗片粒狀變晶結構,變余碎屑結構,由石英和白云母、絹云母、黑云母、綠泥石等組成。其中石英和云母的相對含量互有變化而顯示呈分層。
本區(qū)位于崗阜雞復式倒轉背斜的西南端,多由巖漿巖組成,主要斷裂構造以NW向斷裂為主。此外,區(qū)內節(jié)理發(fā)育,以NW向為主。
(1)NW向斷裂
礦區(qū)內構造不甚發(fā)育,主要為F1斷層。F1斷層位于青法-春草西側約200米,NW向延伸,產狀不清,沿途普遍見角礫巖或擠壓破碎現象。
F2斷層位于測區(qū)中部,走向北西(336°),查證區(qū)出露長度約0.25km,斷裂帶見1~2m的閃長玢巖脈,旁側巖石破碎,具糜棱巖化,產狀:264°∠66°,為性質不明斷層。
F3斷層走向近南北(334°)方向延伸,礦區(qū)出露長度約0.31km。斷裂帶巖石普遍破碎,硅化強烈,糜棱巖化,褶皺線理發(fā)育。石英重結晶嚴重,中心部位見50cm寬的硅化脈。斷層面清晰,產狀:90°∠70°,可能屬壓扭性斷裂。
(2)節(jié)理
異常區(qū)發(fā)育多組節(jié)理,第一組產狀:236°~271°∠74°~87°;第二組產狀:104°~180°∠72°~73°;第三組產狀:354°∠84°。其中以第一組節(jié)理最為發(fā)育,據野外統(tǒng)計,節(jié)理密度10~12條/m。
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侵入巖廣泛分布,主要出露有中粒巨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P1ηγ)、中細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K1ηγ)、花崗斑巖(K2γπ)。
中粒巨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P1ηγ):主要分布在區(qū)內中偏西部,東北角,東南角可見部分出露。巖石為巖石片麻狀構造清晰,鉀長石斑晶粒徑粗大(大多為3~6cm×2~4cm,大 者 達10~12cm×5~6cm),自 形 程度高(多為自形板柱狀)。粗大的鉀長石斑晶和簇狀黑云母集合體產出往往具有明顯的優(yōu)選方位從而在三維空間上形成了明顯的葉理構造。鉀長石斑晶的排列方向多在N(N)E20° ~NE(E)80°之間。
中細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K1ηγ):分布廣泛,為區(qū)內主要侵入巖,大面積分布在區(qū)內中部、東部及西南部。巖石為灰白色至淺灰色,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為淺紅色鉀長石,約占5%~15%,粒徑0.5mm~5mm,展布無方向性,斑晶含量不均勻,局部較少。主要礦物成分以斜長石為主,其次為石英、鉀長石及黑云母、角閃石等。
花崗斑巖(K2γπ):分布在雞頭嶺一帶,近南北向帶狀分布,中間粗,兩頭逐漸尖滅,最大寬度800米,長超過3000m。巖石為棕紅、棕黃色,斑狀結構,斑晶約占18%~35%不等,粒徑大小在0.3mm~3mm,成分由鉀長石、斜長石、石英組成?;|為球粒結構,粒徑在0.5mm左右,由纖維狀鉀長石、石英組成的球粒為主,球粒間有鉀長石、斜長石、石英微粒分布。
區(qū)內巖脈主要有閃長巖、花崗斑巖巖脈,分布于巖體內部,屬區(qū)域性脈巖,區(qū)域性脈巖具有多期次性。
閃長巖:走向為NNW向。灰黑色或暗綠色。斑狀結構或微細粒結構,塊狀構造。斑晶主要為斜長石、角閃石。礦物組成主要為角閃石、斜長石、黑云母、輝石,可有少量石英。
花崗斑巖:走向為NW向。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含量30%±,斑晶主要為條紋長石斑晶,其次是石英斑晶,少量斜長石、黑云母斑晶?;|微?;◢徑Y構,也常見顯微文象結構,由石英、正長石、斜長石及少量黑云母構成。
青隆嶺地區(qū)共圈定26個礦體,編號為V1~V26,目前控制鉬礦體均為隱伏礦體。各礦體主要分布在頭隆嶺-頭尾嶺一帶,呈脈狀、長透鏡狀,總體走向為335°,傾向245°,傾角為35°~65°。各礦體見礦標高為-200m~+220m,長度為100~320m。以V16號礦體為主,V16號礦體形態(tài)簡單,穩(wěn)定,工程厚度為1.04~2.16m,厚度變化系數35.00%,屬于穩(wěn)定型;礦體平均品位0.071%,單樣最高品位0.13%,一般品位在0.034%~0.13%,品位變化系數為26.15%。
礦石礦物成分:礦石金屬礦物主要是輝鉬礦,次為黃鐵礦等;非金屬礦物以斜長石、鉀長石和石英居多,其次是角閃石、黑云母、綠泥石、綠簾石和絹云母,其它微量礦物尚見磁鐵礦、榍石等。
礦石結構:自形半自形葉片狀、他形鱗片狀結構:為部分輝鉬礦化石英脈富礦石的結構類型。輝鉬礦呈浸染狀或細脈浸染狀嵌布于脈石中,粒徑一般0.03×0.25mm。自形晶與石英連生,他型半自型鱗片狀集合體主要沿裂隙分布于石英邊緣。
礦石構造:
a.細脈浸染狀、細脈狀構造為最主要的礦石構造類型,礦石有兩種形態(tài):一為輝鉬礦呈細脈狀充填在中粒巨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P1ηγ)、中細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K1ηγ)的裂隙中,一為輝鉬礦呈浸染狀嵌布在石英顆粒間。
b.微條帶狀構造:細粒鱗片狀輝鉬礦分布在灰白色石英小脈中,呈定向排列,排列方向與石英脈壁一致。
c.交錯脈狀構造:灰色、白色石英脈、方解石脈雜亂分布,構成交錯脈狀或網脈狀構造。
區(qū)內礦化主要有輝鉬礦化、黃鐵礦化、少量黃銅礦化和金礦化。黃鐵礦以細脈浸染狀或線脈狀產在裂隙中,部分為斑點狀。黃銅礦化少見,一般伴生在黃鐵礦細脈或以鱗片狀、斑點狀產在裂隙旁側。輝鉬礦化沿圍巖裂隙、石英脈兩側充填。這些蝕變總的特點是受構造裂隙控制,形成典型的線型蝕變,當裂隙發(fā)育密集時,蝕變也隨著增強,各種蝕變分布雖較為普遍,但與鉬礦化關系較為密切的為硅化,其次黃鐵礦化、鉀長石化。
根據礦體與石英細脈、巖體裂隙的產出關系、化探異常組合及礦化蝕變等,總結找礦標志如下:
(1)構造標志:區(qū)域性九所—陵水深大斷裂控制著區(qū)域上的巖漿活動和火山活動[2],與成礦關系非常密切。沿該破碎帶附近分布有羅葵洞[3]特大型鉬礦等礦床,可作為找礦標志。區(qū)內產出的石英細脈多數為礦(化)體,且與之相關的巖體裂隙發(fā)育,鉬礦化較好,多形成隱伏狀礦體。故礦區(qū)F1斷裂附近巖體可能找到鉬礦(化)體。
(2)蝕變標志:區(qū)內硅化、鉀長石化、綠簾石化等蝕變集中發(fā)育、疊加地段,特別是石英細脈帶廣泛分布部位,往往是鉬礦(化)體賦存的地段。
(3)化探異常標志:該區(qū)1:1萬土壤化探Mo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集中發(fā)育地段,為尋找鉬礦(化)體及其含礦構造的重要找礦標志。
(4)地球物理標志:磁場正高跳躍場與弱正負交替場過渡帶,激電中梯面狀及帶狀異常分布區(qū),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量低阻高極化異常區(qū),均為重要找礦地段。
區(qū)內巖石中構造裂隙發(fā)育,巖漿巖多期次侵入,控礦構造F1斷裂附近多見花崗斑巖和中粒巨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P1ηγ)、中細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K1ηγ)穿插,具有多期次構造運動特點。鉬礦多呈脈狀、浸染狀充填在中粒巨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中細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節(jié)理裂隙面、石英細脈兩側,其中在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密集帶或巖石較破碎、硅化鉀化較發(fā)育的破碎帶等部位常見較強的鉬礦化并形成礦(化)體,具有斑巖型鉬礦床特點,大致認為該地區(qū)找鉬有一定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