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飛 黃忠新 劉殊航 任建國
柞樹育苗及造林技術初報
馬旭飛黃忠新劉殊航任建國
(四平市國有林總場吉林四平136000)
柞樹是一種重要的造林樹種,為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在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分布,是一種較為珍貴的用材樹種。為了有效提高柞樹造林技術水平,文章對柞樹育苗及造林技術進行分析,希望能對提高柞樹整體造林質量提供參考。
柞樹;育苗;造林技術
柞樹又名蒙古櫟,是一種較為珍貴的用材樹種,柞樹的材質非常堅硬,具有耐腐蝕、耐水濕的特點,柞樹紋理美觀,在造船、車輛、建筑以及裝飾材料、家具制作等方面應用十分廣泛。柞樹全身上下都是寶,果實淀粉含量達到50%~60%,是制作飼料與釀酒的重要材料;果殼與樹皮經過加工處理能夠提取單寧;葉片與嫩枝還可用作柞蠶飼養(yǎng)或者飼養(yǎng)梅花鹿;枝干經加工之后能夠培育香菇和木耳等食用菌。柞樹的根系非常發(fā)達,且耐干旱、耐貧瘠,還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水土保持優(yōu)良樹種[1]。
近年來,隨著裝飾材料和家具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柞木在國內、國際木材市場中價格不斷攀升,原木與其深加工產品出口創(chuàng)匯潛力日漸加大,柞林經營經濟效益顯著。但由于不重視柞樹森林資源保護,長期過量開采柞樹資源,導致能夠開采的柞樹資源量逐年下降,逐漸走向枯竭的邊緣。另外,自然狀態(tài)下柞樹更新效果相對較差,生長速度較慢,林分質量不高,很難滿足市場在柞樹方面不斷增長的需求。針對這種現狀,為了進一步加大柞樹培育步伐,加強柞樹育苗造林技術研究,顯得極為重要[2]。
柞樹是國家二級保護的珍貴樹種,屬殼斗科櫟屬樹種,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于我國華中地區(qū),在國外如日本、蒙古、俄羅斯、朝鮮半島也有分布。柞樹最高生長高度可達30 m左右,樹皮多為灰褐色,縱裂相對較深,樹冠呈現卵圓形,生有互生的單葉,葉片主要為倒卵形,葉緣呈波狀齒,呈現綠色,背部主要為淡綠色,有單性花,雌雄同株,堅果為橢圓形或者卵形。在200 m~2 100 m海拔高度的山地地帶生長,東北地區(qū)主要在600 m以下海拔高度生長,華北地區(qū)主要生長在800 m以下海拔高度的區(qū)域。柞樹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生長良好,同時耐旱、耐寒,在土壤方面無嚴格的要求,無論是石灰?guī)r、還是中性、酸性土壤均可以生長,雖然耐貧瘠,但是卻不耐水濕。柞樹有著較強的萌蘗性,根系也比較發(fā)達,25 ℃~30 ℃是柞樹種子發(fā)芽的最佳溫度,15 ℃溫度條件下會對種子發(fā)芽帶來一定影響,導致發(fā)芽緩慢,30 ℃~35 ℃雖然能夠較快發(fā)芽,但生長的幼芽大多比較細弱[3]。
根據柞樹喜光、耐寒、耐貧瘠的特點,育苗地選擇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生長特點,如山地育苗過程中應首選土壤肥力條件較好、具有較好排水條件,陽坡采伐跡地,同時地勢需平坦,坡度在10°以下。選擇圃地育苗類似于其他樹種,選擇的土地應當是平坦地勢,土層深厚、干燥,同時確保方便水肥管理,科學布局,便于運輸。
無論是山地育苗還是圃地育苗都有相同的整地方式,根據常規(guī)手段進行土地深翻,深度應控制在30 cm左右,打碎土塊,保證土壤松散,將樹根、樹枝及石礫等各種雜物全面清除,平整土地。之后做床進行播種,床的長短需因地制宜,合理確定,設置1.1 m寬,30 cm高的苗床,確定苗床高度的過程中,還需根據具體情況科學確定,通常情況下,根據旱低床、澇高床的原則設置育苗床。若育苗地比較干旱,灌溉條件不良,制作苗床應略低些,若土壤比較濕潤,則應設置高床,并且苗床間留步道40 cm寬。山地育苗條播在整地方式上與帶狀整地相同,深山土壤達到30 cm深,將各種雜物全面清除,根據等高線平行方向設置育苗袋帶,寬度為50 cm,并按照50 cm設置帶間距[4]。
柞樹育苗過程當中施肥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有機肥完全腐熟之后,根據4 t/畝施入其中,聯(lián)合應用磷鉀肥,并且施入一些根菌土。柞樹生長過程當中根系根毛發(fā)育相對較少,所以水分與營養(yǎng)吸收能力相對不高,為使,可在土壤中接種真菌,實現柞樹根系與細菌共生,利用細菌將土壤當中的水分與養(yǎng)分吸收過來,保證柞樹水分和養(yǎng)分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制作苗床時,應當合理將根菌土施入其中,保證柞樹幼苗根系健康生長,達到壯苗培育的理想效果。
柞樹在9月份之后種子逐步開始成熟,此時可進行采收,選擇具有飽滿籽粒,沒有病蟲害和損傷的優(yōu)質種子,用清水浸泡24 h,撈出之后晾干,在合適區(qū)域堆成堆,并噴適量水覆蓋草簾,確保種子濕潤度,當種子達到80%露白時,便可開展播種工作,也可隨播隨取,及時播完[5]。
2.4.1 床播育苗
種子經過有效處理后,在苗床上均勻撒播,確保種子粒間達到5 cm左右,并覆蓋3 cm厚的細土,拍實,以免出現透風。
2.4.2 條播育苗
育苗帶整理好之后,在中間部位開播種溝,深度為4 cm,在播種溝內均勻撒上種子,種子粒間保持8 cm的間距,并覆蓋5 cm厚的細土,踏實。
播種之后的翌春,與育苗具體情況充分結合,及時進行松土、除草。若幼苗生長太密,要進行間苗,山地床播種育苗與苗圃地播種育苗,按照25 株/m2保留植株數量,山地條播育苗的,每10 cm保留1 株。
幼苗有四片真葉長出后,若采用圃地育苗,可利用刀具將幼苗主根截斷,并將主根保留約12 cm長,避免主根過度生長,促進側根須的生長發(fā)育,完成截根之后及時灌溉,避免根部透風。
苗木生長期間還應及時進行追肥,通常在6月份左右運用有機肥進行追施,進入7月份合理追施磷氫銨,8月份之后停止噴灌。幼苗在6月份初期之后,利用波爾多液進行噴施達到殺菌消毒的效果,7月份之后,利用幼苗保護劑進行噴施,8月份噴施矮壯素,促進苗木早日木質化。9月份之后,苗木生長停止,葉片全部掉落便可起苗,假植越冬,第二年春季上山造林。
3.1.1 塊狀整地直播造林
在秋季種子成熟之前,選擇采伐跡地,根據株行距1.5 m×1.5 m的規(guī)格開展穴狀整地工作,穴面徑應當達到60 cm,深度控制在30 cm左右。種子處理好之后,在穴內播入,按照5 cm控制其深度,各直播點根據2 ?!? 粒播入種子,幼苗出齊之后,保留長勢較好的幼苗,其他的全部去除。
3.1.2 塊狀整地叢播造林
秋季種子成熟之前,根據株行距1.5 m×1.5 m的規(guī)格開展穴狀整地工作,穴面徑應達到80 cm,深度按照30 cm進行控制,科學合理地處理種子,在穴內播入,播種深度按照5 cm進行控制。每穴根據形狀將播種點設置為5個,各播種點根據2粒~3粒播入種子,幼苗出齊之后,選留長勢較好的幼苗,穴內呈叢生狀保留5株幼苗。
3.1.3 帶狀整地條播造林
整地過程中需根據豐產林帶狀整地要求開展整地工作,設置10 cm的帶寬,并按照0.5 m控制帶間距,于帶中間部位開設播種溝,深度為5 cm,種子經過處理之后,在溝內均勻撒播,按照5 cm~10 cm控制其播種間距,覆蓋5 cm厚的細土,并踏實。幼苗出土之后,及時進行間苗,第一年應當按照20 cm控制株間距,第二年按照40 cm控制植株間距,第三年按照80 cm控制株間距。
整地過程當中根據豐產林帶狀整地相關要求開展整地,設置10 cm的帶寬,并按照0.5 m控制帶間距,4—5月份是最佳造林時間,按照4 400株/hm2控制造林密度,即1.5 m×1.5 m,運用保土防凍法開展造林工作。無論是直播造林還是植苗造林,在完成造林之后,應當利用鼠藥及時投放,避免發(fā)生損害,并結合具體實際進行除草、撫育,為幼苗健康生長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
通過柞樹育苗工作實踐發(fā)現,相較于山地育苗圃地育苗效果更好,這是由于苗圃地土層深厚肥沃,施肥、灌溉、田間管理較為便利,苗木生長環(huán)境相對較好,所以苗木能夠較快生長、木質化程度高、生長健壯,可以培育更多優(yōu)質的一級苗木。
通過調查柞樹生長情況,運用植苗造林方式開展造林4年后,山上相較于山下效果更好,苗木在山上生長的可達到90 cm高,而山下則為82 cm高,兩者差距為8 cm。直播造林與叢播造林相較于條播造林,在高度方面叢播、條播分別為152.1 cm、134.2 cm,差距為17.9 cm。直播造林相較于植苗造林效果更好,造林4年后,運用直播造林方式的苗木與植苗造林的苗木相比生長較好,冠幅小具有明顯主干。
通過對柞樹育苗和造林工作實踐可知,柞樹可以通過人工方式進行育苗和造林,人工育苗過程中可采用苗圃進行育苗,而造林過程當中,可運用直播造林方式或叢播造林方式開展造林工作。
柞樹耐旱、耐貧瘠,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且成活率非常高,有著充足的種源,在處理種子育苗、直播、植苗造林方面技術要求不高,操作方便,尤其是運用直播造林法,可以使育苗工序和費用大幅減少,省力、省工,控制造林成本投入,并能使培育周期縮短一年。然而相較于植苗造林成活率相對低一些,在造林過程當中可以通過擴大造林密度進行彌補。
柞樹造林過程當中如果采用直播方式進行造林,可選擇叢播,該方法操作簡單,而且幼苗、幼樹自然整枝較好,具有明顯的主干,且冠幅小。另外在造林過程當中,可以選擇和柞樹生長較為接近的針葉樹種營建混交林,保證土地高效利用,提高林分自身抗性能力,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保證柞樹健康生長,創(chuàng)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
[1]葉碩.現代林業(yè)育苗栽培管理技術探討[J].中國農業(yè)信息,2017(20):39-40.
[2]李春宇,張微.現代林業(yè)育苗栽培管理技術的探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6(21):112.
[3]谷楓.現代林業(yè)育苗栽培管理技術[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8,15(7):134-135.
[4]沈樹祥,吳應康,蔣琳.淺析現代林業(yè)的育苗栽培管理[J].綠色環(huán)保建材,2018(10):246.
[5]韓麗萍,杭哈達.現代林業(yè)育苗栽培管理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17,35(2):53-54.
S723.1
A
2095-1205(2021)10-106-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0.50
馬旭飛(1967- ),男,漢族,吉林四平人,大專,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造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