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華
一場風雨過后,卻已秋高氣爽,風意呈涼。清晨推開窗戶,已見片片落葉,現出一派秋景。
此時,長江源村正沐浴在秋天溫柔的注視里,一切都顯得豐碩飽滿。對于放下牧鞭的村民而言,離開了世代放牧的草原,心中雖寫滿留戀,但想到長江源的明天,想到江河水能世世代代遠離污染,他們無怨無悔。
村頭莊重氣派的牌樓上書寫著——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zhèn)長江源村,下面是:建設新牧區(qū),創(chuàng)造新生活。從大門走入,路面豁然敞開。這是進出村莊的主干道,南北走向,道路兩旁綠樹掩映,微風輕拂,樹木搖曳多姿。間或幾只麻雀在林蔭中飛來飛去,此起彼伏的歡叫聲從密林的枝葉上落下來,一地清脆。干道西側是廣場、村史館、文化長廊和民族學校;東側是居民區(qū),街道平整寬敞,家家門前都懸掛著五星紅旗,整齊的路燈像列隊的士兵。
一路上,邂逅幾位行人,步履悠然,偶有車輛經過,在陽光映照下,反射著光暈。我隨著一輛載貨三輪車走進一條街道,見一位阿媽正從車上卸東西,便上前搭話,得知她開了一個小超市,門面房是自家加建的,政府給了補貼。她的漢語講得很好,她說小超市每年收入10多萬元,19歲的女兒在上海讀大學,品學兼優(yōu)。說著,她的目光滑向窗外,黝黑的面龐露出清淺笑意。
作別老阿媽,我們沿一條土路,朝著村西北方向蜿蜒而行。少頃,一片清澈見底的湖水便展現眼前,幽涼的風撲面而來,令人恍惚。我喜歡水,水潤萬物,與水相遇,心境澄明。一時興起,我竟玩起兒時打水漂的游戲來。這個湖為調節(jié)用水資源而建,本地人稱之為“長江源村小三亞人工湖”。一個湖與一個村莊相遇,是不可多得的善緣,是天造地設的契合,更是人們智慧和希望的結晶。在沙漠里“生長”出一片碧波蕩漾的湖水,怎能不稱為奇觀呢?
中午12時,民族學校的廣播里傳出“我們的家鄉(xiāng)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聲,一隊隊小學生有序走出學校。在學生隊尾,我與一位老師進行了簡短交談。老師說,村里6至15歲的孩子都能接受義務教育,關于這個問題,學校還給家長們寫了一封信。展窗前張貼著那封言辭懇切的信,一個個字像極了熱誠的眼睛,向村民們傳遞著遠古的教導——古人把教育孩子比作“樹人”。也就是說,支持孩子讀書就像栽樹,將來孩子成才,您一定能夠得到回報,至少不用擔心孩子的生活。只有努力讓孩子好好讀書,享受教育的陽光,我們才無愧于孩子,無愧于黨和國家的厚愛。
告別老師后,我遇見了一名剛剛放學的小學生,她提著暖瓶,唱著歌兒快樂地行走。我上前招呼:“小朋友好!”她禮貌地回應:“叔叔好!”她叫卓瑪,今年9歲,上小學三年級,還有一個5歲的弟弟上幼兒園。她是去給爺爺奶奶送水。我問:“可以看看你爺爺奶奶嗎?”她聲音清脆地答:“可以!”卓瑪的爺爺只會講簡單的漢語,奶奶不會說漢語,而卓瑪藏漢兩語都精通。就這樣,由卓瑪當翻譯,我了解了她的家境,從洋溢的笑臉上不難看出他們對生活的滿足。我向卓瑪一家道別時,他們說“扎西德勒”,并頻頻向我揮手。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八鶓僭谀睦?,哪里就是我們的故鄉(xiāng)了?!彼查g,發(fā)自肺腑的心語和不停進取的足跡,隨著悠揚的歌聲和青苗拔節(jié)的聲音,一并溫暖心靈。我想,在艷陽普照的新時代,這也是人們共同的呼喚與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