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華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產生于東方古代農耕經濟和宗法社會之中,表現出強烈的宗法農業(yè)社會的精神和血緣集團倫理觀念,有“大一統”的專制政治傳統;馬克思主義有著明顯的西方近現代文化特質。從表面來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文化傳統似乎南轅北轍、格格不入,但20世紀后,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調整以適應時代變化,中國人又根據中國的國情與文化傳統,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中國式的詮釋,從而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二者的良性互動,也就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
馬克思主義產生于有著強烈的契約法治觀念和知識論傳統的,強調對個人權利尤其是財產權的尊重的西方社會。產生于工業(yè)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追求每個人的徹底解放,強調民主與科學文明的價值。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卻表現出了強烈的宗法農業(yè)社會的精神和血緣集團倫理觀念,直到近代,嚴復還慨嘆國人皆“宗法之民”。這種宗法倫常中心主義倡導家族集體本位而排斥個人價值,強調“天下為公”,有“大一統”的專制政治傳統。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特質與馬克思主義本來是完全不相容的。但由于馬克思主義表現出來的抗議西方社會中因資本壓迫造成的人權淪喪和主體異化現象,主張消除社會不公、階級沖突與民族壓迫問題,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徹底解放,主張在最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由工業(yè)文明創(chuàng)造出來的城市工業(yè)無產階級作為主體力量和動力源泉進行社會革命,以暴力形式實現世界革命。馬克思主義對于處于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之下的西方無產階級和東方民族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抱以殷切的期望。對于近代以來苦于西方資本壓迫,追尋民族出路的中國人而言,這種批判抗議和同情期望自然會被引為同道。同時,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想、經濟利益引起階級斗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進行革命、實行社會公有制度,“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解放全人類和暴力革命實現共產主義的思想,與中國傳統儒佛思想中的仁義追求和救世情懷,“四海之內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一家,共享太平”“普渡眾生”“天下為公”“西天極樂世界”的大同理想和桃源之夢,以“有道”誅“無道”的革命精神,和民間社會“殺盡不平方太平”“天街踏盡公卿骨”“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革命思想非常契合。
馬克思倡揚人的主體性和無神論的世俗價值觀,與主張?zhí)斓刂g人為貴、“子不語:怪、力、亂、神”的中國傳統思想也頗為接近。其唯物主義思想和生產力決定論觀念,與幾千年來中國人熟知并信奉的“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民以食為天”的思想也有一致之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與中國自古就有的辯證思維也完全可以實現對話。
正是由于存在這些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相容性,所以,當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得到了廣泛認同。中國人接受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固然是出于現實的需要——看到在蘇俄革命斗爭實踐中取得切實的成效,更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價值觀和思維習慣契合的自然結果。
二
中國人不是直接地接受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近代中國人接受的主要是被俄國列寧發(fā)展和詮釋后形成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說:“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笔赂锩谝淮伟疡R克思主義從理論學說變成現實。這次革命由于發(fā)生在情況和中國相近的俄國,對中國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經濟文化落后并不妨礙走社會主義道路。蘇俄發(fā)出的反對帝國主義的號召,使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人產生了深切的同感。由此促使先進的中國人傾向于社會主義,同時也推動了他們深入了解指導了十月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十月革命后俄國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進行的社會變革和取得的成就,更給予中國人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孕育下,產生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和它領導的革命運動,最終通過武裝斗爭取得了國家政權。
中國當時的國情不僅離馬克思經典理論描述的西方社會情形距離很遠,甚至和革命前俄國的情況也有很大的差別。雖然也是通過無產階級領導的武裝斗爭形式,但由于中國經濟文化比俄國更加落后,城鄉(xiāng)關系、文化傳統、革命力量以及面臨的內外環(huán)境諸多方面都不同于俄國,因此在革命的依靠力量、武裝斗爭的具體形式、革命道路和發(fā)展階段上,中國都必然不同于俄國。
中國共產黨早期,尚不能成熟地把外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進行有機結合,曾經出現了種種脫離中國國情、教條式搬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俄國革命經驗的做法,尤其是王明等人照抄照搬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脫離中國國情、民情和革命具體環(huán)境的做法,使革命力量遭受巨大損失。毛澤東則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國情和革命環(huán)境結合起來,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教條,在一系列問題上進行了理論實踐創(chuàng)新,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中國的實際,發(fā)揚中國文化吸收學習外來先進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反對照搬馬克思列寧理論和俄國革命及建設模式,在吸收馬克思主義的同時深入研究中國歷史和現實,對外來的理論學說按照中國人民的需要進行了消化和再創(chuàng)造,從而提出了富有巨大感召力的思想。毛澤東提出并成功實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模式,通過黨內整風和思想教育使共產黨在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環(huán)境中保持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提出工農武裝割據,將革命重心放在農村,建立穩(wěn)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zhàn)線,聯合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共同進行革命,建立聯合政府;提出了把民族革命與社會革命結合起來的民族民主革命理論,在各個時期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側重點的政策策略;在軍事上注重政治建軍,實行黨指揮槍原則,軍隊作為革命政黨的政治工具承擔政治與社會使命,注重發(fā)展軍政軍民關系;軍事作戰(zhàn)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而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為目標,作戰(zhàn)形式以游擊戰(zhàn)為主輔以必要的運動戰(zhàn),當敵我力量轉化到一定程度時則不失時機地進行大規(guī)模戰(zhàn)略決戰(zhàn);提出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提出正確區(qū)分和處理人民內部和敵我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理論;等等。中國共產黨在一個以農民為主的國度里,依靠農民的支持和參與,成功地實現了民族民主革命。同時,通過革命,也鍛造出了一個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黨人面臨著領導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落后的農業(yè)國家向民主科學文明的現代化國家轉變的艱巨任務。完成這項空前偉業(yè),任何圣賢先哲的經典都無法提供思想資源,也沒有任何實踐經驗可循,因此必須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如關于當代世界的主題、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目的、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實現“一國兩制”等,提出了鄧小平理論,指導中國現代化事業(yè)獲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富起來了,中華民族煥發(fā)了青春和活力。毛澤東、鄧小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中完全沒有的新內容,因此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與實踐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
三
蘇聯和東歐劇變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西方有人鼓吹歷史終結論。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對比西方社會呈現出來的各種沉疴痼疾和新生問題,使社會主義思想再度勃興。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又相繼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作為指導思想。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020年中國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戰(zhàn)略性勝利,實現了建成小康社會的千年夢想,種種現象不斷地印證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方向的正確性。隨著社會主義中國的蓬勃發(fā)展,人們正在見證“歷史終結論”的終結,“中國崩潰論”的崩潰,“社會主義失敗論”的失敗。人們反思蘇聯和東歐劇變,發(fā)現曾經在這些國家執(zhí)政的共產黨人沒有能夠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發(fā)展階段相結合,普遍教條化地理解社會主義,使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喪失了活力和感召力,最終導致失敗。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來看,一方面,“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這是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和出發(fā)點,否則就會迷失方向走上歧途”;另一方面,“必須隨著實踐發(fā)展不斷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生命活力,以更好地把馬克思主義堅持下去”。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促使社會主義思想交融于各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發(fā)展階段之中,創(chuàng)造性理解和建設社會主義,才能使社會主義獲得源頭活水,贏得社會大眾的支持,進而贏得未來。經過幾十年的反思,尤其是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巨大成功,正在促使越來越多的人清醒過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必將迎來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