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穎
(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太湖校區(qū),江蘇 蘇州 215200)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在學習中,語言文字的熟練運用與實踐是語文課程要達到的基本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語文課程的特點描述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學習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帶來的人文熏陶,更要讓學生學會把語言文字作為一個實踐工具。為了順利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在語文學習與語文實踐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間,加入了語文練習。
練習在有效學習與保持中非常重要,我們通常要進行一定量的、時間間隔適當的練習,于是這些學習到的觀念就會變得非常明晰與穩(wěn)定,對學習相關的新觀念就具備了遷移價值。練習作用不容小覷,好的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強化和鞏固新習得知識,還可以拓展延伸以新習得知識為中心的課外補充知識。適當的練習是學習中重要的一環(huán),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那么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可以設計提供哪些練習形式呢?
練習形式多樣,按練習出現(xiàn)的時間順序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學習新知前的預習、學習新知中的練習、學習新知后的復習,由三種形式的練習搭建語文學習的堅固知識堡壘,更好地掌握運用語言文字。
語文的預習作業(yè)以往通常以口頭形式出現(xiàn),熟讀課文,讀準字音字詞,理解課文內容,背誦相關段落……很多時候被學生忽略為無操作性作業(yè),做或者不做,或者達到什么樣的預習程度都因人而異。這樣的行為就失去了預習的意義,無法提前了解新知識,沒有找到一個新舊知識的過渡點,無法做到對新舊學習材料進行一個很好的銜接,沒有合適的鋪墊,學生學習效果也會有所打折,適應新知識的學習需要后期更多的時間和練習的彌補,事倍功半,學習效率低下。如果我們借助一張可操作性強的清晰明了的預習單,幫助學生更好地過渡適應學習新材料,對于新舊知識有一個鋪陳銜接的過渡區(qū)域,這樣的練習勢必會讓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對新內容有一個初步構建,為新知識的學習起到一個很好的引領,也為學習新知提前做好知識準備與心理準備,這是有效課堂的必要鋪墊。
課前預習單的設計遵循的是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教育理念。奧蘇貝爾認為先行組織者是一種教學手段,它會在學習者已經掌握的知識與需要掌握的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使學習者主動且快速地學習新材料。對于要掌握的知識提前建構起一個與自己以往認知結構相通的知識網絡,會讓后面的新知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容易讓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達到一個有效課堂需要的學生準備狀態(tài),為后面新學內容提供一個“熱身”,讓課堂因此活躍起來,學習提高了效率,更容易消化吸收新學內容,從而鞏固到已有知識體系中。
以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9課《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為例,本單元是要學生學會批注。四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學習方法,對于批注還很陌生,不知道批注形式與批注內容,不知從何入手。在這種情況下,全部的新知內容在課堂呈現(xiàn)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教師會利用更多的時間去解釋說明,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而借助預習單,提前進入批注的認知中,課堂上再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理解并能運用這個做筆記學習的方法,課堂就相對輕松友善些,學生也更容易接受。當時我設計的預習單是這樣的:
在正式學習批注前,讓學生通過自主預習了解批注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將批注的形式與內容先以概念呈現(xiàn),在概念描述中讓學生對于批注有一個大概的總體印象,可能預習時也是有點不理解的,但是已經能有一個銜接點在認知結構中,加上課堂上教師的指導,這個銜接點很快會被吸收掌握。
預習單相當于代表課文提前和學生“見了面”,讓學生了解到新的內容所要學習的某些知識,預習單的出現(xiàn)分解降低新知識的難度與不適性。
根據預習單的要求,學生自行預習,完成任務。上課前,我可以在學生的語文書上檢查他們的批注,在正式授課前對學生自學掌握的知識有一個很好的把握,這就是了解學情。本堂課預習單的設計,通過這5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批注的接受度。這個不僅是在他們的固有知識和新知識間架起一座橋梁,也給我們教師一個很好的反饋,更清楚地了解學情后調整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預習單的練習設計,先一步教材組織好學習材料,讓學生能在學習新知前有一個很好的學前準備。
借助預習單可以對新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知,但是新知識的接受學習最重要的陣地還是在課堂,課堂是學習信息迸發(fā)的聚集地;最主要的學習方式還是教師引導的課堂學習,課堂學習是全面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當然,課堂不能滿堂灌也不能放任自流,在課堂中,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是幫助學生獲得新知的重要任務的組織者。教師的主導地位是不容撼動的,教師組織的學習內容也是需要精心策劃安排的,組織好課堂學習內容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在教授完新知識點后,如何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上學生的當堂反饋很有必要。當堂練是最能實際現(xiàn)場展現(xiàn)學生學習效果的練習方式,會比較清楚地展現(xiàn)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狀態(tài),給教師提供反思素材及調整內容的參考。
如何設計好當堂練,我們可以遵循三個條件:學習任務必須是在邏輯上有意義的;學習者必須表現(xiàn)出有效學習的信心以及擁有必要的、起固著作用的觀念;練習的次數、分步、順序,以及組織必須符合經過實證而形成的有效學習與保持的原則。部編版語文教材課后有習題,我們在課堂中可以引入習題的講解鞏固,也可以根據課文需要設置需要圍繞目標達成的知識習題,測驗學生的當堂掌握情況,及時反饋問題,及時查漏補缺,在新知與原有的知識結構結合時有一個更堅固的結合點。
部編版四上19課《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是學生樂于閱讀學習的趣味性較濃的文章,很有代入感,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但我們學習的重點不是學習課文所講述的事件內容,是要學生學會批注并且運用批注進行閱讀學習。這個單元是講究學習策略的單元,閱讀的重點是能理解文字背后包含作者的心情。文章內容有趣,貼近學生心理和生活,這是課文的一大優(yōu)勢,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xiàn)出積極的學習心向,這是一堂有效課堂的前提基礎。在此基礎上,設計好能達到教學目標且能讓學生掌握新知識的練習凸顯了重要性。在這堂課中,當堂練我并沒有只按照課后習題來,在對教材進行充分解讀后我設計的練習題目是這樣的:
課上當堂練習設計的這兩個問題,可以通過學生的當堂反饋讓我獲取重要信息,從而來判斷上課的效果。語文的練習主要考查的就是對于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理解文本后對于語言的使用能力。練習的最直接效果就在于能增強認知結構中新出現(xiàn)的意義的穩(wěn)定性、明晰性,并由此增加這些意義的可分離強度。當堂練習可以讓學生及時掌握好新知識,并且找到與舊知識相聯(lián)系的交叉部分,鞏固加深對于新知識的印象。
以上設計的練習切合文章內容,同時也引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生活實際有代入感地思考,可以設身處地聯(lián)想當時的情境,更重要的是,通過本堂課的批注學習,批注文章中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理解文本意思,解讀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后,學生能運用所學去注意自己的文字表達,體現(xiàn)人物的心情,這就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這個符合邏輯上有意義的當堂練習促進了新知識在學生認知結構中的同化。
課后要復習,這個大家都能認同,復習的作用在絕大部分人眼里是必做的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就提醒了大家復習的科學性及重要性。復習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進行復習呢?為了有意義的學習與保持的目的,如果材料仍然記憶猶新,而且遺忘得比較少,那么在最初的學習之后應該馬上復習嗎?或者等大部分材料已經遺忘后再進行復習?研究結果表明,兩種方法的復習效果是差不多的。但總的來說,提早復習的主要優(yōu)勢似乎就在于它能對可利用性更強的材料起到更好的鞏固作用、反饋作用,而延遲復習的主要優(yōu)勢也許在于它對部分遺忘的材料能進行更好的再學習。我們可以利用這兩種復習方式,形成一個很好的互補,幫助學生更好地建構認知結構。
課后復習題可以是下堂課的課上復習題,也可以是課外的輔助復習題。課上復習我們主要用到的方式是“再認”和“回憶”。就再認而言,原來已經學習過的材料會與其他一些似乎可供選擇的變量一起呈現(xiàn),只需要選擇性地把它識別出來。而就回憶而言,被試必須自發(fā)地,或依照要求,再現(xiàn)原先的學習材料的要義。“話到嘴邊”卻一時想不起來的那些東西,既可以借助一些提示回憶,也可以通過多項選擇題實現(xiàn)正確再認。
我們在語文第二課時的教學中,習慣性地會對前一課時進行復習導入。復習導入的時候可以是回憶,也可以是再認形式?;貞浭菍W生要求較為高一點,對學習材料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對于知識結構的穩(wěn)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較短的課文,學生能回憶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也能對課上的相關知識點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記憶,對于較長的課文,主要內容可能就會有點遺漏,甚至會因為掌握不牢固沒能找到合適的記憶固著點,這種情況下,并不是因為學習材料不適合學生,或者學生的知識認知沒有達到某個水平,而是給出的信號是,需要搭建一個“過渡材料”準確喚起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知識。再認就是可以提供這樣的一個“過渡材料”,順利完成知識任務。
再認就是可以借助教師的提示來展現(xiàn)學習材料的認知。再認需要準備好一個合適的“過渡材料”,這個“過渡材料”是一個橋梁,能夠聯(lián)結舊知識與新知識,讓學習者通過再認某一個連接點去把知識串聯(lián)起來。設計提供一個“過渡材料”讓學生再認是復習的重要部分。我在教學部編版四下教材《小英雄雨來》時,這篇課文較長,故事情節(jié)較多,分為六部分寫的,每一部分的內容又比較長。分為六個情節(jié):雨來游泳本領高;雨來上夜校念書;雨來勇救李大叔;雨來勇斗小鬼子;河沿響起槍聲;雨來機智逃生。這六部分看起來是沒有關聯(lián)的,都是平行的小故事,當然這些故事的共同之處都是能體現(xiàn)雨來的愛國精神。這是四年級學的課文,但是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學情,大部分學生尚不能不借助任何提示直接回憶起這些情節(jié)。在這種學情下,以回憶課文主要內容為導入,這樣的課堂開頭,勢必對大部分在場的學生來說有點難以回答,這就會讓課堂“冷清”下來,課堂基調便不易展開學習活動。如果采用借助提示語,即再認的形式,分步降低些記憶難度,“扶”著學生回憶上堂課所學,對學生來說也是可以增強課堂的信心的。
在第二課時開始時,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讓學生回憶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意料之中大家鴉雀無聲,沒人自信能回答完整這個問題。點名起來的學生拼拼湊湊說出幾個,也不完整,總有遺漏。接著,我出示了PPT新的內容,給了他們關鍵故事情節(jié)的小標題(借助提示),讓他們通過串聯(lián)這些小標題,把整篇課文回憶起來。這下,敢于舉手的學生也多了起來,站起來的學生看著小標題,很順利流暢地完成了課文內容的回憶。
課后復習題當然還有課后輔助復習,即做練習冊。練習冊的內容可以對本課有一個很好的概括與提煉,促進新知識順利歸入知識結構中,鞏固遷移學習成果。由于練習的結果,這種材料得到了鞏固,這就為今后其他相關學習任務的學習在認知結構中提供了新的、穩(wěn)定的、起固著作用的觀念。
語文學習中練習不可或缺,有效的練習設計起著重要的聯(lián)結作用,可以讓新舊知識有一個很好的銜接。設計好有效的語文練習,學生通過練習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課前預習單、課上當堂練、課后復習題,三個環(huán)節(jié)的練習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強有力的知識鞏固保障。相信在有效的練習設計與練習實踐引領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會越來越科學,越來越高效,也會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