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欽,張世新,譚 輝,朱中平, 彭 堯
(1.湖南加農正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329; 2.PSY應用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329)
豬場從場外引種或本場留種的母豬在初次配種前都被稱為后備母豬。對豬場而言,后備母豬承擔著整個豬場母豬更新換代和保障生產成績持續(xù)高水平穩(wěn)定的雙重責任,是需要被高度重視的特殊群體。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 年10 月份,豬場產能(生豬存欄和母豬存欄)已經恢復到正常年份的88% 以上,而后備母豬的大規(guī)模集中使用功不可沒。但是,從多數豬場實際反饋情況來看,后備母豬的初產成績并不理想,如分娩率不足60%、窩均產活仔數不足10 頭,嚴重影響了豬場的PSY水平。結合實際生產情況不難發(fā)現,后備母豬管理不規(guī)范導致的初配標準不適宜是造成初胎成績低迷的根源。因此,為了扭轉當前的這種不利局面,豬場亟需建立一個科學的后備母豬初配標準。
后備母豬初配時機不當是導致初胎母豬發(fā)生難產的最重要原因。一方面,過早配種的后備母豬很難達到足夠的體成熟和性成熟,導致分娩時的產力不足而引發(fā)難產;另一方面,過晚配種的后備母豬由于飼喂時間長而容易出現偏肥體況,體內過多脂肪擠壓器官容易造成產道和盆骨狹窄,從而增加難產率。
目前來看,二胎母豬綜合征是除疾病以外影響豬場生產成績的又一大元兇,常常導致母豬斷奶發(fā)情率和產仔水平均偏低,從而造成母豬低胎齡淘汰率增加。主要有2 點原因:一是配種時,待配母豬的體成熟和性成熟均不達標;二是哺乳期,母豬飼喂管理出現問題導致其體重丟失比例過大(超過10%)。結合豬場實際情況來看,日齡偏小、體重不足和發(fā)情狀態(tài)不穩(wěn)定的后備母豬初胎斷奶后往往更容易發(fā)生二胎母豬綜合征。由此可見,執(zhí)行科學的后備母豬初配標準對于保障豬場生產持續(xù)穩(wěn)定有積極作用。
一般豬場初胎母豬生產成績不理想的時候,都會以母豬還沒有到達黃金胎齡(3~5 胎)為借口,相信持這種觀點的人應該不在少數。但是,筆者覺得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因為母豬初胎生產成績高低往往決定其終身繁殖性能高低。
相關研究表明,后備母豬的初胎產仔數較高時,之后連續(xù)5 胎的產仔數也會與同胎次相比更高;反之,之后連續(xù)5 胎的產仔數與同胎次相比更低[1]。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初胎母豬需要為保障終身繁殖性能而打好基礎,而這個基礎打得好不好,初胎成績就是最好評判依據。那么如何才能讓母豬初胎成績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呢?顯而易見,后備母豬配種時滿足適宜的初配標準是關鍵。
后備母豬初配標準的關鍵指標必須滿足2 個要求:一是能夠影響初胎母豬的繁殖性能;二是在豬場日常生產中方便度量和獲取數據。目前來看,養(yǎng)豬業(yè)內公認的后備母豬初配標準有4 個指標,即初配日齡、初配體重、初配背膘厚和初配情期次數。需要強調的是各個關鍵指標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只是人為進行劃分而已。
在現代化養(yǎng)豬生產中,后備母豬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配種,既能夠確保其有足夠的培育時間,又能最大限度地縮短豬場非生產天數,實現豬場利益最大化。因此,豬場對于后備母豬的初配日齡也是越來越重視。
不適宜的初配日齡存在很大危害。初配日齡太?。ㄈ绲陀? 個月)的后備母豬往往很難達到足夠的體成熟和性成熟,不僅影響母豬自身生長發(fā)育,還會導致仔豬初生重和活力均偏低。而初配日齡太大(如超過9 個月)的后備母豬常常表現出發(fā)情狀態(tài)不穩(wěn)定(如情期持續(xù)時間短、配種時不靜立等),容易造成其配種后的1 個月內的失配率偏高。
不同品系、品種、飼養(yǎng)條件等都會影響后備母豬的初配日齡,豬場管理者需要將理論數據和豬場實際生產情況結合起來,總結出適合本場的初配日齡。相關研究表明,美系、法系后備母豬在240~260 d配種時的繁殖性能最好[2],而長大二元雜母豬的最佳初配時間為7.5~9 個月齡[3],這與當前多數規(guī)模化豬場推行的7.5~8.5 月齡的初配日齡標準基本一致。因此,筆者覺得240~260 d 是比較適宜的初配日齡,而當前使用三元商品母豬作為種用的豬場可以將初配日齡適當推遲至260 d 左右。
對后備母豬而言,合格的體重是其自身生長發(fā)育完善程度的直接體現,同時也是其正常發(fā)揮繁殖性能的基礎。初配體重不足,則說明機體營養(yǎng)攝入不足,從而造成后備母豬生殖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缺乏而影響其發(fā)情、排卵等生理功能。初配體重過大會引起卵巢脂肪性浸潤,同樣也會影響正常的發(fā)情和排卵。同時,體重過大還會增加母豬的肢蹄病比例,嚴重的還會造成母豬過早胎次被淘汰。因此,對后備母豬的初配體重必須要一定的標準。
相關研究表明,加系二元母豬(長大和大長)的最佳初配體重范圍為(130.6±8.6)~(148.0±7.2)kg[4]。此外,Challinor 等也提出后備母豬在體重145 kg 配種時的5 胎產仔總數最高的試驗結論[5]。當然,豬場也要結合非洲豬瘟背景下特殊情況來確定初配體重,比如生長速度相對更快的三元商品母豬在相同日齡條件下的初配體重應更大些。另外,由種源長期稀缺和引種風險帶來引種滯后問題也會進一步導致后備母豬超體重配種。綜合來看,當前后備母豬的適宜初配體重為150 kg 左右,待到豬場胎齡結構和基礎母豬群體逐步優(yōu)化完成后,推薦的最適宜初配體重為130~150 kg。
近年來,隨著養(yǎng)豬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豬場開始重視母豬的背膘管理。一方面,背膘厚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另一方面,母豬背膘數據可以通過相關技術進行精準測量,并且對于豬場生產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目前來看,養(yǎng)豬業(yè)認可度比較高的背膘測量點為P2點,具體是指母豬的最后一根肋骨垂直切面距離其背中線6.5 cm 的位置點,背中線左右兩側數據都可以。盡管背膘管理技術引入豬場的時間不長,但國內規(guī)?;i場已經能夠很好地將其熟練掌握并運用于實際生產中,尤其是后備母豬的初配背膘管理。
不同品種、品系后備母豬的最佳初配背膘厚存在一些差異,但差異不太明顯。相關研究表明,法系大白豬的最佳初配背膘厚為18~22 mm[6], 而加系長大、大長二元豬的最佳初配背膘厚為18~23 mm[4]。因此,一般來說種豬的初配背膘厚為18~22 mm 是比較合適的。但是,非洲豬瘟背景下的三元商品母豬是個例外,因為在相同體重條件下的三元商品母豬要比傳統(tǒng)種豬(如二元母豬)背膘厚低4~5 mm 左右。此外,鑒于近年來養(yǎng)豬育種水平的不斷提升,種豬的瘦肉率也是越來越高(人為引導),在豬場已經很難找到達到初配日齡的后備母豬背膘厚超過20 mm??傮w來看,建議當前豬場后備母豬的最佳初配背膘厚為13~17 mm。
后備母豬不能首次發(fā)情就配種。后備母豬首次出現發(fā)情癥狀(如出現靜立反應、陰戶紅腫和黏液濃稠等)叫初情期,是其真正成為母豬的標志。然而,此時后備母豬的生殖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善,導致發(fā)情狀態(tài)和排卵數不穩(wěn)定。此時,盲目的過早配種對其自身正常發(fā)育和生產水平穩(wěn)定都是不利的。
結合豬場情況來看,導致后備母豬初配情期次數不夠的原因有幾種:1)豬場外購來路不明的種豬,對于豬只的日齡、發(fā)情次數缺乏記錄;2)誘情管理不當導致后備母豬超期發(fā)情(>9 月齡);3)受生產計劃的影響需要將后備母豬提前配種;4)部分豬場仍然存在配種時只單純看體重達標與否的錯誤觀念。
后備母豬初配情期次數越多,則初胎生產成績越好。但也不能將母豬的非生產天數增加太多。相關研究表明,長大二元雜母豬配種前發(fā)情次數3 次以上時,其3 胎的繁殖水平最高[7]。但是,豬場管理者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情期次數而忽視了實際情況,考慮到當前養(yǎng)豬行業(yè)產能恢復速度較快,建議后備母豬的初配情期次數至少是2 次以上。
引種時間不合理和馴化工作滯后是導致后備母豬初配日齡偏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要做好引種前的準備工作,尤其是后備母豬引種或者留種日齡不能太大,一般在90~100 d 比較適合;另一方面,后備母豬回場3 周并持續(xù)健康穩(wěn)定后,開始執(zhí)行藥物保健和疫苗免疫等馴化工作,并且這些工作需在配種前2 周完成。此外,豬場管理者要做好生產計劃,切記不能讓后備母豬過早或過晚參與配種。
精準飼喂是控制后備母豬初配體重的最好方法,可以將其培育過程分為3 個階段,即生長期(體重100 kg 之前)、限飼期(體重100 kg 到配種前2 周)和優(yōu)飼期(配種前2 周到配種),并對各個階段做好如下管理:1)生長期:后備母豬在體重60 kg 開始飼喂后備母豬專用料,采取自由采食模式;2)限飼期:調整飼喂量為2.5~2.8 kg/d,提高飼料中粗纖維含量;3)優(yōu)飼期:提高飼喂量為3 kg/d 以上,并開始添加葡萄糖粉0.2 kg/d,促進后備母豬發(fā)情排卵。此外,在整個培育過程中,需要在飼料中添加脫霉劑和生殖營養(yǎng)。
可以每4 周對后備母豬測量1 次背膘厚,將背膘厚不合格(如偏高或偏低)的后備母豬集中起來并調整飼喂量,直到測量結果合格。實際生產中,在大欄飼養(yǎng)的后備母豬最好能趕至定位欄測量背膘厚,結果會更準確。
盡早啟動初情期(日齡)是提升后備母豬初配前情期次數的最有效途徑。豬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1)在后備母豬培育階段全程需要添加生殖營養(yǎng);2)保持后備母豬合理體況,不能偏肥或偏瘦;3)后備母豬150~170 d 時,開始使用性欲旺盛的成年公豬對其進行物理接觸性誘情,每天2 次,每次5~10 min;4)檢查并改善后備豬舍的光照條件,要求強度為200~300 Lux,每天開啟16 h,關閉8 h;5)控制好后備母豬飼養(yǎng)密度,建議每欄6~8 頭,單頭均攤面積為2~3m2;6)加強運動次數,要求每周運動2~3 次,使用公豬追逐后備母豬的運動方式對于刺激發(fā)情效果會更好。
在未來2 ~3 年內,隨著豬價逐步地回歸正常水平,豬場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會是PSY 水平,而當前影響豬場PSY 水平最大因素就是低迷的初胎母豬成績。因此,加強后備母豬管理并建立一個科學的初配標準,是扭轉當前不利局面的重要舉措。結合試驗數據和豬場實際生產情況,筆者覺得初配日齡為240~260 d、初配體重為130~150 kg、初配背膘厚為13~17 mm、初配情期次數為2 次以上的標準更適合當前的后備母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