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群
摘 要:湘南地區(qū)保存著大量的傳統(tǒng)聚落,因為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這些傳統(tǒng)聚落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顯得有些不相適應,正面臨著被破壞或者空置的問題。聚落的更新是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大量新的村落被建設起來,但這些新建立起來的村落卻呈現出千篇一律的同質化現象,缺乏特色。通過調研分析,基于景觀基因理論,從湘南傳統(tǒng)聚落中提煉出聚落景觀的標識性要素,以期促進現代村落地域景觀特質的營造。
關鍵詞:湘南;傳統(tǒng)聚落景觀;要素識別;景觀基因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課題“湘南地區(qū)傳統(tǒng)聚落景觀模式語言及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研究”(17C0702)研究成果。
傳統(tǒng)聚落是人們依據地理環(huán)境,結合生產生活需要、文化習俗、審美觀念等自然及人文條件,因地制宜營造出來的,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們生活、生產的載體,是人類物質文化的傳承媒介與保存地。聚落不僅體現了人們的物質需求,更反映出一定區(qū)域內人們的認知心理、文化信仰以及行為與聚落空間的互動關系。湘南傳統(tǒng)聚落多為同宗族聚居的聚落,如永興縣板梁村、江永縣上甘棠村、祁陽縣龍溪村等。民居屬于徽派建筑,但較皖南徽派建筑的白墻黛瓦,湘南民居多了一份渾厚質樸。
準確識別傳統(tǒng)聚落景觀要素特征并運用到現代村落的營造中,是現代鄉(xiāng)村規(guī)劃和旅游開發(fā)的前提,也是破解“千村一面”問題的關鍵。本文從民居特征、布局形態(tài)、建筑裝飾、環(huán)境特征、主要公共建筑等方面對湘南傳統(tǒng)聚落進行景觀要素識別,并分析提煉湘南傳統(tǒng)聚落景觀要素的特質。
一、自然環(huán)境構成要素識別
湘南傳統(tǒng)聚落環(huán)境構成要素主要有多山地形、水系、土地、植被等。
第一,多山地形。湘南地區(qū)地處丘陵山區(qū),聚落布局多數背靠大山,山勢峰巒疊嶂,形成多層次的景觀輪廓線,增加了景觀的深度和層次感。湘南傳統(tǒng)聚落一般選址在山腳地帶,依山而建,通常位于山的陽坡,這樣有利于爭取良好的朝向和通風,如圖1。
第二,水系。水是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和保障。湘南地區(qū)屬降雨量較大的亞熱帶地區(qū),水資源相當豐富,水系發(fā)達。接近水源是湘南聚落選址的一大規(guī)律,從聚落的整體布局,到聚落內部的景觀營造,水都是重要的景觀要素。湘南聚落一般都是選擇背山臨水的區(qū)域,山在冬季可為聚落遮擋寒風,也可以提供木材、石材等生產建設資源,水可保障農業(yè)灌溉和生活需要。
第三,土地。土地是滿足聚落中的人們進行生產、保障生存需求的條件。任何一個聚落的形成,都離不開耕地。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湘南傳統(tǒng)聚落通常都選址在周圍有足夠田地的區(qū)域,民居建筑沿山建設,留出一片農業(yè)谷地,以供耕種開墾。湘南多山地,很難找到能提供大面積可作為農耕土地的區(qū)域。因此,聚落布局時,兩個聚落之間通常留出合理的距離來滿足必要的生產活動空間。
第四,植被。湘南地處亞熱帶,氣候濕潤高熱,適合植物生長,植被資源豐富。聚落周圍通常是植被茂密的叢林。植被有擋風聚氣的作用,并能維護聚落環(huán)境的小生態(tài),在景觀上也能顯得內容豐富和富有生機。植物以馬尾松、香樟、杉樹、楠竹居多。
二、民居建筑要素識別
民居是聚落景觀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之一,民居的空間組合關系、立面造型、建筑的高度等都直接對聚落景觀尺度及景觀整體效果產生影響。民居作為景觀界面,其圍合形成了街巷景觀內聚的尺度感。民居建筑的間距決定了街巷、廣場的尺度,建筑立面及屋頂的變化,讓聚落空間產生了虛實變化。
(一)民居布局形態(tài)要素識別
湘南傳統(tǒng)民居屬于徽派建筑體系,但其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建筑布局以合院式建筑居多,形制上多采用天井式建筑模式。建筑布局以天井為中心展開,堂屋、廂房、回廊等生活、交通及休閑空間圍繞天井而建。民居建筑的結構以木構架為主體,結合青磚山墻,如圖2。
湘南民居平面布局的主要特征為:前堂后寢,中軸對稱,內部天井居中規(guī)整布局,結合地形變化,總體布局前低后高,朝向一般是坐北朝南。湘南民居通常會營造出多層次復合的內外空間系統(tǒng),合院式的結構,一院一組的基本構成單元,其中每一層次的空間內外性質隨著參照物的不同而發(fā)生轉變。院落的內外性質都是相對的,相對于內院屬外,相對于外院又屬內,通過門、窗、過廳對這些內外空間進行聯(lián)系與融合。民居內所有的房間都是對內院開窗,與天井、廊道形成一個從私密到開放的過渡。這種內外空間系統(tǒng)使得湘南民居具有明確的空間形態(tài)和層次序列,建筑的空間由門廳、過廳、堂屋、廂房、回廊、天井等元素構成,且這些元素在空間層次序列上具有明確的空間序列:門廳—天井—過廳—天井—堂屋—回廊—廂房。建筑整體的空間充分考慮了私密性需求。
(二)民居裝飾要素識別
湘南民居建筑外觀的主要特征是青墻灰瓦,它不同于皖南建筑的白墻黛瓦,其墻體沒有進行抹灰處理,而是直接展現出青磚本身的顏色,因此聚落景觀往往呈現一種質樸的灰色調,穩(wěn)重樸實。馬頭山墻,輕盈靈動。翹角是湘南民居中馬頭墻的一個顯著特征,馬頭墻的脊背呈一定弧度翹起,呈現出一種向上的動勢。加上一般會在馬頭墻兩端做青瓦勾頭和滴水花邊裝飾,整體造型給人一種靈動、俏麗的感覺。湘南民居在山墻檐口處常用砂漿粉刷成白色,一般寬約三四十厘米,厚約0.5厘米,在上面施以彩繪及泥雕。山墻的檐口下方通常用蘋果形紋樣進行裝飾,寓意平平安安。檐口的裝飾打破了建筑山墻整面灰色和青瓦形成的色調上的單調感,使得建筑立面呈現出有韻律的形式變化。檐口粉刷彩繪裝飾也是建筑為適應氣候而形成的,湘南地區(qū)多雨,彩繪裝飾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這種功能性的裝飾結合當地文化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特點。
三、宗族文化要素識別
湘南傳統(tǒng)聚落屬于典型的宗親文化聚落景觀。宗法關系是維系和決定聚落形態(tài)的重要因素,也是聚落文化特質的重要體現。湘南地區(qū)幾乎每一個傳統(tǒng)聚落都有宗祠,宗祠是宗族文化的象征,代表著聚落中居住的人們共同的價值信仰,如圖3。聚落內以宗族文化信仰培養(yǎng)出一種強烈的相互支持、團結共處的價值觀念,宗族內有本族的宗法制度、族譜族規(guī)。人們按照宗族信仰、文化習慣形成一個約定俗成的建造法則,并在遵照這個法則的前提下建造自己的聚落。這樣,即使由于地區(qū)自然條件具有一定相似性,各個聚落在外部形態(tài)上看呈現出一定的一致性,卻又總能表現出各自獨特的精神內核。
四、結語
現代村落建設受城鎮(zhèn)的沖擊很大,很多時候村落丟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質,村落建設也跟城市建設一樣越來越趨于一致化。而村落建設應融入聚居區(qū)內的地域性元素、主流文化,保持自身的景觀特質。本文通過對湘南聚落中具有識別性的景觀要素的分析與提取,以求為這一地區(qū)的現代鄉(xiāng)村建設提供參照。現代村落的規(guī)劃設計與建設中,可通過特定的地域性景觀要素,如公共性建筑、場所、傳統(tǒng)民居等,反映出本村落多數成員的文化信仰與心理需求,從而將本村地域文化特質體現在村落建設中。
參考文獻:
[1]鄭文武,李伯華,劉沛林,等.湖南省傳統(tǒng)村落景觀群系基因識別與分區(qū)[J].經濟地理,2021(5):204-212.
[2]唐鳳鳴,張成城.湘南民居研究[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6.
[3]劉龍.湖南省鄉(xiāng)村聚落景觀空間分布特征及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20(2):284-289.
[4]彭一剛.傳統(tǒng)村鎮(zhèn)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