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麗 史彩華 徐丹丹 張友軍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南美番茄潛葉蛾〔Tuta absoluta(Meyrick)〕屬鱗翅目麥蛾科,又稱番茄麥蛾、番茄夜蛾、番茄食心蟲等,英文名稱為tomato leaf miner 或the South American tomato moth。該蟲源自南美洲的秘魯,2017 年首次在我國新疆伊犁被發(fā)現(xiàn)(張桂芬 等,2019),2018 年在云南臨滄被發(fā)現(xiàn)(張桂芬 等,2020)。南美番茄潛葉蛾作為番茄上的重大害蟲,可為害番茄苗期到成株期的任何生長階段,主要為害葉片,其次是莖與果實。幼蟲孵化后鉆入番茄葉片組織取食葉肉,初期在葉片上形成小的潛道,隨著蟲體長大,食量增加,潛道逐漸變大,甚至在葉片上形成不規(guī)則的透明斑,葉片被害部位可見黑色排泄物,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導致葉片皺縮、干枯、脫落;幼蟲還可蛀食番茄果實,形成明顯的孔洞,導致果實畸形或在孔洞處感染病菌后腐爛,從而失去商品價值,危害嚴重時可造成番茄減產(chǎn)80%~100%(Campos et al.,2017;張桂芬 等,2020)。除了番茄,南美番茄潛葉蛾還可為害茄子、辣椒、菜豆和菠菜等作物。由于其個體微小,成蟲體長不足1.0 cm,初孵幼蟲僅0.4~0.6 mm,易于隨種苗、果實、運輸工具、裝貨箱等進行隱蔽的遠距離傳播和擴散。隨著國際貿(mào)易的日益頻繁,該蟲的傳播入侵和擴散為害將進一步加劇(冼曉青 等,2019)。
化學防控是南美番茄潛葉蛾綜合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Desneux et al.,2011),例如施用氯蟲酰胺類和氟蟲酰胺類、茚蟲威等藥劑(Gontijo et al.,2013),但是藥劑的持續(xù)施用導致不同地域的南美番茄潛葉蛾種群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Biondi et al.,2017)。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相繼報道南美番茄潛葉蛾對擬除蟲菊酯、阿維菌素、殺螟丹、芐氯菊酯、多殺菌素等藥劑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其中與菊酯類殺蟲劑的抗性相關(guān)基因中存在不同的點突變(Haddi et al.,2012;Silva et al.,2015,2016)。在歐洲,南美番茄潛葉蛾對酰胺類殺蟲劑茚蟲威產(chǎn)生了高抗性,其魚尼丁受體(ryanodine receptor,RyR)存在不同的點突變,其中G4903 位點的突變可能與該抗性形成密切相關(guān)(Roditakis et al.,2017)。在巴西,南美番茄潛葉蛾對多殺菌素和乙基多殺菌素產(chǎn)生了高水平抗藥性,其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α6 亞基存在G275E點突變(Silva et al.,2016)。上述研究表明靶標抗性基因的點突變在南美番茄潛葉蛾抗性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施用化學藥劑是快速控制南美番茄潛葉蛾田間為害的有效手段。為篩選高效防控南美番茄潛葉蛾的化學藥劑,本試驗評價了7 種不同殺蟲劑對為害我國新疆伊寧縣番茄的南美番茄潛葉蛾的致死效果,并檢測了與菊酯類殺蟲劑抗性相關(guān)的鈉離子通道擊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kdr)基因的點突變,以期為該蟲的化學防控提供指導。
南美番茄潛葉蛾試蟲于2018 年8 月采自新疆伊犁伊寧縣的露地番茄植株上,在田間直接采集帶蟲葉片進行殺蟲劑的生物測定。同時,收集部分幼蟲保存于70%酒精中,用于后續(xù)抗性基因克隆及其突變頻率檢測。
由于我國目前尚未有防控該蟲的指導藥劑和推薦劑量,本試驗選用的藥劑和濃度參考了國際上南美番茄潛葉蛾的防控藥劑及十字花科蔬菜上小菜蛾的推薦用量(源自中國農(nóng)藥信息網(wǎng))并稍作調(diào)整。
供試7 種殺蟲劑均為制劑: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SC,40~55 mL·(667 m2)-1,深圳諾普信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產(chǎn)品〕,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SC,20~40 mL·(667 m2)-1,美國陶氏益農(nóng)公司產(chǎn)品〕,1.8%阿維菌素水乳劑〔EW,30~40 mL·(667 m2)-1,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產(chǎn)品〕,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甲維鹽WG,4~5 g·(667 m2)-1,河北中保綠農(nóng)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產(chǎn)品〕,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EC,33~50 mL·(667 m2)-1,保定農(nóng)藥廠產(chǎn)品〕,24%溴蟲腈懸浮劑〔SC,25~35 mL·(667 m2)-1,山東濰坊潤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產(chǎn)品〕,蘇云金芽孢桿菌Bt(8 000 IU·μL-1)可分散油懸浮劑(OD,1 200~1 500 mL·hm-2,武漢科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chǎn)品)。
南美番茄潛葉蛾為入侵性害蟲,為了降低其種群進一步傳播擴散的風險,在鱗翅目害蟲生物測定常用的葉碟浸漬法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適合潛入葉片取食為害的害蟲生物測定方法——帶蟲葉片浸漬法,即采集帶有2~3 齡幼蟲的葉片在不同藥液中浸漬20 s 后取出,測定不同藥劑處理下幼蟲死亡率。具體操作:田間采集帶有南美番茄潛葉蛾2~3 齡幼蟲的番茄葉片,將帶蟲葉片在不同藥液中浸漬20 s,待葉片表面藥液自然晾干后,將葉片鋪在墊有濕潤濾紙的培養(yǎng)皿(直徑15 cm)中,每皿放置幼蟲15~20 頭,蓋上皿蓋,放入培養(yǎng)箱中,48 h 后檢查和記錄各處理死亡率。用毛筆尖輕觸蟲體(對于葉片表皮內(nèi)的試蟲,先輕輕撕開葉表皮后再輕觸蟲體),不動者記為死亡。設(shè)置清水處理作為空白對照,每個處理4 次重復,計算各處理組的校正死亡率。
利用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提取南美番茄潛葉蛾基因組DNA。擴增引物參考Haddi等(2012)的方法。選擇kdr基因的兩個序列片段設(shè)計特異性引物。其中一段序列長359bp,包含M918T和T929I兩個突變位點,上游引物為TAF2(5′-GGCCGACGTTTAATTTACTC-3′),下游引物為TARouter(5′-TGTTTCAACAGAATGACGATACTA-3′);另一段序列長281bp,包含L1014F 突變位點,上游引物為TAF3(5′-AGAATGGATTGAGAGTATGTGG-3′),下游引物為TAR1(5′-GGTGTCGTTATCGGCAGTA G-3′)。PCR擴增體系為20μL:2×EsTaq MasterMix 10 μL,DNA 1 μL,10 μmol·L-1上下游引物各1 μL,最后用ddH2O 補充至20 μL。PCR 擴增程序:95 ℃預變性 3 min;95 ℃變性 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35 個循環(huán);72 ℃延伸2 min。PCR 產(chǎn)物經(jīng)1.5%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確認條帶大小符合預期后,送交擎科(北京)新業(yè)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測序,在NCBI中進行序列比對分析。
南美番茄潛葉蛾死亡率數(shù)據(jù)采用DPS 3.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Duncan 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kdr基因突變頻率計算方法:基因點突變頻率=〔(抗性純合子個體數(shù)/檢測總數(shù))+(抗性雜合子個體數(shù)/檢測總數(shù)/2)〕× 100%。
采用帶蟲葉片浸漬法測定南美番茄潛葉蛾幼蟲對7種藥劑的敏感性。藥劑處理48 h后的結(jié)果表明:不同藥劑處理后幼蟲蟲體呈現(xiàn)不同狀態(tài)。其中,5%氯蟲苯甲酰胺處理后,多數(shù)幼蟲蟲體縮短且不取食;8 000 IU·μL-1Bt和4.5%高效氯氰菊酯處理后,幼蟲鉆出潛藏的葉片表皮;1.8%阿維菌素和6%乙基多殺菌素處理后,幼蟲仍然藏匿于葉片表皮;其余藥劑處理后試蟲無明顯上述表現(xiàn)。
1.8%阿維菌素EW、24%溴蟲腈SC 和5%氯蟲苯甲酰胺SC 處理后,試蟲死亡率達100%,顯著高于其他藥劑處理,表現(xiàn)出對南美番茄潛葉蛾的極高毒力活性;其次為5%甲維鹽WG 和6%乙基多殺霉素SC,試蟲死亡率分別為92.22% 和91.25%,毒力活性均顯著高于8 000 IU·μL-1蘇云金芽孢桿菌(Bt)OD;而4.5%高效氯氰菊酯EC對試蟲毒力活性極低,未見試蟲死亡(表1)。
表1 不同藥劑處理下南美番茄潛葉蛾幼蟲的死亡率
對南美番茄潛葉蛾菊酯類殺蟲劑抗性相關(guān)的kdr基因的PCR 擴增產(chǎn)物進行測序后發(fā)現(xiàn),同時包含M918T 和T929I 兩個突變位點的擴增片段長359 bp,包含L1014F 突變位點的擴增片段長281 bp(圖1)。將兩個片段的測定結(jié)果在NCBI 中進行序列比對,鑒定為鈉離子通道基因,即為預期擴增基因片段。
圖1 南美番茄潛葉蛾kdr 基因片段擴增
隨機選取20 頭南美番茄潛葉蛾幼蟲并提取其基因組DNA,分別檢測M918T、T929I 和L1014F 3 個位點的突變頻率。結(jié)果表明,這3 個基因點突變同時存在,其中M918T 位點檢測出12 個抗性雜合個體和8 個敏感純合個體,基因突變頻率為30%;T929I 位點檢測出10 個抗性純合個體和10個抗性雜合個體,基因突變頻率高達75%;L1014F位點檢測出的20 個樣本均為抗性純合個體,基因突變頻率為100%(表2)。
表2 南美番茄潛葉蛾kdr 基因突變頻率檢測結(jié)果
本試驗采用帶蟲葉片浸漬法評價 7 種藥劑對南美番茄潛葉蛾的致死效果,結(jié)果表明,參照小菜蛾的防控劑量,1.8%阿維菌素EW、24%溴蟲腈SC、5%氯蟲苯甲酰胺SC、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WG 和6%乙基多殺霉素SC 對入侵我國新疆的南美番茄潛葉蛾田間種群具有較高的毒力活性。因此,上述藥劑可以參照防控小菜蛾的推薦劑量用于南美番茄潛葉蛾田間幼蟲的化學防控。高效氯氰菊酯對南美番茄潛葉蛾幼蟲的毒力活性較低,帶蟲葉片在該藥劑中浸漬處理48 h 后,蟲口無死亡現(xiàn)象,表明該藥劑已不適合用于防控南美番茄潛葉蛾。本試驗采用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檢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菊酯類殺蟲劑抗性相關(guān)的鈉離子通道kdr基因存在3 個明顯的點突變,其中L1014F 位點的突變頻率為100%,T929I 位點75%,M918T 位點30%,表明kdr基因較高頻率的點突變可能是高效氯氰菊酯對入侵我國新疆的南美番茄潛葉蛾毒力活性極低的重要原因。根據(jù)以往研究,在巴西等12 個國家的南美番茄潛葉蛾田間種群中均發(fā)現(xiàn)L1014F、M918T 和T929I 的點突變,且突變頻率較高,例如L1014F 為98%,M918T 為35%,T929I 為60%(Haddi et al.,2012;Silva et al.,2015),這與入侵我國新疆地區(qū)的南美番茄潛葉蛾種群kdr基因點突變頻率基本處于一致水平,由此推測入侵我國新疆的南美番茄潛葉蛾種群的kdr基因點突變是在該蟲入侵我國新疆前已經(jīng)發(fā)生并存在,基于可能存在交互抗性,其他菊酯類殺蟲劑單劑也不建議用于該蟲的化學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