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侗:從“真才子”到“老名士”"/>
王淼
清朝順治年間,屢屢落第的蘇州才子尤侗寫出了一篇著名的游戲之作《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內(nèi)容乃是借王實甫《西廂記》中張君瑞的語氣,寫:“有雙文之秋波一轉(zhuǎn),宜小生之眼花繚亂也哉!”渲染出張生為崔鶯鶯的眼神所打動,乃至心醉神迷的過程——文章雖然是游戲之作,卻又是一篇標準的八股制義文,不僅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體例完整,而且構(gòu)思巧妙、語言優(yōu)美,深得板起面孔搞笑、一本正經(jīng)幽默之樂趣。
尤侗的這篇文章流傳甚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方式——有人將它稱作“妙文”,有人讀后一笑了之,有人看出了微言大義,有人把它當作范文反復研讀……而且這篇文章的遭際也頗有意思,尤侗自陳:“先是戊戌秋,王胥庭學士侍講筵次,上偶談老僧四壁皆畫《西廂》,卻在臨去秋波悟禪公案,學士遂以侗文對,上立索覽。學士先以抄本進,復索刻本,上覽竟,親加批語,稱‘才子’者?!边@里的“上”,指的是順治皇帝;王胥庭,即清初重臣王熙。王熙將尤侗的這篇文章推薦給順治皇帝,竟然讓順治皇帝贊不絕口,讀后連連稱贊尤侗為“真才子”,并親自在刻本上寫下了批語。
眾所周知,八股文本來是“代圣人立言”,在內(nèi)容方面有著嚴格的限定,并不允許自由發(fā)揮;而八股取士,則是出于集權的需要,以統(tǒng)一思想,使“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為目的。尤侗以八股文寫男女纏綿之事,盡管符合八股文的體例,卻未免有點“無厘頭”的意思。尤其對于那些科場失意的士子來說,這種形式與內(nèi)容形成極大反差的文章,往往能夠起到一種解構(gòu)神圣的效果:原來八股文也是可以這樣寫的嘛!透過尤侗的幽默,他們似乎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的安身立命之本,居然那般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尤侗的文章喚起了他們對于八股文的復雜感情,可謂愛之恨之,五味雜陳。
蘇州自古多才子。據(jù)說同為蘇州才子的汪琬曾經(jīng)自負地以為:“蘇產(chǎn)絕少,唯有二物耳?!彼f的“二物”,一為梨園子弟,一為狀元。在盛產(chǎn)狀元的蘇州,尤侗的名氣既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他雖然不是狀元,卻擁有以下幾個頭銜:著名詩人,著名文學家,著名戲曲家。作為蘇州的才子兼名士,尤侗有著不錯的家世,雖稱不上世代簪纓,也算得上“代有聞人”。不過,到了尤侗的祖父尤挺秀和父親尤淪那一代,布衣平生,在科舉上均沒有什么建樹,尤家在蘇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充其量只是一個小康之家而已。
尤侗高壽,他出生于公元1618年,明萬歷四十六年,去世于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享年86歲,身歷明清兩朝六代皇帝。尤侗從小即有“神童”之稱,對于早年求學的經(jīng)歷,他在《悔庵年譜》中是這樣描述的:“予在家塾厭時文,慕古學。自館課經(jīng)史外,竊取《老》《莊》《離騷》《左》《國》《史記》《文選》諸書讀之?!笨芍榷眳拹簳r文,好讀古文,尤其喜歡詩詞、戲曲之類的雜學。尤侗第一次出應童子試,時任考官即預言:“此子異日必以文名世。”后來預言果然成真,但尤侗的科舉之路卻走得極為艱辛。他一生參加過多次鄉(xiāng)試,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他雖然是八股文的行家里手,最后卻只是落得一個副榜貢生的身份。以至晚年念及于此,尤侗依然寫詩自嘲:“今朝攬鏡還堪笑,面目依然小秀才?!闭Z氣中充滿了無奈和悵然。
甲申之變(1644)那年,尤侗年方26歲,雖然業(yè)已成家,卻尚在科場中跌爬滾打,一直止步不前。他在《自祝文》中這樣說道:“仙不仙,凡不凡,隱不隱,官不官,具七尺之軀,游戲于六合之間,為造化小兒所顛倒、閻羅老子所拘攣。居無十尺舍,郭無半頃田,倉無五斗米,囊無四株錢?!边@種不上不下,不官不民,在經(jīng)濟方面又頗覺窘迫的尷尬處境,當是尤侗在明朝最后幾年的真實寫照。
就像彼時的大多數(shù)士子一樣,對于清朝入主中原的事實,尤侗也經(jīng)歷了從抗拒到猶疑,從避世到觀望,最后不得不接受的過程。乙酉之變(1645),江南江北兵戈急,尤侗親身感受到了“親朋故舊半成鬼”的悲愴,他痛苦地寫下“歲月不居人聚散,山川多事世沉浮”“國喪家難一時并,況失良朋痛幾經(jīng)”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目睹山河易色、痛失親朋故舊的凄涼心境。尤侗坦陳,他本來是應該為國殉難的,而“獨謂不可死者”,留下一條性命,只是為了伺機復仇——他寧愿像忍辱負重、矢志復仇的程嬰那般活著,也不愿做大罵奸臣、觸階而死的公孫杵臼。
然而,尤侗的內(nèi)心又隱藏著強烈的不甘,大明王朝已成明日黃花,難道他個人的前程也要就此斷送了嗎?人生在世,實現(xiàn)自我價值原本就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何況他又有著滿腹的才華呢?良禽擇木而棲,才華其實是待價而沽的資本,更加現(xiàn)實的是,大明王朝已不復存在,但人畢竟還要吃飯穿衣,還要繼續(xù)生存。冷靜下來,尤侗首先從歷史的角度肯定了朝代更迭的合理性,他說:“天下事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譬高秋凋落,理之必然。”進而從個人角色的不同,劃分出每個階層應當承擔的責任,他說:“國破家亡,主辱臣死,此卿大夫之責,非庶民、婦女之事也。”解決了思想問題,尤侗釋然了,清朝占領蘇州后不久,他便入長洲城內(nèi)應歲考,就此走上了新朝的科舉之路。
事實上,時逢易代之際,是為舊王朝守節(jié),還是向新王朝效忠,乃是每一個士子都不得不面對的選擇。尤侗的妥協(xié)代表了彼時大多數(shù)士子的態(tài)度,他們當中雖然的確有人絕意仕進,但更多的人還是選擇了與新朝合作。讓尤侗沒有想到的是,王朝的鼎革并沒有改變他屢試不第的運氣,順治三年(1646)的鄉(xiāng)試,尤侗名落孫山,順治五年(1648)的鄉(xiāng)試,尤侗依然名落孫山。順治九年(1652),尤侗又一次應試,終于得授永平府推官一職,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七品官,總算對他多年的應試生涯有了一個交代。讓尤侗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推官生涯只持續(xù)了四年多的時間,因為秉公執(zhí)法,他得罪了滿洲權貴,受到“改降二級調(diào)用”的處分。尤侗不甘其辱,遂憤然辭官,回歸故里。
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里,尤侗其實是以才子兼名士的身份生活在家鄉(xiāng)蘇州的。早在明朝時期,尤侗即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并因此結(jié)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承晚明之余緒,入清之后,尤侗又與友人一起發(fā)起成立了慎交社——結(jié)社的初衷,自然是為了社友之間互通聲氣,切磋學問,當然,喝花酒,觀新劇,也是其間必不可少的關目。遺憾的是,慎交社似乎并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反而魚龍混雜,蛻變?yōu)椤皩R詣菀钡氖侄危瑵u而走向式微。這當然是與清初的大環(huán)境分不開的,從順治九年起,清政府多次明令禁止文人結(jié)社,大規(guī)模的社團活動已然不合時宜,慎交社走向衰落亦屬必然趨勢。
不過,這并不妨礙尤侗個人的創(chuàng)作與交游。據(jù)《清史稿》所載:“侗天才富贍,詩文多新警之思,雜以諧謔,每一篇出,傳誦遍人口?!痹缭陧樦位实鄯Q贊尤侗為“真才子”之前,尤侗的才子之名已經(jīng)蜚聲鄉(xiāng)里。尤侗歷經(jīng)明清易代,他本人則深受晚明風氣的影響,作詩作文務求“道性情”,聲言“人可為真士夫,不可為假道學”,以求“真”作為創(chuàng)作的核心價值。而尤侗的詩文與戲曲也淋漓盡致地宣泄出一個落拓才子內(nèi)心的寂寞。他一方面哀嘆“人生少壯不得意,室無懸衣釜無儲”,另一方面高吟“大抵奇士多淪落,何獨戚戚哀途窮。哀途窮,可奈何,仰天一笑天么麼”作為自我安慰,其中流露出的實是一種英雄失路、托足無門的郁悶和隱痛。
與同時代的文人才子相比,尤侗的特異之處,在于他擅長寫作一些別有寄托的游戲文字,比如前面提到的《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類似之作還有《討蚤檄》《斗雞檄》《責鷹辭》《磔鼠判》……這些文字往往煞有介事、小題大做,看似荒誕不經(jīng)、詼諧滑稽,卻都有著自我調(diào)侃的深刻寓意。另外,尤侗的一些戲曲作品,諸如《讀離騷》《鈞天樂》《吊琵琶》《黑白衛(wèi)》等等,也均屬供讀書人案頭吟詠的文人劇,雖然舞臺效果未必多好,卻可以引起一般文人的共鳴——正像尤侗在《黑白衛(wèi)》中所吟唱的那樣:“六月棲棲日苦多,壯心無計可消磨。偶思劍俠看奇?zhèn)?,漫把長歌續(xù)短歌?!庇榷钡倪@類作品,說白了都是“壯心無計可消磨”的結(jié)果。
這一點其實與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頗相仿佛,盡管他們二人的經(jīng)歷和境遇都有著絕大的差異,盡管尤侗的文字缺少蒲松齡的痛切與激越,但在自嘆身世卻又別有寄托方面,他們二人實出同一機杼——借物明理,寄托理想,托物言志,發(fā)泄孤憤,“游戲成文聊寓言”,看似嬉戲之作,卻另有深意在焉。對于尤侗的這類文章,孟超然以為:“以驚才絕艷之筆,率多游戲為文?!毖泳龎垡詾椋骸坝任魈梦?,恃才而怪,不可法?!庇榷北救诉@樣說道:“予少而嬉戲,中年落魄無聊,好作詩余及南北院本雜曲,綺艷疊陳,詼諧間出,知我者,以為空中語;罪我者,以為有傷名教,不只白璧微瑕而已”,不妨看作是尤侗的自供狀。
身為才子兼名士,閑居蘇州的尤侗一直優(yōu)游于各個階層之間,其中既包括諸多朝廷顯貴,地方縉紳,也不乏前朝遺民,山野隱士,另外還有一些方外人士,僧道者流。在與尤侗詩酒唱和、觀戲品曲的名人中,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吳梅村、龔鼎孳、王士禛、朱彝尊、冒襄、余懷、李漁、施閏章、汪琬、陳維崧、宋犖、曹寅……可以看出尤侗的交游極為廣泛——毫不夸張地說,由尤侗的朋友圈,即可折射出明末清初以蘇、杭為中心的江南文林概貌,以及當時各色文人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順治皇帝突然駕崩。消息傳到蘇州,尤侗忍不住號啕大哭,他寫下《恭挽世祖章皇帝哀詞八首》,稱“平生知己猶惆悵,況感恩私在至尊”,既將順治皇帝稱作“平生知己”,并對順治皇帝的贊賞充滿了感恩之心。如果說在順治皇帝駕崩之前,尤侗還一直以獲得順治皇帝的垂青為榮,并盼望有朝一日能夠得到圣恩眷顧,那么,順治皇帝的去世,則讓他一下失去了依托,對個人前途也益發(fā)感到心灰意冷。
同樣是順治十八年(1661),蘇州發(fā)生了著名的“哭廟案”。作為清初的“江南三大案”之一,“哭廟案”的緣起,原是吳縣縣令任維初以嚴刑催交賦稅,中飽私囊,從而引發(fā)當?shù)刂T生聚集文廟,集體請愿,通過哭訴向上級官府申告,發(fā)泄對任維初的不滿。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時逢順治皇帝駕崩,清廷竟以“大不敬”的罪名將眾諸生收監(jiān),最后判以“擬不分首從斬決”,在被判腰斬的士子中,即包括蘇州名士金圣嘆。
尤侗與金圣嘆算不上至交,他平時對金圣嘆放誕不羈的做派頗有點不以為然。但同為蘇州才子,尤侗畢竟還是物傷其類,他既為金圣嘆的遭遇感到震驚,也對金圣嘆的命運充滿同情。深夜無寐,輾轉(zhuǎn)反側(cè)的尤侗寫下這樣一首小詩:“滿城風雨近重陽,剪紙招魂滿建康。一夜淋鈴聞鬼哭,可知唱道念家鄉(xiāng)。”詩寫得隱晦,但情感并不隱晦,從中能夠感受到尤侗痛徹心扉的悲切與凄涼。尤侗并不是不明白,“哭廟案”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jié)局,與其說是參與其中的士子罪當問斬,毋寧說是清廷借題發(fā)揮,隱含著殺雞儆猴的意思,由此開啟了后世“文字獄”的先河。
“哭廟案”的發(fā)生,讓尤侗一時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感,生怕哪天突然招來橫禍。在后來所寫的《鈞天樂》中,尤侗借劇中人物之口,一再表示后悔寫作了這些無益的戲文,甚至多次產(chǎn)生想要焚毀草稿的想法。然而,正當尤侗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功名之心逐漸淡薄,并希望從此過上一種“左手招明月,右手引清流”的日子時,命運突然出現(xiàn)轉(zhuǎn)折。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頒布了一項“征召博學鴻儒”的詔書,大意是讓各級地方官員推薦人才,赴京參加殿試,由康熙皇帝親自擇優(yōu)錄用——說是招徠人才,其實也是清廷借以消弭敵對力量的一種策略。
尤侗得到了地方官員的舉薦。對于這次意外降臨的機會,尤侗起初頗為矛盾,他已年過花甲,對于仕途,已不復有當初的雄心壯志。但是,權衡再三,尤侗又實在不愿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捫心自問,他一生徒具才子之名,不是時刻都在期盼著學得文與武、貨與帝王家嗎?在尤侗看來,當初的推官經(jīng)歷只是讓他感到一種大材小用的憋屈,今朝的“征召博學鴻儒”才真正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
抱著“自揣迂疏無宦情,未能免俗敢求名”的忐忑心情,尤侗終于邁出了北上京城的腳步。誰知進京不久,家鄉(xiāng)即傳來妻子病故的訃聞,尤侗悲痛之余,深感自責,上請告假歸鄉(xiāng),卻未得允許,無奈之下,只得讓長子回家奔喪。尤侗懷著沉重的心情參加了博學鴻儒殿試,殿試的結(jié)果,一共錄取五十名,其中前二十名名列一等,尤侗獲得了二等第十一名的成績,得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編撰《明史》。正所謂“白首君恩拜爵時”,在所有獲得錄取的士人中,尤侗的年齡最長。
尤侗做了五年翰林院檢討,在這五年時間里,他的主要工作是纂修《明史》,而他的個人生活則是百味雜陳。首先,尤侗不諳官場世故,對于官場上的人情往來格格不入,當然也無法融入其中。其次,翰林院檢討俸祿微薄,尤侗又沒有額外收入,生財無道,日子過得相當窘迫。而且史局的工作環(huán)境也不太好,房間逼仄,排座混亂,讓尤侗不勝其苦,每天除了案牘勞形之外,只是郁郁寡歡而已。
康熙十九年(1680)六月,尤侗的次子尤瑞去世,得到消息,尤侗驚悲不已。隨后不久,尤侗的五弟尤俊和二兄尤價又先后病逝,短短一年痛失三位親人,所謂“一家半載報三喪,兩鬢驚添五夜霜”,令尤侗肝腸寸斷,也愈加思念家鄉(xiāng)??滴醵荒辏?682),尤侗的長子尤珍考中進士,尤侗心愿已了,遂多次遞交辭呈,一再表達辭歸的心愿,次年終獲允許,時年65歲的尤侗終于返回了家鄉(xiāng)。
除了詩文創(chuàng)作之外,晚年的尤侗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觀劇雅集和詩酒交游之中,盡管日子過得并不寬裕,但他依然興致勃勃地參與到“耆年會”“簋貳會”“車盤會”等一系列活動中??滴趸实哿陆?,尤侗三次接駕——其中,第一次迎至惠山,朝于行宮,并緊隨官船一路護送,被康熙皇帝譽為“老名士”。第二次康熙皇帝駐蹕蘇州,召見尤侗等鄉(xiāng)中故老,已經(jīng)81歲的尤侗“承顧問神明不衰,應對嫻雅”,獲得御書“鶴壽堂”的賞賜。第三次時年85歲的尤侗親往無錫驛亭接駕,康熙皇帝深受感動,傳旨將尤侗特升為翰林院侍講、晉階承德郎……尤侗的聲譽和名望一時達到了頂點。
康熙四十三年(1704)六月,尤侗安然地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程——檢點尤侗的一生,他曾經(jīng)對功名孜孜以求,卻總是科場失意,仕途蹭蹬;他曾經(jīng)自視甚高,把才子之名想象得非常重要,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尤侗平生最得意的時刻,是“真才子章皇帝語,老名士今上玉音”——當聽聞順治皇帝稱他“真才子”時,尤侗真誠地相信即將到來的好運,殊不料順治皇帝不過是隨口一說,而他也只是謬托知己;當康熙皇帝當面稱他“老名士”時,尤侗倍感榮幸,感恩戴德,卻不知康熙皇帝也只是用他來裝點門面,點綴盛世。
尤侗見證了明清易代之際文人的生存與選擇,而他本人也印證了文人被驅(qū)使、遭操縱的命運。在大一統(tǒng)的時代面前,才子如何?名士又如何?他們既無法擺脫人身的依附,當然更不可能決定自己的進退。近人章克標認為,文人只是“盛世的點綴品而末世的殺頭胚而已”,文人的命運,大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