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琪 劉語瀟
隨著抖音、B站等各大非傳統視頻網站及微博、微信等各大新興社交平臺的快速成長,Vlog這種視頻形式也迅速地走進了我們的網絡生活。 Vlog即video blog(視頻博客),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的視頻形式,受到廣大互聯網用戶的熱捧。 2020年9月發(fā)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①顯示,我國現今的網絡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8.88億,幾乎覆蓋全體網民;其中,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為8.18億,占網民總體的近九成。 由此可見,Vlog這種視頻形式具有巨大的潛力,它引發(fā)的一些現象也廣受學界和業(yè)內人士的關注。 Vlog的主角一般是創(chuàng)作者本人,創(chuàng)作者利用手機、相機等智能設備拍攝有主題的生活場景或無主題的生活記錄,隨后剪輯發(fā)布,獲取播放量。
與其他類型的視頻相比,Vlog更具真實性與互動性。 B站中的熱門的職業(yè)生活Vlog視頻在創(chuàng)作上多圍繞職業(yè)生活中的收獲和遇到的問題,內容符合現代年輕人的求職需求, 使雙向的交流更加深入,也能夠更加直觀地反映出當代年輕人對職業(yè)生活的憧憬與踏入社會的主動適應。 但是,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一些問題。首先,觀眾對Vlog的整體認知并不高,其受眾范圍比較有限。Vlog這種視頻形式采用沉浸式的敘事風格,節(jié)奏慢,不能迅速抓住觀眾眼球,需要靜下心花費一定時間來觀看,與利用“碎片化”時間的主流觀看方式相悖。 大部分觀眾只是被精致的生活日常所吸引, 這種視頻滿足了觀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窺探欲望,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用戶群體狹窄化,限制其傳播影響力。 其次,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 需要高質量的視頻腳本以及較為精良的設備和剪輯技術, 此時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意識就變得非常重要,正因為有著如此高的要求,真正出彩的Vlog數量并不多。 現在各大平臺更是充斥著同質化、低俗化的Vlog,盲目地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不斷刷新下限, 此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Vlog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失去其原本的意義②。 通過先行研究可以發(fā)現,目前國內對Vlog的研究多集中于內容構成、 審美風格、發(fā)展現狀、用戶心理分析、傳播策略等方面,從符號學角度展開的相關分析和研究較少且并不深入。
符號學分析方法最早出現在語言學,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和發(fā)展,現代符號學的主要研究層面是文化層面,并覆蓋社會學、藝術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 我們知道,視頻是語言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而Vlog這種形式更是貼近日常生活的一種視頻形式。 Vlog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方式,對其流行原因從符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兼具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B站早期以彈幕吸引觀眾,聚集了一大批熱愛二次元文化的青少年。 青少年是踏入職業(yè)生活的主力軍,彈幕是實現互動性的有效手段。 因此, 在這片充滿互動文化的肥沃土壤中,Vlog這種視頻形式得到了迅速成長。 就目前來看,B站已成為中國最大的Vlog視頻發(fā)布網站之一。因此,本文選擇B站這一平臺, 以知名的高播放量職業(yè)生活相關Vlog為研究重點, 對其背后的符號學應用進行解讀,期待給Vlog的質量提升帶來新思路。
“標出性”指的是事物相對不常見的一種特性。語言學家吉馮則進一步總結了標出性的三個特性,即認識難度較大、出現頻次較低、組成較為復雜③。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來看, 在事物的二元對立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為非標出項,出現頻率較低的為標出項。 B站中的高人氣職業(yè)生活類Vlog就是因其具備多重標出性,從而獲得了部分群體的喜愛。
第一, 與其他類型的視頻相比,Vlog更具有真實性和互動性。 從它的定義來看,它就是進入全面的互聯網時代后,用視頻記錄生活的一種形式。 只是它由原先的二維Blog拓展成為了三維Vlog。 它的特征是第一人稱視角。 無論是文本的描述還是鏡頭的敘事都圍繞視頻創(chuàng)作者展開,能夠給觀眾帶來強烈的代入感,縮短與受眾的距離。并且由于B站的彈幕文化,更增添了其互動性,觀眾可以即時對某一符號做出反應。 而其他類型的視頻,大多有鮮明的主題,許多要素早已被提前設定,形成一定的套路,觀眾可以輕易猜測到一些情節(jié), 從而失去新鮮感,失去觀眾的關注。 一部分視頻因其剪輯的復雜性,令觀眾產生質疑。 觀眾因為某些獵奇心理觀看此類視頻,然而大多數此類視頻只是嘩眾取寵,依靠高超的剪輯技術夸大表演者的行為,欺騙觀眾,以至于被觀眾的嫌棄。由此可以看出,Vlog的標出性就體現在它的不確定性、自然性以及弱剪輯性。
第二,常見的生活類Vlog主題有美妝、旅游、飲食、服飾等,幾乎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 而職業(yè)生活類Vlog的標出性就體現在它內容的新穎性。 由于現代的年輕人崇尚成為“斜杠”青年,涉獵相對豐富,尤其是對自己陌生的領域, 擁有較為強烈的求知欲。職業(yè)生活Vlog的創(chuàng)作者大多是職場的“老鳥”,他們在Vlog中提到許多自己在職業(yè)生涯中遇到的問題和經驗,雖然這些經歷只集中在為數不多的行業(yè)和領域,但這些內容能很好地滿足受眾群體的好奇心理,并對他們的就業(yè)和擇業(yè)起到一定的幫助。 例如,B站知名的UP主歐陽娜娜曾經發(fā)布自己的演出后臺Vlog,帶領大家探秘演出背后的故事。這類視頻的播放量和收藏量都很可觀,甚至相似的主題發(fā)布了好幾期。 由此可見,這種新穎的內容,正是職業(yè)生活Vlog同其他Vlog的區(qū)別之處。
第三,職業(yè)生活Vlog的標出性還體現在它的名企標簽。 從整體的播放量和收藏量來看,擁有名企標簽優(yōu)勢的UP主更受觀眾的關注。因為這一標出性符合受眾群體即年輕人的價值取向。 名企是所有人的向往,名企的工作日常更是備受關注,尤其是一個普通人進入知名企業(yè)工作,這種對立感更能激發(fā)受眾的好奇心。 例如B站的up主Aaaaliyah,她本人并不是畢業(yè)于國內頂級知名院校,但她進入了網易實習,并拍攝了相關Vlog,粉絲量并不多的她相關視頻播放量卻達到10.4萬。由此可見,名企標簽正是其與其他生活類Vlog的區(qū)別。
皮爾斯符號學理論的中心視角是符號意義的生產與傳播,這也是現代傳播學應該關注的重點。 皮爾斯認為所有符號都由三個元素構成。再現體代表符號的載體,對象則是符號所代表的東西,起決定作用的是解釋項。解釋項代表的是符號在接收者心中所創(chuàng)造的相似的或發(fā)展的符號,我們可以廣義地理解為符號在解釋者心中所產生的意義或思想?!敖忉岉棥边@一概念的提出使符號不再局限于結構之中。 此外,皮爾斯認為在傳播過程中, 解釋項又可以分為意向解釋項、效力解釋項和交際解釋項三項。 其中,發(fā)送者和接收者雙方在傳播過程中所共同達成的, 就是交際解釋項, 它決定了發(fā)送者與接收者為了使交際得以發(fā)生而相互融合而成的心靈④。 從皮爾斯的三元傳播模式來分析留學生活類Vlog, 可以發(fā)現傳播效力高的關鍵就是引發(fā)觀眾的共鳴。在Vlog中,視頻本身就是再現體,視頻中的文本、背景音樂、語言等都是再現體的表現方式, 對象則是這些載體所代表的東西,解釋項就是整個Vlog符號或其中的單一符號在解釋者心中所產生的意義或思想。 而Vlog的發(fā)送者和解釋者達成的心靈融合的部分就稱為交際解釋項。 交際解釋項的高度融合使傳播過程不再是從發(fā)送者到接收者的單向輸出,而成為觸及雙方內心的雙向互動。 這也是符號傳播所想要達成的目標之一。
通過對B站的職業(yè)生活Vlog博主的視頻留言區(qū)的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一些網友會留言表達和UP主相同的觀點。 B站UP主“微微的Vlog”有一個標題為《上海財務打工妹的日常:每天兩點一線自卑無社交,雖簡單但很充實》的Vlog,擁有57.8萬的播放量,在Vlog中她提到財務工作的強度大,比較枯燥。評論區(qū)可以看到,許多人對此深有感觸,覺得自己在工作的時候很疲憊,操心的地方很多。 視頻評論數也高達1160,可以看出發(fā)送者和解釋者的交流之熱烈。從諸多的職業(yè)生活Vlog評論區(qū)我們可以發(fā)現,Vlog發(fā)送者和Vlog解釋者的共同心靈, 有的表現在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職業(yè)未來的憧憬,有的表現在對發(fā)送者遭遇的同情,有的表現在對生活態(tài)度的認同,有的表現在對行業(yè)差異的好奇。 總之,發(fā)送者和解釋者雙方通過視頻這個符號探尋交際解釋項,實現了在網絡空間的良好互動。 Vlog則作為一種交際形式實現了其強大的傳播效力。
四川大學教授趙毅衡曾在論文中提出,所有的符號文本都是由顯文本與伴隨文本結合而成。 據他總結,伴隨文本可以分為三個大類六種成分。 讀他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伴隨文本并不出現在文本本體內容中,但是接收者會明確意識到,或下意識感到伴隨文本的存在⑤。 伴隨文本是會影響到符號文本本身的內涵解釋的一種因素:不僅是符號文本本身有意義,文本所攜帶的大量附加的,在文本中經??床坏降陌殡S因素,也在起作用,甚至可能起了比文本更大的作用。 職業(yè)生活類Vlog能夠吸引大量觀眾,成為Vlog視頻中的重要分支,除了顯文本發(fā)揮的作用外,伴隨文本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副文本:顯現于文本表現層上的附加因素。 副文本可以被看作是文本的框架因素,它對符號文本的接收者會產生巨大影響。例如“標題黨”這一現象。有部分創(chuàng)作者喜歡緊抓時事熱點, 利用標題讓觀眾先入為主,從而達到提高播放量的目的。 一個簡單的標題,就可以帶來大量的關于此文本內容的消息,而這些因素往往被大肆宣傳。 接收者極有可能在不了解全貌時已經做出判斷。 又例如評論區(qū)經常出現的“課代表”式留言。 一部分觀眾主動收集整理Vlog中的背景音樂、 出現的化妝品品牌、 博主發(fā)言的重點等內容,在評論區(qū)留言,獲得大量點贊。 從這些角度我們都能發(fā)現,副文本可能對符號意義起到決定性作用。
2.型文本:文本與文化的關鍵連接方式。 型文本可以明確文本所從屬的集體,也可以看作一種分類的方式。 如果沒有各種型文本,文本本身幾乎無法獨立表達任何意義。 例如,B站就有多個分區(qū),生活區(qū)、搞笑區(qū)、綜藝區(qū)、游戲區(qū)、動漫區(qū)等等。 這就是現代媒體所創(chuàng)造的型文本集群。 職業(yè)生活Vlog主要發(fā)布在生活區(qū),也有一部分會發(fā)布在學習區(qū),所有的內容都被安置在一定的分區(qū)之內。 在分區(qū)之外,每個UP主的投稿還會被帶上一些標簽,標簽的背后都是不同的分類方式。 這些分類的運用不僅簡化了搜索,也吸引了目標群體。
3.前文本:一種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對現在的文本產生的影響。 在B站的Vlog投稿中經常能夠發(fā)現一些相似的鏡頭或者相似的要素。 例如,在UP主歐陽娜娜的Vlog中可以看到她本人擔任Vlog主持人的鏡頭,由工作人員在鏡頭后適當提問,使視頻的過渡更加自然。 這種鏡頭表現在許多視頻中都曾出現,所以屬于前文本的一種。 還有在B站曾經火爆一時的探訪名企業(yè)工作環(huán)境類視頻,有眾多知名博主紛紛發(fā)布探訪視頻。 例如,知名UP主老番茄就探訪了網易這家業(yè)內知名企業(yè),播放量高達960.2萬。 這種跟風熱門主題的視頻數量之多,熱度之大,可以看出前文本對發(fā)出者的影響力。
4.超文本:可被“鏈接”起來一同接受的各種其它文本。 我們在評論區(qū)的置頂經常能發(fā)現別的視頻鏈接,感興趣的接受者可以通過這些鏈接去觀看這個UP主的更多視頻,又或者在視頻下方會出現與此視頻內容相似,帶有相同標簽的視頻。 這就通過各種渠道的文本支持了顯文本。 超文本還對Vlog的再闡述具有協助作用。 以B站UP主歐陽娜娜為例,在B站以她的賬號名為關鍵詞搜索,可以發(fā)現除了UP主本人上傳的視頻外, 還有其他UP主的剪輯視頻,或者與歐陽娜娜這位UP主合作的Vlog,這些都可以視為超文本。 其中播放量最高的達到837.7萬,由此也可以看出超文本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5.先文本/后文本:生產性伴隨文本和解釋性伴隨文本雙重具備。 高質量的短視頻十分注重創(chuàng)新性,所以一般UP主都會拒絕先文本,但產生后文本的情況卻非常多見。例如,B站UP主冰糖戀雪梨發(fā)布的視頻標題中大多帶有標志性的“教師”二字,她的Vlog中有專門講解教師專業(yè)話題的系列視頻, 專注上傳自己的工作相關Vlog; 也有一部分是講述自己日常生活的Vlog, 更加全面地展現自己作為教師的方方面面。 日常生活相關的Vlog作為后文本對工作相關的Vlog產生了逆影響。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伴隨文本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力。 總而言之,符號文本的最終的解釋意義是在顯文本和伴隨文本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認為,文本的解讀方式依賴于伴隨文本。
Vlog浪潮隨著科技的進步更加火熱, 相信隨著5G的全面應用,它會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現在Vlog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擴大其影響力, 讓它突破原有的小圈傳播形成國民知名度。 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一定是將這類視頻擺到更多的視頻觀看者面前。2019年11月10日, 央視著名主持人康輝發(fā)布了自己的第一支職業(yè)生活Vlog, 在B站的播放量達到253.1萬,系列8支Vlog的總播放量達到1027.7萬。 在今年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堅守家中,央視記者赴武漢報道,也采用了Vlog的形式。 在B站央視新聞官方賬號下有一個武漢Vlog系列,播放量已經高達1640.7萬,彈幕多達11.1萬條,評論更是高達數十萬條。 由此可以看出,各大主流媒體紛紛試水,由原本的電視媒體向新媒體轉型。主流媒體的這種嘗試在帶給Vlog發(fā)展模式新的沖擊的同時,也會給它帶來前進的活力。 但是,主流媒體畢竟屬于專業(yè)群體,而Vlog的主要創(chuàng)作人群還是屬于非專業(yè)群體。 龐大的非專業(yè)群體如何打破靈感枯竭難題, 如何避免內容同質而給觀眾帶來疲倦感,如何將視頻價值變現,都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除了利用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Vlog發(fā)展的特點和前進的阻礙,也可以從符號學的角度出發(fā),分析Vlog在主題上是否具有標出性, 內容是否融合了交際解釋項,傳播中是否合理運用了伴隨文本,這些思維的轉變都有助于我們實現制作更好的視頻的目標。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2020年9月29日。
②高文慧、杜雅潔、安曉燕:《國內Vlog內容構成與審美風格研究》,《新聞知識》2020年第6期。
③趙毅衡:《文化符號學中的“標出性”》,《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3期。
④趙毅衡:《論 “伴隨文本”——擴展 “文本間性”的一種方式》,《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2期。
⑤趙星植:《論皮爾斯符號學中的傳播學思想》,《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