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航(山東泰安市泰山區(qū)教研科研中心)
尊敬的各位校長,大家好!
籌劃已久的全區(qū)小學校級干部培訓班今天開班了。近年來,區(qū)教育局及教研科研中心更加重視干部隊伍的管理與培養(yǎng),采取各種措施加大培養(yǎng)培訓力度,全區(qū)干部素養(yǎng)及管理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并涌現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管理干部,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營校經驗,各校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的勢頭。
但與其他先進縣市區(qū)相比,我們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就管理而言,主要體現為“四個不很匹配”。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育也必然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做“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教師”的要求,對廣大校長來說,同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不少管理干部仍然視這些重要思想理論及現實要求于漫不經心,采取不主動、不深研的應付模式,思想及思維方式不匹配現代治理的狀況多有存在。諸如此類都是校長及學校管理應答的時代新問題。
新時代的教師,既熱愛生活、興趣廣泛,也越來越能讀懂學校管理是否科學、自我權益是否得到尊重;新一代的教師,學歷較高、見識多元、敢于探究,也越來越淡化權利權威,厭惡陳規(guī)舊習。教師關切是管理的“風向標”“晴雨表”,是管理干部尤其是校長時刻需要面對的重要考題,它考驗著校長的治理能力,折射著干群的和諧與信任,攸關干部及學校的形象。這些都是學校管理面考的時代新課題。
恰因上述等緣由,管理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各方如此高的關注,也從來沒有像當今一樣遇到這么多的困難、困惑、尷尬與挑戰(zhàn),甚至是批評與非議;我們似乎在有點憋屈中,感到些許的茫然、乏力和無奈,有時甚至是感到有點捉襟見肘。
我們常念叨管理,可是什么是科學管理?何謂文化管理?怎樣精細實施及人文體現?還真的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深省。這樣辨析的話,強化思想認識就永無止境、永遠在路上。
這些年,硬件上去了,但軟實力,特別是文化管理水平這些基礎能力還有待質的提升。我們可能在形式上擁抱了新教育和新理念,但當問題真正發(fā)生之時,我們的辦法依然是傳統時代的治理方式,空洞說教、千校百管一面。
況且,管理者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容易形成靜態(tài)思維方式及慣性管理理念;加之,長期處在忙碌及壓力狀態(tài),就易形成焦慮,就有可能缺少清醒判斷,誤認為自己及管理不存在問題、沒有對手,用不著再反思、再學習及再研究,甚至還沾沾自喜。這使得我們未必都能看到、看清“狼來了”帶來的沖擊與變化,甚至是暗藏危機。這樣分析的話,更新教育理念就沒有盡頭、只能勇往前走。
我們在管理著,似乎又在被管理綁架著;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管理實而美,教師卻覺得有點像“海市蜃樓”,似“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感到“不解渴”。
管理似乎又逐漸被淪為“雞肋”;管理在帶來正能量的同時,似乎也在銷蝕著師生很多的東西。像管理的僵化、粗放、評價的過多細化量化、人文氛圍的缺失、教師倦感越來越強等。
教師感到管理離自己很近,又好似很遠很虛,有時感到還“很硬”,甚至“很煩”。再深入學校看一看,走進教師及家長中聽一聽,存在問題就更多。這樣梳理的話,創(chuàng)新管理效果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痹诋斍肮芾砝砟顫M天飛的情況下,上述兩個方面應是同時強化,或更加重視問題的精準解決及課堂的點穴式領導。
如,現實中管理的合力不夠、和力不強;治理中常有不到位、不會到位;甚至是缺位、越位、不會補位;尤其是出現了求穩(wěn)怕亂、方法不多、辦法不強等趨向。再如,我們經常忙得昏天暗地,“5+2”“白加黑”,“辛苦指數”很高,但往往是忙不到深化改革、破解難題的關鍵處;更常是,缺乏主見,隨波逐流,似乎越來越迷失了前進方向,感覺越來越不會干了。
教師希望遇到一位好的領導來引領自己,卻常是搖頭嘆息;教師也好像是在乎管理,處在管理之中、服從管理,又似乎是不那么在意管理,不時還游離于管理之外,有的只能是厭煩管理、無奈地排斥管理,甚至是陷入了“管不到教師的心里去、說了也沒人信”的治理困境。這樣剖析的話,管理能力就沒有使不了、只有不夠使。
直面“不很匹配”的現代化拷問,校長要有專業(yè)發(fā)展的自覺。很多時候,一所學?;蛞粋€領域怎樣設計與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把手”或分管領導的意志、心胸和能力。如果上面缺乏領導判斷力和糾錯能力,下面就會缺乏執(zhí)行力。由此,我們這次培訓活動的主要目的或主題是“學習、反思、提升、行動”,就是借助一個個深刻的報告、一例例深刻的案例,一次次深刻的交流,引導大家靜下心來對過去的管理與工作進行細致梳理及深度反思,真正觸及內心深處,在新的際遇下,新的起點上,來一次深刻的變革:重新發(fā)現管理,也重新發(fā)現自己;重新經營管理,也重新設計自己。
為此,借此契機我向大家提兩個問題及四條建議,引大家深思,并以五句話與大家共勉。
第一個問題:現在大家的管理水平處在哪個層次?
老子在《道德經》有句名言:“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從中可以感到學校管理也似有四個層次或四種狀態(tài):
一是我們管著理著,卻讓被管理者逐漸厭煩麻木、甚至是心涼了或人跑了;二是有一批被管理者;三是將被管者變成追隨者;四是把被理者化為自己甚至是他人的領導者,讓他們都成為某一個方面的領導人物,這是最高水平的管理。
對應著,在我們的管理職場中也常呈現為四種人,即“人力、人手、人才、人物”。對照一下,我們是哪種人?是不是當前教育及教師期待的那種管理與管理者呢?
因此,我們的管理應該不斷實現四個根本性改變:由經驗式碎片思維到深踐式系統思維;由批評式剛性思維到賞識性柔性思維;由主導式線性思維到能動式立體思維;由個體性單項思維到協同性合力思維。進一步由指令發(fā)布者和信息提供者,轉變?yōu)榻處熥灾靼l(fā)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進而成為高水平的服務者和引領者。
從而進一步促進學校管理行為及經營文化,由“發(fā)令——服從”的“完成任務式”的指令式文化,向“支持——共生”的“解決問題式”的協作式文化轉變,再到“引領——快樂”的“持續(xù)發(fā)展式”的動車式文化生成。
進而不斷實現管理的四步跨越:第一步,我知道管理什么;第二步,我知道怎么管理;第三步,我知道師生需要什么樣的管理;第四步,我管物管事管人,不如以管理示人、教人,理人、理心。
從以上意義上說,在全區(qū)教育正處在新舊動能交替的關鍵檔口,舉辦這樣一次培訓,就尤顯重要及必要,也必將產生有益而長遠的影響。
第二個問題:這五天的培訓你準備了什么?你備課了嗎?
培訓是各方的大聚會,有細準備才可能有好效果,有深碰撞才可能有大生成。各位校長既是培訓的參與者,也是實現活動最優(yōu)化、質效最佳化的最重要的合伙者、合作人及建設者,大家是“同學”關系,更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由此,被培者應該有所思考,以利于實現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融合:
一是,參訓前應突出籌謀—做好相應準備,從漫不經心的“接受通知”走向自我的“價值喚醒”,精心打好“物質及思想牌”。
參訓前,要盡可能地了解相關要求,做好相應物質與思想準備;同時也應了解一下培訓主題、活動內容及專家情況,并先行思考。這樣,自己的思量就會在參訓中成為映照,培訓中雙方立時就能形成有效對接,就會撞擊出朵朵浪花,自己該摘取什么也就清晰明了,獲得感自然也就濃烈與豐厚。
就是懷著“我怎樣參與這樣的活動”等疑問與準備走進培訓課堂,帶著“培訓后我應該怎么辦”等思索與設計步出學研陣地。
二是,參訓中應突出融合—注重同行共創(chuàng),從不很自愿的“被動參與”走向有效的“協作并生”,仔細打好“過程和方法牌”。
為何現在類似的培訓活動多是陷入了“原地推磨”的尷尬境地?正如羅伯特·卡帕所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你離戰(zhàn)地不夠近。事實上,一個個富有生命感的培訓現場及隨之而來的效果,既是專家努力講授的結果,也是被培者認真協作的生動體現;一個個典型案例,既是專家剖析的平臺,也是我們深度參與、深刻反思的載體,更是大家面對的“單元測試題”。因此,大家要主動融入、協同生成,具體的就是做實“看、聽、記、思、聯、理”六個環(huán)節(jié):看專家,更看自己;聽專家講,也聽同伴議;記現場內容,更勾連自我上下;與專家同事對話,更要自己獨白、發(fā)問出來;思慮以前、現在,更要梳理未來、改變起來。就是構建一種對話場域、思考情景,使培學融合、趨好向優(yōu)。
三是,參訓后應突出延展—策劃學用再進,從一個時段的“順利完成”走向持續(xù)的“優(yōu)質生成”,接續(xù)打好“學研與再升牌”。
蕭伯納說:“我不是你的教師,只是你的一個伴侶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本褪遣荒芘嘤柾炅司腿f事大吉、然后重回原來情境。要想想,立時借鑒什么?短期借鑒什么?長遠借鑒什么?達到培訓“煮海為鹽”的目的,生成培訓的“最大值”。
總之,這樣的一次次聚會,要從以往的某些異化或迷失中走出來,從指令性和被動性中跨出來,突破表層化及功利化,回歸文化的關照與浸潤,這樣,一次次校長培訓才可能更有力量,一個個校長才更有文化、有內涵,培訓才有別樣花紅的意義。
為此,給大家提出四條建議:
進一步增強發(fā)展欲望;進一步振奮工作精神;進一步優(yōu)化引領能力;進一步提升治理效果。
就是要進一步成為“有正確主張的管理者”“有積極行動的研究者”和“有推進能力的引領者”。真正做到“有先進理論指導的實踐”與“有扎實實踐支撐的理論”有機統一。
各位校長,干部有信仰,教師有力量,學校有希望。作為學校管理的一位經歷者、研究者,最后,我以感悟管理的五句話與大家共勉。
1.管理這個舞臺,能夠讓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里設計別人的經歷、引領那么多人前行,這個責任太大了。
2.小學,不“小”,治理好更不簡單;經營“小”學校,管好自己的那一攤,需要“大”境界、“大”能耐,更需要“繡花”功夫。
3.一種種引人入心的管理,老師們愿跟其后學其樣干些事的管理之于老師,既應該是老師當時的感觀、感受,更是若干年后,駐足回望流年,不能忘卻的件件溫情小事。就是管理者以自己的情懷與能力,借助一點點小事,引得一個個靈魂的依戀與精神的皈依。
4.我們常說創(chuàng)新,也都會說創(chuàng)新,實際上創(chuàng)新是在關注常識的基礎上層層推進的;我們常向往美好,實際上美好更是在心懷良知、善于自我批判的情懷下形成的。因此,學校內部也像是一個比賽場,天天都似在比賽、在亮劍:亮工作、亮辦法、亮成績;賽志氣、賽能力、賽智慧;比付出、比收獲、比成長。
但最終,它還一個生活場,最終是亮思想、亮精神、亮境界、亮涵養(yǎng),就是亮個人……
5.十九大后人民日報系列社論中有一句話:每個人的理想有多雄奇,未來中國就有多美麗。套用這句話說,每位校長的管理做得多么雄奇,未來,我們每個教師就會變得多么有力。當每個教師充滿力量的時候,這便是更好的自己,也就構成了一所所更美的學校和更好的泰山區(qū)教育。
最后,祝本次活動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