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史以來最小的人造飛行結構誕生,由十幾支中外團隊聯(lián)合攻關。
它甚至比筆芯還小,能像種子一樣在空中自旋和落下。
微型飛行器包含兩部分:電子功能部件和機翼,所有零件都是從微米到毫米級大小。
當它在空中下落時,翅膀會和空氣相互作用,借此就能做出緩慢、且穩(wěn)定的旋轉運動。
相關論文成為當期Nature的封面論文,題目為《受風傳種子啟發(fā)的三維電子微型飛行器》題。
微型飛行器
微型飛行器比筆芯還小
詩人顧城說過:“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蔽鲙煷蟀娴谒膬哉n文《騎“白馬”的蒼耳》有言:“蒲公英的種子,是撐著小傘,由風婆婆送來的。”
在藝術作品中,種子特別是會飛的種子,始終是浪漫意象的存在。如今,種子竟然啟發(fā)了一篇Nature封面論文。
論文封面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長聘教授張一慧表示,此次論文之所以登上封面,是因為能把搭載微電子器件的飛行器做這么小,且能在空中停留較長時間,還能用于環(huán)境監(jiān)測或其他信息檢測。另外,科學本身也有一定藝術性,而該設備的藝術美感十分難得。
只有筆芯大小的分散型微型飛行器,卻擁有監(jiān)測空氣污染、空氣傳播疾病和環(huán)境污染等諸多本領,最重要的是它會飛。
之前的大多數(shù)電子飛行器的驅動方式都是主動型,這類微型飛行器由于機械部件和設計較為復雜,在小型化方面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要在小型化的同時提供飛行所消耗的巨大能量是十分困難的。
而該設備并不需要發(fā)動機驅動,而是依靠自然風的吹動來進行飛行。
就像楓樹的種子一樣在空中飛翔,當它從空中降到地面上時,它也會像直升機一樣,不斷自旋之后即可平緩落地。
正是通過對楓樹種子等依靠風力去接種等植物種子的研究,該團隊從空氣動力學方面,對微型飛行器進行了優(yōu)化,從而確保它從高空降落時,能以受控的低速降落。
控制降落速度不僅能保證飛行更穩(wěn)定,還能讓它在空中飛行的范圍可以更廣闊,借此也能增加它和空氣相互作用的時間,從而讓它更好地監(jiān)測空氣污染和空氣傳播疾病。
微型飛行器身上配有各種超小型化技術,包括傳感器、電源、無線通信天線和存儲數(shù)據(jù)的嵌入式存儲器等。
美國四院院士、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約翰·A·羅杰斯擔任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他也是該研究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其告訴媒體該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讓小型電子系統(tǒng)具備有翼飛行的功能,從而讓它分散到更遠的地方,去執(zhí)行環(huán)境感知、污染監(jiān)測、人口監(jiān)測或疾病跟蹤等功能。
而此次研究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受到了生物界的啟發(fā)。在數(shù)十億年的自然界歷史中,大自然用非常復雜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了種子。該研究也借鑒了這些設計理念,并應用于微型飛行器的電子電路中。
楓葉的螺旋槳狀種子,在空中旋轉之后,就會緩慢平穩(wěn)地降落地面,這正是大自然提高植物存活率的一個例子。正因此,原本無法自行移動的楓葉種子能傳播得更廣,楓樹后代也能繁殖到更遠的地方。
也正因此,自然界中許多種子才展現(xiàn)出復雜而巧妙的空氣動力學特性。而在本次微型飛行器的設計過程中,該團隊研究了多類植物種子的空氣動力學特征,并從星果藤這一植物中找到了最直接的靈感。
星果藤是一種有著星形種子的開花藤蔓植物,它的種子擁有葉片形狀的翅膀,可以在風中慢慢地隨風旋轉。
在設備的開發(fā)設計過程中,一開始該團隊設計并制造了多款微型飛行器,其中包括一款與星果藤種子十分相似的帶有三個翅膀的飛行器。
為了確定最理想的結構,他們進行了全尺寸計算的模型設計,通過模擬周圍空氣流動,最終從微型飛行器身上模擬出三星果藤種子的緩慢可控的旋轉。
接下來要進行制備,研究人員使用先進成像和定量流動模式的方法,在實驗室中建造并測試了微型飛行器的結構。
在張一慧教授、美國西北大學黃永剛院士領導設計出的飛行器結構模型的基礎上,羅杰斯院士帶領的團隊隨后進一步開展了與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機械工程副教授萊昂納多·查莫羅之間的合作,在合作中,他們使用先進成像和定量流動模式的方法,在實驗室中建造并測試了結構。
為了制造這些設備,該團隊從另一個熟悉的新奇事物中獲得了靈感,很多兒童都曾讀過的彈出式立體書籍。
制備中,研究人員首先在在平板中造出飛行結構的前驅體。然后,再將這些前體粘在已被稍微拉伸的橡膠基板上。
當原本被拉伸的基底出現(xiàn)松弛時,經過事先控的屈曲過程就會發(fā)生,這時機翼便會“彈出”,被精確定義的三維形狀即可形成。
這是一種從2D平面結構中制造3D結構的巧妙策略,此前曾在2015年登上《科學》雜志的封面。由于現(xiàn)有半導體設備都是基于平面結構制造的,因此他們可利用消費電子行業(yè)正使用的先進材料和制造方法,來對設備進行芯片式的設計。然后,再根據(jù)類似于彈出式書籍的原理,就能把它們轉換成3D飛行器的形狀。
此外,他們還將電子元件的重心,放在設備的較低位置,從而避免因失去控制而墜落到地面。
經過以上步驟,終于誕生出可以各種大小和形狀的結構,有些結構的性質甚至能和自然種子媲美。
羅杰斯院士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該團隊戰(zhàn)勝了自然。至少從狹義上,他們設計并制造出的微型飛行器,比植物或樹木種子具備更加穩(wěn)定的軌跡、以及更慢的下落速度,體積上也比很多自然界的種子要小,甚至沒有沙粒大。而設備小型化正是電子行業(yè)的主導發(fā)展軌跡。
有了微型飛行器,再加上傳感器、存儲器、可收集環(huán)境能量的電源、和一根數(shù)據(jù)線,即可組裝成空氣微粒檢測設備。
其實,就是讓它和與互聯(lián)網(wǎng)結合,投撒到山區(qū)和田野中,就能監(jiān)測環(huán)境污染。
而給它搭載上pH傳感器,還可用于監(jiān)測水質。另外,搭載上光電探測器,則可用于測量不同波長的陽光照射。
當前,很多監(jiān)測技術在實踐中,都必須使用大型設備。該團隊設想,如果從飛機或建筑上投下并廣泛分散這類設備,就能讓它執(zhí)化學品泄漏后的環(huán)境修復監(jiān)測,還可在不同高度的空氣中跟蹤污染水平。
鑒于微型飛行器“超迷你”體積,那么就能高密度、大范圍地分布,從而實現(xiàn)無線網(wǎng)絡一般的檢測。
與此同時,該團隊也考慮到了可能存在的電子垃圾問題,在廢棄設備回收方面,他們已開發(fā)出一種瞬態(tài)電子器件,它能在 “壽終正寢” 后,以無害的方式在水中溶解。
目前該器件以應用于生物可吸收起搏器,效果也得到了驗證。目前,他們正使用同樣的材料——可降解聚合物、可堆肥導體和可溶解集成電路芯片來制造微型飛行器。
未來,一旦它不小心落入水中,就能自動溶解,實現(xiàn)真正的“事了拂衣去”。
張一慧表示,清華團隊在微型電子飛行器工作中的貢獻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受風傳種子啟發(fā)的仿生結構設計;其二是飛行器結構三維組裝的逆向設計與力學分析;其三是飛行器結構自旋下落的流場模擬和穩(wěn)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