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江蘇海安市城南實小東校區(qū))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而創(chuàng)設的、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學習活動的情感氛圍。簡而言之,教學情境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的、積極的情感氛圍。
音樂學科具有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特點,非常適合活潑好動的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因而也易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但由于年齡的原因,自我控制能力弱,學習興趣不會持久?!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所以,教師有必要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營造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靈魂深處產(chǎn)生情感體驗,幫助他們鞏固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為優(yōu)化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讓我們蕩起雙槳》生動地描繪了新中國少年兒童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憧憬,表達了他們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真摯的感激之情。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筆者特地把這首歌的教學安排在學校春游活動后。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簡要回憶這次春游活動,為課堂教學營造必要的教學情境。在這樣的氛圍中,筆者順勢導入,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情境中、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開始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課程資源是服務于該課程的教學活動并有助于達成教學目標的各種相關信息?!墩n程標準》要求我們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機整合學生生活中的音樂課程資源,豐富、充實教學內容,并使學生從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1.挖掘教材資源
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對象首先是教材。教材是教育專家從教育資源中精心遴選出的內容。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準確把握其中蘊含的各種信息,并把自己對這些信息的解讀通過教學活動傳遞給學生,從而實現(xiàn)編者的意圖,促進學生成長。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資源中,既有知識資源,也有能力資源,更有情感資源——三者不可偏廢。否則,就會偏離編者的編寫意圖,難以達成教學目標。
例如,通過教學《快樂的孩子愛唱歌》,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用輕松、歡快、跳躍的聲音來演唱歌曲,會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還要引導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2.開發(fā)人本資源
學生和教師、家長及身邊的其他人本身就是鮮活的課程資源。教師把這類資源與教材資源有機結合,能有效縮短教材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使他們感覺到,原來教材并不是那樣的“遙不可及”,從而產(chǎn)生一種“親近感”,更好地參與學習。
例如,在《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教學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甚至其他親人平時是怎樣為家庭辛勤勞作的。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更好地帶著感情去演唱,也能培養(yǎng)他們對父母及親人的感恩之情和對家庭及家庭生活的熱愛之情。
3.經(jīng)營社會資源
音樂課程資源中還包含著大量的社會資源。對學生來說,這些社會資源,有的是熟悉的,有的則是陌生的。在音樂教學中,對前者,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經(jīng)驗來理解;對后者,我們則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來幫助他們認識和學習。
例如,在《姑蘇風光》的教學中,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蘇州,或雖然去過,但對蘇州也僅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欣賞姑蘇風光,在欣賞中對蘇州秀美風光產(chǎn)生贊美之情,再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情感學習歌曲、演唱歌曲。通過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的社會資源營造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教學效果必然不同凡響。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交流”。所以,教師有必要根據(jù)課堂教學需要,通過建立平等師生關系、構建師生互動課堂和引導自主探究學習等舉措,優(yōu)化課堂教學策略,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贊可夫指出,“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心理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自由呼吸?!痹谝魳氛n堂教學中,教師要著力營造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要讓自己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不是主宰者,引導者而不是領導者,合作者而不是決斷者。教師放下身段,更好地感受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能更積極地參與學習,放松地展開思維,踴躍地表達觀點。
2.構建師生互動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課堂學習本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巧妙地與學生進行交流,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情感。這種互動,能更好地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能在互動中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并據(jù)此對課堂教學做出適時的、必要的調整;學生則能在互動中強化學習動機,積極地學習,主動地發(fā)展。
3.引導自主探究學習
自主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發(fā)展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墩n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倡探究式學習方法”。這一重要精神首先要落實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上。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要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要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取得應有的成效。
學生音樂學習評價就是對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價值判斷?!墩n程標準》要求“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教師應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改革學生音樂學習評價方法,科學實施學習評價。
1.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這兩種評價方式是根據(jù)評價時點來分的。形成性評價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評價。通過形成性評價,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獲得必要的反饋,以調整課堂教學。終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學?;蚪處煘榕袛鄬W生的學習效果而進行的結論性評價。它主要采用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等方式來進行。實現(xiàn)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可以更加客觀、全面、系統(tǒng)地評價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從而為教師調整課堂教學提供更加準確的依據(jù)。
2.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
這兩種評價方式是根據(jù)評價結果的形式呈現(xiàn)。定性述評是指評價者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表現(xiàn)做出定性的價值判斷。定量測評是指評價者采用數(shù)學的方法,收集和處理數(shù)據(jù)資料,對評價對象的特性用數(shù)值進行描述和判斷。
3.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
這是從評價主體的角度來說的。它要求音樂學習評價在評價主體上要體現(xiàn)多元性,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評、互評與他評相結合,從而使評價更加客觀、全面、公正、透明,更有說服力。
需要指出的是,與其他學科一樣,學生的音樂學習評價一定要重視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盡可能地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和潛能,樹立并不斷鞏固學習自信心,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
課堂文化的創(chuàng)建是教師教學思想的詮釋,是教師教學理念的體現(xiàn),更是教師教學藝術的彰顯。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教學觀,通過營造有效的教學情境、整合音樂課程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策略和科學實施學習評價等舉措,積極建設開放、和諧、智慧、高效的小學音樂課堂文化,以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