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壇丘小學 王元偉
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之初、教學之時從提問的多個角度來細致思考,引發(fā)學生思考問題,提升對課文的理解。其提問中應根植“提質”理念,這樣更能帶來學生理解的深化。我結合統(tǒng)編語文教學的實踐與反思,談談幾點粗淺的想法。
教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注重從文本分析入手,對文本的熟稔于心,是課堂中獲得明確的問題導向的關鍵。在提問中,要注重對文章的中心、結構、人物、細節(jié)等做出整體梳理。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在課堂教學前,必須做好一切與提問有關的準備,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自己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采用遷移法來設計問題,或者讓學生用“前置經驗積累”來激發(fā)聯(lián)想,提升學生的問題思考能力。我認為深度分析文本,理解編者意圖,讀懂學生,是課堂提問的靶子所在。找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課堂問題,從而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這個問題拋出去后,學生開始自己來尋找答案,因為我舉出了一個例子,下面的進展相對就比較順利。比如我執(zhí)教統(tǒng)編一年級下《四個太陽》一課,沒有做好預期問題的準備,問“夏天的太陽,帶給你身體上清涼的感覺,那么這個太陽,給你帶來什么不一樣的體驗呢?”到底是什么體驗,學生說得凌亂,一頭霧水,課后反思,該教學環(huán)節(jié),想達成什么教學目標才能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讀好句子所表達的情感?句子“我畫了個金黃的太陽,送給秋天”。強調“金黃”“送給”一詞,應引導學生讀出自豪;“金黃的落葉忙著邀請小伙伴請他們嘗嘗水果的香甜”,應引導學生讀出熱情,但一定是建立在學生能夠準確感受句子情感的基礎上的,故我調整課堂提問“為什么畫一個金黃的太陽給秋天?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色彩的?”以此問題來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瓜果的豐收,感受喜悅之情。
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可以適當從自我理解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刻旨意。同時從“1+X”群文關照的角度來形成提問中的鏈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中的相似主題。如在學習《走月亮》的時候,引導學生從“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著,走著……”引導學生思考這里的母愛深情。并提問,你還從哪些文章中得到類似的母愛感悟,教師可以適當舉出一些案例,如在《母親的恩情》中表達的“臨行密密縫”的深情。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多元聯(lián)系。
教師立足學生實際,在提問中緊扣學生的年齡特點,從而幫助學生來理解課文中的精髓,感悟到文本的精要所在,激發(fā)其探究文本中的“語文要素”。教師要注意問題拋出時緊扣學生已經有的語文經驗,在課堂中通過問題形成思維的由淺入深,并在比較、探究中觸動思考。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動力,通過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可以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在音頻或者視頻的融入下,學生可以根據(jù)多媒體設備來思考和感悟,對探究很有幫助。如在教學中,教師善于捕捉動態(tài)的課堂是重要的教學能力,在課堂中制造沖突,可以幫助學生對課堂中的關鍵點形成自己的思考。如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課文將各種動物蹄子的形狀進行了描繪,同時,結合動物的冬眠,展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動物語言和動物精神境界,在生動的韻文形式下,語言生動,富有童趣,讀起來瑯瑯上口。為了更好地進行朗讀,我在課前制作了不同動物的頭飾,在讓學生進行佩戴的時候,注意提問“為什么作者稱它們?yōu)樾‘嫾?,想象下小畫家的作品匯聚在一起,畫面該是怎樣的?”通過采用這種趣味化的提問,讓學生將“竹葉、梅花、楓葉、月牙”組合成一段話,從而感受到語言表達的樂趣。
教師在課堂中提問,要注意讓學生形成小組,在相互的合作中形成思維的碰撞,觸動學生靈感的生成,要注意設計一些生活化的提問來引導學生學會合作解決問題,提煉文章的脈絡。如我執(zhí)教《一個接一個》一課,引導學生理解“各種各樣”一詞,不是直接提問詞語的意思,而是提問“你們會做哪些夢呢?”學生自由說,教師在學生合作發(fā)言后可引導學生理解這個詞,感受期待的情緒。
除了理解詞,在篇章提問中,也可以采用預測理解提問的方式。如在學習三年級的《我不能失信》的時候,針對文中宋慶齡表現(xiàn)出的守約,教師引導學生合作表演后,再來思考“如果宋慶齡去赴約,小珍來找她了,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做出兩組表演,一組是書中的沒有赴約,自己在家彈鋼琴,等小珍的場景,另一組是被爸爸媽媽說動了,去赴約了,但總是心事重重。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來思考,兩組不同的情形會產生的結果。在預測式提問中,學生對文本內容也會去深讀思考,進而理解,一定要守約,才能成為一個一諾千金的人。
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提問中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質增效。在問題的導向中,對“思維”能力進行激發(fā)。
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注意進行思維的發(fā)散訓練,巧妙設計“提問點”。同時要及時圍繞教學目標調整問題,為學生理解課文做好充分準備,在捕捉課堂資源過程中,幫助學生來拓展思維廣度。教師針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可以在問題的設計中,注意思路的理清,從而間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寫作脈絡,更好理解文中人物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整體思考能力。我執(zhí)教統(tǒng)編一年級上《明天要遠足》一課,學生朗讀句子“翻過來,翻過去,唉——到底什么時候,才天亮呢?”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順勢追問學生:你讀“唉——”的時候,為什么要拖得那么長?引導學生體會出孩子的興奮、激動、期待、著急。
我認為教師在聽學生講話時,應盡量為“理解”而傾聽,而不是為“評價”而傾聽,教師應具備敏銳的分辯能力和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去捕捉課堂中稍縱即逝的、極有開發(fā)價值和利用價值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并及時圍繞教學目標調整問題,為學生理解課文做好充分準備。
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從問題的梯度中,創(chuàng)造深度思考的空間,幫助學生獲得問題帶來的啟發(fā)。在提質增效的激發(fā)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前因后聯(lián)”,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觸動共鳴”,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我教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一課時,在自由練說一句話“荷葉是誰的什么”的環(huán)節(jié),一學生把畫面描述得很具體形象,他說:“荷葉是小蚱蜢的救生艇。小蚱蜢掉到河里,它馬上爬上荷葉,等待其他蚱蜢來救它。”于是我順勢抓住這個生成,引導學生:“你能不能像他那樣,把自己剛才說的一句話,再具體說說?”不少小朋友紛紛舉手,把之前所說的話變成具體的畫面。在課堂生成處提問,引領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表達,就會迎來課堂教學別樣的精彩。
在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深讀探究中,教師提出拓展性的問題,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獲得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如在學習《棗核》這個民間故事的時候,教師就引導學生來思考“棗核不怕縣官和衙役,你認為它還會有哪些感動鄉(xiāng)親的行為?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人物?!边@時候,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民間故事的視頻,如在旱災的時候,棗核的引水筑渠,在發(fā)生偷竊時,棗核的智斗小偷。在一些視頻的啟發(fā)下,學生懂得了棗核的神勇不僅僅在于和衙役的斗爭,還在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他的到來的確造福了百姓。學生會想到了警察叔叔,鐘南山爺爺?shù)?。在問題中拓展了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由古代人物想到了現(xiàn)代人物。
總而言之,語文閱讀教學要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提升閱讀能力,就必須改進課堂提問,深入鉆研文本、重視生本,關注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在適當?shù)臅r機,提出精準巧妙的問題,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思考的教學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善于深度思考的能力,為課堂提質增效。